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西敏司说:“食物的选用与刻意断食,都是许多文化用来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发现、驯化、改良不同的植物、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而随着食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人造食物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菜谱。
近两年来,一度获得资本热捧的植物肉、细胞培养肉等替代肉类产品,贴着健康、环保、高科技的标签,成为素食者等群体的新选项。但是,在最初的“尝鲜期”过后,人造肉是否风潮依旧?
2013年8月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展示用他培育出的“试管牛肉”制成的“试管牛肉汉堡”。新华社/路透
发展至今,“食素言荤”已深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餐饮中,比如豆制品“素鸡”,形似鸡肉,口感咸鲜,软中有韧。在北京开有多家连锁店的仿荤素菜馆“素虎”“天厨妙香”,其菜谱包括素香肠、素水煮鱼、铁板素牛排等,常能以假乱真。
而在国外,真正让仿荤菜走上大众餐桌的是有美国“人造肉之一股”之称的“别样肉客”(Beyond Meat),以及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布朗创办的另一植物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植物肉主要指一种由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 *** 成的仿真肉口感的“肉类”。近年来,这两家公司已经和汉堡王、肯德基等多家餐饮企业合作,推出了大量的植物肉汉堡、牛排、炸鸡等产品。
4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一次创业比赛上,《环球》杂志记者认识了当时还在伯克利实验室研究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的邓斯文博士。她的团队参赛产品就是一款用鹰嘴豆蛋白制成的植物肉鸡腿,外观和鸡腿很像,吃起来有淡淡的豆制品味道,但模拟了鸡肉的纤维质感。
那次比赛后,邓斯文和她的合伙人杰西卡·施瓦巴赫成立了一家植物肉公司Sundial Foods,来研发植物基大块肉产品。在一年时间里,她们利用植物基原料模拟鸡肉、鸡皮等不同口感,并把植物肉鸡腿产品放在当地40多家不同超市接受消费者检验,收集消费者的反馈,真正让这些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
与中国传统的素鸡等其他仿荤菜相比,植物肉研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邓斯文告诉记者,素鸡类仿荤产品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豆腐 *** 工艺让蛋白凝结,再做成各种豆制品。而植物肉类产品,会追求肉类的纤维质感,通过一些技术让原本的植物蛋白质呈现有规律的排列,有方向性和丝状感,再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过程制成植物肉成品。
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植物蛋白经加工后会得到不同性状的纤维。在邓斯文和杰西卡团队的配方中,鹰嘴豆蛋白呈现的丝状纤维细而长,很像鸡肉,而其他一些豆类蛋白的纤维短而粗。再加上鹰嘴豆少了大豆豌豆的豆腥味,消费者更能接受,所以即便成本较高,还是成为团队做植物肉的首选。
如今,这家新兴的植物肉公司已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食品创新中心合作建立了小规模生产线,并在纽约和旧金山的一些餐厅出售植物肉鸡翅根产品。之所以改做鸡翅,是因为鸡翅可以完美诠释从鸡皮到鸡肉的丰富口感,同时团队发现,消费者觉得鸡翅吃起来更入味也更有趣,兼具聚会、分享的“社交属性”。
邓斯文(右)和她的合伙人杰西卡·施瓦巴赫。受访人供图
“炸好的鸡翅配上餐厅的秘制酱料,一口咬下去,不管是脆脆的鸡皮还是多汁的鸡肉,顾客反馈味道都还是不错的。”邓斯文说,“我们这类植物肉产品的目标客户其实是想减少日常肉类摄入,但又离不开肉的弹性肉食者。”
尽管目前植物肉的成本还是超过了真肉,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由于疫情导致美国鸡翅短缺,植物肉鸡翅的价格几乎与真鸡翅持平甚至更便宜。这也让邓斯文对行业前景更有信心,人们未来对肉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但传统的养殖业受土地、水等资源影响,扩张有限,且生产过程用到的抗生素等也对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植物肉行业或许可以变革因过高需求而衍生出的大规模传统肉类加工模式,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产量,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替代蛋白质制造初创企业Eat Just's Good Meat与当地食品摊位联合推出的活动。该活动让新加坡在2020年成为了世界上之一个允许销售培养鸡肉的国家,也是目前允许人们食用培养肉的唯一国家。
与主要由大豆制成的植物肉相比,诞生于实验室的细胞培养肉拥有更加真实的肉类口感。培养肉是指提取鸡、猪、牛等动物细胞在专门的实验室装置中培育扩增成肉类,该技术被认为可以节约饲养家畜的用地和用水,减轻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也更加“动物友好”,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屠宰。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以色列也即将把培养肉推向市场。今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投入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美国细胞培养肉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是一个信号,将为在美国市场合法销售细胞培养肉“开绿灯”。
细胞培养肉技术属于一种颠覆性的细胞农业技术,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几步:之一步,提取细胞:从动物身上提取一小部分细胞,作为“种子”;第二步,培育扩增:模拟细胞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环境,为其提供养分,实现其指数级扩增;第三步,结构搭建:利用生物支架或3D打印技术使细胞形成肉类的组织结构;第四步,制成肉类产品:通过食品科学进一步还原肉类的口感及肌理。相关行业专家指出,其中所用到的干细胞技术和反应器装备技术都是挑战。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培养肉生产成本已呈下降趋势。当荷兰科学家在2013年成功制造出培养肉时,相当于一个汉堡分量的培养肉成本高达30万美元。而现在,有些培养鸡肉(生产成品)成本已降至每100克约1.5美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世界培养肉市场到2030年将达200亿美元规模,占世界食用肉供应的0.5%。
但在邓斯文看来,这其实意味着行业正进入更加健康、良性发展的趋势。“一开始消费者对新产品会比较宽容,出于好奇愿意去尝试。但随着市场逐渐成长,消费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促使行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而那些为了蹭热度随便搞一个配方去卖、添加很多添加剂的公司就会被淘汰掉,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信息资源公司生鲜食品专家约娜·帕克说,虽然价格上涨是人造肉销售量下滑的首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随着通货膨胀,消费者变得不愿意为人造肉支付溢价,此外还有口味和健康方面的考量。
德勤也认为,人造肉行业正遭受着认知问题的困扰。今年7月,德勤调查了2000名消费者,发现他们认为植物肉比动物肉更健康、更环保的信念在下降。
目前,人造肉行业更大的口碑“槽点”就在于这类产品属于深加工食品,为了模拟真肉的风味,会人为添加多种添加剂、调味剂。
邓斯文告诉记者,很多公司比如Beyond Meat起初主打汉堡类肉糜鸡块等产品,里面会有香精和添加剂。如今,整个行业慢慢会去追求高质量、更健康的产品,尽量采取完全无添加的自然原料,可能也会迫使Beyond Meat这样的行业先锋去做改变,让产品更健康,也更多元,“只要做的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不会被淘汰”。
邓斯文坚持自己公司的产品必须拥有“干净的原料表”:水、鹰嘴豆、鹰嘴豆蛋白粉、面筋、葵花籽油、大豆、盐、营养酵母,再无其他。不过,追求健康往往就意味着要付出牺牲一点口味的代价,消费者就反馈少了一些鸡肉的味道。现在研发团队正在尝试用最普通的厨房调料来 *** 新的配方,来激发出鸡肉的鲜味。
