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汤方解,益胃汤的组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8 0
每日学方剂——益胃汤

益胃汤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甘凉滋润生胃津。


【组成】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不足证。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制方原理】胃居中焦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如热病消灼阴液,或过食辛辣之物,或过用吐、下之剂,或胃病迁延不愈,每致胃阴耗损,虚热内生。胃阴不足,受纳失司,故饥而不欲食;胃之阴津不足,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干咽燥,下不能濡润大肠则便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

胃阴不足,阴虚生热,故方中重用细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共为君药。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助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全方甘凉清润,重在益胃,清而不寒,润而不腻,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益胃汤(来源:HKBU)


更多中医知识学习,请点击关注!

攻补兼施治疗胃癌

胃癌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渐致痰火胶结、气血凝滞而成。早期可见上腹不适、纳呆、消瘦、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症,晚期则出现淋巴结肿大、腹部肿块或腹水等。其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本,实邪(痰湿、瘀血、热毒)留滞为标。治疗应紧扣“本虚标实”的病机,以攻补兼施为宜。由于胃主受纳,腐热水谷,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故攻法取理气宽中、化痰化瘀、降逆和胃,以达到通调气机、消除壅滞的目的。补法主要扶助胃气,促进正气恢复,通过补益脾胃,培补生化之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 ***

1。脾胃气虚面色萎黄或恍白,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腹泻便溏,腹部虚胀,下肢浮肿,舌淡,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

处方:异功散、香砂六君汤等加减。

2.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胃脘嘈杂,干呕呃逆,便秘,舌红少苔或无苔,舌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则:养胃生津。

处方: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增液汤等加减。

3.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走窜不定,连及两胁,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呃逆嗳气,甚至呕吐酸苦水,纳呆饱胀,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宽中理气

处方: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等加减。

4.痰湿凝聚面黄虚胖,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呕吐痰涎,口淡无味,纳呆食少,浅表淋巴结肿大,舌苔白腻而厚,脉弦滑。

治则:化痰软坚。

处方:平胃散、二陈汤、海藻玉壶汤等加减。

5.痰血内阻胃脘疼痛或刺痛,痛有定处且拒按,心下痞块胀满,或见呕血,便干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弦。

治则:活血化瘀。

处方:桃红四物汤、三棱丸等加减。

6.热毒蕴结胃脘灼热疼痛,发热,口干苦,大便秘结。

治则:清热解毒

处方: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7.脾肾阳虚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便溏,甚则滑脱不禁,小溲不利,面浮足肿,面huang无华,畏寒喜暖,肢冷神疲,舌淡胖,

有齿痕,苔薄滑润,脉细。

治则:温补脾肾。

处方: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体会

1.胃癌虽属中医脾胃病之一,但不能以一般的脾胃疾患论治。因为胃癌的症状表现除纳化升降失常外,还有其特定的病灶,即癌肿,这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应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体现扶正与祛邪的治疗特点。并根据病情,采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清温并用、消补兼施等治疗法则。从临床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上来看,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能使症状明显改善,并延长生存期。若不遵循这一治则,仅投目前经动物实验测试筛选出来的抗癌中草药,无论单味或复方,皆无显效可望。

2.在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胃癌的用药特点。癌肿在消化道中,若“胃气一败,百药难治“,胃败不耐受纳是其突出的症状。为此,必须选用味单效兼的药物,以达到药味少、剂量轻、胃腑得以容纳而发挥其效之目的。反之,药伍庞杂,胃腑不耐受纳,便无取效可言。如对辨证为痰湿凝聚或脾胃虚寒的胃癌患者,即使见有瘀血之候,亦不宜轻投桃红四物汤,而当选用既消食化积,又散瘀行滞的焦山楂、生莪术等兼而治之;若出现面浮足肿、小便不利等症,也不能单凭车前、甘遂、芫花之属,而当处以既行气又利水的大腹皮配以米仁、茯苓、黄芪等行气除胀、利水消肿。对晚期胃癌出现直肠转移而见腹泻者,亦不应治标止泻,而应施以焦六曲、白扁豆、淮山药、生米仁熟米仁等培土止泻,一举双功。

