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南方的气温有所下降,似乎要慢慢进入秋季,除了人类开始适应温度之外,动植物也开始正常出没了。
根据9月17号消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公布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重庆三峡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命名为“三峡白前”。
此次是由武汉植物园和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共同发表的声明,目前相关的论文也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类群》上。
其实最早是在2019年的时候,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重庆多地发现了这一物种,不过一直都是认为疑似新物种,没有确认。
后来这几年又有其他工作人员发现,他们通过翻阅文献、野外样品采集比对、对相关标本的特性持续研究等步骤,最终在今年9月确认为新物种并命名。
三峡白前已知有5个分布点,主要是在重庆奉节县、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
很多小伙伴应该对于这种物种完全不了解,首先来介绍一下“白前”:
白前是一种中药,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还有很多的营养价值。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共有白前属植物约90种。
而三峡白前,和之前发现的所有属种都不同,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外形,具体的资料专家还在整理之中,相信过段时间就可以公布出来。
其实此次为何取名叫做,三峡白前,除了发现的地点是在三峡地区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这不是之一次和人类碰面,早在1964年,四川大学的植物调查队就曾经发现过,并且采集到了标本。
只不过当时并未觉得是新物种,仅仅是当做膜叶娃儿藤放在了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本次新物种命名之后,和博物馆的标本进行比对,发现是同一物种。
科研工作人员表示,这一次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说明三峡地区非常独特,不仅仅是水文条件,陆地上的秘密也还有很多等待人类来挖掘。
二是此次发现让重庆火了起来,说明该地段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地地形往往孕育着罕见的动植物,同时也保存下来了古代遗留下来的物种和资源,可以好好开发和利用。
三峡白前的发现应该还只是开端,后面重庆相关单位还会和湖北的植物工作者一起,探索长江三峡这一特殊区域。
天地云图原料评测∣白前涨价,能否突破2011年高点?作者:伍一
来源: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
2011年,白前经历了180元(公斤价,下同)的高价,近两年的 价格却一直在13元上下徘徊,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2021年产新后价格上涨,后市是否还能继续上涨?
本期,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根据产销数据对该品行情作一分析。
一、市场走动顺畅,多商关注
亳州市场:白前产新结束,今年新货量少,近期市场货源需求拉动尚可,行情继续上涨。现市场白前统货售价33-34元,优质脱须水洗货在45-50元之间,多个经营户和商家关注价格变化。
安国市场:受白前新货产出量不大影响,持货商看好后市,惜售心理较强,小批量货源走动顺畅,行情持续上行。现市场统货要价34元左右,优质货价格45-50元,商家关注货源消化情况。
玉林市场:前期白前价格上涨过快,近期进入实际消化阶段,走动放缓,行情从涨转稳。市场统货价格34元上下,优质货源价格45-50元之间,未来价格还有变化可能。
湖北新洲产地经营商家介绍,白前前期的低价受到商家关注,今年产新后货源走动一直比较顺畅,带动价格不断走高,产地预计价格上涨态势将持续到明年1月中旬。因为连续几年的低价,白前种植面积减少,产地质量较好的统货售价在34元,选货价格45-48元之间,预计后期价格还有上涨动力。
二、价格快速上涨,再回2017年高位行情
2016-2021年白前市场价格走势
在近20年里,白前行情出现过两次高价。
之一次高价期在2011年8月。因受价格持续低迷影响,白前种植面积逐年缩减。2010年新货产量大幅减少,加之陈货基本断档,市场货源紧缺,导致价格升至180元的历史高价。
第二次高价期出现在2017年3月。2011年高价后,2012-2016年,白前行情又持续低迷,种植面积连年缩减,陈货库存减少,价格又出现了上涨的势头。2017年3月,白前好统货价格上涨到40元上下,但此次上涨幅度远不如之一次高价期。
进入2021年10月,白前行情出现第三次高价,涨价原因也与前两次一样。2019年,白前价格下跌到13元,种植面积减少,2021年又遇中药材价格普涨,白前价格也出现第三次上涨。
三、产地集中,货源和行情易 *** 控
家种白前产地集中,主要分布在湖北武汉新洲区、来凤县及团风县,当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该品种的野生资源分布也较广,但因长期以来价格不高,有采收习惯的地区有限。
该品种生长周期短,一般2-3月份育苗,4-5月份移栽,10-11月份根茎成熟即可开始采挖,平均亩产300-400公斤。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白前2020年产量为1893吨。
四、需求不大
白前,又称柳叶白前或水杨柳,为常用野生植物药,以其地下根茎和根部入药,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白前作为一味降气止咳化痰药,可生用或蜜炙用,民间应用广泛。除了国内需求外,每年还有200-300吨用于出口。