与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的人造肉市场更具特殊性,中国的豆制品已然很丰富,消费历史悠久,又缺少如发达国家通常数量固定的大量素食者人群,因此对植物肉类需求并不强烈。此外,中餐偏重煎炸炖炒的烹饪方式也给人造肉工艺增加了难度,多数人造肉会在重烹饪过程中被“打回原形”。
“我曾经尝试过把植物肉加在火锅里,但肉糜类的一煮就散掉了。”邓斯文说,“基本上所有的植物肉产品都很难适应中国多样化的烹饪方式,会失去自身的结构。”
如今,在盒马App平台上搜索“植物肉”,唯一的产品是金鼎轩和“别样肉客”联名款的植物肉茴香饺子,320克售价24.9元。但是,顾客评价普遍不太好。另一家号称“无肉更欢”的中国本土植物肉初创公司“珍肉”,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植物肉丸、植物肉碎和汉堡肉饼3个品类,均是牛肉风味,但销量寥寥。
“想要征服中国市场,必须在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探索更多样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因为中餐实在太好吃了,中国消费者很挑口味。”邓斯文说。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卓文天语为库叔提供20本《天赋驱动》赠予互动读者。天赋就是用自己感觉最愉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处理事务的能力。本书的作者劳拉·加尼特是一位在世界500强公司摸爬滚打过多年的资深职场人,她结合多年的职场经验,总结了一套利用天赋提升个人绩效的 *** 论,围绕挑战性、影响力、愉悦感、正念和毅力五个核心要素展开,通过探究和发现个人的天赋,帮助你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天赋地带。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更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据外媒报道,美国当地时间8月27日,肯德基(KFC)与Beyond Meat公司合作,在亚特兰大的一家肯德基餐厅推出一款人造肉炸鸡“Beyond Fried Chicken”(以植物为原料的油炸鸡块和无骨鸡翅),在不到5个小时的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对于这样的销售成绩,有分析人士指出,肯德基接下来可能会进行更大规模的测试,甚至在全球所有肯德基的餐厅中都推出这种素食炸鸡。
这家叫Beyond Meat的公司今年5月在纳斯达克刚上市,成为了人造肉的之一股。他们主要生产肉类的素食替代品,把豆类等植物蛋白作为原材料,通过加热、冷却、加压等 *** ,将植物蛋白排列成肉类的纤维结构,并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直到在口感上能够以假乱真。肉类不必源自动物,却同样富含营养就是他们的创业理念。所有Beyond Meat的鸡肉和牛肉产品可以在全美4000多家商店买到,包括Whole Foods、Target以及许多便利店。有吃过的网友表示,他们的汉堡一口咬下去跟真牛肉做的非常相似,味道也挺不错,还有一款做成鸡肉味道的食品,吃上去和烤得比较干的鸡肉条没什么区别。
目前的人造肉制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植物肉”,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通过物理 *** 改变蛋白质结构,从而模拟真肉的外观和口感。它一般会用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等作为原材料,以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用纤维精制成高蛋白植物性肉块后,再按所需口味、用天然调味料进行调味,最后将肉块通过拉丝工艺的改变、精制成各种不同质感的食品植物肉。因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所以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又比较健康的食品。上文提到的Beyond Meat公司就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类被称为“细胞肉”,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在培养皿的营养液(从植物提取,包含水、糖、氨基酸、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里培育出动物组织。通过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肉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调节肉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例如大多数肉里含有过多的Omega6脂肪酸,食用过多会导致健康问题,而它可以使用没有危害的Omega3脂肪酸来代替。不过目前这种人造肉的 *** 成本还非常昂贵,不到一斤牛肉(450克)的成本就高达 2400 美元,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Memphis Meats是主要研制这类肉的公司代表。
国内抗生素的滥用会制造出对所有抗生素都不敏感的超级细菌,一旦被这种细菌感染,人类就将面临无药可医的局面。而人造肉在未来可以解决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科学家表示,人造肉可以保证绝对干净,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以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而且还可以加入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不含胆固醇、无抗生素、无激素等,其饱和脂肪可以减少71%,热量减少62%,同时又能提供更多膳食纤维,比肉蛋白容易消化和吸收。此外,人造肉还可以减少因养殖家禽而带来的污染,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地。
素即是荤,荤即是素。总的来说,人造肉改变了人们获取蛋白质的方式。我们现在可以从这些人造肉食品中直接获取蛋白质,而不是用植物饲养动物后,再从动物身上获得蛋白质。那么,如果有一天当您走进肯德基餐厅,在下图的原普通炸鸡和人造肉炸鸡之间,您会选择哪一款呢?
2013年8月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展示用他培育出的“试管牛肉”制成的“试管牛肉汉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西敏司说:“食物的选用与刻意断食,都是许多文化用来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发现、驯化、改良不同的植物、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而随着食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种多样的人造食物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菜谱。近两年来,一度获得资本热捧的植物肉、细胞培养肉等替代肉类产品,贴着健康、环保、高科技的标签,成为素食者等群体的新选项。但是,在最初的“尝鲜期”过后,人造肉是否风潮依旧?
仿荤菜与植物肉
南宋的林洪撰写闽食谱《山家清供》,记载了宋代素食文化中特色“仿荤菜”的做法。如假煎肉就是选用瓠瓜和面筋,切成薄片分别用油炙煎后,样子与肉片相似,再与葱、椒、油、酒一起炒,味道也和肉很接近。
发展至今,“食素言荤”已深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餐饮中,比如豆制品“素鸡”,形似鸡肉,口感咸鲜,软中有韧。在北京开有多家连锁店的仿荤素菜馆“素虎”“天厨妙香”,其菜谱包括素香肠、素水煮鱼、铁板素牛排等,常能以假乱真。
而在国外,真正让仿荤菜走上大众餐桌的是有美国“人造肉之一股”之称的“别样肉客”(Beyond Meat),以及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布朗创办的另一植物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植物肉主要指一种由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 *** 成的仿真肉口感的“肉类”。近年来,这两家公司已经和汉堡王、肯德基等多家餐饮企业合作,推出了大量的植物肉汉堡、牛排、炸鸡等产品。
4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一次创业比赛上,《环球》杂志记者认识了当时还在伯克利实验室研究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的邓斯文博士。她的团队参赛产品就是一款用鹰嘴豆蛋白制成的植物肉鸡腿,外观和鸡腿很像,吃起来有淡淡的豆制品味道,但模拟了鸡肉的纤维质感。
那次比赛后,邓斯文和她的合伙人杰西卡·施瓦巴赫成立了一家植物肉公司Sundial Foods,来研发植物基大块肉产品。在一年时间里,她们利用植物基原料模拟鸡肉、鸡皮等不同口感,并把植物肉鸡腿产品放在当地40多家不同超市接受消费者检验,收集消费者的反馈,真正让这些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
