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我们迎来重阳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九”为阳数(奇数)之“极”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
月、日均属更大阳数
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登高是重阳的传统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金秋时节,云远天清
在枫红叶黄的时节里
和家人朋友一起登高赏景
令人心旷神怡
魏晋时期
重阳赏菊、饮菊花酒
已成为时尚
唐宋两代
重阳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
不论男女,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簪菊”
秋夜赏菊、对饮望月
远在他乡的游子
在这一天向着皎洁的月光
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
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
传承至今
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
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尊老敬老,陪伴尽孝
不只是在重阳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
我已经长大
您还未老
我有能力报答
您仍然康健
今日重阳
别忘了向家中父母长辈
道一声问候
祝天下老人
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最是双九秋色好,登高赏菊话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易经》中写道“以阳爻为九”,故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在九月九日都会“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一些流传至今的重阳节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有雏形。
登高佩茱萸:九月九日风色嘉,满头争插茱萸花
在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中,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与远在家乡的兄弟彼此挂念,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登高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民俗之一。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晏殊亦有词云,“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登高远眺,大雁飞过,勾起词人无限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味道浓烈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逢凶化吉。宋代宋祁在《九日置酒》中写道,“溪态澄明初毕雨,日痕清澹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明代诗人申时行也在《吴山行》一诗中描绘了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赏菊寻秋韵: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重阳时节秋意渐浓,菊花盛放。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从这封信中可知,重阳赏菊习俗由来已久。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菊花的反复吟咏,也对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连初唐诗人王勃也有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牧也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将菊花酿成酒,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西京杂记》中写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遵生八笺》中均有类似描述,体现了先民祈求延年益寿的淳朴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据《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写成的。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写景名句,将江南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饮酒品美食: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
说到重阳节饮酒,或许大家都会想到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唐代诗人孟浩然也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宋代词人魏了翁的这首《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展现了重阳节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阳糕。上文中也提到,九月九日要“食莲饵”。杨雄《方言》中说:“饵,或谓之糕。”隋代《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唐宋时期,重阳糕做得更有讲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在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吕原明也在《岁时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清代诗人杨静亭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记载了重阳节 *** 花糕的过程和食材。《上海县竹枝词》中也写道,“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几家赏菊朋高会,几供黄花百种豪。”可见重阳节吃重阳糕已成为深入民心的节俗。
