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季节时令蔬菜,可以外出踏春游玩时,顺带采摘些,比如蒿子(艾草)、蕨菜、香椿、春笋,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我们那兴拿蒿子煎饼吃,江浙一带喜欢做青团,或包肉松蛋黄、或包酸菜笋丁等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皆相宜
By 苒澄
用料- 蒿子 200g左右
- 糯米粉 300g左右
- 白糖 适量
1、野外采摘鲜嫩的蒿子
2、采摘成果,这个也是这道菜的最主要的食材
3、清洗干净,滤水备用
4、锅里烧开水,将蒿子汆烫后捞出过凉水,再挤干水分切碎,或是料理机打得更细碎
5、我喜欢有叶子纤维的感觉,一般就会用刀切碎,可以尽量切碎一些 拌入糯米粉,蒿子叶和糯米粉的比例没有特定的,想要蒿子叶多点或糯米粉多点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哦
6、白糖可以上一步一起搅拌均匀,分开操作更方便观看,白糖重量就根据自己喜甜程度调整了
7、全部搅拌均匀即可
8、取适量面团搓圆,更好差不多大小
9、然后下锅煎制的时候压扁
10、少油小火慢煎,待两面金黄后即可
11、煎好了
12、装盘
13、咬一口,软软糯糯,外皮焦香,适量甜味,和艾草独特香味完美结合
14、你也试试吧
小贴士蒿子叶和糯米粉的比例没有特定的,可以1:1或是1:1.5,或者1:2都可以哈 想要蒿子叶多点或糯米粉多点就哪个多放点,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调整哦
----------
豆果美食,家庭厨房领域更大的美食社区及交易平台;
100万道美食菜谱,任您挑选,可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豆果美食】App查看。
《舌尖2》里的她教你做蒿子粑粑!“浸泡,去汁,剁碎,蒿子叶散发出阵阵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咸肉,蒿粑的风味和营养更加丰富均衡。搅和捏成饼形米团,放入电饼铛,数分钟后,一种有特殊清香的当地风味小吃,蒿子粑粑即新鲜出炉。
还记得2014年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吗?其中一集《三餐》关于毛坦厂中学一节介绍了一个陪读家庭中女儿复习备战高考,母亲精心为女儿准备蒿子粑粑的故事,让大别山这一时令美食大火了一把。
又到了最新鲜、最美味的蒿子粑粑上桌的时节,周报君特地找到了当年《舌尖2》里故事的主人公李溪,请她来教大家 *** 这一美食!赶紧准备好食材,跟这位高手学学吧!
蒿子,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入春后,一般生长于低岗野地。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蒿子粑粑,为的是纪念逝者的同时也祝愿人们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蒿子粑,家乡的味道那天,几位桐城老乡小聚,盛情邀请我参加,聚会地点是在一位老乡的门店内。这位老乡是做酒生意的,在恒大御府门口有个门店,一楼是经营店铺,专卖肆拾玖坊酒,据说生意很红火。二楼是接待区,客户或访客来时,便在这里喝喝茶、谈业务。老乡们也经常来这里坐坐,这里也就成了老乡们聚会、叙旧的场所,常常是桐城话声热闹鼎沸。这位老乡为人厚道,热情好客,常常拿出一些家乡的特产招待。来的老乡较多时,他便临时请来厨师,烧一些家常菜,再拿出好酒招待。
那天晚上,像往常一样,大家围坐在桌旁,把酒言欢,畅谈阔论,气氛十分热闹。期间,老乡的爱人端来一个盘,盘中物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大家都像见到宝物似的盯着看。“蒿子粑,对,就是蒿子粑!”不知谁说了一声,大家的筷子纷纷伸向盘子,一下子就抢了一空。抢到的,忙放进嘴里细细品味,没有抢到的,只能望而兴叹。“嗯,地道的桐城野蒿味,这是家乡的味道。”品尝之余,大家纷纷发出感慨,这让没有吃到的更是嗟叹不已。对我而言,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也有很多年没有吃过蒿子粑了,蒿子粑味道在记忆中似乎已荡然无存了,但再次吃起蒿子粑,那似曾熟悉的味道,还是勾起我的回忆。