与中国传统的素鸡等其他仿荤菜相比,植物肉研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邓斯文告诉记者,素鸡类仿荤产品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豆腐 *** 工艺让蛋白凝结,再做成各种豆制品。而植物肉类产品,会追求肉类的纤维质感,通过一些技术让原本的植物蛋白质呈现有规律的排列,有方向性和丝状感,再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过程制成植物肉成品。
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植物蛋白经加工后会得到不同性状的纤维。在邓斯文和杰西卡团队的配方中,鹰嘴豆蛋白呈现的丝状纤维细而长,很像鸡肉,而其他一些豆类蛋白的纤维短而粗。再加上鹰嘴豆少了大豆豌豆的豆腥味,消费者更能接受,所以即便成本较高,还是成为团队做植物肉的首选。
如今,这家新兴的植物肉公司已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的食品创新中心合作建立了小规模生产线,并在纽约和旧金山的一些餐厅出售植物肉鸡翅根产品。之所以改做鸡翅,是因为鸡翅可以完美诠释从鸡皮到鸡肉的丰富口感,同时团队发现,消费者觉得鸡翅吃起来更入味也更有趣,兼具聚会、分享的“社交属性”。
“炸好的鸡翅配上餐厅的秘制酱料,一口咬下去,不管是脆脆的鸡皮还是多汁的鸡肉,顾客反馈味道都还是不错的。”邓斯文说,“我们这类植物肉产品的目标客户其实是想减少日常肉类摄入,但又离不开肉的弹性肉食者。”
尽管目前植物肉的成本还是超过了真肉,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有趣的一幕。由于疫情导致美国鸡翅短缺,植物肉鸡翅的价格几乎与真鸡翅持平甚至更便宜。这也让邓斯文对行业前景更有信心,人们未来对肉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但传统的养殖业受土地、水等资源影响,扩张有限,且生产过程用到的抗生素等也对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植物肉行业或许可以变革因过高需求而衍生出的大规模传统肉类加工模式,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产量,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实验室“长出”的真肉
在新加坡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小摊位上,花4美元就可以尝到一份“培养鸡肉”饭。在实验室“生长”出来的“鸡肉”煎好后配上白米饭、茄子和菜心,再浇上浓浓的咖喱酱,食客们品尝后纷纷说:“吃起来跟真的鸡肉一模一样。”
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替代蛋白质制造初创企业Eat Just's Good Meat与当地食品摊位联合推出的活动。该活动让新加坡在2020年成为了世界上之一个允许销售培养鸡肉的国家,也是目前允许人们食用培养肉的唯一国家。
与主要由大豆制成的植物肉相比,诞生于实验室的细胞培养肉拥有更加真实的肉类口感。培养肉是指提取鸡、猪、牛等动物细胞在专门的实验室装置中培育扩增成肉类,该技术被认为可以节约饲养家畜的用地和用水,减轻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同时也更加“动物友好”,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屠宰。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以色列也即将把培养肉推向市场。今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投入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美国细胞培养肉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是一个信号,将为在美国市场合法销售细胞培养肉“开绿灯”。
细胞培养肉技术属于一种颠覆性的细胞农业技术,生产工艺主要有以下几步:之一步,提取细胞:从动物身上提取一小部分细胞,作为“种子”;第二步,培育扩增:模拟细胞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环境,为其提供养分,实现其指数级扩增;第三步,结构搭建:利用生物支架或3D打印技术使细胞形成肉类的组织结构;第四步,制成肉类产品:通过食品科学进一步还原肉类的口感及肌理。相关行业专家指出,其中所用到的干细胞技术和反应器装备技术都是挑战。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培养肉生产成本已呈下降趋势。当荷兰科学家在2013年成功制造出培养肉时,相当于一个汉堡分量的培养肉成本高达30万美元。而现在,有些培养鸡肉(生产成品)成本已降至每100克约1.5美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世界培养肉市场到2030年将达200亿美元规模,占世界食用肉供应的0.5%。
人造肉不香了?
不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替代肉市场“领头羊”公司近期的营收数据并不好看。美国信息资源公司最新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两位数的高增长之后,现在人造肉的销售不仅无法与过去持平,反而开始下降:在截至9月4日的52周内,零售商的冷 *** 造肉(以植物肉为主)销售量下降了10.5%。
但在邓斯文看来,这其实意味着行业正进入更加健康、良性发展的趋势。“一开始消费者对新产品会比较宽容,出于好奇愿意去尝试。但随着市场逐渐成长,消费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促使行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而那些为了蹭热度随便搞一个配方去卖、添加很多添加剂的公司就会被淘汰掉,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信息资源公司生鲜食品专家约娜·帕克说,虽然价格上涨是人造肉销售量下滑的首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随着通货膨胀,消费者变得不愿意为人造肉支付溢价,此外还有口味和健康方面的考量。
德勤也认为,人造肉行业正遭受着认知问题的困扰。今年7月,德勤调查了2000名消费者,发现他们认为植物肉比动物肉更健康、更环保的信念在下降。
目前,人造肉行业更大的口碑“槽点”就在于这类产品属于深加工食品,为了模拟真肉的风味,会人为添加多种添加剂、调味剂。
邓斯文告诉记者,很多公司比如Beyond Meat起初主打汉堡类肉糜鸡块等产品,里面会有香精和添加剂。如今,整个行业慢慢会去追求高质量、更健康的产品,尽量采取完全无添加的自然原料,可能也会迫使Beyond Meat这样的行业先锋去做改变,让产品更健康,也更多元,“只要做的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不会被淘汰”。
邓斯文坚持自己公司的产品必须拥有“干净的原料表”:水、鹰嘴豆、鹰嘴豆蛋白粉、面筋、葵花籽油、大豆、盐、营养酵母,再无其他。不过,追求健康往往就意味着要付出牺牲一点口味的代价,消费者就反馈少了一些鸡肉的味道。现在研发团队正在尝试用最普通的厨房调料来 *** 新的配方,来激发出鸡肉的鲜味。
与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的人造肉市场更具特殊性,中国的豆制品已然很丰富,消费历史悠久,又缺少如发达国家通常数量固定的大量素食者人群,因此对植物肉类需求并不强烈。此外,中餐偏重煎炸炖炒的烹饪方式也给人造肉工艺增加了难度,多数人造肉会在重烹饪过程中被“打回原形”。
“我曾经尝试过把植物肉加在火锅里,但肉糜类的一煮就散掉了。”邓斯文说,“基本上所有的植物肉产品都很难适应中国多样化的烹饪方式,会失去自身的结构。”
如今,在盒马App平台上搜索“植物肉”,唯一的产品是金鼎轩和“别样肉客”联名款的植物肉茴香饺子,320克售价24.9元。但是,顾客评价普遍不太好。另一家号称“无肉更欢”的中国本土植物肉初创公司“珍肉”,在其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植物肉丸、植物肉碎和汉堡肉饼3个品类,均是牛肉风味,但销量寥寥。
“想要征服中国市场,必须在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探索更多样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因为中餐实在太好吃了,中国消费者很挑口味。”邓斯文说。
来源:《环球》杂志
人造肉就是豆制品的魔改版吗?评论君说
要让人造素肉达到真正动物肉的香味、口感等,还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人造肉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肉类
作者 |张田勘
人造肉成了新闻热词。9月4日,云南财富全球可持续论坛上,美国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创始人表示:人造肉的营养价值更优于传统肉类。而在 *** 造物节上,“火箭餐厅用餐”里人造肉狮子头、人造肉汉堡、人造肉墨西哥肉卷横空出世。今年8月27日,肯德基开始在美国亚特兰大Cobb Parkway门店试点提供人造素肉 *** 的鸡块和无骨鸡翅,据说很受欢迎。开售5个小时,店内的存货被一扫而光。
那么,人造肉代表未来吗?
