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 *** 工艺流程,豆腐的 *** 工艺过程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5 0
豆腐是谁发明的?

本文选自《古物中的生活新知》

豆腐创始者的桂冠加于淮南王头上2000多年,从来没有人怀疑。然而,当代中国著名化学史家袁翰青教授却著文提出了异议。他说:我查遍《淮南子》,不见有“豆腐” 二字,连豆腐的别名“黎祁”“来其”也没有。我翻检了历代大量有关文献和资料,查不到唐代以前有关豆腐的任何记载,只在宋寇宗奭于11世纪末著的《本草衍义》中有磨豆腐的话。原文是“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硙,就是用石磨磨。这证明宋已有豆腐。从而可以推想豆腐的开始 *** 大概是“在五代的时候,九世纪或十世纪的时期”。

袁氏以文献无征为根据,否定了朱熹的豆腐起源于汉的说法,摘下了淮南王为豆腐发明家的桂冠。袁氏并颇有见地地指出,豆腐的始创者是农民,是他们在长期煮豆磨浆的实践中,得到了这种优美的食品。从而把那顶桂冠奉献给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农民。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60年代,日本学者又继续追索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成就是筱田统教授在五代人陶穀著的《清异录》中找到一段有关豆腐的文字:“时戢为青阳 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筱田氏认为,这个唐代的故事就足以说明早在唐代中期就有豆腐的 *** ,并在市场上出售了。

其实,《清异录》关于豆腐的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已编入工具书《格致镜原》,是不难检索的。

筱田氏的考证,将豆腐的历史向前推移了大约100年。可是,他在修改袁氏结论时,竟把袁氏已然归还给中国农民的桂冠又拿去送给了游牧民族。他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后,原来喜食的奶酪不易得,才发明了代用品豆腐。说者无据,反证亦难。姑且说者说之,听者听之吧!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石

图画表现了 *** 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浸豆、磨豆、滤浆、点浆、榨水等

豆腐起源的研究,自袁氏首倡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以来,将研究的 *** 从猜测、臆想引入了科学的轨道,置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但在得出豆腐始于唐末或五代的结论之后,已裹足不前了。因此,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疑问:文献有征是言之有据,难道凡文献无征的就是客观上不存在的吗?比如制瓷,文献有征的历史只有1600年,最多只能上溯到2000年,而瓷器却早在4000多年前就以其原始形态出现了。又如,“茶”字,是唐代陆羽将“荼”字去掉一横,才有了“茶”字,难道在没有“茶”或“荼”字之前,古人不曾品尝过茶叶的味道,中国也没有茶树吗?豆腐也是如此,难道在文献无征的时代就真的也不存在吗?

考古工作者曾报道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座东汉墓的画像石上,发现一方反映豆腐作坊的石刻图。这豆腐作坊图上,有磨豆腐的小磨,有锅有灶,似在蒸煮什么,又有大大小小的缸盆,有的其中似有沉淀物,像在做豆腐。这一画像是否确为一幅“豆腐作坊图”,目前学术界尚存异议。

但是,我在安徽寿县博物馆,见到一东汉陶制水磨模型,形制与今日用来 *** 八公山豆腐的水磨没有什么两样。类似的水磨模型,在淮水流域汉墓中也有出土,如安徽阜南、江苏徐州等地就有不少。南京博物馆陈列有越土冈出土、邓府山出土的六朝时的红陶拐子磨模型,与今日农村各地仍在沿用的磨豆腐的拐子磨形制几乎一模一样。

《耕织图》(局部)【元】程棨 摹 楼璹

砻,一种农具,像石磨一样,用来碾稻壳,多用木料制成

最早的石制水磨,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发现的。那水磨分上、下两扇,是用黑云母花岗岩打制的。高18厘米,直径54厘米。石磨顶部,中心内凹,四周起沿,便于注水。石磨下部尚无磨盘和水槽,而另有一比石磨还大许多的特大青铜漏斗。漏斗若盆状,中心有漏孔。其上口直径94.5厘米,底2厘米,高34厘米。石磨就置于漏斗中央。磨出的浆液汇到漏孔流下,下有容器承接。石磨与青铜漏斗原有木架支撑。这盘水磨,从其尚无磨盘水槽看,仍保留着脱胎而来的旱磨特征,是水磨发展的早期形制。但有了铜漏斗,用以磨制豆浆是很适用的。这水磨的主人刘胜(前154—前113在位),与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是同时代人,刘胜比刘安谢世晚10余年。从而可以肯定,这水磨与相传淮南王术的发明年代约略是相当的。

