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地缘特征 “上海”这一地名取自大海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9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上海的地缘特征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上海的地缘特征以及“上海”这一地名取自大海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地缘人口什么意思
  2. 天津地理的人文地理特征
  3. 上海弄堂的形成

一、地缘人口什么意思

1、区域的范围界定,区域地缘关系;

上海的地缘特征 “上海”这一地名取自大海-第1张图片-

区域的地缘关系在市场领域中,由于涉及商业的流通和物流业,则其范畴比住宅要广阔多。区域的划分遵循地形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区域的地缘分配,而不是依照行政划分的。

(1)乌鲁木齐市,它的内部区域为新疆全省,辐射区域是中亚各国,乌市与内地尤其在河西走廊漫长的上千公里,荒芜人烟,造成了断裂。辐射区域就不包括甘肃,青海。

(2)石家庄市,由于其北边为北京,天津,其辐射影响力在河北省北部的城市则不受其辐射,其辐射区域就是周边以及河北省南部。

(3)内蒙的通辽、集宁等城市由于地缘关系去沈阳方便,其在行政上隶属呼市管辖,而在市场领域中则受沈阳的辐射区域影响。

2、区域面积及人口,区域幅射面积及人口;

通过各省市的面积及人口,可以宏观上反映其区域的支撑量大小。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在行政划分中属于2级城市,但在市场领域中,内蒙古面积11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2230多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200人。属于地广人稀。在其东、中、西三部中,位于东边的满州里,牙克石等由于地缘因素,其商业属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黑龙江省的商业辐射范围,而通辽、集宁等地又离辽宁省的沈阳近,隶属于沈阳商业的辐射范围。西部临河地区等离银川近则属于宁夏银川的辐射范围。呼和浩特虽然作为行政上的二级城市,但其商业区域辐射范围在地缘上讲很小,就是呼市周边和包头等地,这个范围中因南边山脉、沙地的阻挡,地理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这个商业向南辐射,所以对区域的商业理解就从对地缘的自然地理中了解,不可按照行政划分,在地理条件中,自然的山脉,河流,沙漠等都是左右其区域范围的因素。

如山西省,山西东边是太行山,北边是沙地,山脉南边是高原,西边是高原,地理上属于狭长性盆地,而太原市作为山西的行政中心,政治经济中心,其辐射力就因地缘关系,恰好影响整个山西省,所以其商业的辐射范围和人口量就相比呼市而言大多了,山西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100万,这就是它的辐射人口量。

在三级城市中,如地级市中,如山西的运城因地缘关系,去郑州的距离比太原近,所以它的商业从地缘上讲就是郑州的辐射范围,因三级城市辐射面小,其区域影响力一般也就是地级市范围内,但因其影响力弱,需要考虑的是对周边的辐射力和隶属关系,属于哪一个更大一级商业圈的范畴中,判断其商圈的范围,区域内商业范畴。三级城市除了和二级城市一样考虑辐射力外,另一个就是隶属性。

如河北的唐山市,其商业内部区域为唐山市各区县,但其隶属于京津商圈,而不是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区域,对区域的范围界定,对界定区域内商业规模及商业总消化量和商业总支撑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如乌鲁木齐市;市区人口200多万,新疆全省人口1680万,其为二级城市,与甘肃省兰州市相比而言,兰州市区人口200万,全省人口2500万,在区域内部都是二级行政城市,都是具有本省区域垄断的城市,但从其商业发展现状,从表面看应该是兰州大于乌市,而实际上乌市的商业远远大于兰州,其原因除了人均GDP收入高外,另一个就是辐射力。

乌市面临的中亚各国,其日常生活品的消费大都从乌市进口,哈萨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共10多个国家,1亿多人口的总量从而造就乌市的商业规模、租金,消化量都是以1亿多人口的基数在衡量,则远大于其它省级城市。

而兰州的辐射虽可影响青海和宁夏部分地区,纵观而言,无非3000万人,其人口辐射基数差几倍,也就使其市场商业规模与乌市相比相差甚远,租金价格也相差很大。在兰州东部市场做服装百货交易也就4000商户左右,而乌市大小西门,商贸城,边疆华凌等地,有几万户。一般商业的租金水平兰州2元/m2/天,乌市为5元/m2天,这就是辐射人口造成的差别。