蒿子是一种草本植物,春天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其踪影。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桐城的蒿子有种淡淡的清香味,放在嘴里嚼一嚼,不涩不苦,唇齿留香。三月三吃蒿子粑,是桐城的传统习俗,更是桐城人浓烈的情怀。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到田野里挖蒿子。蒿子粑用的是香蒿,与苦蒿极为相似,都有艾草的清香味,小时候我总是分不清,常常是挖了一箩筐,结果母亲只挑下很少的一点。
在桐城,做蒿子粑很有讲究,香蒿必须是野生的。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各种野菜铺满田间地头,而蒿子就藏在野菜间,需要细细地去找寻。蒿子似乎是群生植物,通常找到就是成片的。做蒿子粑的蒿子不能太老,越嫩越好。这时候,你就要用铁锨去铲,只取根上部分。如果部位把握不好,极容易让茎叶四分五裂。采回来的香蒿,洗净后揉出汁液,然后剁成碎末,再配上腊肉丁,与米粉搅拌在一起,做成一个个粑粑。在铁锅中放入菜籽油,等油沸腾后,放入粑粑反复翻煎,直到两面都变成焦黄色,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煎好的蒿子粑,外面脆脆的,里面米粉软软的,还有股艾草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称得上是人间美味。小时候,不等蒿子粑凉下来,我们的味蕾就已被勾起,迫不及待吃起来,食欲得到更大的满足。
长大后,我外出求学,只在寒暑假回到家乡,自然无缘吃到蒿子粑。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铜陵,虽然与家乡相隔只有100公里左右,但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加上母亲一直与我生活在一起,兄弟姐妹都在外地打工,若非有事我很少回老家,即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根本想不起吃一口蒿子粑。有年三月三,母亲突然提及家乡的蒿子粑,我和妻便到长江大堤挖蒿子,辛苦了半天才挖了一大把,回家后母亲闻了闻,说没有家乡的蒿子味,我便随手扔了。前年,我陪一位朋友去桐城办事,顺道去六尺巷参观。在六尺巷口,看到有个早点铺卖蒿子粑,便买了一个,急不可待地吃起来,却没有儿时的味道。一问店家才知道,这粑中的蒿子是速冻的,所以没有新鲜蒿子的香味。不过,朋友倒是对蒿子粑评价有加。
这次再次吃到家乡的蒿子粑,我又找到了儿时的味道。大快朵颐之余,我便问起蒿子粑的来路,原来是老乡托人专门带来的,就是想让我们这些游子记住家乡的味道,留住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
的确,在桐城人的心中,乡愁就是那香气四溢的蒿子粑。游子离家久了,儿时的味道在记忆里慢慢模糊,逐渐被遗忘在时间的烟尘里,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只要能吃上几口地道的蒿子粑,似乎又回到了儿时的那个村庄,找到了对家乡的那份眷恋。
蒿子粑粑:一份裹着浓浓乡情的特色美食中国的传统佳节都有美食匹配。春节有年糕、糍粑、春卷等;元宵节煮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熬腊八粥;大年三十包饺子,吃团圆饭。可清明节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祭奠先人的节日,伴随的只是对后人饮食苛刻要求的寒食节。
老家在武陵山脉的东端仙阳湖畔,属土家族聚居地。每年清明节我都回到这里,为已逝的先辈扫墓,给他们敬香焚纸,磕头作揖,一路泞泥,满身汗水。只有这样,好象才实现了心灵的回归。走到堂兄家里,刚一落座,堂嫂端上一盘蒿子粑粑,加上浅半碗土蜂蜜。我先品尝了一个。这粑粑松脆、柔软,有着特别的香甜味!