在今日之皖北、苏北、豫东南以及鲁南,即大体上相当淮水流域,自古以来,人们传统的主食是煎饼,至今古风犹存。 *** 煎饼,就要先把米、豆等用水泡过,要用水磨磨成糊,将糊摊于锅上,一煎即成。因之,这一带几乎家家备有水磨子。汉代的水磨子接连出土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人们已经吃煎饼、喝豆浆了。

《古物中的生活新知》

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古代制冰藏冰有一套祭典仪式吗?

考古学家声称最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究竟对不对?

定价:69.80 | ISBN 9787523102787

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传奇。书中,作者从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凭依古画、古器、信史、诗文、民俗,以细致入微的讲述,带我们穿越到古代,探寻古人风雅、别致、不乏奇思妙想的生活与历史,获得美的熏染、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发。

北豆腐原来是这样 *** 的,很多人都想学,详细 *** 流程分享含配方

*** 北需要几个步骤,做出来的豆腐口感细腻,色香味俱全。具体配方将会在文章最后分享。


豆腐

*** 北豆腐具体 *** 流程如下:

1:选料:生产北豆腐时要选用色浅、含油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粒大皮薄、表皮无皱、有光泽的黄豆为原料。

2:浸泡:用清水清洗两次,去除杂质。之一次冷水浸泡3-4小时,水没过黄豆面150mm左右。当水位下降至黄豆面以下60-70mm时,再加水1-2次,使豆料继续吸收足水分,增重一倍即可。夏季可浸泡至九成开,搓开豆瓣呈乳白色,中心浅黄色,PH值约为6即可。


豆腐


3:磨浆:浸泡好的黄豆上磨前应经过水选或水洗。使用砂轮磨需事先冲刷干净,调好磨盘间距,然后再滴水下料。初磨时更好先试磨,试磨正常后再以正常速度磨浆。磨浆当中滴水、下料要协调一致,不得中途断水或断料,磨糊光滑、粗细适当、稀稠合适、前后均匀。使用石磨时,应将磨体冲刷干净,安好磨罩和漏斗,调好顶丝。开磨时不断料、不断水。磨料应根据生产需要,用多少磨多少,保证磨料质量新鲜。


豆腐


4:滤浆:过滤是保证豆腐成品质量的前提,现在各地豆制品厂多使用离心机。使用离心机不仅大大减轻笨重体力劳动,而且效率高、质量好。使用离心机过滤,要先粗后细,分段进行。尼龙滤网先用80-100目,第二、三次用80目。滤网制成喇叭筒形过滤效果较好。

豆腐

5:煮浆:煮浆对豆腐成品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煮浆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敞口大锅,二是比较现代化的密封蒸煮罐。使用敞口锅煮浆,煮浆要快,时间要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锅三开后立即放出备用。煮豆浆开锅应使豆浆三起三落,以消除浮沫。落火通常采用封闭其门,三落即三次封闭。锅内之一次浮起泡沫,封闭气门泡沫下沉后,再打开气门。第二次泡沫浮起,中间可见有裂纹,并有透明气泡产生,此时可加入消泡剂消泡。消泡后再开气门,煮浆达到97-100度时,封闭气门,稍留余气放浆。值得注意的是,开锅的浆中不得注入生浆或生水。消泡剂使用必须按规定量使用。锅内上浆也不能过满。煮浆气压要足,更低不能少于3公斤/cm。此外,煮浆还要随用随煮,用多少煮多少,不能久放在锅内。

豆腐


6:点脑:煮沸的豆浆一般为90-95度,点脑前要加入冷水,使其温度降至78-80度,并保持浓度。将点脑用的盐卤加水溶解,将其浓度降低。点脑时,手持一个小勺探入浆中,在盛豆浆的容器的小半圆内左右摇动,使豆浆上下翻转,此时可均匀加入盐卤水。待豆浆基本成脑,停止搅动。