人造肉分为两种,之一种是素肉,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实际上不过是豆制品生成的各种食品。另一种人造肉是与真正的动物肉相似的肉,由动物干细胞为原料制造而成。大致过程是,以氨基酸、糖、油脂等物质在器皿中培养干细胞,让肉慢慢“长大”。
由于人造动物肉的成本高(人造动物肉每千克的生产成本约为1万美元,是现在市场上普通肉类价格的1000倍以上)、技术要求高而复杂(如需要把肉生产成有立体感、纤维硬度适中、肉类的湿度和柔嫩度堪比养殖的动物肉类),因此人造动物肉现在还难以上市。
当下,人造肉较多的是素肉。在 *** 造物节亮相的人造肉狮子头是OmniPork新猪肉,也就是人造植物肉,成分主要包括豌豆、非转基因大豆、冬菇和米,其中有一种专利技术是把植物蛋白质变成完全蛋白质,同时加入甜菜模仿鲜肉的色泽,并由椰子油模拟油腻的口感,由此形成了人造素肉。
实际上,人造素肉就是对植物性食物的深加工。人造素肉的更大好处是,降低了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等的含量,每100克“OmniPork新猪肉”的人造肉中仅含有1.5克饱和脂肪,不含任何胆固醇。而且,人造素肉的另一个优点是,没有腥味。这对于常吃大鱼大肉的国人来说,无异有一种新鲜感,也多一种饮食选择,并且也可能适合有意减肥的人。
但是,尽管人造素肉极力模仿动物肉的味道,但是要让人造素肉达到真正动物肉的香味、口感等,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人造素肉不含有让动物肉发出香味的氨基酸,如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因此,在味道上无法比拟动物肉。
此外,人造肉的韧性没有真肉那么实在,而且人造素肉的结构是一粒一粒的,颗粒感重,而动物肉是一丝一丝的。就连人造动物肉现在也还做不到让肉质纤维成丝状,只能成扁平状和堆积状。这也造成了人造肉炸肉卷和人造肉狮子头外观很松散,像肉沫压紧实一样,不如动物肉有嚼劲。
即便要让人造动物 *** 有真正的动物肉那样的味道,也存在难题,因为人造动物肉需要添加辅料,如用胎牛血清,以让人造肉产生动物肉的味道。但是胎牛血清太贵,极大增加了人造动物肉的成本,因此现在难以投产。
退而求其次的人造素肉,现在的成本也很高,目前人造素肉的价格是牛肉的2-3倍,这可能是加工技术和时间产生的成本。但是,如果以后技术和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5-10年后价格会比普通肉类便宜50%~60%。
无论是人造素肉还是人造动物肉,都是解决人类粮食安全的一条出路,但是这些人造肉要成为人们的主流饮食,需要解决成本、技术、口味和心理等多种关卡。就成本和技术而言,现在还处于瓶颈阶段;就口味而言,无论是人造动物肉还是人造素肉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真实的动物肉的味道,因此也需要在味道上进行技术改造。此外,在心理上可能中国人也难以接受。根据国内一家媒体的调查,80.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购买人造肉月饼。
不过,从性价比来看,中国早就有把素食做成类似肉类的饮食烹调法,也很受欢迎,如如用大豆产品(豆腐、低温脱脂豆粕等)为食材,做成素肉丁、素肉丝、素鱼、素虾、素鱼香肉丝、素香辣鸡片等。这些菜肴在中国的一些寺院中比较流行,在吃素的公众中也很有市场。
总之,如果不能全面解决口感、成本和心理障碍等问题,人造肉,包括素肉和动物肉都还难以成为大部分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人造肉月饼来了!你敢尝试吗?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生 王郁崭 本报记者 李 禾
中秋节快到了,你有没有想过吃到的苏式月饼馅料可能会有“人造肉”。最近,名为“珍肉”的人造肉公司宣布将于9月推出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饼”。在美国,汉堡王已在全美7200多家门店售卖人造肉汉堡;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8月27日,和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在乔治亚洲亚特兰大的肯德基餐厅推出之一款人造鸡肉产品,包括黄金鸡块和无骨鸡翅。
近年来,人造肉在全球食品行业备受关注,不论是国际食品巨头,还是国内创业企业都在加快人造肉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步伐。人造肉是什么原料制成的,制成过程是怎样的?在口感、营养上和真正的肉有何不同,能长期替代真正的肉食吗?
用与肉结构相似的植物蛋白制成
“我国有食用仿荤素食的传统,比如素食馆、寺院庙堂做的素鸡素鸭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跟把豆腐等制成仿荤食物的传统做法不同的是,人造肉已经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了。
人造肉包括动物细胞肉、植物肉。所谓动物细胞肉,也就是将从动物身上提取出的成肌细胞或全能干细胞放在在营养液中培育,使之形成类似肉的组织。中国植物性食品发展联盟秘书长薛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国内研发的人造肉,实质上是植物肉。“植物肉是一个跨界产品,不光科技含量高,生产还很安全。”
据Beyond Meat网站,其植物性肉饼成分包括水、豌豆分离蛋白、榨汁菜籽油、精制椰子油、大米蛋白,还有用于上色的苹果、甜菜汁提取物等其他天然香料。而我国目前主要研究的是牛肉口味的植物肉,其生产过程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色相质谱、嗅觉测量,把影响牛肉味道的几百种风味物质缩减到几种,找出其分子结构,并找到结构相同的植物蛋白,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并没有加入任何化学添加剂。
为了使植物肉的质地更接近肉类,研究人员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将肉的质地用数值表达出来,然后再采用物理 *** 进行挤压。比如把牛肉的质地用数字表达出来,然后在挤压机器的操作面板上设置数值,再加入植物蛋白以及具有类似肌肉纤维质感的植物拉丝蛋白,设置好温度,最后将其挤压,使其紧致有韧性,更接近牛肉的质地。也可以通过剥离一些异味成分,使其质地和口感更接近真肉。
薛岩说,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旨在推动原材料加工改良优化、风味口感改良、挤压方面改进优化,帮助食品、原料生产企业在原料上往植物肉方向改良。而在未来,随着挤压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能会吃到口感与牛、猪、鸡肉更类似的植物肉。除了目前技术已成熟的植物肉汉堡和植物肉月饼外,研究人员还根据我国大众的消费习惯,研究肠类、馅料,准备将其应用于饺子、馄饨、汤包等食物中。
生产能效极高将大幅减少资源消耗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产量,大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50%,豌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80%—90%。薛岩表示,未来能实现植物肉的大规模生产,上市后的植物肉售价会比普通肉类便宜。
植物 *** 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据2018年《科学》杂志公布的研究结果,肉制品与奶制品为人类提供了18%的卡路里与37%的蛋白质,然而占用了83%的农田,排放了60%的农业温室气体,并导致土地与水源过度使用、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
目前,牛肉和猪肉的能效产出比分别是40∶1和25∶1,也就是说,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牛肉需要消耗掉40卡路里的热量;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猪肉需要消耗掉25卡路里的热量。而对植物肉来说,该比例仅为2∶1,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将能极大减少土地、饲料和水等资源消耗。
不过,对于植物肉的健康效应还存在争议。美国全食超市联合创始人兼CEO约翰·麦基表示,以植物为基础的人造肉对环境有好处,但对健康不利。植物肉是超级高度加工的食品,而人们喜欢吃天然食品。
支持者认为,植物蛋白中不含有胆固醇,由此生产的植物肉也属于“零胆固醇”食品,对人群来说更健康。