听堂兄介绍过这特别的美味。面粉糯米掺粘米,稻谷自家种。稻田冬季种的红花草籽,稻草和油菜秸秆全还田,追施的是熟化了的畜禽粪。全程不打农药,只是在绿肥翻耕前和稻禾分蘖后期撒施了两次熟石灰。灌溉用的是小溪拦坝流进的山泉水。粑粑蒿生长在漫山遍野,采在春分至清明季,茎尖柔软、叶片嫩绿。
在我记忆的峰巅,还是1965年,母亲刚生下老弟。满月酒收到了几箩筐篙子粑粑。有高粱做的呈紫红色,有荞麦做的带微苦味,最多的是稻米粉做的糯而香甜。每个成品正面由雕刻木模压制有各种花纹图样。植物图像梅兰竹菊、作物雕刻稻麦粱粟、动物造型十二生肖、隶书文字福禄寿囍,镌刻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
蒿子粑粑是熟制品,冷的比较紧实坚硬。加热方式多样,可锅煎、油炸、汤煮,也可放在饭甑蒸的米饭上层同时汽蒸。最省事的是围座在火炕旁,放在用柴火烧出的滚烫灰烬中烤热。烤好一个,用火钳夹出一个。稍微冷却后用手拍掉灰尘,撕成小块噻在嘴里,真是有一种蒿香扑鼻、落口消融的美味!
2000年9月我调到长沙,从2001年清明回家祭奠先人,堂兄之一次送我100个蒿子粑粑,说了一满肚子客气话,还是打半折带了50个回家。从此每年都得领受50个这份情意。2020年清明节,因新冠疫情断航,我隔在了多伦多。我到华人超市大统华买了10个青团烤来吃,没有找到老家蒿子粑粑的原真味。6月份回到长沙的当天,一份外包泡沫盒冷藏内面真空装的50个蒿子粑粑就快递到了家里,成了回来后居家隔离期间的之一款老家美食。
蒿子粑粑在传统生活中当作点心食品,在现代生活中可成了清明节前后餐桌上的主食。每年清明节,夜宿堂兄家里,邀齐五服兄弟,围炉夜话,满堂春意。半夜加餐宵夜酒,圆桌围座,桌中央摆着一大盘煎得两面金黄的蒿子粑粑当主食。随即端上了腊猪脚、鲜河鱼、嫩春尖、老土鸡。堂嫂从红薯窑中搬出一坛苦荞酒,开盖劝兄弟们喝好不喝醉。堂兄找出了祖爷爷传下来的斟酒器和酒杯。
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吃粑粑,喝热汤,饮美酒。边吃边喝,边喝边叙。那亲情喝汤如喝蜜,那豪情饮酒象饮水。子时已到,昨日已去。大家越吃越清醒,好象越喝越不醉。有的无话不说,有的默默无语,有的自斟自酌,有的悄悄擦泪。满满的亲情,好象把兄弟们捆绑在一起,一夜的团聚又留下了新的记忆。天亮了就要各奔东西,大家期待着每年的清明回乡再相会。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 *** 原参事、湖南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
安徽金寨:蒿子粑粑是六安的美食明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蒿子粑粑是六安清明时节的一种特色小吃,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口感香脆,味鲜色美。在六安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祝愿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蒿子粑粑的传说你知道吗?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海观音菩萨给舒城乡下一位老奶奶托梦赠蒿,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才能平安过鬼节(农历三月三),于是每到三月三,姑娘、媳妇们就成群结队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舒城民间盛行。当然,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已经不是以往的“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
