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重阳节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是二九相重,故成为“重九”。同时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个习俗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为什么重阳节不放假呢?!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
之一类: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第二类: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中国人民 *** 建军纪念日。
第三类: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 *** ,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我们的重阳节“十三不靠”,和上述的节日规定都不沾边,所以也就不放假了。
2018重阳节放假吗 重阳节是法定假日吗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个节日到来之际,人们最期待的就是会不会放假,毕竟过节嘛,放假才能放开欢庆节日。那么,2018年重阳节放假吗?
重阳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2018年重阳节不放假。
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虽然该节日不放假,但节日敬老爱老主题仍需要实际践行的。
重阳节如何弘扬我国敬老爱老美德
1、敬老爱老助老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严重。白发银浪必然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影响。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切实应对措施,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给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会乐在心里笑开颜。对社会老人,也要热心关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敬老爱老助老,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2、全民动员,各界参与,广泛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机关企事业,老中青少儿,社会各界,全市人民,都应积极参与敬老活动,努力营造“孝亲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舆论氛围。要以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为主题,组织为老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敬老文化下乡村”、“孝亲敬老进千家”、“帮孤助老送温暖”和为老年人让座、为老年人指路、帮老年人过马路等等活动,让敬老之风吹遍椰城大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财富动力网无关。财富动力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春节假期延至10天 七夕和重阳都放假2019-03-10 09:56 | 西安发布
两会期间,关于假期的话题备受关注。这不,住陕全国政协委员也发声了,他们的建议是什么呢?
春节、七夕、重阳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联通着家族感情的纽带。因此,在今年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延长、增加传统节日假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系家国情怀。
建议延长春节假期至10天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说,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年节假日,也是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间。这种仪式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藏于血脉之中。但是春节假期只有7天,那些千里迢迢跟着“春运”人潮赶回老家的游子,回家过年意犹未尽又要匆匆离家,一年的疲惫尚未消除,反而在“春运”回家和返程的路途上增加了新的劳累。因此,延长春节假期,成为许多人幸福的愿望。
祁志峰委员调研发现,延长春节假期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他说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人崇尚的家国情怀、孝老爱亲等观念在春节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现,还可以让在外工作奔波的人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祁志峰委员说,而目前的情况是,过年回家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就占去了近半的春节假期,留给陪伴父母家人的时间太有限。从经济的角度看,延长春节假期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假日消费是人类消费活动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中国人又特别重视春节。辛苦一年,给老人、孩子买点礼物,走亲访友,娱乐消费,加上近些年日渐流行的春节旅游,足够长的假期是春节消费的好时机。
因此,祁志峰委员建议将春节法定假期由现有的3天,调整到6天,加上春节前后的两个双休日的调休,形成每年10天的春节假期。新增加的3天法定假期,基本上弥补了外地工作人员回家路途上耽误的时间。同时,对“春运”集中返程带来的交通拥挤、一票难求的情况也有一定改善,让人们有更多的假日时光和家人团聚,缓解在外打拼人员没有时间陪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两难状况,开心享受春节带来的欢乐祥和幸福时刻,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建议设“七夕”“重阳” 传统假期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张义光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春节、七夕节、重阳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短短的7天假期,对于远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实际假期时间很短,而七夕节、重阳节都不放假,导致许多人无法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温暖。
张义光委员说,上班族平时工作较忙,延长春节假期,可以避免集中出行,减少交通资源、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系统形成的巨大压力,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古人对幸福家庭的企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节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压力导致当下情侣之间的相互陪伴、情感沟通和交流日益减少,以至于出现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现状。
他说,将七夕节设立为法定节假日,通过节假日形式加以强化和纪念,举办一系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加以传承,以此淡化西方情人节对中国年轻人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此外,他还表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同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超过2.4亿人,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需要得到儿女更多的陪伴,全球华人也都十分重视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因此,将重阳节作为敬老节设立为法定节假日很有必要,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原标题《热点 |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春节假期延至10天、增设“七夕”“重阳”假期~》。编辑张钟文)
重阳节与国庆假期“喜相逢”据新华社天津电 (记者周润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但其在公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10月1日(2033年),最晚可落在11月1日(1995年),因此,公历每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的任何一天都会成为重阳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
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之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
同样是传统佳节,为啥重阳节混的这么惨#重阳#?过完国庆七天乐,下一个节假日就得等到将近三个月后的元旦了,这个时间的间隔是所有假日之间最长的了,于是翻了翻阴历,想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传统佳节,确实没能找到,中秋节之后就只有重阳节了。
想起之前10 月4日也才吃过重阳糕,里面的豆沙馅严重缩水不说,重阳节的节日氛围基本全无,不得不感慨,同样是传统佳节,为啥重阳节混的这么惨?
看了领读文化节日系列里的《重阳》,其实会发现重阳节在古代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属于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重阳》里从重阳的起源、历史演变过程以及节令风物这三个方面来介绍重阳节的方方面面,虽然没有多放假的待遇,但是这个传统佳节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还是得传承和发展。除了延续至今的重阳糕,重阳节常见的习俗还有采摘菊花、登高望远、宴饮等,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些地方还喜吃菊花、饮菊花酒。大家肯定记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九归真,是吉祥之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也是重阳里很重要的一种植物,不过现在确实不怎么常见。
书中的插图也是十分精美,近50幅高清古画,再现古时佳节的盛况,展现重阳当初的多彩和壮观,这也是现在研究传统文化的一笔财富。不得不说,在图上就可以看出,哪怕是现在不被广泛庆祝的重阳节,那种节日的喧嚣和热闹都跃然纸上,氛围感、仪式感十足。重阳节因为其时间和中秋、国庆的冲突没有放假一说,也没有对应的庆典,确实也是一桩可惜之事,其实重阳节早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1989年,也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祭奠祖辈,尊敬长辈,也是可以突出的重阳节的价值文化输出,传统和现代,也可以进行和谐的融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丰富的习俗仪式庆典,重阳节也值得更多的被推广被铭记。#头条挑战创作赛#?