及至当下,重阳节逐渐淡化了古代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让人感受秋意渐浓的自然风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观念。今天,让我们体会传统韵味,感悟先人情思,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温暖亲情的重阳佳节。
来源:人民网
古诗三首解读农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阳,可怜九月初三夜#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迎接农历九月,古诗三首说九月
当现代的人沉浸在夏天刚走的凉爽里,古代此时,却到了季节的晚秋。
农历的九月,是公历十月左右,暑气消散,天气清和,正是休假旅游的好时段。当代的官假,有国庆节,商业节日有双十,清爽风日,靓衣美饰,是一年中供需两旺,且最为休闲的时段。若说起这个月是传统的晚秋,只怕很多现代人都诧异,秋天就这么到了最后?我们以为刚开始呢。
古代的九月也是忙碌和兴奋的时期。
因为,此阶段是稻子等农作物秋收的季节,也是很多果树成熟,忙于采摘上市贮藏的时段。
随着温度下降,天气由热转凉,并且逐渐微冷。但是阳光明丽,雨水减少,是稻田棉花重要的收获季,这就是秋收。春种一颗谷,秋收万粒粮。但是收获是为了应对漫长的寒冬和荒年。
人们在收获庄稼的同时,要及时准备秋冬的衣裳。所以九月在古代也相当忙碌。
九月授衣
先秦周朝的《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且这首诗在这个句式上重复两次。
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强调,自农历七月开始,天象就由夏季转向秋季,要人们提前做准备,到了农历九月份,是必须做好秋冬的衣裳。因为九月来了,不比夏天,这个时段,是必须穿戴齐整的衣裳的,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御寒保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社会礼仪上的。随着夏天暑热过去,人们要开始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衣裳是身份职业的标配,是基本的社会礼仪。
所以最忙碌的就是家庭主妇,宫廷织女,贵族的使女,九月风日舒适,她们却不能闲着,要纺纱织布,做成衣裳。而陪伴她们的往往是秋夜的虫鸣,伴随织布机和剪刀的声响。
唐朝之前有没有特定的“授衣节”,没有历史资料和文字流传下来。
但是到了唐朝唐玄宗天宝时期,多了一个“授衣节”,他的意思是,古代就有九月授衣一说,九月一日,我放十五天假,你们回去准备秋冬的衣裳,顺带祭祀一下你们的祖先,然后再回来上班。这个假日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
那么授衣假长达半月,涵盖了重阳节,大家纷纷回流到家乡,倒也充分拉动了经济内需。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中唐 · 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
这是中唐时期的韦应物看到衙门口张贴的告示,告知他可以回乡过授衣节。这对于家乡在京城不远的官员实在是个好事。实际这也是朝廷体恤基层官员的勤勉,让他们有时间回乡帮助秋收,孝顺父母,祭祀先祖,感恩国家。这是封建时代家国一体的良好运行时段。
他一早上起来,就怀着激动归乡的心情,走出都市,在回乡的路上,看到了壮阔的秋景。
田野上秋露一片,风色微冷,庄稼成熟,草木呈现成熟后的衰败。
但是秋天的山水,别有清丽,重叠的远山,蜿蜒的溪水,之间是大片的成熟的收割后的农田,炊烟袅袅。
秋是衰瑟,也是成熟,秋是凄冷,却也热闹温馨。
他看到的是秋天里人们安居乐业的喜庆和勤劳,冲淡了秋天的凄冷,别有一种人间的新美。
授衣节到宋朝,往后延,延迟到农历十月一日,民间重视给先人烧祭寒衣。
从换季上来讲,农历九月,也是需要服装的刚需时段,自古以来,衣裳的需求和消费,农历九月,就是一个不可忽视高峰。冷暖人间之冷暖,重在九月。
清朝黄景仁一句诗写了无钱制备秋衣的悲苦“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来说明九月和服装在生活上的密切相关。
九月重阳
重阳节起源先秦,季秋是古代秋收祭祀太阳神以及诸神的日子。
到了西汉,术学道学流行,九月九日,有着数字以及阴阳五行上的吉利,在西汉,宫廷流行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内廷传统。在丰收的季节,采集灵草灵药,辟邪祛病,向往祈福长寿长生。
而这种内廷传统,很快在民间流传。桂花在汉朝宫廷也是名贵的长生养生酒,但是这个时期北方民间桂花不多,但是菊花还是非常普遍的。重阳节饮用菊花酒,戴茱萸流行下来。
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们如此热爱菊花和茱萸呢?原因真的很简单,当时医药提炼和推广都不发达,也没有如今这样的医疗体系,人们只能就近从自然界中获得可以利用的一切药材和资源。菊花和茱萸被当时认为是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连秋天的太阳,露水,也作为一种利于人健康的存在而利用。
所以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敬畏自然之神,成为一种风俗绵延下来。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东晋 · 陶潜《九日闲居并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陶渊明的晋朝离汉朝相去不远。那个时候,九月九日,又叫重九。他谈到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人生苦短,人们渴望健康长久。
也就是“九月九日”天然含着久久的美好愿望,长久的日月,长久的人生。
要知道东汉到三国魏晋时期,中国人口由6000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万。天灾人祸,使得人们渴望健康长生。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连九月九日这个日子,都充满了内心的虔诚和愿望。
所以当九月九日来临的时候,举世都爱着这个日子。
这个日子,有美丽的露水,炎热的风已经消散,有澄澈的空气,景色干净。
有大雁在天上飞翔。
这个日子,要喝酒,加速血液循环,驱除心中的焦虑,这个日子,要吃菊花,菊花可以延年益寿。
时到今日,九月九日,仍旧是唤起人们内心美好永恒的日子和数字,就算不再焦虑早夭和疾病的摧残,也会有着感情长久,人生幸福的含义。
正是重阳节从开始就期待健康长久,所以重阳节有一个重要的内核就是敬老。
这种内核在当代发扬,当代的重阳节,被称作“老人节”。
