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时间观念差异,时差错乱有啥危害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7 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西时间观念差异,以及时差错乱有啥危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
  2. 中西方时间观念有什么差异
  3. 中美时间观念差异有哪些,以其原因。
  4. 中国和印度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

1、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人是否拥有时间观念,与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时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实际上,中国人是有时间观念的,只是这种观念与西方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源自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例如,中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并非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数量,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于时间的表达往往不那么精确。例如,子时指的是晚上23:00至凌晨01:00,但对于具体的时间点,如23:25,则没有西方那样的精确划分。

2、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对时间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天”的概念上,对于小时或分钟这样的精确时间划分并不强调。古代中国有多种方式来标记时间,如农历将一年分为多个节气,如春分、秋分等,而在时间计量上,则有时、刻、更等单位。同时,沙漏等计时工具也早已存在。对于古代的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对时间有过于精确的认识,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便足以维持生活。

3、因此,不是中国人没有时间概念,而是中国文化中对于时间精度的表达方式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

二、中西方时间观念有什么差异

1、结构艺术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点课题。中国古代传统的章回小说,结构基本上已经固定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大到小来写。从中国和西方小说的不同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时间观、空间观的不同。中国人写小说习惯于从大写到小,哪怕讲一个很小的故事,也要从“话说大宋年间”等开始,大宋某年某月,在某个城市旁边有一个牛家村,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隔壁一个姑娘。其实这跟“大宋年间”没什么关系,但是中国人喜欢这样写。这背后表现了一种中国人的空间观、时间观,中国人是站在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国人喜欢看大局,中国人下棋,打仗,看历史、看政治都是这样的。甚至大宋年间的一件事,也不从大宋开始写,而是“话说 *** 开天辟地”,或者从女娲补天开始讲,补来补去,才补到《红楼梦》。

2、西方则不一样。我们看现在的计时制度,比如电子表上的时间,中国是“年、月、日”,西方是“日、月、年”或者是“月、日、年”,这个细小的差别就说明西方人看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西方的小说刚刚翻译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不习惯,因为它开始不说“大宋年间”还是“大唐年间”,都不说,开始就说“约翰坐在椅子上想”,中国人认为小说怎么没有开头呢,于是到处找,可是这就是开头,开头就是“约翰坐在椅子上想”,莫名其妙就来一个约翰,约翰是谁也没有介绍,仿佛是罗丹的“思想者”。慢慢地,我们对西方的小说才习惯了。原来西方人和我们看问题不一样,西方人是从小到大,它先说约翰,约翰坐在椅子上,然后镜头放大,椅子外面还有个屋子,约翰还有个母亲还有个父亲,然后还有个仇人,最后才看到他是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3、这种时间观和空间观,往往就是通过小说的结构呈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这样一种固定的结构,就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伟大的气魄,不去弄各种花样,帝国的秩序是稳定的,谁该在哪儿就在哪儿;它背后是这样一种社会逻辑,不管张三李四,你都是“大宋年间”的一个子民,所以要从大宋年间开始讲。而西方是强调个体,强调局部,跟整体没关系的事就先不说,只讲个体,所以西方小说更讲究结构的变化。一百多年前,西方小说刚翻译过来的时候,最受重视的就是结构的变换,比如倒叙的手法,一个故事先讲结局,然后再讲发生的原因,这一点给了中国小说很多的启发。五四新文学小说之所以看不起章回小说,去批判这些旧小说,其中一个道理也是嫌它们手法太旧,胡适就批评旧小说好像记流水帐,从早写到晚,什么事都写,没有事的时候也写上一句空话。比如说夫妻两个人结婚了,晚上进了洞房了,进了洞房,西方小说就可以不写了,就直接写几个月之后了,中国的小说非要加上一句“一夜无话”。“一夜无话”还写它干什么?他觉得如果不写就对不起读者,好像那个空白缺少了一些什么。就是说,中国人觉得每一段时间都应该有事儿。这种手法慢慢也影响到武侠小说创作,武侠小说家也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插叙的手法、省略的手法,或者把这些手法结合起来进行交叉。这种结构上的探索到金庸这里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4、我们看《雪山飞狐》的结构,是那样的严密。所以《雪山飞狐》首先是从结构上吸引了欧美人的注意,把一百年的故事在一天里讲得清清楚楚,又这样有悬念。还有跟《雪山飞狐》的这种严密完全相反的——《天龙八部》的宽阔舒展。《天龙八部》是三个人主人公,每个人领起一个大的故事。《天龙八部》一开始是段誉的故事,然后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萧峰的故事,然后又转到虚竹的故事,三个人每人占了很大的篇幅,到最后三个结义兄弟又结合到一起。这种写法是中国小说的特长,西方人不大善于这么写。还有“射雕三部曲”那样的宏伟,那样的波澜壮阔。跟这个宏伟相对的可以举《越女剑》的小巧。所以说金庸小说的结构如同在修建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这样,不管大还是小,小能够让你觉得大,能够让你感到它的变化,例如苏州园林,例如去北大看未名湖,其实未名湖很小很小,但是它让你觉得有变化,觉得好像比实际上要大,你在这里看未名湖,实际上它把西山的景都借来了,讲究借景,讲究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如果景区很大,它又使你觉得不空旷,比如你去看颐和园,非常大,但是在一个关键的地方放一个亭子,放一座桥,把空间巧妙地分割开来,使你觉得大而不空旷,小而不紧张。所以说,中国的园林也渗透着中国的空间哲学。西方的建筑学近些年来走投无路,才从中国哲学中发现了出路,发现建筑学的道理原来早就被老子写过了,原来建筑的目的在于给人活动的空间,不在于建筑本身,老子早就主张过“以无为有”、“以无用为有用”。老子说,茶杯为什么有用,因为茶杯里面是空的;房子为什么有用,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有“无”才能有“有”,这是有无相生的道理。我们从金庸的小说中也能感受到远近高低有无虚实的设置。

三、中美时间观念差异有哪些,以其原因。

中国入世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学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助于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本文对中美时间行为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研究非正式时间中准时标准和生活节奏的跨文化差异;研究心理时间取向,中国是典型过去时间取向为主的社会,而美国则是未来取向的社会,这种差异是价值观差异的反映;对比霍尔提出的人类时间观念的两种文化模式,中国人采用的模式与多向记时制相近,而美国属于单向记时制的范畴.但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开始从多向制向单向制过渡.而且在中国,圆式时间观念和线式时间观念并存,而采用单向制的美国人属于线式时间观念.

四、中国和印度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

中国和印度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中国文化注重过去时间取向,强调历史、传统和祖先,这可能与其长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关。而印度文化则更加注重未来时间取向,强调进步和变化,这可能与印度独立后的国家重建和发展有关。

2.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中国采用多元时间制,强调时间的多重使用和分配,这种时间观念可能与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而印度则采用一元时间制,强调时间的排他性和线性序列,这种时间观念可能与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有关。

3.地理位置和经度差异:中国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经度差异也是导致两地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之一。由于两地的经度差异较大,导致两地的时间差异也较大,因此两地的时间观念也可能存在差异。

4.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两地的时间观念。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礼仪和规矩,而印度教文化则强调自我超越和精神追求等。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时差错乱有啥危害-第1张图片-

综上所述,中国和印度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经度差异等。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两国的商业、文化和社交活动等方面。

关于中西时间观念差异,时差错乱有啥危害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错乱 时差 中西 危害 差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