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农作物播种时间表这个问题,这个时间适合种什么农作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 *** 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更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更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
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
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更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
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
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
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
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
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
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之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至今,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
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们一般都通过黄道日历得知准确的节气时间,还有一种节气日期速算法: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节气准确时间,可以通过一首歌谣轻易算出,之后的年份就是该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律歌诀如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农作物种植时间表
1.立春(2月4日左右):开始施加有机肥,筹备春耕工作。
2.雨水(2月19日前后):适宜种植早春蔬菜,如萝卜、甜菜等。
3.惊蛰(3月5日左右):在适宜区域种植豌豆、蔬菜、蒜苗等。
4.春分(3月20日前后):收获春季作物,如韭菜、蔬菜、竹笋等。
5.清明(4月4日前后):增加肥力,对植株进行适当的修剪。
6.谷雨(4月20日前后):播种夏季作物,如西红柿、茄子、西瓜和南瓜。
7.立夏(5月5日左右):收获春季作物,如大白菜、豆类、空心菜等。
8.小满(5月21日前后):增加肥料施用量,确保作物充分供水。
9.芒种(6月5日前后):收获水果、蔬菜和草籽,如黄瓜、西红柿和草莓。
10.夏至(6月21日前后):加大浇水频次,对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11.小暑(7月7日前后):干燥天气可能影响作物生长,需注意保水。
12.大暑(7月22日前后):对植物进行额外的施肥和药物保护。
13.立秋(8月7日前后):播种秋季作物,如大白菜、油菜、萝卜等。
14.处暑(8月23日前后):增加灌溉和浇水,对植物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15.白露(9月7日前后):适量增加水分供给,及时收获成熟果实。
16.秋分(9月22日前后):关注秋季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17.寒露(10月7日左右):随着植物进入冬眠期,适度减少浇水。
18.霜降(10月23日前后):调整种植结构,保护易受霜冻影响的作物。
19.立冬(11月7日左右):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作物免受寒冷影响。
20.小雪(11月22日左右):适时进行揭膜,并增加作物水分。
21.大雪(12月7日前后):保持土壤湿润,为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
22.冬至(12月22日左右):确保作物休眠期间的良好环境。
23.小寒(1月5日前后):避免过早的干燥处理,适当增加浇水。
24.大寒(1月20日左右):种植水果、蔬菜、草种等,为来年春季生产做准备。
三、种植农作物时间表
种植农作物要注意哪些?一年四季种植农作物不痛时间种植什么?下面来看看一年四季种植农作物时间表:
1.花生:(4~10月)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2.棉花:(4~9月)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冬前育苗,早春移栽:彩色甜辣椒、观赏型彩色小辣椒、圣女果番茄。
1)南方:4~7月和7~10、11月(双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
2)东北:5、6~10月(单季)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
3)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主要是早稻及早中稻;夏季油料主要品种为花生和芝麻;夏季蔬菜。
主要以小麦、油菜(熟期适中,全生育期220224天)、马铃薯、甜菜等为主。
1)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秋种夏收。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而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西南冬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2)春小麦主要在长城以北(东北地区):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3)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2.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油菜籽,霜降种小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蚕豆(优质蚕豆、鲜销蚕豆);适播期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
3.豌豆(鲜销豌豆);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
4.冬种马铃薯,辣椒,番茄,瓜类、豆类和叶菜类等蔬菜品种。
5.其它:油菜:有的品种在12月份种植,次年5月收获。
好了,关于农作物播种时间表和这个时间适合种什么农作物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