据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统计,白前2020年用量为1719吨。
五、主要需求产品及企业分析
在中成药需求方面,对平台监控的7702种中成药品种进行筛选,目前有54个中成药中含有白前。白前需求靠前的中成药是强力枇杷露、橘红痰咳液、止咳枇杷颗粒等。
需求靠前的中成药企业分别是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广东化州中药厂制药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康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六、后市预判
1、价格升至16元,包地大户就有种植积极性 种植白前的投入主要在采挖环节,农户自己种植的话,投入成本基本可以忽略;包地种植则人工采挖成本每亩约2000-2500元,再加上包地土地租金500元,买苗200元,农药花费300元。相比之下,包地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包地种植每亩投入3500元,按照亩产300-400公斤计算,每公斤的成本在8.75-12元之间。对于包地种植而言,白前价格升至16元就可以种植,低于16元则种植面积就会减少。
2、生长周期短资源容易恢复 白前货源很容易就能得到补充,因此行情长期难有较大的突破。通常只有产地遭受严重灾害或人为操控,才会出现明显上涨的情况。
3、品种专业性高渠道单一 白前无论是质量把控还是流通渠道上,外围资金或经营者通常较难介入,除非是常年经营商、供应商,才能把握住上涨的时机。
综上所述,白前的涨价周期一般不到一年,虽然从历史行情看,其价格还有10-15元的上涨空间,但今年留给持货商出货的时间已不多了。明年产新只要不遭遇重大减产,产量较今年增加,价格就会出现下滑。
10月13日中药材市场快讯:川芎、猪苓、白前、木蝴蝶、肉桂、麦冬成都市场快讯
川芎:该品种属于川产品种,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近期市场行情保持活跃状态,产地走销变慢,荷花池市场川芎新晒统货价格在38元/公斤左右,切片价格在40-41元/公斤。
猪苓:近期市场行情稳中上涨后逐渐趋于平稳,成都荷花池市场猪苓大统货价格在70-75元/公斤。
亳州市场快讯
白前:近期市场货源走销多以小批量为主,行情暂保持稳定,目前药厂货要价27元/公斤左右,优质货33元/公斤左右。
木蝴蝶:近期来市场寻货商家不多,货源走缓,行情持续下调,目前缅甸货要价38元/公斤左右,泰国货40元/公斤左右。
安国市场快讯
麦冬:安国市场麦冬四川产的药厂货多要价在70元/公斤左右,市场价格比较前期有所上涨,市场货源走动一般。
天冬:安国市场天冬广西产切好的货价在46元/公斤左右,市场价格比较前期有所下调,市场货源走动一般。
土鳖虫:近期走动一般,价保持平稳,现市场统货交易价100-110元/公斤,好货交易价120-130元/公斤。
僵蚕:近期货源批量走销顺畅,行情与前期持平,现广西货交易价105-110元/公斤,四川货交易价115-120元/公斤。
九香虫:行情有所下滑,小批量货源可以正常交易,现市场九香虫价格在1100-1300元/公斤。
蜈蚣:行情上涨,现市场蜈蚣15公分大条货售价在3.6-3.9元/条,13公分中条货售价在3.3-3.5元/条。
白及:产新继续,价格稳步上扬,目前市场药厂货多要价在100-110元/公斤,好统货价在120-130元/公斤,选货价在140-145元/公斤。
青风藤:由于销量不大,行情延续平稳,目前市场圆片多要价在6元/公斤,质量好些的价在8.5元/公斤。
密蒙花:市面来货增多,货源小批量购销,货源走动一般,现密蒙花过筛货价在35-38元/公斤。
猪苓:近期总体货源走销较畅,行情保持稳定,目前中统货价格在55-58元/公斤,小统价格在50元/公斤。
玉林市场快讯
肉桂:中筒15-15.5元/公斤,大筒16-17元/公斤,市场成交量不大,行情平稳。
香菜子:统货13.5-14.5元/公斤,整体行情平稳,货源走动一般。
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是夹竹桃科(Apocynaceae)中的一个大属。我国学者早先将白前属归在鹅绒藤属(Cynanchum L.),而形态、化学成分、分子等证据均支持白前属应从鹅绒藤属中独立。有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娃儿藤属(Tylophora R. Br.)与白前属关系紧密,且有一些小属嵌套在Tylophora-Vincetoxicum分支,最新定义的白前属将娃儿藤属和形态相近的一些小属,包括中国分布的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箭药藤属(Belostemma Wall. ex Wight)、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和白水藤属(Pentastelma Tsiang & Li)等均归并到其中。根据最新的白前属定义,我国有白前属植物约90种。
2021年4月,重庆自然博物馆陈峰等在重庆市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一种开黄花的一种未知白前属植物,并将照片和部分活体材料邮寄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组博士张彩飞。在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青锋和胡光万的指导下,科研人员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标本,结合分子系统学的证据,确定其是三峡地区特有的新种,并将其命名为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 Q.F. Wang,其种加词“pingtaoanum”来源于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专家李秉滔的名字,以对其在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敬意,同时,以发现地的地理名称“三峡”给出该种的中文名为“三峡白前”。