何计国说,各种食物都有自己的营养成分和价值,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三高人群”来说,可能“零胆固醇”的植物肉更为健康。但植物肉铁吸收率低,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等人群来说,并不适宜,如果要长期替代真正肉食的话,人造肉“要有一个适宜人群”。
研究人员也在努力解决上述问题。植物 *** 有大豆等营养成分,还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添加其他营养物质。比如在植物肉中加入钙和铁,以满足对有需求人群的要求。
薛岩说,植物肉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生产,做到不断迭代,可以不断升级,这是普通肉类无法达到的。
“植物肉多以植物蛋白为原料,而我国在植物蛋白包括豆制品制造上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非什么新事物。”何计国说,根据目前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和法规要求, *** 出来的植物肉只要符合食品的残留物、微生物等有关要求,没有添加公众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成分,其上市就不需要进行特殊审批了。
口感与真正的肉相比还有待改善
植物蛋白具有高分子结构,如今的技术水平还只能将高分子结构部分展开,因此,目前模拟的肉质感还略有差异。据报道,部分试吃者反映,人造肉肉质颗粒感重,而真正的肉是“一丝一丝”的;人造肉炸肉卷和人造肉狮子头松散,像被压紧实的肉末。
不过,研究人员也在研究如何将高分子物理技术更好应用到植物肉的制造中,并尝试将合成生物学运用在食品领域,进行原材料生产。比如国外已通过合成生物方式制造出大豆血红蛋白,解决了牛肉流血和肉味的问题。未来很有可能通过此方式,进行鸡肉和猪肉口味的合成。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表示,未来很有可能让大豆蛋白中的高分子结构完全展开。若能实现该技术,就能很方便地模拟各种肉类的口感了。
何计国说,动物细胞肉在外形、口感上都和真实的肉很相似。但目前一是成本高昂,二是培养出的细胞肉组织相当于纯瘦肉,缺乏脂肪细胞,因此,口感上比较“柴”,还需继续改善。“不论是植物肉,还是动物细胞肉,随着技术的发展,公众接受程度的提高,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人造肉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业内人士揭人造肉真实配方 看完不敢吃了近日,全食超市CEO约翰·麦基(John Mack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人造肉对环境有好处,但不利于人体健康。作为素食主义者的麦基说:看下配料,就可以发现人造肉是经过高度加工的食物。我认为,食用这样的食物是不健康的,而人们只有吃完整的食物才能保持健康。
以植物原料为基础的人造肉近期备受关注。本周,Beyond Meat和肯德基表示,正在合作测试基于植物原料的人造鸡肉。亚特兰大的一家肯德基餐厅将率先提供Beyond炸鸡、鸡块和无骨鸡翅。
专家指出,基于植物原料的人造肉含有相当多的钠和饱和脂肪,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健康。此外,Impossible Burger和Beyond Burger等汉堡含有的热量与牛肉汉堡类似。不过也有营养学家认为,尽管这些是高度加工的食物,但并不一定对人体有害。
【ZOL客户端下载】看最新科技资讯,APP市场搜索“中关村在线”,客户端阅读体验更好。(7255880)
这个中秋 吃口人造肉月饼,来场美食革命中秋节快到了,你有没有想过吃到的苏式月饼馅料可能会有“人造肉”。最近,名为“珍肉”的人造肉公司宣布将于9月推出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饼”。在美国,汉堡王已在全美7200多家门店售卖人造肉汉堡;快餐巨头肯德基宣布,8月27日,和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在乔治亚洲亚特兰大的肯德基餐厅推出之一款人造鸡肉产品,包括黄金鸡块和无骨鸡翅。
近年来,人造肉在全球食品行业备受关注,不论是国际食品巨头,还是国内创业企业都在加快人造肉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步伐。人造肉是什么原料制成的,制成过程是怎样的?在口感、营养上和真正的肉有何不同,能长期替代真正的肉食吗?
用与肉结构相似的植物蛋白制成
“我国有食用仿荤素食的传统,比如素食馆、寺院庙堂做的素鸡素鸭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跟把豆腐等制成仿荤食物的传统做法不同的是,人造肉已经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了。
人造肉包括动物细胞肉、植物肉。所谓动物细胞肉,也就是将从动物身上提取出的成肌细胞或全能干细胞放在在营养液中培育,使之形成类似肉的组织。中国植物性食品发展联盟秘书长薛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国内研发的人造肉,实质上是植物肉。“植物肉是一个跨界产品,不光科技含量高,生产还很安全。”
据Beyond Meat网站,其植物性肉饼成分包括水、豌豆分离蛋白、榨汁菜籽油、精制椰子油、大米蛋白,还有用于上色的苹果、甜菜汁提取物等其他天然香料。而我国目前主要研究的是牛肉口味的植物肉,其生产过程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色相质谱、嗅觉测量,把影响牛肉味道的几百种风味物质缩减到几种,找出其分子结构,并找到结构相同的植物蛋白,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并没有加入任何化学添加剂。
为了使植物肉的质地更接近肉类,研究人员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将肉的质地用数值表达出来,然后再采用物理 *** 进行挤压。比如把牛肉的质地用数字表达出来,然后在挤压机器的操作面板上设置数值,再加入植物蛋白以及具有类似肌肉纤维质感的植物拉丝蛋白,设置好温度,最后将其挤压,使其紧致有韧性,更接近牛肉的质地。也可以通过剥离一些异味成分,使其质地和口感更接近真肉。
薛岩说,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旨在推动原材料加工改良优化、风味口感改良、挤压方面改进优化,帮助食品、原料生产企业在原料上往植物肉方向改良。而在未来,随着挤压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能会吃到口感与牛、猪、鸡肉更类似的植物肉。除了目前技术已成熟的植物肉汉堡和植物肉月饼外,研究人员还根据我国大众的消费习惯,研究肠类、馅料,准备将其应用于饺子、馄饨、汤包等食物中。
生产能效极高将大幅减少资源消耗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产量,大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50%,豌豆蛋白产量约占全球的80%—90%。薛岩表示,未来能实现植物肉的大规模生产,上市后的植物肉售价会比普通肉类便宜。
植物 *** 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据2018年《科学》杂志公布的研究结果,肉制品与奶制品为人类提供了18%的卡路里与37%的蛋白质,然而占用了83%的农田,排放了60%的农业温室气体,并导致土地与水源过度使用、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
目前,牛肉和猪肉的能效产出比分别是40∶1和25∶1,也就是说,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牛肉需要消耗掉40卡路里的热量;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猪肉需要消耗掉25卡路里的热量。而对植物肉来说,该比例仅为2∶1,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将能极大减少土地、饲料和水等资源消耗。
不过,对于植物肉的健康效应还存在争议。美国全食超市联合创始人兼CEO约翰·麦基表示,以植物为基础的人造肉对环境有好处,但对健康不利。植物肉是超级高度加工的食品,而人们喜欢吃天然食品。
支持者认为,植物蛋白中不含有胆固醇,由此生产的植物肉也属于“零胆固醇”食品,对人群来说更健康。
