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高铁在阜阳顺利通车,虽方便阜阳人民外出游玩品不同的美食,但家乡的味道,无论是长居在外还是短暂出游的人儿最想念的,排在之一位的应该是格拉条。
全机械化制面,让每一根面如风干的牛肉干一样有嚼劲。
介绍完面的 *** 过程,接下来是碗里的秘密。首先放入碗里的是豆芽,在豆芽的上面放入适量的面。依次加入芹菜丁、榨菜丁、黄瓜丝、少许的食盐、最后加入每家秘制的汤料和花生酱。酱的味道决定面的味道和这家店的未来的命运。
配菜:素拼、拍黄瓜、凉拌花生、鸭头、鸭胗、鸡胗、鸡爪、猪蹄、猪尾、香肠、卤蛋、豆皮、海带等。
叫单频率比较高的是鸭头、香肠、豆皮、海带等。
汤:除了雪花啤酒和江小白的搭配外,80%的客人都会冲一碗鸡蛋汤。碗里放入鸡蛋,虾皮、紫菜在面汤的作用下,鸡蛋很快变熟,但是这个味道我是不喜欢。
和武汉的热干面相同都是有酱,不同的是面和做面的手法。只有阜城人民才钟爱的味道,接下来我将带你寻找阜城另外一种美食。
机器出面
单人餐豪华版本
近景
搅拌后的样子
多人的搭配
鸡蛋汤的加工过程
如果你是之一次来阜阳,想品尝一下地方特色美食的时候,我想,十个阜阳人要有九个会告诉你:去尝尝阜阳的格拉条吧。多少年来,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风味小吃,被阜阳人视为本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但格拉条到底是不是阜阳的原生小吃,一直众说纷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有关格拉条的前世今生吧。
阜阳格拉条
格拉条属于面条中的一种。要想弄清楚格拉条的出处,首先我们要弄清面条的起源。中国的面条种类多不胜数,炸酱面、阳春面、打卤面、油泼面……无一不具有独特的口味。面条作为人类的主食之一,已经长达数千年,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比较普遍食用面条了,不过,当时不叫面条,叫“汤饼”。但古代的面条是怎样 *** 的,由于本人学疏才浅,没有能从书中看到这方面的记载,但面条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说法的确是有历史依据的。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面条是中国人的更爱,晋代束皙曾作有一篇《饼赋》,其中写道:“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严寒的冬日清晨,若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条,既能驱寒充饥,又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饼赋》还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仆人们侍候主人吃汤饼时所表现出来的“馋相”:“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这表明,吃面条在当时是上等人的享受,而一般平民则无此口福。
在北方地区,如陕北,山西等地,有一种很普遍的小吃,名为饸饹(héle)。其名称的发音,面条的制法、形状与阜阳格拉条惊人相似,都是用格拉条机子(山西人称“饸饹床子”)架在大锅上直接挤压到滚开的锅里,面条粗硬,很有嚼头。不同的是,饸饹面的原料是豌豆面、荞麦面等杂粮,吃的时候浇上牛肉或羊肉汤;而阜阳格拉条的原料是小麦面,调制使用的是芝麻酱、豆芽、辣椒油等。由此可以看出,山西饸饹面与阜阳格拉条的确存在有许多共同点,唯一的不同点只存在佐料上。
山西饸饹面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饸饹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甚至更远的年代。《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 *** 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由此可见,饸饹面的历史要比阜阳格拉条久远的多。而从两者之间所使用的 *** 工具与面条的形状以及对面条的称呼上来看,格拉条极有可能是从饸饹面演变而来的