3.胃癌用药剂量的权衡,至关疗效之得失。一些性质平和的药物,若按常量施治于胃癌恐难应验。尤其是晚期患者病缠日久,正气大虚,邪实亦盛,若用药量轻,虽补而无力扶正,欲攻亦难达病所,故在胃腑尚能容纳的前提下,有些药物以超量处之,方能中的。如黄芪、茯苓、土茯苓、仙鹤草、白扁豆、淮山药、莪术等药物,每每用24~30g之量,其中白扁豆和黄芪甚至可用至60g。天龙一味虽言有小毒,亦常用到更大剂量5g。然党参、白术的用量更大不超过15g,否则会导致恶心闷胀。

4.重视药物的归经与引经的规律。在胃癌的治疗过程中,注意选择一些引入肝经或归肝经的药物,亦为用药之一大特点。如八月札、枳壳、木香、佛手、枸橘李、川楝。

一个高水平的奇效良方,补益脾胃、升阳除湿、兼调肺肝,屡用屡效

如何评价一个中医开方的水准?这个可能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情,以药味多少见高低吗?显然不是,虽然民间流传着“药过十三,医生不沾”,但是药味多少并不能直接代表开方的水平。以临床疗效见真章吗?也不完全对,尤其是古方,不同的医生使用同一个方剂,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方才是高水平的方?那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专业推敲,经得起临床检验,经得起时间流逝……

由于在《伤寒论》里,除了有一个方剂有14味药之外,其余的所有方剂的药物组成都少于或等于13味,这也是民间盛传“药过十三,医生不沾”的立论依据。然而,同是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的《金匮要略》中,药味超过13味的就不少了,二十多味中药的方剂也是存在的。当然也有人以此来误解《金匮要略》,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太过肤浅了。《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方剂,之所以会出现大方,是因为《金匮要略》主要是治杂病,如果疾病很简单,《金匮要略》里一两味药的方子比比皆是啊!

在医圣张仲景和药王孙思邈之后,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中医学家,李东垣算是一位“Super star”。李东垣的医术颇为高深,而且还创立了诸多经典名方,其中最颇负盛名的是“补中益气汤”,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李东垣高水平的方剂可不止是补中益气汤,还有一个奇妙的方剂,也堪称是李东垣高屋建瓴的奇效良方。


那么,李东垣所创诸方中,能够与“补中益气汤”并驾齐驱的经典良方还有谁呢?升阳益胃汤了解一下。升阳益胃汤是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的一个方子。全方由“黄芪二两,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瓤)四钱, 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等14味中药组成,但根据原著所述的煎服 *** ,在煎服时还需要加“生姜五片,枣二枚”,也就是说,一共是16味中药。

那么,升阳益胃汤的配伍奥秘又是如何的呢?全方以黄芪为君药,主要起到补益脾胃之气的作用;以人参、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为臣药,其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中药主要起到补气健脾的作用,其中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等中药主要起到除湿清热的作用;以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为佐药,其中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等中药主要起到助升清阳的作用,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防辛散太过的作用,生姜、大枣主要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升阳益胃汤这个方剂中,其实有着很多经典名方的影子。全方包含着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玉屏风散的全方,小柴胡汤、二陈汤的基本方,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的方根。全方使用二两黄芪,再加上有四君子汤作为辅助,所以它在升阳益气方面的作用是极其强大的。而且全方最赖人寻味的中药,还不是黄芪,而是被誉为“和事佬”的甘草,在升阳益胃汤里甘草可谓是“身兼多职”,既是臣药,也是佐药,还兼作使药,真正意义上的“一药多能”的作用,发挥着多重作用。


升阳益胃汤是一个蕴藏着升降运动体系的奇妙方剂。在金元名医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对中药的升降浮沉做了一些分类,那么,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所用中药,究竟又该如何分类呢?方中的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中药属于可升类;方中的黄芪、人参、甘草、白术、橘皮、半夏等中药属于可升可降类;方中的茯苓、泽泻、白芍等中药属于可降类;方中的生姜属于可浮类;方中的黄连属于可沉类。所以,全方中比较特殊的中药在于可升可降的中药,也就是黄芪、人参、甘草、白术、橘皮、半夏这几味核心中药。

李东垣是脾胃大家,用药深谙药性升降浮沉之机、临证顺应脏腑升降之性,不仅如此,还依照“藏气法时”的理论,创立了升阳益胃汤,全方“寒热并施,补泻并用,以补为主”,“升降相因,升清泄浊,燮理阴阳”,整个方剂升降并用、升中有降、降中寓升,恢复肺脏宣发肃降之功,从而使脾胃升降功能趋于正常,关于升阳益胃汤的立方,诚如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说“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以此来认识升阳益胃汤立方之旨,非常恰当<1>。