何计国说,各种食物都有自己的营养成分和价值,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三高人群”来说,可能“零胆固醇”的植物肉更为健康。但植物肉铁吸收率低,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等人群来说,并不适宜,如果要长期替代真正肉食的话,人造肉“要有一个适宜人群”。
研究人员也在努力解决上述问题。植物 *** 有大豆等营养成分,还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添加其他营养物质。比如在植物肉中加入钙和铁,以满足对有需求人群的要求。
薛岩说,植物肉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生产,做到不断迭代,可以不断升级,这是普通肉类无法达到的。
“植物肉多以植物蛋白为原料,而我国在植物蛋白包括豆制品制造上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非什么新事物。”何计国说,根据目前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和法规要求, *** 出来的植物肉只要符合食品的残留物、微生物等有关要求,没有添加公众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成分,其上市就不需要进行特殊审批了。
口感与真正的肉相比还有待改善
植物蛋白具有高分子结构,如今的技术水平还只能将高分子结构部分展开,因此,目前模拟的肉质感还略有差异。据报道,部分试吃者反映,人造肉肉质颗粒感重,而真正的肉是“一丝一丝”的;人造肉炸肉卷和人造肉狮子头松散,像被压紧实的肉末。
不过,研究人员也在研究如何将高分子物理技术更好应用到植物肉的制造中,并尝试将合成生物学运用在食品领域,进行原材料生产。比如国外已通过合成生物方式制造出大豆血红蛋白,解决了牛肉流血和肉味的问题。未来很有可能通过此方式,进行鸡肉和猪肉口味的合成。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表示,未来很有可能让大豆蛋白中的高分子结构完全展开。若能实现该技术,就能很方便地模拟各种肉类的口感了。
何计国说,动物细胞肉在外形、口感上都和真实的肉很相似。但目前一是成本高昂,二是培养出的细胞肉组织相当于纯瘦肉,缺乏脂肪细胞,因此,口感上比较“柴”,还需继续改善。“不论是植物肉,还是动物细胞肉,随着技术的发展,公众接受程度的提高,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人造肉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让你吃人造肉的 3 个人,和地球的新未来 | 近未来 ②不管听没听过人造肉,最近这个概念开始走向了主流。
两周前,汉堡王在美国推出了人造肉新品「不可能皇堡」(Impossible Whopper),外观看不出任何区别,只是真的一点牛肉都没放。
「这他*是牛肉吧。」
「不,没有他*的牛肉。」
汉堡王的广告里,那些自称是皇堡 20 年粉丝的人感叹,吃不出来这肉是「假」的。
这中间的人造肉肉饼,来自加州红木城的初创公司 Impossible Foods。材料全是大豆,还有从大豆根部提取的红色血红质。它不仅让肉饼看着像真肉,闻着像煎肉,一口咬下去,还有嚼肉的劲儿,甚至跟半熟牛肉饼一样,还流着红色血水。
这期合作现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的 59 家汉堡王启动,如果顺利,它将会在一两年间成为汉堡王全美 7200 家门店的固定菜单。
还不知道人造肉是什么,突然美国人就吃起来了
这不是之一个在菜单里加上人造肉选择的全球连锁了。
麦当劳最近两天也是尴尬,因为汉堡王最近的新闻。Twitter 上开启了 1.6 万美国人吐槽,要求增加在美国餐厅的菜单里加入素食的选项。
2017 年,麦当劳其实上线了素肉汉堡 McVegan,不过只有芬兰、瑞典还有美国芝加哥总部的店里测试。
▲ 麦当劳在芬兰推出的McVegan,中间是大豆和蘑菇做成的「肉饼」
在它之前,White Castle 和卡乐星两家美国快餐连锁也推出了人造肉版本汉堡,后者是跟美国另外一家人造肉公司 BeyondMeat 合作,肯德基计划今年在英国推出素食炸鸡新品。
▲ 卡乐星和 BeyondMeat 联手推出的 Beyond Burger
就这么一两年间,「人造动物替代食品」在美国走入主流。
从 2015 年开始,食品领域成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外的新投资热点。从李嘉诚、比尔盖茨到 KPMG,全球的资本开始盯上了食品产业。
人造蜂蜜、人造鸡胸肉、素食牛奶,人造蛋黄酱、人造虾,植物人造肉等人类「改造食物」也因为拿到了大量的融资,加速了产品研发上市。
而上述提到的 Impossible Foods 和 BeyondMeat 是拿钱最多的两大公司,不仅拿下累计 5 亿和 1 亿美元的投资,后者今年准备在纽交所上市。
根据 BeyondMeat 提供的招股书看来,从 2016 年开始在美国超市大规模铺货以来,2017 年已经卖出了 3620 万美元的人造肉。
无论用植物蛋白合成的新肉,还是在实验室用牛羊鸡细胞「繁殖」的实验室肉,怎么制造新肉,人造肉公司都以食品行业新「一站式救世主」角色出现:
「吃人造肉味道跟真肉差不多,但对人健康更好,对动物更好,同时也是对地球环境未来更友好的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too good to be true」,但是:
- 人们为什么要放弃吃真正的肉而选择人工合成的肉类?
- 这么多家人造肉,都一样吗?好吃吗?贵吗?
- 这些人造肉制造者只是找了一个新花样赚钱吗?
- 国内已经好几百年制造「素肉」,这些新的「科学制造」食品有更加优越吗?
在把人造肉塞到嘴里大口咀嚼之前,花一点点时间了解这些想要改变你吃肉方式的人,以及这些炫酷的新科技,也许是对我们脑子和肚子更负责的选择。
密苏里牛仔、斯坦福老学究和荷兰实验室的环保主义大冒险
事实上,「人造肉」是个非常中文的词汇。
在英文语境里,更多人称之为「清洁肉」,比起传统动物养殖更干净的意思,而「清洁肉」有两条支线剧情,之一条是用植物骗过你的味觉,第二条是,从实验室长真肉。
全球更大的两家人造肉公司 Beyond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都是走的之一条路。
BeyondMeat 的创始人伊森·布朗(Ethan Brown)是个从小在密苏里州农场长大的「牛仔」,他连公司的 logo 都改成了带着帽子的牛。
在一个早期采访中,他透露自己从小就看着鸡鸭鹅猪长大,童年里更好的朋友除了人还有农场里的一只猪,因为感情太好,家里一直不舍得宰。18 岁的时候成为素食者,也主要是因为这件事。
如果不是两位环保学家 Robert Goodland 和 Jeff Anhang 的论文,估计伊森·布朗现在还在琢磨他的本职专业——燃料电池工程。
2009 年,伊森·布朗在这篇论文中看到了自己专业的局限性:51% 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来自于汽车和发电厂,而是来自于肉类屠宰和生产业。
继续往下讲故事之前,我们必须讲清楚的是,51% 这个数字目前还存争议。如果根据美国公共健康领域最权威的大学 John Hoking 给出的数据,动物肉类制品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 17%-34%。
伊森·布朗觉得,肉不过就是氨基酸、脂肪、水、微量元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组合,这些东西植物界也有,不一定要用到动物的,只要做起来吃起来像,不就可以吸引人来买了。
于是伊森·布朗决定改行,他找到了密苏里州的谢富弘博士,后者是个台湾旅美学者,已经研究植物蛋白重组十多年了,还拿到了美国 *** 的研究资助。
这听起来很玄乎,所谓植物蛋白重组,真的跟我们常吃的素肉的 *** 流程很像——通过碾磨,捣碎,浸泡,挤压,加酶等,诱导大豆、小麦蛋白质形状变质,本来大豆蛋白质往往是球状的,通过加温加压,表现得像纤维状的动物蛋白质。
▲ 这是 BeyondMeat 肉饼按压的过程
花了 3 年时间,他们 2012 年开始把之一款素鸡肉条产品上市了。它外观看着像是美国沙拉店里买的鸡胸肉条,谢富弘还很聪明地在这假鸡肉条上烙了褐色的烧烤印,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刚刚烙好的真肉一样。
如果用手撕开,这款鸡肉条看起来很像广东人爱吃的「手撕鸡」。吃起来也像,不过没有皮,而且吃起来口感比较硬,像是熟过头的手撕鸡。
在伊森·布朗还捣鼓燃料电池的时候,美国西边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帕德里克·布朗(Patrick O. Brown)已经研究了 2 年人造肉了。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研究了 25 年的基因和细胞工程,本来就很喜欢做学术,没有什么心思从商。
但一次学术休假中,他开始往后整理职业生涯,想了这么一个问题:都做这么多年研究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大难题,自己可以尽力帮点小忙的?