通过对市场中的消费者或前来进货的商户了解,很容易得知区域的辐射范围,此可在定性访谈中得知,在如何界定辐射范围的 *** 中,这是一个捷径。

各城市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特性,在其基本的城市机能中,体现着极强城市个性。例如:北京是首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一座历史名城、国际旅游城市。海南三亚为旅游城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则是石油工业城市,各城市具有不同城市的特征。

例如北京1.68万平方公里;上海0.62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北京1345万,上海1500万,则单位面积中,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3倍,这就在单位面积中,其商业的消化量和商业设施的需求量要远大于北京,其单位商业面积的产值也高,相应的租金支撑水平也高,同样类比,香港0.16万平方公里,人口650万,其密度是北京的10倍,则相应的会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城市档次,其租金的支撑力水平相差甚大。

城市各区域的人口之间也存在密度不同,新开发区面积虽然大,但人口稀少,老城区面积虽然小,可人口基数大,从微观上比较,在各区域板块中,不同的人口密度,对商业的支撑力完全不同,例如北京方庄的面积5.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万。每单位人口量为1.1万/m2。人口密度之高,造成其内部商业火爆,而同等面积的区域放在丰台区,则无法望其项背。

二、天津地理的人文地理特征

天津从一个军事防御性的城池和因漕运而兴起的商埠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特大型城市,人口的数量、分布和构成都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古代天津的河漕、海运和芦盐之利不仅推动了整个天津商业的发展,也是天津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北宋时期,天津海河作为当时宋、辽两国的界河,南北贸易繁荣,并吸引了人口的聚集。金、元时期,天津凭借占据“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缘优势,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形成了天津的商业和人口的聚集地。明代,卫城的建立,燕王朱棣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天津一带戍边,同时带去了大量皖北、苏北人,随着当时天津内城集市的形成和发展,人口逐渐增多。清代,天津盐业发展和盐商的崛起加速了人口的聚集。

近代,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依托天津租界的外资和河海航运枢纽的区位优势工商业迅速繁荣,人口快速增长,在1840年天津城市人口为20万,至1880年已达到50万。清末民初,天津市由漕运枢纽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港口和工商业中心,至1935年,天津市总人口达到359.6万,其中城市人口151.5万。依据2013年天津的行政区划范围,天津市总人口达到了400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天津市的常住人口总数为12938224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的人口结构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继上海市和北京市之后第三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天津的军事地位显要,因此尚武文化是天津历史早期的文化标志。早在西汉时期,天津蓟县境内的渔阳是西汉 *** 北部边防要塞。唐五代之后,天津地区又称为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常年有军队驻守于此。金、元时期,天津境内设置了直沽寨和海津镇,驻有众多军队。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后,大量屯兵,军事职能更加强化,军队的士兵以及士兵家眷成为早期天津城市居民的主体。

古代天津军事上的建制影响到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城市建筑布局、乡村聚落的分布和军事管理体制。军队的屯垦制度形成了天津独特的地名文化,并促进了天津早期的农耕文化的发展。天津的方言和婚俗等习俗均与周边河北省等地区不同,但与皖北地区一致,在北方形成了天津独特的方言孤岛和婚俗孤岛,都与早期军事移民影响有关。

三、上海弄堂的形成

1、资料来自“上海档案信息网”。看现代作家的小说,常有“弄堂”出现。这篇东西可作注解。

2、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3、“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后来作为“大路”的这层意义渐渐被历史冲淡。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学的联系毕竟比“唐”更紧密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4、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5、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筑都由自家投资建造,所以一坊之内的建筑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合一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几乎无一例外。

6、里弄在具体命名时,被称为××里或坊、园、村、庄乃至新村、花园、别业、别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个小区内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里弄;每个里弄中的单体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基本相同,而且在总体上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一排通常为十幢左右。排与排的组合一般都采用行列式,只有少数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这种新式里弄内,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