星空有约丨重阳节与国庆假期“喜相逢”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但其在公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10月1日(2033年),最晚可落在11月1日(1995年),因此,公历每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的任何一天都会成为重阳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
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之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今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这样的年份共有3次,分别是2003年、2022年和2068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阳节也是2015年至2032年这18年里对应公历日期最早的。之所以这么限定,是因为2014年和203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分别是10月2日和10月1日。
重阳节适逢国庆长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看。共聚晚餐、叙叙家常、一起散步,都是父母期盼的礼物,也可以给每个家庭带来温暖。
策划:刘心惠
记者:周润健
海报 *** :安宁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 ***
星空工作室 出品
来源: 新华社
九九重阳节|重阳节快到了,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你知道多少?今年的重阳节与国庆节相差三天,国庆节在农历九月初六,重阳节在九月初九。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接下来就和笔者一起去探寻一下重阳节的起源吧。
一、重阳节的起源
在古籍《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九”为阳数,因“阳爻为九”,故“九”是阳极数,为老阳。农历九月初九,与日月相对,日月皆为九,两个阳极数相互重合,故谓之“重九”;又“九”为阳数,双九重合,故名“重阳”。寓意九九归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重阳”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远游》诗中:“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此时的重阳还不是节日。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是一个吉祥有福的日子,是值得庆贺的。于是在这一天祭祀天地和祖先,即是感恩,也是祈福。
据有关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段话说的是古人在九月丰收时,也就是在季秋时节有拜天地和祭祀祖先的礼俗活动,并且要将天子的田地里收获的谷物藏进专门用于盛放祭祀上天贡品的仓库。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时,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这封信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意思说的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民间赞扬这个日期,并可以在这一天祈求长寿,所以在这一天举行饮宴聚会。由此可见,在汉朝开始,重阳节举行宴会和各种节日活动已成为帝王宫廷的节礼之一。
二、重阳节的确定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重阳节的各种节日习俗逐渐丰富,节日内涵也逐渐增加,从最早的祭祀天地和祖先,感恩天地赐予、祖先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以及健康长寿;增加了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花,饮宴敬老等等文化习俗和节日活动。
重阳节的确定是在唐朝唐德宗时期得以确定,将重阳节定为官方节日,与春节、上巳节并称“三令节”。并休沐一日,允许官员“择地追赏为乐”,并且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由于帝王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也要登高游宴,赋诗赏菊,还要举行田猎,于是重阳节的假期从九月初八就开始,有时候重阳过后一天也还在过重阳节。
自唐朝以后,重阳节愈加受到重视,宋元明清基本承袭唐朝的节日习俗和活动,宋朝时重阳赏菊成为主流,据相关记载,宋时已培育出的菊花品种就不下七十种。
在明朝时,重阳节的节日活动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如在重阳节这天,要将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中过节,举行蹴鞠、划船、歌舞、骑射等等节日活动。
三、结语
总的来说,重阳节的诞生与其他的传统节日一般,包含着古老的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各种节日往往都与农耕多多少少有着一些关系。或是祈求来年丰收,或是祈求风调雨顺。
在重阳节的游宴赏玩、各种娱乐游戏,以及节日食俗等各种节日活动中,食文化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传统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是息息相关的。
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文化内涵逐渐丰富。时至今日,重阳节再次增加新的内涵——敬老节。虽古时已有,但今天的我们,依旧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重整旗鼓再出发!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你还知道其他的小知识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
国庆假期遇上重阳节 众多市民登城墙与祖国同庆2022年10月4日,国庆假日中迎来重阳节,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早上,南京解放门城墙的入口处和城墙上,到处都是市民,七成是老人,有的是一家人陪同老人,还有不少老人和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共同登上城墙。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大家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与祖国同庆,并感受登高望远这一传统习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2022年10月4日,国庆假日中迎来重阳节,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早上,南京解放门城墙的入口处和城墙上,到处都是市民,七成是老人,有的是一家人陪同老人,还有不少老人和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共同登上城墙。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大家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与祖国同庆,并感受登高望远这一传统习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2022年10月4日,国庆假日中迎来重阳节,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早上,南京解放门城墙的入口处和城墙上,到处都是市民,七成是老人,有的是一家人陪同老人,还有不少老人和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共同登上城墙。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大家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与祖国同庆,并感受登高望远这一传统习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宋宁摄
(来源:新华报业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重阳节与国庆假期“喜相逢”新华社天津10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但其在公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10月1日(2033年),最晚可落在11月1日(1995年),因此,公历每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的任何一天都会成为重阳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
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之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今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这样的年份共有3次,分别是2003年、2022年和2068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阳节也是2015年至2032年这18年里对应公历日期最早的。之所以这么限定,是因为2014年和203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分别是10月2日和10月1日。
重阳节适逢国庆长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看。共聚晚餐、叙叙家常、一起散步,都是父母期盼的礼物,也可以给每个家庭带来温暖。
来源: 新华网
停止预约,暂停开放!多家景区发布公告今天是国庆假期第三天,出行游玩的朋友们注意了?多个景区发布公告暂停开放、停止预约……
10月4日是重阳节,适逢国庆假期,不少市民有登高计划。出行前请关注景区最新出行公告!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