由于山西饸饹面的历史早于阜阳格拉条,又因其 *** 工艺极其的相似,由此推测,格拉条不应该是阜阳原生小吃。那么饸饹面的 *** 手艺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阜阳的呢,为此,笔者走访了几位老阜阳人,据几位老人讲,阜阳格拉条的原型就是山西的饸饹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为晋商山西人纷纷来阜经商,他们在阜阳不仅开办商行,还开有杂货酒楼,而饸饹面的 *** 手艺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带入阜阳的。最早压制格拉条的机子不是八十年代普遍使用的千金顶,而是很笨重的木制格拉条机子,做起格拉条来十分费时费力。山西饸饹面最早出现在阜阳街头上时,由于“饸饹”二字阜阳人不理解,也因为“饸饹”与“格拉”的发音相近,被最初的食客误认为是“格拉”。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不经意的误认为,竟催生出了一种极具阜阳特色的小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饸饹面”到“格拉条”,期间已走过了近百年。经过近百年的进程与演变,格拉条早已成为独具阜阳特色的本土小吃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后期,阜阳人根据本地的饮食习惯,开始对“饸饹面”进行了改进,就是把荞麦面改为了小麦面。最初的时候,阜阳人卖格拉条多在夏天,那个时候的格拉条就是一种凉面,生意人把压制好的格拉条一把把的摆放在笊头里,放在挑子的一头,另一头放凉水与调味品,然后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的叫卖。见有人吃格拉条时,就抖开一把放在凉水里冲一下,再放上豆芽、蒜泥等佐料就行了。
虽然说格拉条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但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的格拉条口味单一,配料简单,基本上用的就是豆芽。而山西的饸饹面的配料(山西人称作“潲子”)则是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这一点是阜阳格拉条远不能相比的。其次是当时的格拉条是一种季节性小吃,赚钱不多,许多人不愿意去积极的经营,甚至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所以,格拉条曾一度在阜阳城消失的无影无踪。
格拉条第二次出现在阜阳城,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次格拉条的再现,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首先是格拉条机子不再是木制的了,而是采用铁架千斤顶倒置挤压面条,省力了不少。而格拉条也多采取了店面经营,冷食热食随意,生意一年四季不断。二是对格拉条配料上的改进,除一直沿用的豆芽、蒜泥外,还根据季节的不同,添加了芹菜、黄瓜、豆角。同时,调料品也有过去的几种增多到十几种,以迎合不同人群的爱好。
也许是改进后的格拉条更加适合了本地人的口味,进入2000年以后,阜阳格拉条日渐红火起来。格拉条店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在大街小巷。许多人都把格拉条当作早餐或午餐的首选,吃格拉条的人群中,有白领淑女,有建筑民工。更不乏富翁老总。大家在一起共享美食的情景,已经成为阜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格拉条是一种类似面条的面食,同时也是颖州怪吃之一。
颖州就是现在的阜阳市,这里文化积淀浅薄,他的饮食文化同样稀少,鲜有特色可言,但却有几样怪吃,形式怪异、风味独特、格拉条就是其中之一。
格拉条的怪异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状怪:形如豆粗的钢丝,长达几米。
二是 *** *** 怪: *** 格拉条要有一套特制的工具,包括一个千斤顶、 一个活塞、一个底部带眼的缸筒和一组杠杆。
面师将事先调制好的面团置人缸筒之中,放上活塞用力按压千斤顶的把手,使劲挤压面团,面团便被挤成条状,从缸筒的底部流出。格拉条因此又称作高压面。