该种在营养器官上、系统发育关系上与原秦岭藤属相近,但在副花冠形态上与原娃儿藤属相似,故此前根据副花冠形态划分秦岭藤属与娃儿藤属或不合理。此外,研究发现,该种于1964年由四川大学川东植物调查队在三峡地区采到了标本,现存于四川大学标本馆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但被误鉴定为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2019年至2022年,重庆市巫山县林业局周厚林先后在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分布点和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个分布点再次发现该种,使得该物种的已知分布点增加到5个。研究根据野外群体的现状,将该种评估为易危(VU),并推测可能在邻近的湖北省亦有分布。同时,研究澄清了三峡地区特有的青龙藤、宽叶秦岭藤的名实,结合标本与文献,编制了三峡地区白前属24个已知种的检索表,为该地区白前属的鉴定提供帮助,并为将来该地区可能发现新的白前属物种提供线索。
武汉植物园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合作发表了该物种。相关研究成果以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Apocynaceae: Asclepiadeae), a new species from the Three Gorges District in Central China为题,发表在Phytotaxa上。研究工作得到重庆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能力建设项目、国家植物标本库植物标本资源精准采集项目的支持。
图1.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Q.F. Wang)的植株和花序
图2.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Q.F. Wang)叶、花和果实的特写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最近,由汉渝植物学者联手发现的植物。11月2日,记者了解到,研究者排查了近百种植物,历时3年,经过形态鉴定、基因分析等才最终确定这种新物种。
随着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调查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物种不断被发现。
三峡白前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彩飞博士手握三峡白前植物标本,介绍新物种的形态特征。 见习记者刘克取 摄
初识很普通,多次“错过”它
三峡白前,茎干细长,像藤一样攀附生长,初见时,它似乎很普通,与周围的草叶没什么不同,很容易被忽视。
2021年4月13日,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厚林、重庆自然博物馆陈锋等两位植物分类学研究者正在进行野外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突然,远远地看见坎边悬挂着一种正在开花的藤本植物,茎叶翠绿,走近一看,光滑的叶片相对而生。
叶片相对而生,这是三峡白前的一大特点。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周厚林 摄
“这似乎与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的一样呀!”周厚林以为又发现了“青龙藤”的一个新分布点。
2020年5月和8月,周厚林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时便发现了相似植物,将照片上传到中国植物图像库,当时鉴定为“青龙藤”。
更早在2019年5月,周厚林曾在重庆奉节县野外调查时首次拍到照片,但他当时并未特别留意。
之一次看到这种植物的陈锋仍觉得新奇,怀揣着好奇和探究,他将图片发送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彩飞博士鉴定,张彩飞致力于研究夹竹桃科分类多年。
收到图片后,张彩飞立刻翻出《中国植物志》进行检索与形态比对,他手上的这本《中国植物志》是1977年出版的,书角已经磨得泛白。张彩飞用手指着植物志中的形态图,比对着照片,一项一项地分辨。“当时我没有鉴定出来,感觉有点特别。”张彩飞便请陈锋寄一些新鲜材料过来,让他“当面瞧瞧”。
三天后,通过快递,新植物跋山涉水从重庆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物种鉴定之路由此开启。
相似而又不同,拨开迷雾鉴新种
2021年4月16日,张彩飞带着神秘植物走进办公室。拆开层层包装,他便迫不及待地伸手摸了摸植物的叶子,薄革质,很光滑。紧接着,他拇指和食指发力,将叶片从中间掐断,水液状的透明乳汁从叶茎涌出,“符合夹竹桃科广义白前属植物的基本特征”。
仔细查看花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张彩飞发现,花冠呈黄绿色,花冠裂片沿着顺时针方向扭曲,从上向下俯视时宛如一颗海星,而花内部附生的冠状物,看起来“肉嘟嘟”的。这些特征都与白前属中原娃儿藤属植物十分相似。
三峡白前的花冠呈黄绿色,花冠裂片沿着顺时针方向扭曲,俯视时宛如一颗海星。 周厚林 摄
从新鲜材料上,张彩飞发现了一个照片里没有看到的细节——新植物的新叶子和老叶子长在同一根茎干上,新叶子长在高处,小而泛紫,老叶子长在低处,大而深绿,正在开花的枝条下方还有去年的果荚,里面还有尚未散播出去成熟的种子。很显然,这是一株常绿的藤本植物。
通常来说,原娃儿藤属当年生的植株在当年开花结果后便会死去,然后长出新的枝叶,不会出现一个枝条上既有去年的叶子,也有今年的叶子。这一特征与原娃儿藤属植物特征存在出入,却与原秦岭藤属很多物种一致,比如三峡地区分布的青龙腾和宽叶秦岭藤。