豆腐


7:蹲脑:点脑后需要静置20-25分钟,使凝固剂和蛋白质充分发生反应。如果时间过短,凝固不完善,组织软嫩,容易出现白浆。如果时间过长,凝固的豆腐吸水过多,豆脑组织紧密,保水性差,影响豆腐的质量并降低出品率。


豆腐


8:上箱:将豆腐脑轻轻舀入铺好包布的压制箱中,箱内的豆腐脑要均匀一致,四角要装满,不能有空角,放出少量的黄浆水后封包,排好竹板、木杆开始压制。上箱要轻、快,但不能砸脑、破脑,以防止温度过低影响成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农村美食明仔

豆腐


9:压制:压制一般用千斤顶或用石头或者砖头,加压要稳,不能过急、过大。刚开始加压时如压力过大,造成应排出的黄浆水排不出去,豆腐内就会出现大的水泡,影响豆腐的质量。压制时间一般在15-18分钟。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不同的原料和豆腐脑的老嫩程度来合理控制压制时间。

豆腐


10:切块:压制好后打开封箱包布进行切块。切块要求刀口直,不偏不斜,大小一致,其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切块后放入豆腐专用包装箱内。入箱前要适当降温,以防豆腐变质。降温的 *** 有水浴降温,自然降温和冷风降温。

彭大顺豆制品生产厂家,叫大家如何做出口感细腻无渣的豆腐

有朋友说既然豆渣利用率低,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无渣豆腐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来介绍一下无渣豆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点。

工艺流程:大豆-浸泡-脱皮-冻结-粉碎-加水-加热-凝固-破脑-去黄浆水-装入型箱-盖布、加盖-加压、成型-出箱、切块-包装-成品。

生产细节和技术要点:

1.大豆清理后进行浸泡到原来重量的2.2-2.3倍,去皮、冻结(食品冻结的任何一种方式)。

2.冻结后粉碎,加10-11倍水,做成豆浆。

3.煮浆100℃时,再加热3-5分钟,当温度降到70℃-80℃度时,添加大豆量2%-3%的 *** 钙点浆。

4.打脑花装入模具,压制成型,即为无渣豆腐。

利用这种 *** 加工的无渣豆腐,增加了冷冻环节,省略了过滤分离环节,豆腐的出品率比传统 *** 提高了10%-20%。


农村做豆腐传统工艺,正在变成一代人的回忆,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文化大拜年#

在我的家乡有“二十五,做豆腐”的传统。小时候快过年的时候,妈妈总是要做上一方豆腐。

黄豆是自家种的,做豆腐的黄豆要挑那种颗粒饱满的。二十四的晚上要把黄豆泡好,二十五一大早父亲就用两个桶担着泡好的黄豆去磨房磨豆子。二十五那天村里做豆腐的人很多,所以一定要早早的去排队磨豆腐。

黄豆磨好以后就是过滤。大锅的上头挂一个十字形的架子,架子的四个头上栓好包袱的四个角。然后把豆汁和豆渣的混合物舀进包袱里,轻摇那个架子,白色豆汁就过滤到锅里了。然后再往包袱里加一点水,让豆汁出来的更充分些。

做豆腐用水是非常讲究的。村里一共有三口水井,全村人做豆腐时,无论离得有多远,都会跑去最北面的那口井里取水,据说那口井里的水甜,做出来的豆腐又滑又嫩。

包袱里被挤干水分的豆渣也不会被扔掉,通常会被做成窝窝头吃。我还是比较喜欢的,现在自己用豆浆机打豆浆,剩下的豆渣偶尔也会做一些窝头。

第二步就是生火,然后把豆汁烧开。等豆汁儿快开的时候,一定要用小火,并用舀子不断的舀起豆汁来再倒下去,不然它非常容易溢出来。烧开的豆汁就是我们现在喝的豆浆,一定要趁热喝上一碗。等滚开的豆浆慢慢的凉了,豆浆上面就会有一层淡黄色的豆皮。拿起一只筷子,在锅的边上小心的划上一圈,豆皮跟锅就分开了。然后再用两只筷子轻轻的伸到豆皮下面往上提起,一张豆皮儿就好了。把它挂在晾衣杆上晒干,想吃的时候提前用凉水泡好。过年不管是待客,还是年夜饭,黄瓜拌豆皮儿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说的这种豆皮儿就是咱们说的那种油豆皮儿,是豆制品里的精华。