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是什么日子呢?九月初三,不是官方的节日,不是民间的节日,但是因为白居易的《暮江吟》,成为晚秋最美的天象和景色。
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很多人不知道授衣节,不知道重阳节的茱萸,但是一定知道这首诗,并且脱口而出。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这里写了晚秋最清新的黄昏和夜色。
残阳和新月同在,天空高美深邃。江水一半是霞光红,一半是流波清碧。
当太阳沉下去后,夜露生成在江边的秋草上。
那露水像最皎洁的珍珠,而新月如眉又如弓,昭示着最美的秋夜,金风玉露,月儿弯弯。人间有多少丰收的喜悦,有多少等待团圆的期盼。
而白居易显然是强调,当下即美好。
日落月起,以这样清新的姿态显示,宛如秋天里的绝美春天,却比春天多了份沉入心底的旖旎和可爱。像露水一样短暂,像新月一样清新。叫人欢喜,沉静,却有微微的惆怅。
宛如最美的恋,如同爱人的泪珠,在滴落的瞬间,已经成为永恒。
这里的“可怜”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可怜”来看待。
可怜的怜,在古汉语中,是带着悲悯互感的欢喜气息,带着恋情中的百转千回,不是一种惊艳带来的追慕,而是一种互相感染的爱的情怀,是深爱和怜惜的混合。
所以这首诗,是耐重复读的。
美好的是九月新月的傍晚和黄昏,美好的是清秋初来的清新,美好的是必将留下回忆的景色和情怀。
有多少人遭遇心灵的爱情时,会想到这句诗,是景色的,也是爱恋中情感的。
是秋的浪漫,是秋的纯净,是秋的细腻。
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审美,给了后世很多诗人以坐标。人多人在九月初三,总要记录一下,回味一下,自己的九月初三,到底有何不同。远如陆游,近如乾隆,查慎行,黄遵宪,皆有好诗致意。
来,写一写你笔下的农历清秋和晚秋吧,是九月初三的美打动你,还是重阳的菊花,还是那飘飘仙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诗词#
九九重阳丨共承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导语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如何解读重阳节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呢?这一天有什么样的时令风俗呢?让我们来一睹为快。
重阳是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叫做登高节、晒秋节、菊花节、重九节,等等。“重阳”这个词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意味,什么叫“重阳”?中国人讲阴阳,但大家知道吗,其实数字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也是分阴阳的。所有的奇数都是阳,所有的偶数都是阴。因此,九是个位数中更大的阳数。
现在再来看这个节日,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而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大概从汉魏这个时期开始,重阳节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到了唐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普及开来。唐代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重阳:“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重阳节流传至今,除了登高、赏秋、饮酒、簪菊等顺应时节、亲近阳气的习俗,还添加了敬老等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由此也推动着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属于老年人的节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今天是重阳节,现代通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借用这些跨越山川的技术,向父母老人表达自己的关心与爱意呢?有时候,“孝顺”就体现在一言一行的点滴当中。
重阳玩什么
现代的小孩子们听说重阳节,只知道登高。其实,古人在有些方面可比咱们会过节。那么,古代重阳有什么必备的游玩项目吗?
首先就是登高。古时候,人们秋季会上山射猎,为过冬储备食物,后来,这就慢慢演变成登高的习俗。同时,中国人相信“万物负阴而抱阳”,人是一定要让阳气跟生命有关联的。因此,“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一家人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出去登高,补充阳气、辟除病邪,真可谓主宾尽欢、团圆佳节。此外,九月九日前后,大火星隐没,预示寒冬即将来临,人们登高也是希望能追瞻大火星的踪影。
早在南北朝时,骑射就是受帝王们喜爱的一项重阳活动。陈后主便在一个“晴朝丽早霜,秋景照堂皇”的日子里,“连翻北幽绮,驰射西园傍”。我们现在没有骑马射箭的习惯了,但赏一赏花还是可以实现的。
《梦粱录·九月》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香味浓厚,能驱虫去湿、逐风邪,还能消积食,治寒热;菊花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可治头痛咳嗽、风热感冒。这两样都是应季的辟邪之物。所以,重阳节另一流行项目就是佩戴菊花、簪插茱萸。
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九月重阳,“是月竞放风筝”。与登高、赏菊一样,人们也会用放风筝的方式欢度重阳。在北方,春秋两季都是少雨时节,天晴多风,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大半放不了风筝的,也只有重阳时,风筝才可乘风而上。
《武林旧事》记载,重阳节宫中要赏菊灯、饮新酒、赏新橙、簪菊花、吃菊糕,热闹不亚于上元与中秋。菊糕不但有糖、肉、秫面,还点缀着水果,插着小旗帜。
重阳吃什么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三国的魏文帝曹丕描写重阳宴饮的句子,可见我们中国人在这天好吃好喝的传统已经很长久了。
菊花可以欣赏,也可以拿来吃。悲秋悲秋,一到秋天,就不免感伤。过重阳节时如何告别不开心?那就喝酒吧!陶渊明说得好,“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浊酒又如何,照样可以自娱自乐。千载之外的事就别放在心上了,且乐今朝,及时行乐。菊花清热解毒,酿酒则能养肝明目、延年益寿。酒能忘忧,菊能延寿。重阳一杯菊花酒,真是人间乐事啊!