面条被压出后,落人大锅之中,大锅置于火炉上,锅内开水滚烫,面条落水即熟,熟后捞出,放人大海碗中拌以香菜、豆芽、韭黄、芝麻酱、辣椒油,即可食用。其味香辣可口、柔韧筋道、愈嚼愈香。
格拉条的特色
格拉条是一种贫穷的记忆,其 *** 工具的发明折射出每一种饮食工具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
格拉条盛行之初,食者也多为基层市民,街头提车扛活、进城打工的民工,因为其价格便宜,又特别挡饿,一块钱一大碗即可吃饱。
后来格拉条大为流行,连普通市民、上班一族也竞相食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早晨,在卖格拉条的面馆和小摊前都能看到排队购食的人群。
其实格拉条食具的发明是被逼出来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贫穷时期,颍州人缺少细糖白面,五谷杂粮也很难得,长年以红芋面充饥,想改改口味。可做顿面条也是难事, 因为红芋面黏性太差,无法擀成面条,聪明人便利用机械原理想出了这一绝招。
格拉条最有吸引力之处是拌面用的辣椒油,颜色鲜红、奇辣无比,常常吃得人们满头冒汗,但人口却余香不绝、令人回味。这种独无二的辣椒油,却不知面师是如何配制而成的。
对于格拉条这一款美食,许多人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能够一饱口福了。
身为一个阜阳人,我是失败的,没吃过阜阳特产格拉条。在我们这边,格拉条卖的很火,我经常见到有些人就连早餐也要吃它,实在费解。
我曾观察过它,圆柱形的很粗的一根,一碗成品格拉条,会放上豆芽、芝麻酱、荆棘等,当然调味料也少不了。满满一大碗格拉条,再搭配一碗鸡蛋汤,对食客们来说,美味、绝配。
每每站在玻璃窗外,看她们吃的满嘴粘酱,一副极其享受的模样。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拉着朋友去吃了格拉条,急不可耐的尝了一根,很怪异的感觉,除了有点酱香味,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还没有感受到它的美吧。
身为一个阜阳人我很抱歉,不只是格拉条,枕头馍我也没吃过,曾几何时我也想买来尝尝的,可最后还是放弃了。
虽然这些特产我不是很热衷,但它们的确给阜阳增色不少。一个午后,热闹的街头,美味的格拉条,几个知己,团头聚面,畅所欲言,实乃人间一大幸事。
阜阳“格拉条”哪家更好吃?值得乘风破浪来品尝!格拉条,是安徽省阜阳地区汉族传统小吃,相传与苏东坡有关,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因为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é lā)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格拉条在阜阳面食中是受众最广的,大家喜欢的程度比较高,大街小巷几乎都有,口味也是不同,要是说哪家更好吃这个确实有点难,以下几家是网友们评选出来算是比较好吃的,如果有机会还是欢迎大家亲自来品尝一下比较好!
阜阳人注意了!
没有你我,地球照转!
如果没有格拉条呢?
阜阳人会怎么样呢?
今天
不知道是哪个人
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
图的内容很简单
但是你看了估计要馋
↓
一碗曾经的格拉条照片
炸出一群吃货
朋友圈立马就刷屏了
↓
想念格拉条的第16天
曾经有一碗
攒劲的格拉条摆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
再吃一次的机会
我希望来一大碗格拉条
多放豆芽芝麻酱
更好再来点蒜
对格拉条的想念
实在是难以控制
这不,已经有阜阳人
开始自己在家做了
↓
等疫情结束
一定找个格拉条店
跟老板大喊一句:
来碗格拉条!
阜阳,加油!
格拉条,等着我们!
炮铺街上开了17年的格拉条店,很多人却是奔着鸡爪而来格拉条,算是阜阳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了。每次只要我们一推荐某家,评论区就瞬间炸开了锅,这家好吃那家不好吃,每个人都在极力推荐自己心中的正宗、地道、好吃。
这次,我从大家的推荐里挑选了呼声比较高的一家,趁着中午去尝了一番。
Part 1
炮铺街开了十七年的格拉条店
一对老夫妻开的小店