我的家乡在金寨,生活在农村,每年都要做上几次蒿子粑粑,每到开春的季节,便是我们几个吃货开荤的时节。再就是我们做儿女的非常喜欢地道的家乡小吃。早上和老妈骑摩托车50公里回老家去挖蒿子。
采蒿子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采错了,毛蒿很象粑粑蒿,但毛蒿有毛,不能吃,粑粑蒿无毛,二是不要在打了除草剂的田里和田边采蒿,怕中毒。蒿子采回后,要重新摘一下,把硬梗除掉,只要嫩的,配料前要洗净。
我和老妈一起,去田间小路和山涧河边采摘,掐取青蒿上半截嫩叶,用一个上午的时间,采满自己的篓子后,拿到清凉微甜的河水里仔细搓洗,洗干净后甩干水,再用一点点的舂成蒿泥,洗去绿色的蒿汁,拧干成一个个小团子,一大篮野蒿就只剩下拳头大的三四个小蒿团了
拿出隔年腌制的猪腿肉,本地的农家猪肉,膘肥肉嫩,肥肉和瘦肉分别切成均匀大小的肉丁,肥肉多,瘦肉少;加工成的米面,颗粒很粗,没有面粉细,我们家做蒿粑的米面都是在粮油店买回来的,新鲜的蒜叶洗净切碎 ,材料准备齐全。
孙子看着奶奶做蒿子粑粑
把腊肉翻炒出油加入汤汁放在锅里熬制,然后放入米粉,把蒿团和米粉混合到一起,用手指细搓均匀,搓到蒿子在米粉里没有结块,再把蒜丁放进去粉里一起拌匀;锅铲要不停搅拌,不然会结锅巴,虽然很好吃,但是容易生熟不均,做出来的粑粑软硬不匀,口感就会差很多。
盛到干净的不锈钢盆里,取小团,揉成圆,用手拍扁成粑粑,直接贴在之前的铁锅边边上,铁锅也不用洗,因为拌匀的面油重不粘锅,一圈又一圈贴满后,锅底加少许冷水,盖锅盖,灶台里一把旺火之后,闷个5分钟,锅盖一揭开,满屋的肉香面香蒜香蒿子香。
蒿子粑粑是六安的美食明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六安的蒿子粑粑自从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六安的美食明星。蒿子粑粑以米面和青蒿为原材料,将蒿叶捣碎去水,与腊肉丁米粉拌匀,和水,调入少许盐搅拌。然后将和好的面团捏成一个个扁圆形的蒿子粑粑;蒿子粑粑可炸可炕可蒸,味道都十分诱人。蒿子粑粑可炸可蒸,味道都十分好。并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很绵长,清香扑鼻,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
作者:黄磊
来源:《意林原创版》2021年3月
农历三月三前后,晨光熹微之时,江南的女孩都会挎着竹篮,去田野里挑一些白蒿来,做蒿子粑。
蒿子必须是白蒿,带着一股原野的清香,有泥土的芬芳在山野间凝结成为一抹翠绿,蒿子是那抹泥土的灵魂,修得女体,青葱苗条,在原野里摇曳生姿。江南春日雨天居多,空气湿润,雨雾蒙蒙。白蒿仿佛沾着仙气,在春色朦胧里脱胎换骨,群草之间,鹤立鸡群,有了几分颜值担当。
白蒿采回来,清洗干净,切碎,揉汁,拌上米粉搓揉,米粉渐渐浸染成了绿色,和白蒿融为一体。
米则有的选粳米,有的选糯米。粳米清爽,糯米弹牙,揉搓按压成饼,煎透,便是蒿子粑。有些家底的人家,将陈年的腊肉,或是油渣,抑或是鲜猪肉,切成碎丁,拌在其中,更添一份美味。
熟了的蒿子粑两面金黄,透着点点暗绿色,里面夹杂着一些褐色的纹理,那是蒿叶,蒿子粑的灵魂。一口咬下去,白蒿独特的香味从米粉里悠然地溢出,像一个隐士,遗世独立,飘然出尘。加了咸肉、油渣或是鲜肉的,使这一抹阡陌之味,又多了一股人间的烟火气息,肉香满口。是一种俗世的味道,那是大隐隐于市的从容。
我在家乡,听过蒿子粑的两种由来。
之一种,说是三月三,世间已入春,寒冬渐远,阴气下沉,阳气上升。人们也渐渐脱下厚重的外衣,开始忙春耕种植,为一年之计做打算。冬则是先人远去的象征,蒿子粑有种辞旧迎新的意味。祭奠先人,保护自己。吃蒿子粑一是追思,那一份白蒿气息绵延千里,山野间留有先人的坟茔,不能忘记。一是蒿子粑黏性十足,用来粘住人的三魂七魄,一年里平平安安,再也没有安全之虑,免于后顾之忧。有这样想法的人家,一般用的是糯米来做蒿子粑,黏性十足,真正圆了自己的美好的愿景。