李东垣不仅对升降浮沉的运动体系十分娴熟,同时对于天人相应的“藏气法时”理论十分热衷,所创升阳益胃汤,就在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并以中药之“味”来恢复病脏的生理功能;若仅从脏腑补泻用药法的角度来阐释升阳益胃汤的立方本旨,则不能完全领会李东垣的制方本义;全方“内应四时,升降相宜;太过则泻,不足则补”,灵活运用五脏苦欲补泻法,用甘味补脾,酸味敛肺,辛味以泻肺补肝,从而使体内脾、肺、肝三脏的生理功能趋于正常,以期病愈<2>。也就是说,一个升阳益胃汤,看似药味庞杂,实则内有乾坤。


升阳益胃汤的配伍,可以说是十分奇妙的,从中医方剂的理论框架体系中,不难发现,全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与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健脾益气与升举清阳并用,属于增效之相辅相成配伍;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与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等中药,补益脾胃与清热除湿并进,补泻并用,属于相反相成配伍; 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性升,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性降,升降相因,属于相反相成配伍; 白芍、甘草酸甘敛阴,防羌防之辛散,散收并用,属于相反相成配伍<3>。

升阳益胃汤的主要功能是“补益脾胃,升阳除湿”,不仅在过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代也有着很强的临床用途。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升阳益胃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老年性便秘,胃癌,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肾脏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水肿,脑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4>。不仅如此,升阳益胃汤及其加减方还可治疗胃下垂,糖尿病胃轻瘫,顽固性呃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泄泻,内伤发热,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尿道综合征,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头晕,嗜睡,重症肌无力,心悸,痹症,老年性瘙痒症,顽固性不寐等疾病<5>。

有道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李东垣作为中医史上除张仲景、孙思邈之后的又一座丰碑,所传之方,都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升阳益胃汤虽然名气不如“补中益气汤”,但是实力却是很强大的,但凡方药对证,必能屡用屡效。它的药物组成虽然博杂,但是配伍却十分奇妙,内含多种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对它的解析不断深入,不难发现,升阳益胃汤可谓是历久而弥新,散发着“中医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邓慧,闫玲玲,王健.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探析升阳益胃汤立方本旨.亚太传统医药,2021,17(5):107-109.

<2>张海青,程晨,李梦吉,等.基于藏气法时理论探析升阳益胃汤立方本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4):54-56.

<3>简胜男,沈涛.基于方剂理论框架研究升阳益胃汤.时珍国医国药,2019,30(3):651-652.

<4>赵欢,文颖娟,陈茉,等.升阳益胃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概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2):250-255.

<5>段晓华,畅洪昇.李东垣传世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尿酸高、脾虚湿困?经方升阳益胃汤,也能升清降浊,健脾和胃降酸

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939期

每篇科普,都很温暖;

转变认知,也提供 *** ;

医病,也医心;

以人文医学科普,温暖每处伤痛。

每个点赞,我都喜欢

如果你尿酸高,同时还伴有神倦体乏,嗜睡,感觉体重骨节疼痛,饮食不好,不想吃饭,兼有肺病痰多,那今天分享的这个升阳益胃汤就适合你。

是的,对于尿酸高脾虚湿困的调理,中医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已经摸索出很多方剂,昨天的参苓白术散是最常用的,而今天分享的这首升阳益胃汤,效果也不错。

著名经方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降尿酸,适于脾胃虚虚湿困

著名经方升阳益气汤,源自于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创设的方子,具有益气升阳、清热除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热主流中焦,身体沉重四肢倦怠,体重骨节疼痛,饭后不消化,大小便等症,也能调理应为阳气不足所致的肺病恶寒等症。

而且,现代中医临床除了用升阳益气汤调理消化系统疾病外,也常用于泌尿系统、肺病、肌肉骨骼等多系统疾病,只可惜这个方子目前还没有开发成中成药。

升阳益胃汤,全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半夏、陈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和黄连这十四味药组成。

有点中医常识的人可能已经看出来,这个升阳益胃汤中,有六君子汤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所以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是助阳益胃、滋补脾胃的上药。

