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创作时间,七子是指哪七子-学知识-

七子之歌创作时间,七子是指哪七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9 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七子之歌创作时间和七子是指哪七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七子之歌创作时间以及七子是指哪七子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七子之歌》创作背景
  2. 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3. 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4. 《七子之歌》的写作背景

一、《七子之歌》创作背景

1、《七子之歌》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地方,渴望自由和脱离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强烈愿望。

2、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许多人都醉生梦死,苟且偷安。闻一多看到这种现状,心中忧国忧民,百感交集,于是写下这首诗来为中华祈祷。他把澳门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表达对母亲被侵略的切肤之痛。他们困苦、他们无助,他们流尽了眼泪,闻一多认为这七个孩子虽然当时无法回到母亲的怀抱,但是他们依然有着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向往回到母亲怀抱的愿望。这也激励着人们要不忘初心,要团结起来对抗帝国主义,要将他们找回母亲的怀抱。

3、这就是《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通过这首诗闻一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的美好期盼。

二、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1、《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译为阿尔萨斯和洛林,位于法国东部。阿尔卑斯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

2、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将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3、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列强占了七块土地……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4、历史没有忘记那个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之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5、1553年,明朝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在澳门上岸,从广东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两白银的代价取得澳门居住权;

6、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 *** ,获得澳门的租借居住权,此时澳领土 *** 仍属于中国。明朝 *** 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军,对澳门实施全面管辖。

7、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 *** 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8、1887年,葡萄牙 *** 与清朝 *** 签署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9、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0、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1、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界条约》,“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旧称)被租让给法国。

12、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 *** 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13、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七子之歌》引言)

14、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15、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6、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宏壮丽的历史诗篇。

17、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 *** 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恢复行使 *** ;1999年12月20日中国 *** 恢复对澳门行使 *** 。

三、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如下:

《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列强侵华,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从祖国的怀抱中割走。这七个地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被割走,使祖国母亲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诗人闻一多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首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七子之歌》。

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将七子比作脱离祖国怀抱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的悲惨处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中国收到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闻一多先生怀着悲痛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这首诗。这七个地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清朝的软弱无能,被迫离开了祖国的怀抱,受尽了欺凌和苦难。

闻一多先生以极其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恋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祖国母亲的伟大和坚强。他通过七子的哭诉,表达了他们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的悲惨处境。

1、《七子之歌》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由闻一多先生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中国版图上的七个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比喻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游子们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

2、这首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它唤醒了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执着追求,鼓舞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斗志,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3、《七子之歌》还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和传承。它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简单明了的词汇和深刻感人的主题,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无法忘记祖国的伟大和爱国情感的崇高。

4、《七子之歌》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诗歌,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坚定追求和执着信仰,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并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和前进。

四、《七子之歌》的写作背景

1、《七子之歌》创作于闻一多留美期间,也就是1925年,而这期间正好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 *** 期,所以《七子之歌》发表之后影响很大。

2、对于《七子之歌》的深层认识,最有发言权的人,绝对是闻一多的儿子现代作家闻立雕,他曾经说:《七子之歌》是一首拟人诗,它仿照《诗经·凯风》中因故和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女,哭喊着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故事,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女,他们不堪忍受侵略者残暴的虐待,纷纷向母亲发出悲哀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首诗的比喻精确恰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篇控诉帝国主义罪状的血泪书,是启迪人们爱国意识、唤起民众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不仅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群众,而且几十年后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3、《七子之歌》对现在的影响也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解放后,香港、澳门等地并没有回归。不过,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改革开放之后,香港、澳门才回归祖国,而澳门回归之时,也就是1999年,,作曲家李海鹰特地将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首篇谱上了曲,并且成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作为主题曲,而且后来在澳门回归的文艺晚会上再度响起,这使得《七子之歌》再次回归国人的视线中。

4、《七子之歌》是组诗,而且每首诗的结尾都发出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的呼号,这是闻一多诗歌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同时也深深勾起国人对 ***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所以有了“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OK,关于七子之歌创作时间和七子是指哪七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子之歌创作时间,七子是指哪七子-第1张图片-

标签: 创作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