这个说法,倒是有一半正确的。三月三离寒食节不远。寒食节为祭奠先人不能生火,蒿子粑不容易变质,便于保存,做好便可以在寒食节前后吃它,味道芬芳又免于灶火,蒿子又有除虫的功效,几点综合,便是更好的充饥材料。
还有一种说法,蒿子粑是从江北传到江南。人们逃荒,白蒿四季皆有,方便采摘入菜,路上生火做饭不便,于是将蒿子切碎和以米粉,做成饼,随身携带,予以充饥。白蒿杀虫,南方蛇多,遇到蛇洞,可以将蒿子粑扔进去,诱惑其吃它。蛇吃蒿子粑即死,又解决了路上的生存之害,一举三得,遂带到了江南,发扬光大,成为一地的习俗。白蒿是否是蛇的绝杀,未曾亲试,不能确定。只是愿景已然成立,风调雨顺,一路平安抵达。
今天的江南人春天吃它,只剩下了一个原因,那便是美味。
既然是为了美味,原本的一切便不能再满足于口腹。蒿子粑也进行了升级,有些蒿子粑里面便有了馅。馅也是极具江南风味的。山中春笋的爽利,陈年的梅菜,红而透亮的火腿丁混在一起,包在里面,宛如福袋一般,吃起来,又多了一重的惊喜。
离家久了,美食在记忆里渐渐模糊,遗忘在了时间烟尘里,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是,某一日,家人寄来数枚炙烤完毕的蒿子耙,拿在手里,那抹蒿子混着的烟火气,让人突然晃了神,悠悠然,面前出现的是烟雾蒙蒙,远山如黛。
渐渐被淡忘的味道:面蒿子粑粑说起面蒿子粑粑,对于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在早些年,很多陆良人都会在田间地头采摘面蒿子的嫩头、花骨朵,洗净、和面、蒸煮、冲磕、造型、蒸煮或油炸。但对于我这个不是80、90、00后的人却不知道,是有些遗憾的。还是在两三年前,我跟我的母亲去田里采野面蒿子,才知道这种常见植物可以做粑粑吃,还挺新鲜,当时也在想是不是只有陆良才有这种吃法。顺着这个思路,我特意在网上搜了一下面蒿子粑粑,才知道在云南好些地方都有这一道美食。
(与麦面拌匀撒在米饭上蒸食)
在八九十年代,面蒿子粑粑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面蒿子粑粑的出现渐渐变少啦,那个香甜味也渐渐被淡忘啦。现在重新提起,从采摘到上桌,那香甜味重新勾起许多上了年纪的记忆。那时生活水平有些不高,是用来充饥,而现在却成了绿色环保营养的时尚食品。
吃着面蒿子粑粑,嘴里慢慢咀嚼着,那不一样的香甜味对于上了年纪的,是一种回忆;对于年青人,是一种新鲜。刚做好的面蒿子粑粑有一股青蒿的清香,掰开来,那青蒿叶子上面的绒毛就像棉花一样的丝絮相连着,抹上点蜂蜜,嘿,那叫一个清新香甜!听老人们说:在前些年,生活水平不高,食物缺乏,看到地里这种面蒿羊更爱吃,就这样有的村民就尝试着采摘这种配上各种粗粮拌在一起蒸着食用,那时油少食量大,这种东西还可以充饥耐饿,成了救命草了。经过大家不断摸索,吃法多啦,花样也多啦。而现在,能吃到面蒿粑粑实属不易,甚至很多城里人都不知道面蒿子这种东西。
据网上资料,这种面蒿子还可以做药,对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真是一种两全齐美的好食材。
如果还没有尝过的,听说街上有少量卖此东西,也可以请教会做面蒿子粑粑的学一学,尝一尝,真的不错哟!下面是面蒿子粑粑油炸的 *** 过程和图片,看了别流口水哦~
(将采摘回来的面蒿子洗净切碎与麦面先拌匀,据说这样的步骤是有利于麦面充分和匀)
(然后加入鸡蛋和适量盐搅匀,鸡蛋数量根据面蒿子数量自己定夺,也可以兑少量水,最后以浓稠适宜为佳)
(最后就可以入锅油炸了,火候适中,炸熟即可出锅,炸到刚刚好的面蒿子粑粑是外焦里嫩的哦)
怎么样?学会了吗?悄悄告诉你,我在家炸的时候完全是供不应求呀!趁这个季节田野间还有面蒿子在生长,心动不如行动吧!