店里还只有零星三两个顾客,我们得以和老板聊上两句。他告诉我们,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六七个年头,因为一个屋里坐不下,便租了旁边的店面,专门接待客人。
老板话不多,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可有啥不要里”,然后按照顾客的需求调制格拉条。
老板娘倒是感觉很亲切,卤菜和收钱全是她负责。有的来了不知道该吃点啥,她还会主动帮你推荐。
一家不间断排队的格拉条店
中午12点,大人下班,小孩放学,人渐渐多了起来,大都是打包带走,而且一次都是像三大一小、四小碗这样的打包,老板的手速也变得快了起来。
盐、调料、辣椒油、蒜汁、酱、还有咸菜和豆角,哪些放哪些不放,什么多放什么少放,我在旁边听得稀里糊涂,但看老板却一点儿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再看旁边的卤菜区,也是热闹的紧。但凡坐下来吃饭的,几乎没有不点卤菜的,很大原因是好吃吧,毕竟之前粉丝在向我们推荐时,无不在夸她家的辣鸡爪味道一绝。
常见的卤鸡爪、香肠、猪蹄、头皮肉,素的有豆腐泡、海带、卤蛋等,林林总总十多种,看得我都饿了。
我们现场还活捉到一位大兄弟,自己拿着筷子熟练地夹卤菜,边夹还边向随行人介绍什么好吃,这妥妥是熟客无疑了~
我夸赞这儿生意好,老板却直摆手。说以前老北关没拆的时候生意才叫真好,那时这个点吃饭的人已经换过几轮了。听说接下来保健院也要搬走,还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Part 2
这是多少人心心念念的味道
趁着老板空闲时候,我们也赶紧要了两份尝尝看。据老板介绍,他家格拉条每天可以卖出二三百碗,光早上和面就是两袋子,100斤。
格拉条吃前要先“格拉格拉”,让各种酱汁和面充分接触。动作要快,姿势要帅,因为一旦吃起来,你可能就再与“优雅”二字无关咯~
他家的格拉条吃起来比较软,味道咸淡适中,酱香也比较浓郁。建议大家趁热吃,可能是因为拍摄耽误了时间的缘故,和我们以往吃过的相比,不会特别惊艳,但也不会拉分。
把嘴里塞得满满当当是吃格拉条的乐趣,但更好再配上一碗撒汤或面汤,因为会噎人。
撒汤因人而异,有人喜爱它的鲜美,而有人会觉得有点腥。我一般都是要咸口味的,大口大口的喝,这样等它进肚之后抿抿嘴,嗯,有点甜。
各式卤菜
据老板介绍说他家的卤菜是自己研究琢磨的,由二十多种卤料卤制而成。因为之前开过饭店,对这些比较有经验。但是,不管这些,对我们吃货而言,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介绍的就是备受好评的卤鸡爪了,有香辣和酱香两种口味。选之前老板娘会先贴心询问你能不能吃辣。
香辣鸡爪确实当之无愧,味道值得称赞!麻辣咸香,炖的很烂,一抿脱骨,我当时笑称,老爷爷都能嚼的动;酱香鸡爪我觉得稍微有点咸,不如香辣鸡爪诱人,但也是好吃的。
然后就是卤鸭头,看着很丑但是吃着却不错,不用很用力地去啃就能咬到肉,略带甜味的酱汁感觉都渗透到了骨架里,让人忍不住一嗦再嗦。
Part 3
当我们吃完要走的时候,老板的女儿追了出来和我们闲聊几句。她在附近上班,趁中午休息时间来店里帮忙。
她告诉我们,现在做生意不容易,像父母年纪大点的每天这样忙碌其实很累的。她也曾劝说父母别干了好好休息,但老人就是不愿意。
干了十几年的生意,哪能说放下就放下,心里多少舍不得。现在闺女又出嫁了,剩下老俩口,有个事情做,日子也能充实些。
我们没聊太多,但明显感受到的这份孝心让我们感动。
其实格拉条很小,六七块钱就能吃上一碗,十来块钱就能吃得很好,格拉条它又很大,提起阜阳特色小吃,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在外务工的阜阳人归来时,更先去吃的还是它。
至于阜阳究竟哪家格拉条更好吃、最正宗,没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每个人对事物的喜好都具有主观性,即使是同一碗格拉条,有人喜欢,有人就不喜欢,那你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觉得吧,不把自己的喜恶强加于人就是更好。喜欢就多吃点,不喜欢就换一家,也正是因为这缤纷多彩的口味喜好与偏爱,才组成了今天阜阳丰富繁华的美食文化吧~(吃遍阜阳出品)
摘要:回应
5月1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安徽阜阳市领导留言,建议将阜阳特色美食“格拉条”更名为“东坡酱面”。