在六君子汤基础上,加黄芪,可以益气坚固营卫,补肺。加入芍药能敛阴调荣。加入羌活、读后、防风、柴胡,这四味药可以除湿止痛而升清阳。加入茯苓、泽泻,来清泄热毒而降浊阴。

再稍微佐一点黄连,可以退阴火,让方子里补中有散,发中有收,让气足养生,正气旺而诸邪去。

经方升阳益胃汤,升清降浊,健脾益胃,降尿酸,有效治痛风

为了探讨升阳益胃汤,在益胃健脾、升清降浊方面对痛风和降尿酸的疗效,研究者选取了全部有喝酒和喜欢肥甘厚味习惯的尿酸高痛风患者,然后服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方,组方如下:

黄芪、半夏、甘草、党参、知母、防风、泽泻、羌活、独活、陈皮、柴胡、黄连、土茯苓、萆薢、黄芩、生石膏、虎杖。

上方3周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

服用一疗程有效的就有48名,服用两个疗程有效的有27名,两个疗程以上的有15名,还有三个患者因为服用两个疗程无效则放弃治疗。

不仅如此,服用升阳益胃汤后痛风症状得到缓解的就有78名,尿酸降到正常的就有69名,证实升阳益胃汤无论在缓解痛风症状还是降尿酸方面的效果还是很突出的。

具体来说,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可以补益脾胃,佐以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可以助阳气升清。方中以石膏、黄芩、黄连、知母来清泄阴火。以茯苓、泽泻来渗湿祛邪,白芍酸甘敛阴和营,防止方中发散药太过皲裂而敛之。方中更加入了土茯苓、萆薢、虎杖、泽兰,来促进体内尿酸浊毒泄化,除痹止痛,所以却很好地效果。


不管你是口疮、口腔扁平苔藓,还是尿酸高痛风,都可以参与“口腔黏膜和痛风千名援助计划”,帮你解读报告,梳理一对一调理。 *** 很简单,只要您关注@北大医学博士后单独悄悄地回复我一句:我要参加,留意给你的反馈即可。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 *** ,侵删):2006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江惠祥等文章《益胃降浊治疗痛风体会》。#如何做健康老年人##大有学问##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哆咖医生超能团#

胃痛、胃阴亏虚的舌象

胃阴亏虚、 舌质红

主症

胃脘隐痛,饥而不欲食

舌尖红、热扰心神,火扰神明则心烦、心悸、 失眠;

舌浅红少苔,胃阴不足则胃脘隐痛、饥而不欲食;


舌根凹陷,舌质红,为肾阴亏虚则腰膝酸软。

证机概要

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处方

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当归、芍药、甘草、川楝子、生麦芽。

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解

前方养阴益胃,后方缓急止痛,合用滋阴而不腻,止痛 又不伤阴,适用于隐隐作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之胃痛。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一养阴益胃;当归 养肝活血而具疏通之性;川楝子、生麦芽一一疏肝理 气,和胃止痛;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若兼饮食停滞,可加焦三仙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 香橼、佛手、延胡索;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加左 加减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清胃泄热;若肝肾阴虚,可加熟地黄、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若日久 胃阴虚难复,可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升阳益胃汤,是气虚外感之良方

东垣为治内伤,设有升阳益胃汤。余临床凡见脾肺气虚兼湿而出现的证候,每投原方,在药量上加以调整,疗效甚佳。

1984年初,一五十余岁之男患者,咳喘,咳声低微,痰多色白,易咯出,胸脘作闷,纳呆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无力。余诊为脾肺气虚、痰湿上壅于肺之证,投升阳益胃汤加杏仁、生姜为引,两剂。方中重用六君益脾肺之气,羌独防柴胜湿,痰浊可化,加杏仁宣肺止咳定喘。

自以为得意,谁知下午其妻与其子,扶之而来,其子大声对余言:“吾父服药二小时后,病未减轻,却反而加重!”余见其状,闻其声,大吃一惊,心中暗想:“何故病情加重?”复诊脉问病,方知诸症加重之时,又新加了“发热恶寒”等症,并脉兼浮象。此时余心中明了,复告知曰:“请回,继续服用此药。不过,要热服,并须加盖衣被,取微汗,更要避风寒。”

其子又曰:“服此药家父病情反而加重,不可再服!”余言:“人命关天,余焉能轻率对之?请不必多虑,服之无妨。”并嘱之:“汗出,‘发热恶寒’去,再服之时,不再取汗,温服即可。”

