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拼音版 礼记二则原文拼音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6 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礼记学记拼音版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礼记二则原文拼音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礼记学记》漫谈5
  2. 读书分享: 《礼记·学记》的七大办学原则和简注。
  3. 《礼记学记》漫谈6

一、《礼记学记》漫谈5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2、①术:是“遂”(suì)字之误。据《周礼》,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遂。

3、②离经辨志: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

4、③蛾(yǐ蚁)子时术之:古时候“蛾”与“蚁”是同一个字,都念yǐ。“蛾子时术之”意思是,蚂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时时练习衔泥,也能堆成大土堆。这是一句古话,所以说“记曰”。“术”是练习的意思。

5、家,党,术(suì遂)是上古时期的社会结构,跟现在村镇县是一个道理。塾、庠、序,学都是学校的别称。

6、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意思是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7、一年视离经辨志。之一年考察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也就是看学生的根性和志向,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比较好。现代社会教育的选择已经很多了,只是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大学仍然是正统。

8、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做事,是否有团队精神。

9、“敬”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很有讲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敬是一种态度,恭是一种行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顺”这件事儿,要发自内心,态度要好,不是给点儿生活费,请个保姆就算孝顺了。

10、敬业就是认真做事,乐群就是有团队精神。

11、道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戒定慧”。宋明理学家也想弄出一个心法口诀来,于是创造了“主敬存诚”,从而把“敬”的内涵进一步抬升了,

12、具体到修身实践,朱熹说,“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戒慎恐惧”是《中庸》的提法,《中庸》里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领导没领导一个样,有人看见没人看见一个样,做事纯粹出乎我的本心,没有丝毫厉害考量,这才叫做”敬“。

13、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

14、这是《学记》里之一次出现”习“字。汉字“习”也是会意字,描画了鸟儿振翅练习飞行的样子。

15、“习”就是强调实践,就是从知到行。《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走完了整个流程才是完整的学习。

16、亲师,到底谁是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与不善都是我的老师。

17、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18、可见,永远做一个小学生,是学习者应有的态度。

19、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第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两方面做好了可以称之为小成。

20、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你都和什么人交往就知道了。 *** 上有句话,你的身价,是你经常交往的朋友的平均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2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是正直;谅是诚信;便辟是善于迎合他人;便佞是花言巧语。

22、顺便说一下朋与友的区别。看一下文字的演变就知道了。

23、友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样子,暗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朋是两串钱连在一起,《诗经》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友交往总是要用到钱的,后来引申为朋友。

24、《说文解字》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立场一致为朋(背后是有共同利益),志向相同为友。

25、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认知的过程就是分别归类的过程。知道此物不同于彼物,此类不同于彼类,背后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运算。知道了区别也就知道了关联,定义了名字概念,然后才可以运算推理。知类且通达,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26、“强立而不反”就是“择善固执”的意思,这个时候脚跟站得很稳了,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困惑,不会退转,不会违背原则。反兼有两义,一是退转(返),二是违反。

27、大成是古代音乐术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以钟(金)声起音,以磬(玉)声收尾。所以孟子赞叹孔子时说,“孔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28、但是这里的大成显然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29、达到大成以后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之道”了。

30、古人把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学其小者谓之小学,学其大者谓之大学。按照朱熹的说法,小学的教学重心是“学其事”,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的教学重心是“明其理”,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目的是教育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化民易俗”显然是大学的教育范畴。

31、蛾子时术之。“学其事”与“明其理”是无法分作两截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学习其实并无小大之分,就好比小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土堆。

32、《学记》里所提到的教育 *** 与次第,也可以用到企业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上面。

33、新员工入职,也要有个”离经辩志“的过程。离经就是考察专业知识,了解他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辩志一方面是观察他是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观察他的兴趣所在,人只有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潜力。”离经辩志“以后再正式安排相应的岗位。管培生就是这样的实践。

34、敬业乐群,就是看他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以及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

35、”博习“提醒我们轮岗的重要性。人老是呆在同一个岗位会腻烦的,腻烦了就会变成老油条。为了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让他轮岗。轮岗也有利于培养大局观,促进跨部门合作。

36、”亲师取友“提醒我们工作场合师友的重要性。盖勒普员工敬业度调查里有12个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是,“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这一条体现了导师的作用。第10个问题是,“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这一条体现了朋友的作用。

37、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那就是领导者了,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够化民成俗,也就是做好我们前面说过的两件事:支持员工成长和企业文化建设。

二、读书分享: 《礼记·学记》的七大办学原则和简注。

1、示敬道原则。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开学的时候,之一件事要展示敬道的原则。让所有人对“道”都生起信心。用皮弁祭菜,是祭祀的形式。皮弁就是穿上制服,天子亲自参加,因为那个地方是太学,所以周天子要参加。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他自己的各诸侯国也要穿上朝服,到后来就让有司来代替,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持人他来代替。“祭”就是祭祀先圣先师。“菜”就是芹藻之类的祭品。“皮弁祭菜”的意思就是天子任命有司穿着皮弁(太子才能穿的朝服),用芹藻之菜来祭祀先圣先师,也就是说开学的之一天要行祭礼,行拜师礼。祭祀,古代的祖师爷叫先圣先师,到后来学校的祖师爷大家都知道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所以到后代,乃至汉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历朝,大家都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祭祀的目的是什么?“祭神如神在”让学生生起恭敬心,尊师敬道的心。对“道”古圣先贤相传的圣人之道,产生恭敬心,叫“示敬道”。“示”就是展示,用祭礼来展示。