这是在陕西三国小镇的豆腐坊里拍到的油豆皮


做油豆皮

第三步就是用卤水点豆腐了。一只手往豆浆里面点卤水,另一只手拿着舀子轻轻的搅动豆浆。慢慢的白色的豆浆就会逐渐的凝结成大小不同的小块,悬浮在锅中。这一步一定要有耐心,卤水放多了豆腐会变老,口感不好;卤水放少了,豆腐太嫩,容易碎。至于到哪种程度停止加卤水,全凭点豆腐人的经验。

点好的豆腐就是豆腐脑。做豆腐的当天是一定要吃一顿豆腐脑的。老家的豆腐脑是里面会加酸菜,同时当天会蒸一锅黄黄的小米饭,豆腐脑配着小米饭吃是老人们的美食,可是我当时却不爱吃。可是现在想想当时的味道,却有一些怀念了。也许那就是儿时的味道吧!

做豆腐的第四步就是压豆腐。在另一个闲置的大锅上放上箩筐,里面铺好大大的包袱。然后把点好的豆腐舀到包袱里面,拽好包袱的四个角把它包严,上面盖上盖帘儿。最后在盖帘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半小时左右,豆腐就做好了。

妈妈做这一方豆腐,把它切成小块后能放满满的两大搪瓷盆。其中一部分豆腐把它打成更小的方块,放在盖帘上。晚上放在外面,一晚上就变成了冻豆腐。晒干的冻豆腐很好保存,豆腐上全是小孔,炖菜的时候放进去,它会吸满汤汁,非常的美味。

剩下的豆腐妈妈通常会在上面撒些盐,这样就容易储存了。每天早饭吃面条的时候,取一块豆腐倒上一点酱油,几滴香油就是简单的一道菜了。吃不完的豆腐也可以用盐腌制好,晒成豆干。吃的时候洗去表面的盐用,清水泡一下,切成细丝,放点香油,是味道绝佳的小菜,也是妈妈做的豆制品里面我最喜欢的了,可惜市场上买不到同样味道这种豆干,估计我再也吃不到了!

做这一次豆腐,妈妈通常要忙上一整天,这是开始准备过年的隆重的仪式。现在到菜市场上随便就能买到豆腐,不用那么辛苦的自己动手去做了,农村的那套做豆腐的手艺也正在慢慢的消失。

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虽然 *** 的豆腐盛宴离我越来越远,但那熟悉的童年味道却不曾淡去一分!

豆腐加工工序怎么进行量化,豆腐机支招

今天有位老铁找到我,这位老铁之前是打零工的,对于豆制品一点不了解,由于别的原因,打算回老家做豆腐,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豆腐行业,生怕自己操作不了,这时老铁就向豆贵妃提了一个建议,希望能把豆腐加工流程给量化。

关于豆腐工序的量化,其实早在几年前豆贵妃豆腐机就已经把豆腐的工序进行量化克比,豆腐工序量化并非相信中那么简单,对于豆腐而言还是有一道工序,难以实现克比,那即是点浆工序,点浆无法实现克比量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点浆老嫩要求和手法的不同,对于南北豆腐的要求无法实现精准化。

对于豆贵妃而言,虽然点浆工序无法实现量化,但是可以在点浆前半工序和后半工序进行克比,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把控豆腐质量,也就是说,能量化处理的环节,豆贵妃都做到克比,这样可以更好的使老铁掌握豆腐加工流程。

例如使用豆贵妃豆腐机做豆腐的过程中,前期磨浆工序,豆贵妃进行克比量化,在这里给老铁提供一个参考值,正常磨浆比例豆贵妃建议一比六,这个比例可以更好的把控豆腐成型质量和效果,无论是南北豆腐基本上都适中。

其次就是在点浆成型过程中,豆贵妃建议老铁卤水比例一比三左右,虽然不能把手法量化,但是可以把工序细致克比,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豆腐成型的质量,以上两个方面就是豆贵妃进行量化处理的方案,如果老铁对于豆腐 *** 过程有什么不解,欢迎老铁私信或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相互学习,为豆制品市场添砖加瓦。