该网友表示,“为弘扬阜阳西湖北宋文化,同时也让阜阳面食走向全国,建议阜阳格拉条更名东坡酱面,高大上,可以融入大都市,登大雅之堂,东坡酱面中的芝麻酱代表苏东坡为官淡雅清香”。
对此,阜阳市委办公室在5月9日晚间回复网友建议:经了解,格拉条是阜阳地方特色名小吃,颇受阜阳本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格拉”(gé le),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佐料均匀搅拌,故称为“格拉条”。2022年,阜阳格拉条入选了首批游安徽“不得不吃”的特色美食(小吃)。在阜阳本地及周边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已成为阜阳对外交流的美食名片和文化符号。
阜阳市委办公室在回复中表示,下一步,阜阳市文旅体局将加大对苏东坡在阜阳美食文化方面的挖掘。
据阜阳市 *** 网站2021年刊文介绍,这种被叫作格拉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种面条,有点像武汉的热干面,又有点像山西的饸饹面。阜阳人说,格拉条好吃。压制好的面条,放进滚开的水里烫烫,捞出来,稍微控一控水,放进碗里,配以黄豆芽、芹菜段、豆角、香菜,再用芝麻酱、辣椒油等佐料调味。满满一大碗,用阜阳话叫“给吃”,意思是分量足。
这篇文章介绍,一食一城。每个城市都有着专属的小吃文化,如果你去过阜阳,发现街头巷尾卖格拉条的小店非常多,有点名气的生意爆棚,几十个人同吃一锅格拉条,俨然是一场轰轰烈烈、扯展喉咙的聚会。说实话,比起南方的葱油面、阳春面,阜阳格拉条和阜阳人的性格差不多,少了几分细腻,多了几分粗犷。在南方人眼里,阜阳人不讲究吃喝,换句话说,吃得不够精致。
至于苏东坡和阜阳的渊源,来自苏东坡仕途的一段经历。
公开资料显示,阜阳历史上曾叫颍州,北宋元祐六年(1091)八月五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任颍州太守。闰八月二十二日,苏轼到达颍州,开启了为期八个月的治颍之路。
颍州对苏轼而言并不陌生,早在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赴任杭州通判途中,假道颍州,与弟弟苏辙一同拜访了恩师欧阳修。在颍州,苏轼也传承了欧阳修为民办实事的治理风格,在短暂的时间内办了很多好事,赢得了颍州百姓的赞许。
美食记:界首的饸饹面(格拉条)界首街上有很多格拉条店,虽然叫格拉条,但界首格拉条和阜阳格拉条却是两种不同的小吃,界首格拉条是饸饹面。
源于山西的饸饹面是一种北方传统的面食,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荞麦》如此记载: "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河漏即是饸饹。
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把和好的荞麦面团(现多用小麦面)压出来的面条,在床子上切成细长的面条,让它直接掉在汤锅里煮;饸饹面床子一般都是架在大锅上,可以边压边煮,操作简便,速度快。筋道滑爽的饸饹面适宜于集体就餐和销售。
臊子是饸饹面的灵魂,用纯羊(牛)肉、辣椒和老汤,辅以八角、茴香、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不仅味道鲜美,还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强身保健的功效。
饸饹面名字据说是清乾隆皇帝取的。一天,乾隆私访,看到“河漏”这种小吃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购买品尝,吃后对其独特的味道赞不绝口。 因为“河漏”面吃之前要搅拌一下,让哨子、面和肉汤相互融合。所以乾隆挥笔题“饸饹”二字。从此,“饸饹面”便在界首流传开来。
界首饸饹面和阜阳格拉条做面的 *** 差不多但吃面的 *** 差别很大,饸饹面吃的时候要浇上肉汤和哨子;阜阳格拉条是干伴着吃的,辅料是豆芽、芝麻酱、辣椒油等。饸饹面与格拉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
饸饹面店的卤菜都不错,一盘卤水拼盘一杯老酒一碗面就是完美的午餐。界首市植物园对面的颍南格拉条和界首民主路张记格拉条都不错。
通讯员:燕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