7、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筑的数量,据五十年代初的统计居全国之首。里弄总数约有九千多处,住宅单元约二十万幢以上,其中拥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规模里弄约有一百五十余处。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筑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中为数较多的是老式石库门住宅和新式石库门住宅。老式石库门因其前沿为形同库房的封闭式门墙而得名,它基本上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一般每幢为两层,两楼两底,居住面积有百余至二百平方米,比较适合于大家庭。这种住宅既不像传统住宅那样占地多,又不像欧美洋房那样造价高,所以很受欢迎。但之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海市民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发生了变化,老式石库门住宅便渐趋式微。这种住宅样式目前在上海已很鲜见。

8、新式石库门住宅由老式石库门改变而成,一九一九年以后大量兴建。主要是改为一楼一底,居住房间减少,以适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大家庭解体和劳动生产型的小家庭大量出现的需要,这是最普遍的类型,几乎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样工。其后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又注重将使用功能进一步明确划分,有起居室、卧室、厨房、浴室、安装有卫生设备和煤气炉,宅前的围墙较低并有小型庭院,建筑外观更趋近代西方式样,适宜于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市民阶层居住。

9、弄堂的宽度在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群中,一般只有三米左右,后来人力车普及,便放大到四米左右。后期的一些新式里弄,国为要考虑汽车的进出,又放大到五至六米。但这决非普遍现象,因为对居民来说,享用这样宽绰的弄堂必须要以高昂的房租为代价。

10、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上海的里弄建筑还有两大特色:亭子间和过街楼。亭子间设在底楼与二楼或二楼与三楼之间,往往处在厨房上面和楼梯转折处,室内低矮局促,夏天闷热难当。相比这下,这街楼略胜一筹,只是它处在弄口(也有少数设在弄内)的上部空间,仿佛被悬在空中,有些怪异。

11、上海弄堂生活迅速发展之时,正值全国各地的移民大量拥入上海,可说是五方杂处,南腔北调。许多移民带来了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说家乡话,吃家乡菜,听家乡戏,四面八方的生活方式交汇后融合出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显见的江南生活特征。这是因为上海毕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受明显的地缘影响,而且上海的市民又以江浙籍居多。早期老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仍是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有些弄堂里几乎无遮无拦的公共便池,还有家用的马桶,都是江南地区的特色。尤其是马桶这种卫生器具,只要生活在这类弄堂,无不入乡随俗,家家必备。江南地区历来人口稠密,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见,因此不论是江南传统地区里坊中的弄堂,还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较狭窄,住宅建筑鳞次栉比,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标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户的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修理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进行。所以,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人们户外的交际机会,邻里之间往往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一起劳作,一起纳凉,晒太阳;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飞短流长,直到闹出矛盾,生出口角,也是在所难免。这些带有传统气息的乡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12、在旧时上海,住在什么样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评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住在同一个里弄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一般比较接近,贫富相差不会很悬殊,这是因为在住房商品化的社会里,房租在一个家庭的支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样就成为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志。什么样的经济收入,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就会在什么样的弄堂里生活,在一些反映当年上海市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体现一个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最简明的手法就是表现这个家庭一再地搬家,越搬越好,或者越搬越差。近四十年来的上海,里弄住宅与当年相比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住房的商品色彩淡化。首先是房租低,房租占家庭开支的比例大大下降;其次是不同标准、不同质量的里弄住宅的房租差价缩小。这样,房租不再成为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志。住在同一里弄或同一条弄堂里的市民,生活水平就有可能差距很大;有些住在标准较低的弄堂里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住在标准较高的弄堂里的居民。因此而造成弄堂生活方式的变化则更引人注目。

13、近十年来,也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许多家用电器进入了弄堂寻常人家,带乡土味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冬天有取暖器,无须出户晒太阳;夏天有电扇,甚至空调,弄堂里乘凉吃饭的队伍虽然仍外人瞠目,但多少有些不如从前那样壮观了;冰箱普及后,不必天天上菜场买菜,摩肩比踵之际的交谈也少了;不少居民因为增加了电视机、录相机、卡拉OK机、电子游戏机之类的现代家庭娱乐内容,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不至于一定要到弄堂里去绕舌了。

14、曾经率先进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狭长的空间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走出弄堂,搬进新建高层楼房里去,当然还有近一半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

15、走了的人带去的是回忆,没走的人面对的是现实。

上海的地缘特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海”这一地名取自大海、上海的地缘特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上海 地缘 取自 地名 特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