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时间不超过 每次吸痰时间小于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6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吸痰时间不超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每次吸痰时间小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吸痰过程中描述正确的是
  2. 吸痰的注意事项
  3. 吸痰时间不超过多少秒
  4. 经气管内吸痰一次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5秒,其主要原因是
  5. 吸痰时每次抽吸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多少秒
  6. 护士操作吸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吸痰过程中描述正确的是

吸痰前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每根吸痰管的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

1、吸痰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操作,可以协助患者排除口咽部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要让患者取舒适卧位,头偏向一侧,昏迷者可以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协助患者张口,然后将导管轻轻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吸出口咽部的分泌物,注意吸痰动作要轻柔,并且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拔出吸痰管要用生理盐水冲净。注意每次吸痰不要超过15秒,如果痰液未吸净,间隔3-5分钟后可以再吸。

1、个人做好准备,衣帽要整齐、戴口罩、洗手。物品准备,负压吸氧瓶一个、无菌纱布、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持物钳、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等。操作前备齐物品,将负压吸氧瓶妥善置于床边,正确连接吸引器,打开吸引器开关,根据病人情况采取舒适卧位。取出吸痰管,检查后连接,右手戴手套持吸痰管在盐水中检查是否通畅,润滑导管。左手反折吸痰管,右手将吸痰管置入口腔,到达吸引部位时,左手控制负压,将分泌物吸尽。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观察病情变化,吸痰结束要用纱布清拭口鼻,整理用物。

1、将用物携至床旁,向患者解释清楚。

2、接通电源,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3、用生理盐水稀释导管,将吸痰管轻轻插至患者鼻咽部,将咽部的分泌物吸净。

4、吸痰时吸痰管要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

5、吸痰结束,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将患者面部擦净,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是否有改变。

6、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多少。

二、吸痰的注意事项

(一)目的: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 *** 。(2)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合适的负压。(3)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4)连接吸痰管,滑润冲洗吸痰管。(5)插管深度适宜,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6)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考试,大网站收集或者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 *** 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者口咽气道。(7)清洁患者的口鼻,帮助患者恢复舒适 *** 。 3.指导患者:(1)如果患者清醒,安抚患者不要紧张,指导其自主咳嗽。(2)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除。

吸痰时间不超过 每次吸痰时间小于-第1张图片-

(三)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1.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如发现病人排痰不畅或喉头有痰鸣音,应及时吸痰。

2.如为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先将口启开,再进行吸痰;如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需经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如经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插入吸引。

3.吸痰管的选择应粗细适宜,不可过粗,特别是为小儿吸痰。

4.吸痰时负压调节应适宜,插管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且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5.吸痰前后,应增加氧气的吸入,且每次吸痰时间应小于15秒,以免因吸痰造成病人缺氧。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所用物品应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应每次更换,并作好口腔护理。

7.如病人痰液黏稠,可协助病人变换 *** ,配合叩击、雾化吸入等 *** ,通过振动、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吸出。

8.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一般不应超过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损坏机器。

三、吸痰时间不超过多少秒

1、每一次胃肠减压的时间不必超过15秒,以避免病人出现缺氧症状。如一次不可以做到除去痰液的目地,能够数次开展胃肠减压,每一次要间距5分钟上下。假如病人在胃肠减压的全过程中产生紫绀、心跳降低等病症,需要立即的终止胃肠减压实际操作。胃肠减压前应确保机器设备的一切正常工作中,工作压力要调整恰当。胃肠减压后要留意完全清洗机械。病人要按需开展胃肠减压,不用定时执行胃肠减压。

2、胃肠减压能够将气管内很多的炎症性分必物吸出来,避免气管遇阻,维持气管的通畅,避免气管出现呼吸不畅乃至呼吸衰竭的产生。在临床医学上胃肠减压每一次不超过15秒左右,假如吸的时间太久可能会使气管损伤,影响到一切正常的吸气作用。假如吸的时间过短,可能使气管内的痰液没法排出来干净,不可以消除气管遇阻的病理学情况。

