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野生艾叶采摘更佳时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艾叶种植 *** 和时间,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野生艾叶采摘更佳时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艾叶什么时间采摘更好
艾草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除记载有“白蒿”及“白艾’外,还记载有“蕲艾”(产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薪州镇),可入药。此系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与原种(野生种)的区别在于: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入药,性温、苦、辛、微甘。[1]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楚医艾绒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二、艾叶几月份采摘更好
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前后,野生艾叶的药性达到顶峰,此时采摘的野生艾叶药性最强,过早或过晚采摘都是错误做法。如果打算将艾叶当作野菜食用,更佳采摘时间应该在清明节前后,此时的艾叶口感比较鲜嫩,比较适合 *** 各种美食点心。
如果打算将艾叶作为中药材使用,就必须在端午节前后的15天左右采摘,此时的艾叶新鲜而肥厚,是艾叶生长最成熟的时候,药用成分的积累也达到了顶峰。艾叶这种药材的采收一定要注意采摘的时间,时间掌握好才能将药效发挥更大化。艾草在地下过完冬的根茎会在每年的3月初开始萌发,在4月的下旬就可以采摘之一茬了。
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三、野生艾叶采摘更佳时间,艾草的那些事
1、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每年端午“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或“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或,“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从古至今,人民或直接将艾草插于门上,或手执艾旗,或做成老虎样子,以祈祷驱邪避害、平安顺遂。以艾草驱瘟辟邪的习俗历史悠久,人们早就开始认识到艾草的药用价值。
2、端午前后是采收艾草的更佳时节,历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古人认为在农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后,艾叶禀受大自然纯阳之气而采收更佳。现代一般在端午节夏季花未开之前采收。艾叶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黄酮、鞣质等成分。有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总黄酮和鞣质均在公历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含量更高,与农历端午节时间接近[1]。
3、艾草用药部位为艾叶,即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草医”。艾叶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肾经。为温经止血要药,又可散寒止痛,安胎。
4、艾叶生品长于散寒止痛,但对胃有 *** 性,因此临床多外用以治疗腹中冷痛、宫寒不孕等症。炒用艾叶温经止血,醋炒加强收敛之性,增强逐寒止痛的作用,并能缓和其对胃的 *** 性,用于治疗虚寒性崩漏下血、胎漏下血等。艾叶炭亦能减缓对胃的 *** 性,且善入血分,温经止血作用增强,用于治疗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醋制艾叶炭温经止血作用增强。艾绒则常用于温灸,温煦气血,舒筋活络,善用于寒湿痹证[2]。
5、内服生品或者炮制品,入汤剂常规煎煮即可。但服药还有诸多用药注意事项需大家了解。艾叶对胃有 *** 性,建议饭后服用,用药时需注意顾护脾胃,饮食熟软易消化食物。且艾叶辛、温,凡外感风热或者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者不宜服用。除此之外,血热妄行出血证患者、肝功能不全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及先兆流产证属热证者慎用。当然,我们还是建议内服中药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擅自用药可能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哦!
6、艾叶外用方式很多,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或捣绒供温灸用。
7、更为常用的外用方式则是艾灸。将艾叶晒干之后,粉碎打磨出艾草纤维,因摸起来柔软如绒毛称为艾绒,用艾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熏制体表穴位,可使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8、《医学入门》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3]。”就是说药物和针刺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尝试针灸。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艾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艾灸的使用 *** 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是指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 *** 。间接灸法,就是将艾炷下面垫着姜片、蒜片或药饼等辛温芳香的药物做衬隔,起到温通经络的作用。最容易掌握和操作的是悬灸法,即燃烧的艾条与穴位之间空着一定的距离,在穴位上方以环绕回旋或者雀啄的手法进行艾灸,以被灸治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居家使用建议使用此简便安全的 *** 。
9、市面上常见的艾条规格接近,但因所包含的艾绒重量不同,质量有所差异。购买时应选择艾条摸上去紧实,艾绒细腻,摸起来不扎手的。艾条横截面颜色发黄、没有杂质的更好一些。艾条燃烧后又淡淡的白色烟雾,艾的香味浓烈但不刺鼻,不会有叶梗燃烧的啪啪声,燃烧后的灰烬聚而不散。也有一些艾条会加入一些中药材以期达到某种治疗目的,这就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了。
关于野生艾叶采摘更佳时间和艾叶种植 *** 和时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