之一次做豆腐就成功,不用卤水不用石膏,豆香十足,比买的好吃

【之一次做豆腐就成功,不用卤水不用石膏,豆香十足,比买的好吃】

豆腐是一种很常见的食材,富含优质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被称为“植物肉”。

豆腐的出现颇具戏剧性,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最常见的是刘安发明说。据说,刘安沉迷于炼制长生不老药,无意中将卤水滴到豆浆中,豆浆凝固就成了豆腐。

自此,豆腐的做法就流传开来,豆腐的 *** 工艺也不断完善,变成了如今的豆腐。豆腐的做法说起来也简单,经过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卤-成型-分块一系列工艺,最终成为人人喜爱的豆腐。

豆腐又分为南豆腐和北豆腐。南豆腐口感柔嫩,适合凉拌和做豆腐汤,而北豆腐口感较硬,更加适合油炸或者炒制。

我家吃豆腐都是去市场上买,但最近几年的豆腐口感大不如前,不是有股浓重的石膏味,就是有股焦糊味。前者一定是石膏放多了,后者一定是煮浆的时候火大了。总而言之,没有几次买到让人满意的豆腐。

所以今天我尝试了自己 *** 豆腐,利用家里简单的工具,参考了网上的食谱,摸石头过河般做了起来。

我今天做的这款豆腐,既不用卤水也不用石膏,用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调料,一番功夫下来竟然成功了。

今天我做的这个豆腐应该算是北豆腐,吃起来韧性十足,闻起来豆香味十足,没有一点石膏味和焦糊味,煎过之后再简单烹饪一下,居然比买的还好吃,这让我大受鼓舞。

所以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做豆腐的过程,给大家做个参考,如果你也想做豆腐,不妨往下看看哦。

【配料】

黄豆500g / 清水5000g(打豆浆) / 清水2000g(降温)/ 白醋50ml / 清水250ml

【步骤】

1、黄豆提前浸泡一夜,黄豆泡发至2-3倍大。洗干净的黄豆冲洗干净备用。

2、将黄豆加入5000g水。

3、打成生豆浆。用料理机或者破壁机的果汁功能打就可以了,别用豆浆功能哦。

4、打好的豆浆过滤,滤出豆浆,豆渣留着不要扔,可以用来做豆渣饼或者做馒头。

5、将过滤后的豆浆煮开,撇去表面的浮沫。

6、倒入2000g清水降温,豆浆温度降至80度就可以了。

7、小碗中装入白醋和清水,用勺子将白醋水分5-6次倒入锅中,慢慢放,直到出现豆花,出现豆花之后就停止点白醋,就算有剩下的也不要放了。

8、等豆花和水彻底分离,开火加热2分钟,让豆花更加稳定。我是设置了闹钟的,准确掌握时间。

9、准备一个豆腐模具或者家里有洞的容器,上面铺一层纱布,将豆花盛入容器中。

10、用纱布包好豆花,用重物压10-15分钟。我用的是家里的一个小石臼,以前用来舂芝麻,现在闲置了,今天想起来压豆腐。

可能石臼太重了,压出来的豆腐特别结实,妥妥的老豆腐,哈哈哈。

取出压好的豆腐,切块装盘。可以凉拌,也可以煎着吃,我是煎着吃的,蘸一点调料,味道好极了。

今天做豆腐花了一个半小时,只是因为今天之一次做,做起来有些磕磕绊绊,多做几次之后速度就会快起来。

如果你也想试着做豆腐,那么我有几个要点想要告诉你。

【小贴士】

1、煮豆浆的时候要时刻看着,煮开就立刻开小火,否则容易溢锅。

2、白醋点豆腐的时候,出现豆花就可以停止了,否则豆腐会有点酸,我今天的豆腐就有一点点酸味,就是因为我把醋都放进去了。

3、如果你想吃老豆腐,那就延长压的时间,如果想吃嫩一点的,就减少时间。

白醋点豆腐比较方便,家家户户都有白醋,喜欢的朋友赶紧做起来吧。

更多内容关注我吧。

图文皆原创,创作不易,请尊重!严禁搬运,盗图,抄袭,违者必究

家庭手工打豆腐:多道精细工序,彰显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家庭手工打豆腐。

打豆腐这项看似简单的家庭手工艺,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味。 *** 豆腐需要经过多道精细的工序,每一步都彰显着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挑选优质的黄豆,这是 *** 豆腐的关键步骤。

