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是什么时间 时间表子丑寅卯-万象-

丑是什么时间 时间表子丑寅卯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8 0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丑是什么时间,以及时间表子丑寅卯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间
  2. 亥,子,丑分别是什么时间
  3. 什么叫子丑是什么时间
  4. 什么是丑时
  5. 字丑十二时辰对应时间是什么时间
  6. 丑时初是几点到几点,丑指什么时间

一、...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分别是现在的什么时间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之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亥,子,丑分别是什么时间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图片为时辰亭)

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箇时辰儿不挂念,没一箇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相等于现在的时间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丑是什么时间 时间表子丑寅卯-第1张图片-

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三、什么叫子丑是什么时间

1、子:23:00~1:00,丑:1:00~3:00。

2、十二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3、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四、什么是丑时

1、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钟,丑时也被叫做鸡鸣、荒鸡。丑时是十二个时辰中的第二个时辰,十二生肖中的牛在这个时间刚吃完草,正准备休息,所以人们将凌晨的一点到三点叫做丑时。

2、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人根据一天中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规律,结合自身劳作和生活习惯总结出来的一种时间机制,跟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是一样的,只是时辰代表的时间更宽泛,而我们所说的小时时间更加的精确。

3、十二时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于人类天文历法的一个杰出的贡献,更是我们国家非常灿烂的文化之一。十二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从子时开始,亥时结束。

4、古代中国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5、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五、字丑十二时辰对应时间是什么时间

1、释义:旧式计时法指夜里一点钟到三点钟的时间。

2、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 1时正至上午 3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3、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4、古代中国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5、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六、丑时初是几点到几点,丑指什么时间

丑时初是几点到几点

许多古装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桥段,每逢夜深人静时,大街上总是会传来梆子敲铜锣的声音与“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

许多古装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桥段,每逢夜深人静时,大街上总是会传来梆子敲铜锣的声音与“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出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装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来测算时间。

到了隋唐时节,为了更准确掌握时间规律,古人还发明出日晷等计算时间的装置。

可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样,比如午夜12点,放到古代对应的是子时。凌晨1:00~3:00,则为丑时。由于古代夜晚消遣活动极少,更有严厉的宵度。

大晚上不在家睡觉,不是坏人就是公差。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成语“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夜里3点,还是5点呢?

据清代《古今纪史统考》一载:“轩辕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点,则更点始于周。至于用鼓用钟则始于唐……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周朝时期,周公首次发明计时规律,用来掌握四季更替,每日流程。大家熟知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的。

池州造刻漏记——杜牧:“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士王易简为之。”

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处士之所为也。”后二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池州造刻漏记。”

到了后世的元明时期,每座城市的中心还建有。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人起,入夜鸣钟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每到固定的时间点,守楼兵卒会采用“撞钟”、“敲鼓”等报时,提醒人们现在是几时几分。

尤其到了宵禁时间,天刚擦黑,便会传来响声,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

《西游记》中就曾对这种情况有过描写:“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因为覆盖范围不广,便生出更夫。在古代,更夫不仅要为大家报时,每到夜间,还要走街串巷,兼有、巡逻、防火等职责。

古代宵度极为严苛,大家夜里无法随意出门。万一哪里出现火情或是来了贼人,百姓们还在家蒙头大睡,那就要出大事了。

而有更夫定点巡逻,便能及时处理好各种险情,防患于未然。在军营、乡下庄寨,还有皇宫里,都有更夫,但所属职能部门与职责范畴又稍有不同。

资治通鉴曾有记载,王建部将王宗涤,用疑兵之计,带领本方大获全胜。(后军尚未集,涤以数百人夜去昭营数里,多击更鼓,昭以为蜀军大至,引兵宵遁。)

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及:“遇夜,中军发擂,楼铺一齐发擂;中军打更,遇夜铺处处打更。一处断绝更鼓,依临阵军法连坐本管官旗。”

所以与更夫相辅相成,无论军营、乡镇、州府治所,都会有报时需求。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辛亥结束,钟表传入中国,我们将中西时点分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中国人则沿用小时至今。

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时辰的具体由来,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到底是几点?

大家要清楚这点,历朝历代的更夫,每天晚上至多会巡逻5~6次,也就是打6次更。

从戌时始,经过亥时、子时、丑时,直至寅时结束。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计算,减去黄昏、黎明时间,计算一昼夜时间。所谓日出、日落,便是白天与黑夜。

再辅以漏刻、日晷等报时装置。每天晚上,更夫需要巡逻5次,至少敲6次锣。而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就是子时。

子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按学说,子时是一天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间(学说,大家姑妄听之)。

由于古代每个夜晚分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时,亥时为二更,子时就是三更,直到寅时五更结束。

子时对应的是晚间11点到凌晨1点,属于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将子时称为“半夜三更”。

当然,我这里说的“三更”,是非常笼统的一种说法。具体到细节上,唐朝、宋朝、明朝等各个朝代,对十二时辰的准确定义都稍有不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规定“五鼓三点”,唐代计算时辰是,昼长55刻,夜长45刻。五而分之,则一更长9刻,约为129.6分钟。一点长25.92分钟。

春秋分昼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各为50刻。一夜时间长度为日落到次日日出时长,减去晨昏蒙影时间,即5刻。

刻度用箭尺计算,通常白天一箭,夜间一箭,加起来共计100刻。一更的长度,就取决于的夜箭长短。另外,根据每个城市的度不同,各个地方对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划分,还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每天五更(凌晨3点)上朝。宋朝都城在开封汴梁,五更大约是5:12。唐朝都城在长安,五更大约就是5:02左右。若遇上春分、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时间还另有计算。

据《晋书·天文志》、《书》均有记载:“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据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而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叫做“更”,其实是因为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夜晚时间还称为“鼓”。

所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因为我国古代计算时间,并不像现在用时分秒,将全天共分为12个时辰。为方便计算,每个夜晚共有5个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时,到了戌时,更夫开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锣,两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时,更夫敲两遍锣,两下梆子。

到了午夜子时,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时、寅时又分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天凌晨5:00~6:00还会敲一次梆子。因为这三个季节日出时间,相比较于夏季有所,更夫还得额外“加班”一个小时。

归根结底,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

同时,一夜定义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后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这段时间。

如此说来,“三更”指的不是3点,也不是5点,而是子时,即深夜23时至凌晨1时。

参考资料:《古今纪史统考》《晋书·天文志》《书》《纪效新书》

以上就是与丑时初是几点到几点相关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享。看完丑指什么时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子丑寅卯 时间表 时间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