文/张华平 图/张敏霞
新鲜的蒿子(上图)和艾叶(下图),还真有点傻傻分不清。
忙且快乐着的申坤林。
蒸熟了的蒿子粑粑因添加了芝麻、焦糖、花生米等馅,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油煎的蒿子粑粑和糯米糍粑色、香、味俱全。
红网时刻4月7日讯(新邵站通讯员 何雯)“申老板,该帮我做了吧?我已经等了老半天了。”“我也等了好久,只怪他生意太好了,搞不赢。”
4月3日,在新邵县金三角市场后面加工糍粑的申坤林一家忙得不亦乐乎,店门口排队等候加工蒿子粑粑的人不停地催促着。申坤林母亲负责售卖蒿子或糍粑成品,以及算账收款。其父亲负责给顾客自带的蒿子称重、算计蒿子和糯米粉及白糖比例。申坤林负责搅拌研磨、打包装袋,三人分工明确,忙而有序。
近半个月来,到申坤林店里来加工蒿子、艾叶粑粑的人络绎不绝。有自带蒿子、艾叶和糯米粉的,也有直接从其店里购买所有食材再加工的。“这段时间来做蒿子粑粑的每天几十个,我们从早到晚几乎莫(没)停过。”申坤林忙且快乐着。
每年阳春三月,遍布新邵县田间地头的鲜嫩蒿子、艾叶、水蜜花、荠菜等可食用野生植物纷纷“登堂入室”,化身荠菜煮鸡蛋、水泥花粑粑、蒿子粑粑等一道道传统美食,让一众吃货口齿留香,欲罢不能。
艾叶和蒿子均属菊科植物,可医用,可食用。艾叶偏苦味,有较好的散寒止痛和除湿功效。蒿子口感好,亦可除湿。食用时,可将鲜嫩蒿子或艾叶或水泥花与适量糯米粉、白糖等充分搅拌磨成泥,随后圆方厚薄、蒸煮煎炸、有无内馅,均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
一口香到灵魂深处的蒿子粑,到底有多好吃前几日,一位在老家小城做早点的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了几张蒿子粑图片,立即引来一波身居外地的同学流泪舔屏,平日寂静的微信群因着蒿子粑的出现沸腾了起来。
大家就着图片聊着蒿子粑,聊着童年趣事,年少时的记忆就这样被蒿子粑唤醒了。
对于蒿子粑,我是有着很深的情结的,纵使多年过去,留在唇齿间的那一抹清香依然萦绕在心头。
01
在我的老家,那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都小城,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传统风俗:三月三,吃蒿子粑。
祖辈们传下来的说法是:农历"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其实蒿子粑并不局限于三月三才吃,农历正月末二月初,气温回升,蒿草随着万物一起生长,冒出了嫩嫩的尖芽,此时的蒿子最鲜嫩,嘴馋的可以摘回家做粑吃了。
到清明前后,雨水增多,便是蒿子长势最旺盛的时候,田野间随处可见这种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的草本植物。
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我和弟弟就吵着要妈妈做蒿子粑吃,只要农活不忙,一般情况下妈妈都会欣然答应,而我和弟弟也有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摘蒿子。
蒿子生长在一些土壤肥沃的野地里或田埂上,藏在野草里。
摘蒿子也是很有讲究的,有一种柴蒿长的跟蒿子很象,但是颜色稍微要淡一些,杆子也要长一些,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混淆,这种柴蒿纯属柴草类,是不可以入食的;另外太老的蒿子也不能要,需要采摘细嫩的尖尖。
02
提着采好的蒿子回家,剩下的任务就交给妈妈啦。妈妈先将蒿子倒下来仔细检查一遍,将混在蒿子中的柴蒿、老蒿以及杂草挑拣出来。
挑拣干净之后便开始洗蒿子,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需要先将蒿子的杂质清洗干净,再用洗衣服的棒槌将蒿子细细捶碎,装进编制细密的竹篮里,一遍遍地揉去涩水并冲洗,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很多遍。