翌日,患者笑颜来诊,告之:“非独‘发热恶寒’去,余证亦皆减轻。”

此乃患者诊病去后,因素体气虚,感受风寒而致,适值服药,故药后病情反而加重。思之方中有辛温发散之羌独防,又嘱其热服,温覆取微汗,故风寒去,而表解。此不必更方换药,而病去之理明矣。

从此之后,余非但用此方治内伤脾肺气虚兼湿之证,亦用以治疗气虚外感证。方中羌独防,无外感者升发胃中阳气,有外感者又能解表(热服、温覆)。可见升阳益胃汤诚治气虚外感之良方也。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北方医话》,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菖蒲

⊙运营编号:GYZX0002

整理的一些临床学习笔记

1,多活动锻炼提高胃动力。

2,马来酸曲美布汀片,主要适应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引起的食物不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症。

3,新鲜血浆含凝血因子,可预防出血。

4,氯吡格雷吸收入血,需要在肝脏代谢为有活性的产物以后,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替格瑞洛无需经过肝脏代谢,可直接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5,归脾丸主治心悸心慌,失眠,月经不调,出血,肢体麻木,更年期综合征,白发,健忘。

6,黄芪主要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炙黄芪,用蜜处理过,重在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临床中和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头晕气短,懒言无力,少食便溏,阳气下陷,久泻脱肛,表虚不固,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炙黄芪。

7,黄精,主要补气养阴,健脾益肾,润肺生津,用于胃阴不足,经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体倦乏力。

8,胃脘痛的证型及方剂:寒邪客胃——良附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脾胃湿热——清中汤;胃阴亏虚——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9,胃痞病的证型及方剂: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饮食停滞——保和丸;痰湿内阻——二陈汤合平胃散;肝郁气滞——越鞠丸;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10,低蛋白血症主要表现营养不良,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病质状态,胃肠道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疲乏无力,体力下降,反应迟钝,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 *** 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1剂健脾胃的升阳益胃汤,为啥治好了皮肤怪病?

小 编 导 读

提到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从“肺主皮毛”的角度考虑治疗 *** ,不过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则“特殊”的医案,病例中的医生只用了补土派的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的原方,竟然1剂药就治好了患者皮肤奇痒的怪病。其中的奥妙是什么?答案在文中等你——


病 例

王某,女,39岁,河北省昌黎县泥井村农民。1963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2月以前周身忽发奇痒,搔之旋即泛起红疹,继则连成斑状。自以梅花针敲打解痒,以致四肢和腹部血迹斑斑。患者全不思食,心悸不安,气短难续,四肢无力。六脉沉细微弱,右寸尤甚,两尺按之有根。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润,舌面布满水液。遂询其呼气费力抑或吸气费力?答曰:吸气尚可,呼气则觉困难,有气难提起之感。拟升阳益胃汤原方1剂嘱服。

翌日来诊,诉服药后汗出津津,大便却现溏泄,而食欲则大为增加。全身除腹股沟、两前臂及面部尚觉微痒外,他处康复如常,疹点大部消失,呼气亦不觉费力。诊其两寸脉已起,惟左寸略显涩象,故于原方加当归9g,嘱其续服1剂。后随访,知病已愈。

升阳益胃汤明明是补土派的代表方剂,为什么原样使用这个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子,却能效如桴鼓地治好了皮肤奇痒的怪病呢?听病例中的“当事医生”为我们细细道来——

升阳益胃汤是金元时代医家李东垣所创制,它与补中益气汤都被后世医家视为补土学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方剂,沿用至今,疗效卓著。

我在临床运用本方的药量及煎服法:

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

上药共用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服150mL,早晚各服1次。

李东垣提出本方治疗肺之脾胃虚所致的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淅淅恶寒,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症状繁多,难以掌握。我体会,临床应抓住下述主症。

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

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

舌苔: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

学会了升阳益胃汤的主症,我们再看医生对于本则病例的具体解析——

【按】《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此语非常重要。呼出者,阳引阴出也;吸入者,阴引阳入也。心肺气虚者,阳无力引阴外出,故呼气费力。肝肾气虚者,阴无力引阳内入,故吸气费力。升阳益胃汤证乃属“肺之脾胃虛”证。脾虚而不能“散精,上归于肺”,于是肺虚而呼气费力,故其标在肺、其本则在脾。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轴,升阳益胃汤重在升脾,脾升则胃降,故呕吐可愈。脾胃升降归于正常,则营卫出入之机亦得以协调,故痒疹得瘳。

由此可以理解,肾虚而尺脉弱甚,吸气无力,即所谓“肾不纳气”者,切不可予升阳之法。曾治河北财贸学院一女教师,病喘10余年,见症如上,予麦味地黄汤治之,20剂而愈,今已3年,未再复发。由此可见学习经典著作及抓主症的重要性。

“抓主症”是方剂疗效可以重复的前提和诀窍!