它是什么物种?是与原秦岭藤属接近还是与原娃儿藤属更接近?疑问从张彩飞心头冒出,得不到答案便不罢休。
形态比对+基因分析
查阅所有已知约90种白前属标本
一般来说,当存在至少两到三个间断性的形态差异,才能将新物种与已知植物区分开来。
何为间断性差异?张彩飞举了个例子说:“人和马是两个独立不同的物种,倘若自然界存在‘人头马身’或‘马头人身’这种中间类型的生物,那人和马便应该是同一个物种了。植物界也是如此。”因此,通过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的“天然缺口”,植物学家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群。
三峡白前茎干细长,是一个明显的藤本植物,叶子为薄革质,很光滑。 见习记者刘克取 摄
为了验证新植物与已知植物之间是否存在间断性差异,张彩飞与课题组的学生查阅了目前国内已知的所有约90种白前属物种的标本。
根据《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记录,中国共有359家标本馆。目前国内很多植物标本馆实现了数字化,即标本拍照上传到“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等标本平台,进入相关网站便可检索,但缺点是无法看清植物的细微结构。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张彩飞和学生们尽可能地前往各地标本馆查阅标本。2021年4月,张彩飞和学生们前往位于广州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将馆内所有的白前属标本都查阅了一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白前属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的胜地。之后,张彩飞又继续前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等多家植物标本馆继续查阅相关标本。
翻阅植物志、比较标本与照片、查阅国内外关于新物种的文献……耕耘终获硕果,半年后,张彩飞发现它与已知的原娃儿藤属、原秦岭藤属物种都存在多个形态特征上明显的间断性差异,确定它为科学界一尚未被命名的新物种。以原秦岭藤属中的青龙藤为例,新物种与青龙藤的叶柄长度存在差异,新物种的叶柄长5至16毫米,青龙藤的叶柄长2至3毫米,长度差异存在间断。
形态对比取得突破的同时,来自基因组的数据也提供支持。这些年来,由于分子系统发育理论和DNA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鉴定一个植物物种除了需要比较形态上的特征外,另一重要依据即为分子上的证据。
2021年5月,张彩飞通过测序获取了新植物约10G的基因组原始数据,从中拼接出叶绿体基因组和核糖体DNA序列,用两套数据独立开展分析。结果均显示,新物种定位在白前属内,并与青龙藤等原秦岭藤属物种亲缘关系最近。由于新物种与青龙腾存在间断性差异,张彩飞最终确定它是一个特别的白前属植物新种。
张彩飞博士展示三峡白前的小花。 见习记者刘克取 摄
2022年9月,研究论文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上正式发表,新物种被命名为“三峡白前”。
根据已有的野外调查证据,三峡白前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是三峡地区特有的新物种,目前被评为“易危”物种。“这也是被命名为三峡白前的原因。”张彩飞说。
生态环境恢复是发现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物种数目在200个左右,约占世界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物种的大约十分之一。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周厚林表示,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接连发现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近年来,减少人为干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很多地区的自然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原本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种群,从而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生态恢复了,植物的生长空间更加广阔,研究人员自然更容易在野外发现它们了。”周厚林说。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科带头人胡光万研究员认为,新物种的发现既是国家植被与环境向好发展的重要证明,也是保护和维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新物种的发现有力地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与平衡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自三峡大坝竣工后,三峡库区发现植物新物种37个,是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良好证明。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从事植物分类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可能已不足百人。植物分类学俨然成了“濒危学科”。
张彩飞时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植物分类既不是发明创造,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发现新物种的意义在哪里?