跟伊森·布朗一样,他也是个环保主义者。看了几篇论文,他发现动物养殖、屠宰和加工成食品的这个行业,比起采矿、建筑等任何工业,都更破坏地球的环境。
休完假回来,他马上就决定了,从斯坦福辞职,现在就做商业计划书,拿钱。很巧,他家就在加州红木城,开车 5 分钟旁边就是风险投资一条街了。
跟汉堡王合作的 Impossible Foods 就是这么来的。
产品逻辑跟 BeyondMeat 的「手撕鸡」差不多,不过 Impossible Foods 一开始就在做牛肉饼——因为帕德里克·布朗自己是个牛肉汉堡爱好者。
除了上述说的,将大豆蛋白重新加工组合的过程,帕德里克·布朗还在大豆根部找到了一种特殊材料:Heme(血红质),我们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也是因为血红蛋白里的这种物质。他把这种红色加到自己做的素肉饼里,看起来就很像是真的牛肉碎肉饼了。
在一个哈佛的演讲中,布朗透露的激进的想法「要把动物制品从整个食品加工行业中去除。」他说,如果 VC 不接受他做这生意首先是为了改变环境问题,那么钱他也不想拿。
「这是个大的环境问题,我改变了它的话,它同时也是大商机,这两者一点都不冲突。」
帕德里克·布朗说,他的目标是,让以后的小朋友一边吃人造肉汉堡,一边跟自己的父辈感叹「wow,你们原来的汉堡都是动物肉做的?太惊人了!」
两个科学和工程学背景的创业者,思考肉的方式都极其相似:吃肉到底是吃的什么呢?
「不过就是一些带有特殊口感的蛋白质组合,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吃植物蛋白质的组合,要养牛养猪鸡鸭鹅,让它们过得不好,造成这么多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然后再来吃肉?」帕德里克·布朗说。
跟这两位担心动物的创业者想法不同,马克·波斯特(Mark Post)走了另外一条支线——实验室造肉。
如果说上面两位布朗都在做「假肉」骗过人的味蕾,马克·波斯特是动真格的。
2013 年,他在活动在伦敦办了一个「实验室养殖肉发布会」,让大厨 Richard McGeown 煎了这价值 25 万欧元的人造牛肉汉堡,两位美食评论家 Hanni Ruetzler 和 Josh Schonwald 品尝,台下 200 个记者只能看着拍照。
这个项目最早是 2005 年开始,荷兰 *** 做了 4 年「人工养殖肉」的学术资助,当时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的 *** 教授的马克·波斯特中途接手了这个项目,项目资助结束了之后,他还在自己研究。
▲ 马克·波斯特用的培养皿,人造肉的肌肉细胞就是这么长出来的
2011 年,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家族基金会注意到了这个新项目,并且愿意提供后续研究和活动的成本,这也有了刚刚这场人造肉发布会。
「确实像肉,只是没那么多汁。」2013 年,两位英国的美食评论家们给出这样的反馈。
不是像,是真的。
在实验室产肉,具体是这样做的——之一步,先从活牛上收获肌肉组织。然后,对肌肉细胞进行解剖,分割和培养,肌肉组织里有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而 马克·波斯特主要工作,是让肌肉细胞进行繁殖,让表面积增大,一个肌细胞中,可能长出一万亿个肌肉细胞。
然后,细胞在肌管中合并,用于产生肌肉组织。
也因为这场发布会,马克·波斯特被称为是「养殖肉之一人」,他也在这次之后,成立了 Mosa Meat 公司。
但最近几年,Mosa Meat 的声势并没有他在美国的竞争对手 Memphis Meat 公司这么大。
这家已经拿了将近 2000 万美元融资的美国公司,同样也做实验室养殖肉,并且正在快速的降低成本,它的原始肉价一磅 1.8 万美元,但到 2018 年 1 月,该公司的成本已降至每磅 2400 美元。
该公司还声称,与肉类生产企业相比,它只使用 1% 的土地和 1% 的水。2021 年,Memphis Meat 将实验室产的鸡肉和鸭肉送到超市里卖。
更有「效率」,最终会更便宜,但不一定更健康?
「养一整只鸡就为了吃鸡胸或鸡翅是我们应该逃离的荒谬,我们应该在培养皿里只培育可食用部分。」
1932 年,丘吉尔号召人们拥抱科学,并且预测未来 50 年科技发展的时候,写下了这句话。
现在,这成了人造肉公司更爱引用的逻辑。
无论是 BeyondMeat、Impossible Foods、Mosa Meat 还是其他从事海鲜、禽类人造肉研发的公司,似乎在「商业和地球未来」的利益吻合的制高点上站的很稳。
2025 年全球人口预计 80 亿,到 2050 年,人口将会接近 100 亿。目前,全球 60% 的粮食作物要用来养殖牲畜——也就是猪、羊、牛。虽然肉类价格目前看起来并不高,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环境成本算进去:
而平均来说,我们需要 1000kg 净水生产 1 kg 粮食,所以理论上,生产 1kg 牛肉需要消耗超过 7000kg 净水。
BeyondMeat CEO 伊森·布朗更爱引用的数据是 51%,生产、养殖这些肉食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的占比。
这个数据目前仍有争议,但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给出的数据,最少有 23% 的温室气体来自肉类生产,而牛的屁(对,你没看错)占了全球甲烷排放的 41%,甲烷也是温室气体的另外一个主要构成部分。
到 2050 年,重肉的饮食方式只能养活 30-40 亿人,重植物的饮食方式 95-100 亿人。
更不用说工业化养殖被诟病已久的问题——养殖场密集暗无天日的环境让动物生存的非常糟糕,动物本身的健康状况堪忧(不仅是从动物福利的角度讲),也就是我们嘴里吃的肉营养价值和安全打折。
「跟传统的肉类生产厂商不同,我们欢迎任何人来看、拍摄我们的工厂。我们相信他们看完会对这样的未来更有信心。」伊森·布朗在不同的演讲和采访中说过好几次。他们还把自己工厂的内部视频放到了 YouTube 上。
所以如果人造肉取代集约化农业作为行业标准,对环境的好处将是巨大的。而且理论上,只用植物生产的肉,技术和产能提高后,价格也会比「真肉」更廉价。
比起去火星建立下一个人类文明,人造肉运动听起来像是一剂来得更快的药,可以缓解人类眼前的紧迫挑战。
▲ 图片来自 CB Insights,ifanr 做了中文翻译
但这些新产品目前还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说白了,无论是什么食物,多么环境友好,人们做购买决定的因素不外乎这几个:
价格、好吃程度、方便购买程度、食品安全。
对于「实验室养殖肉」如 Mosa Meat、Memphis Meat 等公司来说,至少有好几年的时间价格居高不下。
即使是植物肉如 Beyond Meat 新研发的牛肉饼,目前价格也在 11-12 美元,也比美国一般超市的牛肉要贵一些。
贵还不是更大挑战,健康和安全问题才是。
就这次 Impossible Foods 和汉堡王合作的皇堡,就有 630 卡路里,而牛肉汉堡包含 660 卡路里。为了增味,植物版本其实比与牛肉版本相比下了更多的盐,含有 1,240 毫克盐,含有 980 毫克钠。
Impossible Foods 之前还因为他们最特色「血红质」翻了车。2017 年 7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公布了一份文件,称 Impossible Foods 里面的用来给人造肉上色的亚铁血红素,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
而李嘉诚投资的人造蛋公司 JUST 也出现过问题。
▲ 图片来自彭博社,记者在质疑 JUST 怎么给硅谷售卖了一个虚假的未来
2017 年,他们有员工质疑公司还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人造蛋黄酱,但因为拿了投资也铺了渠道,为了快速达到产能,按照印刷在产品外包装的原料表来操作。
至于实验室培养肉,尽管因为太贵还没进入市场,但根据农业研究机构 New Harvest 早前透露:培养组织要使用胎牛血清,与其他动物产品一样,批次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供应不稳定,也有污染的可能性,要非常注意安全和过敏问题。
离「天然」越来越远的未来
「我们不是要教人们吃什么,我们只是想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担心人造肉会有「说教感」因此反效果,伊森·布朗一直都很注意自己的用词。
伊森·布朗和马克·波斯特等创业者相信,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吃」带来的全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从 10 年的维度来看又如何呢?