·黄豆是 *** 豆腐的主要原料,要选择饱满、无杂质、无虫眼的黄豆。

·将选好的黄豆浸泡几个小时,等豆子吸饱水分后,再将其放入石磨中磨成豆浆。

·磨好的豆浆需要进行加热,同时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加热时,将石膏水缓缓倒入豆浆中。石膏的用量和倒入的时间需要准确掌握,这样才能 *** 出鲜嫩可口的豆腐。

·最后将豆腐花倒入铺满纱布的豆腐模具中,用力挤压、成形。静置一段时间后,美味的豆腐就 *** 完成了。

无论炖汤、炒菜还是做成豆腐脑、豆腐干,都别有一番风味。打豆腐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耐心和细致,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快来评论区分享你们打豆腐的故事吧!

一品豆腐:传统美食的魅力与秘密

在众多美食中,一品豆腐无疑是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存在。它以其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无数食客的喜爱。一品豆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这是一种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食品。

豆腐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如钙、铁、锌等。这些营养成分不仅有益于人体健康,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获得营养的补充。一品豆腐的 *** 工艺十分考究。首先,黄豆需要经过浸泡、磨碎、过滤等一系列步骤,形成豆浆。

接着,豆浆需要通过高温蒸汽的压制,形成硬实的豆腐。最后,通过精心雕刻和装饰,将豆腐拼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整个 *** 过程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法,还需要对食材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在传统中,一品豆腐常被用于宴席中的重要环节。在宴席的尾声,将一品豆腐作为压轴菜呈上,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同时,一品豆腐也寓意着“一品高升”,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然而,一品豆腐的 *** 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 *** 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此外,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含有大量添加剂的豆腐原料,这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因此,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总的来说,一品豆腐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谈古道今再说豆腐 | 豆腐到底是谁发明的?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朱自清《冬》

01

豆腐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在老百姓的烟火气中,往往少不了豆腐的身影,它寄托着人们太多朴素的感情。关于豆腐的种种妙处,我曾写下《豆腐礼赞》一文,今天再来说说豆腐的发明。

豆腐是中国的一项古老发明,它就像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关于豆腐的发明故事,有好多版本。

先来看一个民间传说。

说是古代有一家人,婆婆非常吝啬,对待儿媳妇更是苛刻,连豆浆都不舍得让她喝。

有一天婆婆出远门,她前脚一走,媳妇便赶紧开始磨黄豆,煮豆浆。就在豆浆刚煮熟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媳妇以为是婆婆回来了,赶紧把刚烧好的豆浆,倒进了旁边的坛子里。她开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媳妇便准备和丈夫一起喝豆浆,谁知打开坛盖子一看,豆浆竟然凝固成又白又嫩的东西。

原来这个坛子,以前是用来装咸菜的,里面残留了盐卤,刚煮熟的豆浆倒进去,遇到盐卤就凝固了。俩人试着尝了一下,发现居然是可口美味。为了纪念媳妇的发明,于是丈夫就将其取名为豆腐(妇)。

02

在历史记载中,豆腐的发明者,有乐毅、刘长(瓮春)、刘安、王莽、关羽等不同说法,目前最被认可的,是刘安发明一说。

五代谢绰所著《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诗末标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李时珍在书中引用《淮南子》(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淮南八公相鹤经》、三十六水法等淮南王及八公著述,来描述豆腐的做法。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与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

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八公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豆浆也自然是刘安所爱。汉乐府歌辞《淮南王篇》这样写到:“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 所谓“寒浆”,即豆浆。

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有人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刘安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豆腐”从此诞生了。

在淮南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说的就是刘安发明豆腐的故事。

现代出土的汉墓遗址,在墓中的墙壁上,就发现有 *** 豆腐的石刻,说明在汉代的时候,确实已经有了豆腐。

1961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村发掘了两座汉墓,其中一号墓的画像石上有“庖厨图”,图中就有做豆腐的画面。经有关专家认定,此图为豆腐作坊,表现的是 *** 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浸豆、磨豆、滤浆、点浆、榨水等工艺过程,与今天的民间做法极为相似,所缺的只是一个煮浆的画面。