他说,植物分类学看似是一门简单给植物命名的一个传统学科,其实是一个不断有新发现、修正旧观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所有其他植物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了一个植物的‘身份信息’,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和其他相关研究才有推进的可能。”张彩飞眼神坚定。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刘克取)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中药传说--华佗与中药白前的故事正值冬季,门诊咳嗽的患者最近越来越多。临床上应用好多止咳中药,在这里介绍一下咳嗽要药---白前。
一、先讲一下华佗与白前的故事。话说华佗一天来到江苏一个叫白家庄的村子,下起了大雨,就住在一家姓白的老板开的客店。半夜听到孩子剧烈咳嗽被吵醒,华佗问老板“这是谁家的孩子,若不及时治疗,恐怕活不到明天中午。”老板很不高兴的说“这是后院一家的孩子,你怎么咒人家孩子死啊!”华佗连忙解释说:“奥,我是郎中华佗,听孩子咳嗽病重。”老板连忙作揖笑着说“那请救救孩子吧,怪可怜的。”店老板领着华佗来到后院敲门,说:“这位是郎中,我请他报给你家孩子看看。”后院家人急忙请华佗进屋。华佗看看孩子脸色,听孩子咳嗽的声音,切了切孩子的脉后说“要救孩子的命,需要一种草药,若能及时找到服下,孩子就能转危为安。”孩子的父亲急忙问“需要吃什么药?我现在去找。”华佗说“来不及了,你打灯笼,我帮你去找。”
雨越下越大,泥泞难走,在村子前后不断寻找,最后在客店门前的一条小河土坡上,找到了几颗,挖了回来,清洗后煎煮后给孩子喝上。然后告诉孩子的父亲,“明日你照着这药的样子再挖些来,多吃几服就好了,这是止咳祛痰的良药。”孩子的父亲急忙感谢说“好的先生,你忙了大半夜,快去歇息去吧,非常感谢!”一时忙着让华佗去休息,忘了问药名。第二天,孩子的父亲备了厚礼来到客店酬谢华佗。客店老板说:“那位先生天一亮就走了。”“我还没好好酬谢先生呢,你可知道先生大名?”孩子的父亲惋惜得说。客店老板笑着说“他就是华佗!”“啊!他就是活神仙华佗啊,怪不得医德那么高尚。”
孩子的父亲继续用华佗让他服给孩子的中药,不久便好了。白家庄的人,从此就认的这味止咳药了,就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后来老族长说,“既然是在白老板门前挖到的,就叫‘白前’吧”。于是白前就传开了,知道为止咳化痰的好药。
二、到这故事讲完了,我们继续了解一下咳嗽要药--白前吧。
【别名】:白前又称为石蓝、嗽药、鹅管白前、空白前、水白前、软白前等。
【药性】: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祛痰止咳
【主治】:肺气壅实之咳喘气逆、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肺肾双虚、摄纳无权的虚喘忌用。
三、临床运用:本品辛以行散,苦以泄降,长于降肺气而消痰止咳平喘,药性温而不燥,无论寒热虚实、外感内伤均可运用。
1、风寒咳嗽:咳嗽气逆,咳痰不爽,常与陈皮、桔梗、紫苑等同用,如《医学心悟》止嗽散。
2、风热咳嗽:咽痛、咳嗽少量黄痰,常与前胡、薄荷、桑叶、配伍。
3、痰热郁肺:咳痰黄稠,发热憋喘,可与桑皮、杏仁、石膏等配伍,如《杂病源流犀烛》桑皮白前汤
4、痰饮内停:咳逆上气,身肿胀满,不得平卧,喉中痰鸣,可与半夏、大戟、紫苑同用,如《备急千金方》白前汤。
5、久咳痰中带血:可与桑白皮、桔梗、甘草、白芨等同用,如《近效方》。
6、冷哮久年频发:常与川贝、干姜、甘草同用,如《本草汇言》。
四、又到了猜中药谜语的时候了,欢迎大家留言回答谜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打四味中药名( )
曾接诊1例久咳不愈患者。本病人开始服用其他大夫所处小青龙汤不效,又来找笔者治疗。通过对病人详细诊察,改变原来辨证思路,结果药到病除。从此病例也深刻领悟到,中医若想真正治好疾病,必须详细诊察,辨证准确,选药正确,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南辕北辙,辨证错误,只对“症”不对“证”,必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今例举之。 【病案】:闵某某,女,54岁。因久咳不愈,咳嗽吐白粘痰半年余,多方治疗不效,于2018年3月18日找一中医老大夫诊治,以小青龙汤加减。处方:干姜、桂枝、 麻黄、白芍、甘草、 细辛、半夏、五味子、冬花、紫菀、百部、厚朴、 橘红、茯苓、 白前、苏子、白术、防风、 黄芪。7付 冲服。