根据国际食物信息组织的统计,尽管 70% 的称自己「愿意」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调整饮食方式。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人们考虑购买食物因素里,之一位的依然是「口味」,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在中国,情况也差不多。根据联合国 2013 年的统计,中国平均每人每年食用肉、蛋、奶等动物制品总和是 130-140kg,大约每天 770g 左右,这个数据还在增长。
不仅是我们,全球来看也这样。
对比 1961 年,从全球范围看,人类人均年吃肉量从 1961 年的 39 斤,增长到现在的 87 斤。尽管《柳叶刀》推荐的量是每天 79 克肉食,大概是一副扑克牌这么大。
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也许更容易被人感知到的,是文化、记忆……也就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在美国,吃肉还跟「男子气概」这个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
在吃这件事情上,我们人,也是动物。
但正如过去几十年的食品工业一样,代表着最新科技学的人造肉公司相信,口味与饮食习惯是可以被教育的,尽管这批最新的食物长得没那么天然。
人造肉的主流化,也许是个开启「食物意识」思考的契机:
因为工业化养殖,全球化物流、跨国公司和科技实验室,我们可能很难像过去一样,回到那个直接从土地到餐桌的简单食物系统了。
▲ 这是哥斯达尼加的咖啡种植场,你每天喝的星巴克咖啡,就是这些农民们的生计
其实这件事,早在有薯片、汉堡和咖啡的时代就是如此,只不过现在更加凸显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我们每天三餐吃的食物,喝的咖啡,能影响世界另外一端千万农户的生计、工厂的规模和污染。
尽管无法回到传统的食物系统,但如果对每次消费和食物选择更有意识,通过科技获取更多的了解,从食物的生产、配送、烹调、消费再到环境代价和影响。
我们也许能迈进人与土地、食物和世界的新关系未来——不只是好吃,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知识胶囊:
1. 约翰普金斯线上课程:美国食品系统概论:从公共卫生的观点出发
这门 Coursera 课程很简单的讲述了美国食物系统是怎样变成:「大规模集约式农业、工业生产食物、重肉、浪费多」的现状,同时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会让美国人肥胖和糖尿病几率高企。中国真的需要走一次美国人走的路吗?
2.《吃的美德》
看科技看够了吗?有机就是好?就应该吃本地的食物?来看看关于吃和科技背后,我们应该怎样遵循一套前后合理的道德和生活逻辑。
3.《盐糖脂》
食品工业怎么用这三种原料,让你欲罢不能?也许我们未来的肉食也要转给食品工业「创造」,提前看看可能的风险吧。
这两天星巴克的人造肉又上了热搜,猪肉价格还没降下来,人造肉的披萨和牛肉面、汉堡价格更高。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也都有植物肉汉堡和炸鸡。比真肉价格还高的“人造肉”产品我是不能接受,尝尝还可以,能不能成为热销榜单,得看多少人买单。
说起“人造肉”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人类真是厉害,肉也好、蛋也罢,都可以造。“人造肉”就是大豆蛋白对肉类食品口感和味道进行的模仿,模仿就是模仿,从未被超越。无论怎么做,都会有豆子的气味。市场常见的“素鸡翅”、“素肉”就是泡一泡、炒一炒,很简单的烹饪 *** ,倒是减肥人士和素食主义者的福音。个人认为它永远不能替代肉的地位。
家庭版的干煸素鸡翅,味道还是不错的。做法也很简单,我来分享一下。准备素鸡翅、干红辣椒、葱花、花椒、味极鲜、盐、适量油即可。
之一步:素鸡翅冲洗干净,充分泡发,一定要泡透了才好吃。可以提前半天泡发或者用温水泡久一点。
第二步:葱、干辣椒切小段,热油放入花椒粒若干,葱花、辣椒段一起爆香。
第三步:泡好的素鸡翅放入锅中翻炒,淋入味达美、撒盐,加入少许水,翻拌均匀即可。喜欢吃香菜的,出锅前撒些香菜末,色香味俱全。
这道家庭小炒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挺下菜。味道有豆子的香气、肉制品的嚼劲。做法简单,可以一试。简单的 *** 就是喜它的原味,如果配蔬菜也同样好吃,配芹菜、配圆葱等,百撘食品。正好要减肥,正好肉也贵,吃点素食,健康又美味。喜欢看美食的,加我关注,每天分享美食是件开心的事。
肯德基素炸鸡、人造肉月饼问世,人造肉会改变中国传统养殖业吗?8月27日,肯德基开始在佐治亚州的一家分店试卖“素炸鸡”,从无骨鸡翅到炸鸡块,全是“人造肉”。肯德基方面表示,味道与传统的炸鸡无差别。无独有偶,国产“人造肉”月饼也将在9月上市,这家名为珍肉创业公司表示:“我们邀请了很多老上海市民参加一个口味测试,发现很多人都分辨不出(传统馅月饼和植物肉月饼)。”“人造肉”各种类型的产品已经在全世界蔓延开来,产业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震惊。
人造肉是什么?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大豆蛋白肉实际是一种对肉类形色和味道进行模仿的豆制品,因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所以植物人造肉是一种健康的食品。
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研究人员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喂养”干细胞,让它不断“长大”。2015年4月2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Mark Post认为10年之内,人造牛肉除了和自然牛肉一样美味之外,在其它方面也将优于自然牛肉,从而解决当今牛肉生产面临的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
人造肉从实验室走到餐桌
“人造肉”并不是一个新产品,在物资短缺的上个世纪,中国人的餐桌上就有替代真肉的“人造肉”。但这类“人造肉”就是大豆通过加工 *** 成的素食。
今年8月,汉堡王在美国7000家门店推出“人造肉汉堡”。其中的肉饼,就是这种不含动物蛋白的“植物肉”。
“人造肉”必然将改变未来养殖业
现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问题,肥胖问题更是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元凶,肉类虽然好吃,但容易引发肥胖,而用植物 *** 的人造肉则可以在满足“无肉不欢”人士食欲的同时,减轻对体重增长的担忧。因此,人造肉的问世将对传统畜牧业是一场不小的危机,未来大豆,小麦,豌豆,等等这些高蛋白农作物,需求量会大幅提升,这将会是必然的。
人造肉为什么还未大批量上市
之一,人造肉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价格。现阶段人造肉成本颇高,但随着未来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将是最容易解决的挑战。
第二,“定制营养成分”还面临着很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第三,消费者能否接受“人造肉”的味道。
第四,即使口感满分,消费者仍旧有很大的心理障碍需要跨越。
第五,人造肉也将面临多重监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