诗人多爱酒,重阳这天更是要好好喝一杯。你看,孟浩然正说着“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李白也举起酒杯“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杜甫孤身一人,也要“重阳独酌杯中酒”。
美酒虽好,不能贪杯。好在重阳的好吃的有很多。比如寓意步步高升的重阳糕,古时候还会在糕点上插上小旗子。还有正应重阳节时令的蟹,“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有一道名菜“蟹酿橙”,拿橙子掩盖螃蟹的腥气,口感清甜,别具巧思。
有些地方还会吃麻辣兔。古时候的麻辣兔并不是今天理解的辣椒做成的兔肉。辣椒在那时候还是作观赏用途的。据记载,明代宫中所做的麻辣兔是用花椒调味的,而清朝中期的麻辣兔丝是用黄酒、葱、姜、花椒末和鸡汤做成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光匆匆,无声流逝。好在今年的重阳节恰巧和国庆假期遇上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陪陪父母。哪怕只是煲一个长长的 *** 粥,浓浓的情感也能跨越山海。都说中国人是羞于表达的,今天,我想鼓励大家跟父母还有家里的长辈说一声:“我爱你们!”祝大家重阳节安康吉祥!
重阳节到了,再忙也别忘记吃5样,老传统需传承,寓意健康又长寿重阳节到了,再忙也别忘记吃这5样,老传统需传承,寓意健康又长寿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已久,从古代就有重阳节登高望远,饮酒吃蟹赏菊花的习俗。现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也就成了老年人的节日,尊老敬老更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在九月九这一天,再忙也别忘记吃这5样,都是应季的食材,寓意健康长寿。一起看看都有哪些?
一:花糕
在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以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
花糕的做法:材料:糯米粉,大米粉,红枣,葡萄干。
1,把糯米粉,粳米粉和糖粉用清水活成颗粒状,过筛。
2,笼屉中铺上硅胶垫,把过筛的米粉倒入铺匀,中间放上干果或者果脯,再撒一层米粉。
3,大火蒸30分钟大约熟透后,直接出锅即成。
二:栗子糕
栗子糕是北方重阳节的传统美味,是用栗子 *** 而成的,吃起来软糯香甜。栗子是这个季节上市的食材,做成栗子糕非常好吃,重阳吃栗子糕有步步高升之意。
栗子糕的做法:材料:栗子仁500克,白糖少许。
1,栗子去皮,把栗子仁煮熟,加入适量的牛奶和白糖搅打成细腻的栗子泥,甜度自己掌控就好。
2,准备好模具,把磨具上抹油防粘,拌好的栗子泥放入模具中,压出即成。
三:菊花酒
在重阳节,很多地方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就有了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菊花酒的做法:材料:白酒适量,新鲜菊花适量(没有新鲜菊花可以用干菊花代替)。
1,新鲜菊花菜摘,用盐水清洗干净。
2,把新鲜菊花浸泡到白酒中,过几日即可饮用。其实传统菊花酒要一年的时间才可以酿好,但是我们用白酒和菊花更简单易做。
四:大闸蟹
俗话说:秋风起,蟹黄肥。九九重阳节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好季节,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此时的大闸蟹不但好吃而且营养非常棒,配上菊花酒更是一绝。
清蒸大闸蟹的做法:材料:大闸蟹。
1,大闸蟹清洗干净,用绳子略捆绑,锅里烧开水,放上篦子,放入螃蟹,大火蒸10分钟即可熟透。
2,米醋加入姜末,再加入少许盐和白糖拌匀,用来蘸食更好,可以中和大闸蟹的寒性和提升大闸蟹的味道。
五:羊肉面
在重阳节北方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羊肉性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正适合九九重阳之时,别不懂哦。
羊肉面的做法:
1,羊蝎子与羊肉加水,放上葱,姜大火烧开,改成小火慢慢炖煮成汤,然后加盐调味。
2,面粉和成团,擀成面条,放入开水中煮熟,加入羊肉和羊骨,撒葱末即成。
峰儿话语:
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不同,经过数千年岁月的洗礼,重阳节也衍生出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你的家乡都有哪些风俗?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感谢阅读我的美食文章,每天都会不断更新,有省时早餐,中餐,各种面点,烘焙,果酱,冰糕,甜点等等,欢迎大家来访。喜欢我的各种家常美食请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我在这里等你哦~~图文原创雪峰儿,盗窃必究!!!