1965年,在安徽寿县茶庵乡瓦房村汉墓中出土一灰陶水磨,现收藏在寿县城博物馆。该磨与现代八公山下豆腐坊用的水磨形状基本相同。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豆腐发明于汉代的时间、地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了。

03

刘安发明豆腐后,八公山周围的村镇都开始做豆腐,不但自己吃还卖给慕名来的外地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豆腐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唐代大和尚鉴真不得不提。天宝12年(公元754年),鉴真东渡日本,把 *** 豆腐的 *** 带到那里。据说,现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

到了唐宋时期,豆腐工艺以及烹饪技法已经丰富多彩了。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脑、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在其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 *** 东坡豆腐。

南宋人林洪在其所撰写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两款豆腐菜肴 " 雪霞羹 " 和 " 东坡豆腐 ",前者谓:" 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

清代的“首席美食家”袁枚,把豆腐作为了“杂素之首”,放在最开头进行阐述。袁枚提倡吃豆腐,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光是在《随园食单》素菜单里,就写了九种豆腐的制法。

这里插播袁枚有关豆腐的一件趣事。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这豆腐是和芙蓉花在一起烹煮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令人叹为观止。袁枚急忙请教做法。主人不肯传授,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枚马上离席弯腰施礼,随即大笑道:“我今为豆腐折腰矣!”

04

豆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食材之后,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豆腐文化。

从古至今,吟咏豆腐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现摘录几首。

北宋苏东坡《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诗云:“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壶,煮豆作乳脂方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中的“瓠壶”是指葫芦,而“煮豆作乳脂方酥”,说的就是煮豆制豆腐。

明代苏平《赞豆腐》诗,将制豆腐及其味美写得惟妙惟肖:“传得淮南术更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清代胡济苍有“信知磨砺出精神,宵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诗句,不但描述了豆腐的软嫩味美,而且赞美了豆腐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的高尚风格。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关于豆腐可以编一部大书。”岁月流逝,书未能写出,他却留下一首《豆腐》诗:

淮南治丹砂,偶然成豆腐。

馨香异兰麝,色白如牛乳。

迩来二千年,流传遍州府。

南北滋味别,老嫩随点卤。

肥鲜宜鱼肉,亦可和菜煮。

陈婆重麻辣,蜂窝沸砂盐。

食之好颜色,长幼融脏腑。

逐令千万民,丰年腹可鼓。

多谢种豆人,汗滴其下土。

关于豆腐,除了诗词,还有好多妙趣横生的对联。

“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这是明代学者解缙小时候的故事。据说有位大官人问少年解缙父母在家干什么?解缙答了上面的对联。其实,解缙家是开豆腐店的,父亲白天黑夜挑水,水桶里映着日光月影,故说:“肩挑日月”;母亲天天在家推磨磨豆腐,故说“手转乾坤”。

“动地惊天,脱裤打门斗五板;穷奢极侈,连篮买豆腐三斤。”这是过去一副讽刺官学教官的对联。清代,县衙官学中教官是最穷酸的官职,其属下除书吏外,仅一名门役而已,所以打门役 *** ,于教官而言自是大事一桩。下联极写其穷况,令人读之忍俊不住。从中也可以看到,豆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文人们舞文弄墨相比,老百姓的语言更接地气。民间关于豆腐的俗语太多了。

“刀子嘴豆腐心”,形容说话的人嘴巴刻薄,但内心善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形容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急不得。“吃豆腐”,形容调戏女子,占便宜的意思。还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样的歇后语等等。现代人们也常用豆腐打比方说事,比如“豆腐渣工程”,形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工程。

在慢生活的从前,人们在小镇上,常看到这样的风情画:街头的石板路上,常有纸做的风灯随着担子摇摇晃晃地自远而近,挑担人悠远而低沉的调子喊出:“豆——腐。” 回忆这样的场景,就像老画家黄苗子所说,它会勾起你心头的一种特殊滋味的;原因它不单是叫你想到那香滑温情的味道,而更容易使你感觉到所谓“乡土之情”以及生活的多彩。

05

豆腐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风味独特、 *** 工艺简单、食用方便的特点。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煎、炒、蒸、烧、煮皆宜。人们总是变换着花样,做出各种不同口味的豆腐,让人百吃不厌。人们每夹起一块入口,便能感受得到它的鲜嫩和爽滑。但是又有谁能知道豆腐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最终走到人们的餐桌上,都经历了多少曲折离奇的事情呢?