这是决定蒿子粑成品质量的重要过程,容不得马虎,如果蒿子的汁水没有滤净,做出来的蒿子粑就会有苦苦的涩味,口感大打折扣。
蒿子洗净滤干后,接下来就是准备好干净的砧板菜刀,开始剁蒿子了,要将蒿子剁得如同婴儿吃的蔬菜般细碎。
一大竹筐的蒿子经这一洗一揉一剁,最后只剩下两个碗口大的圆团。一般剁完的蒿子还得漂两次水,将碧绿的汁水再度过滤。
蒿子处理好,就着手切腊肉丁,肥瘦相间的腊肉切成很小的丁,自家喂养的土猪肉腌制而成的腊肉分外香。
03
一切准备就绪后,点火烧锅,等锅烧热,倒进腊肉丁,不一会儿锅里就滋滋冒油了,腊肉诱人的咸香味便漫延开来。
腊肉丁炒到微黄状态,舀入冷水,水开放蒿子,待蒿子煮开,再将早已磨好的米粉倒进锅中,然后用筷子快速搅动米粉,这整个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所以需要相当熟练。
米粉被烫熟以后,将锅中的半成品盛进干净的面盆中,舀一碗冷水放边上,妈妈洗净手,开始做粑了。
先将米粉捏成一个个的小圆团,然后沾点水,两只手上下用力按压平整,一个蒿子粑就做好了。
等盆子里的米粉全部做成粑后,将锅重新烧热,倒入菜籽油,之一次油不需要倒太多,只要粑不粘锅就行了,等油热后,再将一个个做好的蒿子粑放进锅里。
火候的掌握也是很关键的,火太大,粑容易焦;火太小了,粑的外壳不够软不够脆。柴火灶做蒿子粑松毛柴是首选,易燃,耐烧,而且好控制火候。
等一面煎成金黄色时,锅中的粑就要翻面了,这时候需要往锅里再倒一些菜籽油,听着粑在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声音时,我和弟弟就忍不住要咽一下口水。
等到粑被煎成两面金黄,连锅盖都按不住它的香味时,吃货的幸福时刻也就来临了。口鼻煎熬了这么长时间,一秒钟都不愿意再等,顾不得妈妈说"烫",我们已经每人拿起一块咬了起来。
真是好吃啊!腊肉的咸香,米粉的米香和蒿子粑的清香融合在一起,外焦里嫩,简直是人间美味,用松毛柴火的余温焖出来的蒿子粑有着脆脆的壳子,黄而不焦,嚼起来香香的,脆脆的,满嘴余香。
妈妈做的蒿子粑是我迄今为止吃到过更好吃的点心,没有之一。
04
这些年,我吃过多种版本的蒿子粑,有糯米粉的,添加了糯米粉的蒿子粑,有一定的韧性,吃起来黏牙,我并不是特别喜欢。
也有添加了馅料的蒿子粑,虽然口感丰富了,但这样的蒿子粑已经失去了蒿子和腊肉独特的香味。
还有蒸出来的蒿子粑,据说浙江一带叫"青团"或"清明果",除了有一些蒿子的清香,已经完全吃不出蒿子粑的口感了。
我曾经尝试在家做过蒿子粑,同样的食材和工序却没有小时候的风味,思索了半天才明白:灶不是那个灶了,油不是那个油了,腊肉也不是那个腊肉了,而我也缺了当初妈妈做蒿子粑的那份细致和耐心,怎能做出那般美味呢。
写到这里,我又翻看了一遍同学发的蒿子粑图片,隔着屏幕闻到了满满的香味,现在正是吃蒿子粑的好时节,而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吃过纯正的蒿子粑了。
身居宜城多年,家乡于我已是渐行渐远的情怀,如今宜城的街头小吃琳琅满目,却独不见蒿子粑的踪影。
什么时候能再吃到家乡美味的蒿子粑啊?
春味正当“食”丨春之礼:蒿子粑粑编者按:暖春三月,万物复苏,山野嫩蔬、时令美味,春日正当“食”。
红网时刻新闻3月30日讯(记者 文建美 通讯员 唐小婷 唐亚翔 杜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涧溪水边,散发着浓郁清香的蒿叶生长旺盛。每逢清明时节,石门县土家儿女们便会将这种野菜的嫩芽小心翼翼地摘下来,经过后期的精心 *** ,就成了石门的特色美食——蒿子粑粑。
新鲜采摘回来的蒿叶清洗干净后,与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至面糊状,放入锅中蒸熟后,经过不断地捶打,让青汁和米粉充分融合,青青的色泽观逐渐显现,打好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些糯米粉,一捏一切一压,一个个厚薄均匀、大小相等的蒿子粑粑被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便多了一份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