这份重阳节饮食提示,速来领取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小时前 记者:赵劲松/文 尹世斌/图
10月4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正好处于国庆假期期间,儿女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老年人该如何合理搭配膳食,保持身体健康?当天,自治区市场监管局针对老年人饮食发布消费提示。
合理搭配膳食,摄入足量营养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在咀嚼能力、消化系统功能都有所减退,饮食有其特点。食物形态宜细、软、松、小,如饺子、馄饨、包子、米糊、粥等。食物品种应多样,多吃蔬菜水果、常吃蛋奶及鱼虾畜禽肉类、适量吃一些豆类和坚果。
老人应合理搭配膳食,多吃水果。
老年人口味宜清淡、不宜大荤大油。饭量较小的老年人,应注意用餐时少喝汤水,以保证充足食物摄入。进餐要细嚼慢咽,以促进食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
避免剩饭剩菜,科学存储食用
老年人饭量一般较小,饮食注重营养,更有节约意识,知道食物来之不易,但有时难免剩饭剩菜。
老年人居家做饭应首选新鲜食材,尽量现做现吃,避免剩饭剩菜。剩饭剩菜可短时间存放在玻璃、陶瓷餐具或容器里,并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室,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剩饭剩菜食用前,要看和闻,判断无异常后彻底加热再食用。
吃动平衡,戒烟限酒
重阳节素有登高的习俗,老年人相对来说,体衰力弱,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均会有不同程度退化,建议在家人陪伴和保护下开展此类活动。同时,要做到“适当、适宜、适量、适时”。
亲朋聚餐,难免把酒言欢。过量饮酒不利于健康,老年人更应限制饮酒量。此外,如有吸烟习惯的老年人,建议逐步控制直至戒掉。
理性选购保健食品,谨防盲目购买
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并满足其特殊需要,适用人群和食用量都有限制。老年人应根据需要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保健食品。
选购保健品时,应认准产品外包装上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不能代替一日三餐,要坚持正常饮食,更不能将其代替药品。食用保健食品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重阳节与国庆假期“喜相逢”新华社天津10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但其在公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10月1日(2033年),最晚可落在11月1日(1995年),因此,公历每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的任何一天都会成为重阳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
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之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今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这样的年份共有3次,分别是2003年、2022年和2068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阳节也是2015年至2032年这18年里对应公历日期最早的。之所以这么限定,是因为2014年和203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分别是10月2日和10月1日。
重阳节适逢国庆长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看。共聚晚餐、叙叙家常、一起散步,都是父母期盼的礼物,也可以给每个家庭带来温暖。
来源: 新华网
重阳节为何要吃重阳糕又是一年重阳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3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重阳节主要节日习俗是什么?说到重阳节虽不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但由于该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每每该节日来临的时候除了有庆祝方式,有这不眼见着重阳节越来越近了,就和大家一起看看2023重阳节星期几。
2023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今年的九月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对应公历2023年10月23日。
重阳节也有踏秋节的别称,每当快到这个节日,众人都能明显感觉到深秋已到来,登高祭祖,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成了特有习俗,正是通过一个个热闹活动,表达追思祈福的美好祝愿,那么提前查阅日期做好行程安排,便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3重阳节星期几
公历202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一。
在历史悠久的国家,无论男女老幼,都对数字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可以做出各种解读,比如重阳节就是农历的九月和九日相碰在一起,年年都有人在探讨着其中的寓意,寻常人家更期待的是查好时间,然后选择和家人一起度过欢乐时光。而说到它的日期,是公历202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一。
2023年重阳节主要节日习俗是什么
放风筝:待到重阳,秋风渐起,适合到郊外赏秋,而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晒秋:重阳之气,常有天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干燥适合晾晒,而居住在山区的村民,可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到了该节日前后便能看到晒秋的壮观景象。
祭祖:从古至今,都有在重阳节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有些人家还要亲自上坟扫墓,带去重阳糕和菊花酒等特色食品作为供品。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