既然是“主”症,就不能多,至多不能超过三个!

如果老师不把抓主症的诀窍教给你,你就不要跟他学!

这本超实用的名医传承著作推荐给您——

《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 》

《内经》认为,“主症”是体现疾病原发病因和原发病位的症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在临床中,医生只有把主症挖掘出来,并针对它加以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书是刘保和师生的集体创作,记述了刘保和教授的“抓主症”学术思想与实践,以及其弟子在临床运用其理论的大量典型病例。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兼顾了理论阐释、用方案例分析及思想传承实践,是不可多得的好看、好用的学术著作。

此外,刘保和教授还曾对清代名家王旭高先生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进行过解读,将书中理论与近代名家医案相互印证,并具体指导临床应用经验与技巧,面世后广受好评,多次售罄加印——(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刘保和抓主症用方传承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曹丽静主编,刘保和审定),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三个升阳汤,两个补气,一个燥湿,可千万别乱用!

升阳散火汤顾名思义既升阳又散火,适用于血虚或者胃虚的人。方子中的升麻、柴胡有升阳功效,可以提升下陷的阳气。阳气升、火气散,即疏散退热。防风、独活、羌活祛风除湿、解表,也起到了退热的作用。

人参补气、健脾、和胃。白芍敛阴,使得整个方子药性不会过燥。炙甘草调和药性。整个方子补气又升阳,升中有散,适合于脾胃气虚导致的阳气下陷。

升阳益胃汤,适合于脾胃湿寒虚弱的人群。方子中除了有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黄芪等药,还有防风祛湿的独活、防风、羌活,敛阴的白芍,这三点其实与升阳散火汤有类似之处。

方子中还加入了陈皮、半夏、茯苓,有了降浊、燥湿的功效。所以更适合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瘀滞。

补气益中汤补中升阳,适用于脾胃气虚导致的中气不足、中气下陷。方子中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人参、白术、甘草、黄芪都益气,升麻、柴胡、人参、黄芪补中升阳,所以补中益气汤适用于中气下陷导致的食少、懒言、体倦、崩漏、脱肛。子宫下垂等问题。

扶正益胃活血汤,阴阳双补,帮助患者实现带瘤生存

大家好,我是中医博士王佰庆。早期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得到治愈。但是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来说,癌细胞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且患者并发症较多,此时的治疗的重点应当进行调整,即让患者“有质量的活着”,与癌瘤和平共处。

我在多年的抗癌实践中发现肿块的大小与患者的生存期不一定紧密相关,而正气的盛衰与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有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实现带瘤生存,要先扶正气。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方子,叫扶正益胃活血汤,通 过疏肝建中,补肾调肺,补充气血来扶正补虚,激活人体的自愈力。

方中的肉桂、附子是温阳扶正的;白术、山药、黄芪、砂仁,健脾益胃;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桔梗、枳实是行气消滞的,最后加一味甘草,调和方中中药的峻猛药性,免伤脾胃正气。

癌症,在中医看来是由于七情劳欲、脏腑失调,致使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而体内的瘀血、浊气、痰湿长时间的滞留,造成局部的瘀堵,身体内就容易出现肿物,如梅如李。日久增大,界限分明,色白而肿痛,亦可破溃化脓。且病程漫长,多属阴症。因此,要想实现带瘤生存,首先要温阳扶正,兼以活血化瘀,以使体内经络畅通。

另外,许多中晚期的癌症患者,因长期接受放化疗,常常恶 心呕吐,胃口不佳而进食减少。长期的食欲不振,五脏六腑难以化生气血,导致体内正气亏虚加重,这怎么能抵挡外邪呢?所以,扶正的同时也要健运脾胃。

益胃汤方解,益胃汤的组成-第1张图片-

好了,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

标签: 益胃 组成 汤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