3、临床医学上在胃肠减压全过程中姿势要柔和,一般由下往上缓缓的提拉紧致,先从支气管炎到支气管,再到口咽喉部,最终再吸鼻孔部的分必物。

4、胃肠减压的时间一次不超过15秒左右,每一次间距3-5分钟上下,依据病人不一样的病况,调节胃肠减压的时间间隔和胃肠减压的持续时间。胃肠减压主要是将呼吸系统内很多的分必物吸出来,避免痰栓产生使气管堵塞,进而影响到吸气作用,主要是以便避免出现吸气作用紊乱,避免出现低氧血症,乃至随着高碳酸血症的呼吸衰竭产生。在临床医学上根据控制胃肠减压的时间,能够防止产生那样的状况,主要是对于于感染性的炎症性分必物外渗,及其非感染性的气道高反应情况的分必物,具有消除这种分必物,确保呼吸系统通畅的功效。

四、经气管内吸痰一次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5秒,其主要原因是

经气管内吸痰的目的是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以改善通气。应注意在此过程中一次吸引时问不宜超过15秒,其主要原因是一次吸痰时间过长易导致病人缺氧,从而诱发或加重低氧血症,护士在吸痰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单次吸引的时间,达到既保持气道通畅,又更大限度地避免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

五、吸痰时每次抽吸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多少秒

1、吸痰术是指经口腔,鼻腔或者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适用于昏迷病人,痰液特别多,有窒息可能的情况,部分老年人如果是衰弱,不能自行咳痰,也需要通过吸痰术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一般吸痰的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患者发生缺氧。

2、如从鼻腔吸痰有困难,可以从口腔吸痰,如果患者已经做了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可以有器官插管或者气管套管内吸痰,吸痰的时候需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

3、吸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4、一,吸痰动作要轻柔而迅速,每次时间不超过十五秒;

5、二,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时候,停止操作。

6、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吸痰结束后,给予高浓度吸氧,至少五次呼吸。

7、四,痰液粘稠,不易赢出者,可与气管插管内,注射五毫升生盐水后再吸取。

8、五,从气管插管吸痰时,选择型号适当的吸痰管,并注意操作时掌握吸痰管末端误食滑落入气管和插管内。

9、六,在进食半小时内,谨慎吸痰。

10、七,严格无菌操作,吸引口鼻腔的吸痰管严禁再次进入气管内。

六、护士操作吸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提倡适时吸痰:即在听到或观察到患者有痰时及时吸痰,不主张定时吸痰,以减少吸痰带来的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

2)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以提高患者的SPO2(经皮血氧饱和度)至所能达到的更高值,从而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3)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对吸痰管及气道的污染会造成患者的肺部感染,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现吸痰管内多配有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做好用物准备,要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能被污染,一根吸痰管只限用一次,冲洗吸痰管的生理盐水瓶应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及口鼻腔之用,不得混用

4)吸痰动作要轻快,吸引负压不得超过—6.67Kpa,以免损伤气道粘膜,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则更应注意,以免诱发支气管痉挛

5)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目插入

6)如欲吸引左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应将患者头部尽量转向右侧,因吸痰管比较容易插入左侧支气管

7)操作者动作宜轻柔迅速,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

8)吸引完插管内的痰液后,可用同一根吸痰管吸引口鼻腔的分泌物

吸引 *** 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1)气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

2)加重缺氧: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同时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不充分

3)肺不张:负压吸引,减少肺内通气量,促进肺不张

4)支气管哮喘:负压吸引 *** 可能引起

在人工气道中,气囊充气后,可使插管外的气道保持密闭状态,有三个作用:在正压通气时可保证潮气量的给予,预防口腔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如果气囊充气过大压迫气道粘膜过久,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的损伤,甚至坏死,理想的气囊压力应小于毛细血管渗透压(3.33KPA).

关于吸痰时间不超过,每次吸痰时间小于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时间 小于 每次 超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