回头来看,豆腐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古代,五谷杂粮的顺序是稻黍稷麦菽,豆子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豆子极难消化吸收,所以民间有俗语“吃豆攒屁”,豆子吃多了屁一定很臭。可豆腐就不一样,豆腐又好吃又好消化,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算是上佳食品。

豆腐将大豆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豆的营养在豆腐中尽情升华。我们知道,大豆含蛋白质很高(平均为35%),素有“植物肉”之称。脂肪平均值高达16%。因此,我国很多地区都把大豆当作更好的营养食品。而中国本身牛羊奶产量不多,古代婴儿代乳品大都用豆奶。实际上,豆奶比牛奶更易于中国人的肠胃吸收。过去种豆的田地习惯于用草木灰施肥,也保持了一种钙钾平衡,有利于人们的营养健康。

可以想见,中国人在缺少动物蛋白的古代,能繁衍至今,豆腐功不可灭。豆腐的发明绝不亚于四大发明。

豆腐的这样做简单又好吃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腐 *** 工艺的前进和发展。豆腐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分享几道用豆腐做的美食。

之一道/水煮麻辣豆腐


做法/就是类似水煮肉片,1:先把油菜,金针菇,木耳,火腿片用开水汆烫一下,然后放在碗底。2:锅内烧油,放葱蒜 ,豆瓣酱,火锅底料,煸炒出红油,再放耗油,生抽,老抽炒一下后加几勺水。3:把豆腐切后一点的大片,放锅里煮,在加点盐味,出锅勾薄欠。4:把豆腐放进菜上,上面撒上葱花蒜沫,麻椒粒,干辣椒段。5:锅里烧油,油热后浇在葱花上。

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豆腐的制作工艺过程视频-第1张图片-

第二道/家常豆腐

做法/1:把豆腐切成厚一点的三角片,再切点青,红椒片,再准备点木耳。2:锅内倒油,待油温六七成热时,把豆腐一片一片下入,炸制金黄色后再把青红椒块也迅速炸一下后倒出。3锅留底油,葱蒜片爆香后放番茄酱,蚝油,老抽,生抽,盐味,水,少许白糖勾芡,再放豆腐翻炒几下出锅。

第三道/咖喱豆腐


做法/1:把豆腐切成块,再切点青红椒块。2:把豆腐过水焯一下,焯水时加点盐,这样豆腐不会碎。3起锅烧油,葱蒜沫爆香,加咖喱酱炒一下再加少许水,再加盐味,少许白糖,再把青红椒块放入。4:把豆腐放入锅里,轻轻晃一下锅,不要翻锅,豆腐会碎。5:晃几下锅勾芡出锅。

第四道/煎豆腐


做法/1:先把豆腐切成厚一点片,码放在盘子里两面撒点盐,腌制十五分钟左右。

2:用不粘锅煎制两面金黄。出锅撒上烧烤料。

第五道/肉沫豆腐盒


做法/1:把豆腐一分四小块,用小勺在中间挖个洞。

2:在把猪肉馅加盐味,生抽,耗油,十三香,一个鸡蛋,香油,少许淀粉,然后顺时针搅上劲。

3:把豆腐挖洞的面撒上少许淀粉,再把肉馅填满豆腐,然后再把豆腐盒粘上一层淀粉。撒淀粉,粘淀粉都是为了让肉馅能粘在豆腐上。

4:锅里倒油待油温六成热时,把豆腐盒下入炸,炸制豆腐金黄后倒出,在把豆腐码在盘子里。

5:锅留底油葱蒜沫爆香,加番茄酱,耗油,生抽,再加少许水烧开后勾芡,把熬好的汁淋在豆腐上。在撒点小葱花就好了。

标签: 豆腐 *** 工艺流程 过程 工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