3月26日 病人服用上方7付后,称效果不明显,故找笔者诊治。刻诊:自述咳嗽少痰6个多月,晚上咳甚,经常呈阵发性发作,痰少难咳,有时吐白粘痰,平时易出虚汗,睡眠不佳,有时失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芩、鱼腥草、桔梗、白前、 百部、半夏、陈皮、茯苓、 胆南星、 瓜蒌仁、 紫菀、款冬花、 党参、甘草、杏仁、绞股蓝。 7付 冲服。
4月2日 二诊:患者称服上药后效果很好,咳嗽大为减轻,现在主要是晚上咳嗽,有时呈阵发性,一般晚上9点和凌晨2点左右咳嗽,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胆南星(缺),加地骨皮、 桑白皮、大贝、 麻黄。 7付 水煎服(为节省药费,病人要求喝汤药)。
4月13日 三诊:病人称服药后效果非常明显,只是晚上有时咳嗽,吐少许白痰,其他无不适,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7付 水煎服。
4月25日 四诊:自述服药后早已不咳嗽,有时稍吐白痰,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上方7付 水煎服,以防复发。
【讨论】:本病人久咳不愈,已成慢性咳嗽,虽经中西药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一直没能控制病情。老大夫初诊采用中医止咳名方小青龙汤加减,但病人服药后却无效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本病人久咳不愈,症状虽然以咳嗽为主,但其证候主要为肺失宣肃,痰热蕴肺,肺脾气虚所致。而小青龙汤为治痰饮伏肺之寒痰咳嗽证,其适应证以咳吐清稀白痰、量多易咳为主(小青龙汤具体运用以后专篇论述),所以本病人采用小青龙汤自不对证,故未取得效果。愚亦常言:治病犹如走路一样,只有选对路线,才能到达目的地,否则不知去了哪里。
笔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为痰热伏肺、肺脾气虚之热痰咳嗽证,以止嗽散加黄芩、鱼腥草、杏仁等。二诊时因胆南星缺货,加泻白散、麻黄、大贝,以加强清热化痰止咳作用。综观治疗全程,可谓对“证”下药,治疗方向正确,故取效迅捷。其中黄芩《中药学》就强调善清上焦肺热(黄连善清中焦脾胃热、黄柏善清下焦肾热等);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消肿,为治肺痈要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善于降气止咳化痰;百部润肺下气,善治喉痒咳嗽;绞股蓝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可谓药证相符,故效若桴鼓。
【按语】:中医认为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又有风寒、风热、燥邪伤肺等咳嗽;内伤咳嗽则有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不同咳嗽。其实《中医内科学》这些分类,也只是为了让学生便于学习记忆,但在临床上许多证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谓“没有照着课本生病的病人”,所以必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对证治疗”,而不是“对症治疗”。“证”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特征,而“症”只是疾病的症状表现,如咳嗽只是一个症状而已。