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青蒿素时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青蒿素的主要成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青蒿素时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青蒿素的期刊论文最早的时间在
青蒿素的期刊论文最早的时间在 1977年2月15日。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282.34。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更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青蒿素其它作用也越来越多被发现和应用研究,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炎、抗肺纤维化、抗菌、心血管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迄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631年,意大利传教士萨鲁布里诺(AgostinoSalumbrino)从南美洲秘鲁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有效治疗热病的药物——金鸡纳树皮(cinchonabark)并将之带回欧洲用于热病治疗,不久人们发现该药对间歇热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ierreJoseph)和药学家卡文托(JosephBienaiméCaventou)从金鸡纳树皮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将之命名为奎宁(quinine)。
二、青蒿素起多长时间作用
1、青蒿素在体内吸收快,药后半小时分布至各组织。
2、青蒿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
3、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4、《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5、《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6、《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7、《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 *** 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8、《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9、《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10、《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11、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是怎么样的
1、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2、1967年5月23日,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疟疾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针对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的抗性,我国启动了“523项目”,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3、屠呦呦于1969年加入该项目,作为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开始领导研究小组从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中,收集并筛选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方药。经过努力,研究小组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并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进一步研究。
4、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筛选出的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并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初步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不稳定。
5、屠呦呦团队深入查找文献,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将提取方式由加热提取改为低温提取,从而提升了抗疟效果。
6、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7、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成功从青蒿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并命名为青蒿素。
8、1973年秋,中药所派人赴海南疟区对青蒿素单体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到其临床有效性。
9、屠呦呦和同事们还亲自做志愿者,确认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
10、屠呦呦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双氢青蒿素,这是一种临床抗疟药效高于青蒿素且复燃率低的新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11、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
12、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最终取得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青蒿素的研究历史
1、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北越军队常出没于山间丛林地区,而这一地区恶性疟疾流行猖獗,且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出现了耐药性,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 *** 请求支援。中国 *** 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抗疟计划》的实施,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代号为523。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正组长)、总后勤部(副组长)、国防科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直接归国家科委领导。办事机构以中国人民 *** 后字236部队为主(推测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代号),办公室设在后字236部队。不过,由于进展和当时的政治环境,523领导小组曾多次发生变动,如1971年5月22日广州召开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领导小组改为由卫生部(正组长)、总后卫生部(副组长)、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后来,一位研究人员曾调侃,正是由于这一项目,“使得在当时到处停工的医药研究单位留下了一支队伍”。
2、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据称她们开始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12-80%,直至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Pla *** odium 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疟原虫(Pla *** odium cyomolgi)猴的疟原虫血症(parasitemia)显示 100%的疗效。
3、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当时的代号为“结晶Ⅱ”,后改名为“青蒿Ⅱ”,最后定名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 *** 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在523计划内部会议上发布。效果虽好,但在批量生产时相关药厂不愿意承担提取药品任务,使得项目组只好把实验室当成了生产车间,而由于乙醚易燃,结果在屠呦呦作报告的当日,由于操作人员不慎而引发大火,这一事故差点使得计划夭折。
4、由于计划时间进度紧张,为了尽早应用于临床,1972年5月计划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包括屠呦呦)用自身进行人体试验并获得通过,8月在海南部分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在选试的 21例疟疾患者中,感染恶性疟或间日疟(subtertian or tertian malaria)者各占半数.经治疗后,患者的发热症状可迅速消失,血中疟原虫的数目锐减;而接受氯喹的对照组患者则无效(个别数据存在争议,也有个别参与人员回忆年份为1973年)。
5、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通报》与《化学学报》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被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收录。
6、1979年9月,依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议,523计划列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计划举行最后一次小组会议;5月该会议纪要下发,523计划结束。
7、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在这次报告中,屠呦呦提出应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并推荐多种联合治疗,即每种方案包括青蒿素类化合物,配以另1种化学药物。这说明当年中国科学家的预见是对的。
8、1986年,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称号。
9、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10、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青蒿素获奖时间
1、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2、屠呦呦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多年,突出贡献是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新药。1972年成功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由于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R&D中心的“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3、屠呦呦是之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也是之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是迄今为止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更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更高奖项。
4、2015年12月7日下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关于青蒿素时间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