西医是“对症治疗”的,所谓“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所以西医所开的中成药只能像对待西药那样,咳嗽就用止咳药,至于用小青龙汤还是止嗽散、麻杏石甘汤,他们就分辨不清了,所以西医所开的中成药大都是无效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 中医治病,古人有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说中医诊察疾病,必须首先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后采用寒热温凉相应的药物对证治疗,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等,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若阴阳不分,寒热不辨,如何能药到病除?通过对本病例的治疗对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这段话出自《尚书》,讲的是周武王灭商之后,远方的小国纷纷派使者进贡,其中西方的旅国进献了一只獒,太保周召公写了《旅獒》告诫武王,不要被声色犬马迷惑,“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尔雅》里说,“狗四尺为獒”,古代把高四尺的大狗统称为獒。可能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大型猛犬比较罕见,旅獒被《尚书》收录了。
古时候狗还有一个名字叫“尨(máng)”,如《诗经·野有死麕》里说,“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不同的品种还有一些更生僻的名字,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自古以来,狗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帮手。《穆天子传》提到了一些西周的名犬,如彻止、雚猳、来白等等。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韩卢、宋鹊都是猎犬。
《周礼》记载,“司徒主牛,宗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寇下面又有掌管养狗的“犬人”。《礼记正义》里提到,当时的犬分为三种,守犬(吠犬)、田犬和食犬。守犬用来“防奸”,也就是看家护院,田犬是打猎时用的。
食犬则是“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养大了吃肉的。不过西周时吃狗肉的人还不多,食犬一般用于祭礼,而且很讲究搭配,祭祀用犬要和谷子放在一起,因为“犬宜粱”。
古人认为,狗五行属金,是西方之畜。和养猫一样,关于养狗也有很多说法。
明朝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里说,家养的狗有的会捉老鼠,有的见了老鼠毫无反应。如果烧艾叶熏小狗的鼻子,长大了就会抓老鼠;如果狗吃了竹茹,就变哑了。看家护院的狗,有一种舌头上长青斑的最为警觉,能一眼认出盗贼。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相信养猫狗能会影响人的运势。有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要是家里突然来了流浪的猫或者狗,就像回到主人家一样不打算走了,这种情况下养着它,据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这个说法至少在明朝就有了。明朝人陈邦俊的《广谐史》里提到了民间的传言,“猫犬无故入家中,如已养者,主大富贵”,就是说不请自来的猫狗能给主人带来大富贵。
能不能带来好运且不说,这也是一种缘分,要是遇到喜爱猫狗的人家,肯定会收养,不喜欢猫狗的,自然赶走了事。
关于养狗和运势的关系,一些古书的说法更详细。如唐代类书《初学记》和宋朝的《太平御览》都提到了几种能给主人带来好运的狗,主要在于毛色特征。
书中说,黄狗白尾巴,能让家里人代代做官;两只前脚是白色的黄狗,有利于家人;白狗黄头,家中大吉;要是养了黑狗,但两只前脚是白色的,有利于子孙后代。
另外两种最难得。一种是黑狗,只有耳朵是白色,叫“大王犬”,养这种狗的人将会富贵;还有一种白狗,身上有类似老虎的斑纹,叫“南斗犬”,主人能得到“万石”的高官厚禄,也就是古代的更高官职,位极人臣。
书中提到的狗显然都是如今所说的“中华田园犬”,但毛色比较少见,尤其是南斗犬,白狗身上带虎纹,恐怕万里挑一也难。
那么这种说法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再往前,南北朝时期曾在北魏和东魏做官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代表作《齐民要术》),在另一部著作《杂五行书》里说道:
“南斗犬,犬虎文南斗,君犬也,畜之可致万石;黑犬白耳,大王犬也,畜之令富贵;黑犬白前两足,宜子孙;白犬黄头,家大吉;黄狗白尾,代有衣冠;黄犬白前两足,利人。”
这并不是贾思勰提出的,都来自民间传言。再往前,晋朝人郭义恭的《广志》里也有同样的记载。可能汉朝时就有这种说法了。当然,从科学角度而言,这毫无依据,笔者只是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权当消遣。
狗很有灵性,能察言观色揣知主人的心意,有样学样。最后分享一则来自《宋史》的记载。
宋朝人陈昉,是南陈宜都王陈叔明的后代,世居江州,到陈昉这一辈,家族十三代后人住在一起,男女老少七百多口,上下和睦,不用仆人,每天吃饭都在一起,如同盛会。晚辈必定等长辈来了才开始吃。陈家养了一百多条狗,在一个大槽子里吃东西,只要有一条狗没到,别的狗都不吃。
参考文献:《初学记》、《宋史》等
白话中药——白前
白 前 —— 小故事
有一年,华佗在河南行医。
一天,他走到一个名叫白家庄的村子,正赶上下起瓢泼大雨,华佗没法赶路就住在村里一家姓白的老板开的客店里了。这天晚上华佗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孩子的哭声惊醒,仔细听听,那孩子还咳嗽呢。华佗猛地爬起来,叫醒客店老板,说:
“这是谁家的孩子在哭啊?”
“是住在小店后边那一家的孩子。”店老板说。
华佗说:“哎呀,这孩子病得厉害,恐怕难活到明天中午啦!”
店老板很不高兴:“你这客人怎么咒人家孩子死啊?”
华佗说:“我是医生,听出这咳嗽的声音不对了。”
店老板一听他是医生,这才掉过鼓敲另一面,慌忙打躬作揖,笑着说:“那就请你快给治治吧。那孩子闹腾好几天了,怪可怜的。”
“你领我看看去。”
店老板领着华佗转到店后边,敲开一家的门,说:
“这位是医生,给你们孩子治病来啦。”
那家人急忙请华佗进屋。华佗看了看病孩子的脸色,听听咳嗽的声音,又坐下切过脉,然后说:
“要救这孩子的命,需要一种药草。如果马上找到,及时吃下,这孩子就能转危为安。”
孩子的父亲为难地说:“得吃什么药,上哪儿去找呀?”
华佗说:“你点个灯笼照亮儿,我去找找。”
“哎呀,怎么好麻烦您呢?外边又下着大雨!”
“别多说啦,救人要紧,快走吧!”
雨越下越大,满地泥水,又滑又难走。
孩子的父亲打着灯笼在前,华佗在村子的前前后后到处寻找;可是,东找西找,哪儿也没有他想找的药草。直到最后,才在客店门前一条小河沟的土坡上,找到了。华佗把它挖回来,切下根,用水洗干净,让人煎药给孩子喝;又把那药草的叶子留下来,说:
“你们拿这个做样子,天亮后再挖一些来,让孩子多吃几剂,病就除根了。这是止咳、祛痰的良药啊!”
“好啊,您放心吧。您忙了大半夜,快请先回去睡会儿。”
人们都催促好心的华佗去歇息,就没有问这种药草的名字。第二天,病孩子的父亲备了礼物,来到客店酬谢医生。不料,老板告诉他说:
“那医生天没亮就走了。”
“哎呀,我还没好好地谢过他呢!也没问人家的姓名。”
“你知道他是谁?”
“谁?”
“华佗。”
“哎呀,怪不得医道那么高、心眼那么好,敢情是活神仙啊。”
病孩子的父亲按照华佗留下的叶子,又挖了些药草回来煎给孩子喝,不久,孩子的病全好了。白家庄的人,从此也都认得那味止咳的药草了;不过,就是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大家一想:这种药草之一次是在白老板门挖到的,就给它起了个名,叫“白前”。
白前
本品为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及根。气微,味微甜。以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
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
降气,祛痰,止咳。
应用:
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散苦降,故肺虚干咳者慎服。对胃黏膜具有剌激性,故患胃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忌服。
下期分享的中药,有知道的可以在下面留言哦!如果你想了解哪味中药的话,欢迎关注我,留言给我,你来说、我来写。
欢迎大家转发点赞,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每天分享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