2、官其始原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雅》就是《诗经》的《小雅》,“肄”就是练习,是祭祀时一定要学习《诗经》里面的三首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诗歌都是讲君臣之道,用上下之官、君臣的道义,来劝勉刚刚入学的学生。告诉孩子们在家里要行孝道,进入学校要学君道。这九年,就要努力的学习君臣之道,而且还要用圣贤人的心来学君臣之道,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为官的责任道义来劝勉刚刚15岁入学的学生,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这门学问,就是要劝勉学生学习为官的道义以及君臣相宴乐的和厚。

3、孙其业原则。“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就是学生入学之时,太胥之官先击鼓召集学生上课,学生到了课堂打开框箧,取出所要学习的经典课业。“孙”意思就是恭顺,对我们的学业很恭敬,然后按照学习的顺序来学习。“孙其业”就是恭顺各自所选的经典课业。

4、收其威原则。“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叫稻木,“楚”是荆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鞭。这个教鞭,收敛整齐之,让孩子感到威严,不敢犯错误。所以学生不努力向学,老师就用夏楚二物来鞭挞之。所以在古代,老师就把两个教鞭挂在门边上,然后变得很大,学生上课不认真,老师也不用打他就看着那个教具,看着那个“夏楚二物”再看看学生,学生就知道赶紧做好了,教鞭在哪,这是收其威的原则。

5、游其志原则。“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这个“视学”就是检查,“禘”就是大祭,“未卜禘”就是还没有大祭,祭祀还没有祭过。古代的祭祀叫“春禘秋尝”,一年几次大祭,天子要亲自参加。天子没有参加过大祭,不能视察“太学”。还没有进行祭祀,不要到学校去检查。

“游”的意思是深入。在古代深入进去潜水才叫游。现在的“游泳”古代叫浮水。所以“游其志”的意思是游遐学生的志意,让这些太学的圣贤师生们,深入经典。深入经典才能智慧如海,不要乱检查他。所以圣贤学问真好,天子和诸侯只有完成了夏天的大祭祀之后,才能对太学进行“视学”,这样才能不要很急切的逼迫学生。

6、存其心原则。“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时观”就是学生刚入学时,老师时时观察学生。却没有和学生一直叮咛很多道理,是希望让学生自己去深入领会圣贤的教诲。“存其心”让学生把道理存于心。老师没有讲很多道理,学生就会心愤愤,口悱悱,然后老师才启发学生,学生就会把所悟到的道理生存于心。

7、学不躐等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幼者”是初学者,作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学问的初学者,最近深刻感悟到此处的“学”的意思是教与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所以教学不能逾越等级。就是说圣贤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习谦退,不能逾越学习的次第。让初学的学生听而不问,所以教学不躐等。教学的常理,如果学生有疑惑未能通达的,必须问老师,但是初学者刚刚接触的学问不熟悉,所以要学会谦退,要多听老师或学长姐说,不要随便发问,否则就容易骄傲自满,发问,也常常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礼记学记拼音版 礼记二则原文拼音版-第1张图片-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个方面都是办太学办教育的大原则。

三、《礼记学记》漫谈6

1、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2、①皮弁(biàn):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皮弁就是皮帽子,这里代指礼服。

3、③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

4、④肄(yì):学习。肄业就是还在学习,尚未毕业。

5、⑤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这三首诗都跟官场礼仪有关,所以下文说“官其始也”。官:这用指做官的道理。

6、⑥鼓箧(qiè):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这里指代书包。

7、⑧夏(jiǎ)楚:夏,同“槚”,楸树的别称。楚,也是一种树,又叫荆树。这两种树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枝干坚劲有韧性,所以用来做教鞭,也就是“戒尺”,小朋友们不听话,老师就用这个来打手心。

8、⑨收其威也: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9、⑩卜禘(dì):卜是占卜。谛是一种盛大的祭祀。

10、⑪躐(liè):超过。躐等就是逾越等级,不能循序渐进的意思。

11、⑫伦:本意是人的辈分,引申为原理,原则。

12、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这是一种仪式,用来培养恭敬心。跟我们现在开学典礼上升国旗唱国歌是一个道理。

13、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演奏和唱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曲子。那个时候《诗经》都是自带曲调的,可以演奏和唱诵,其中《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属于贵族阶层的主流音乐。为什么要演奏和唱诵这三首呢?因为这三首诗都是跟做官相关,而这些学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官的,算是一种职业教育吧。这三首诗歌大约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校歌了。

14、其中《鹿鸣》描述的像是年会聚餐的情景。《四牡》和《皇皇者华》描述了出差路上的情景,一个心情比较忧伤,一个心情比较愉快。这三首诗度娘那儿都有,我就不附录在这里了。

15、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击鼓召集学生上课,打开箱子(箧)发书,希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谦恭有礼。跟现在上课打铃一样,可能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老重的不方便携带,而且数量未必有那么多,不能满足人手一份,可能都是放在教室里,上课时才能打开箱子取出书本,下课了还得整理好留在教室里。

16、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的,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

17、皮弁祭菜,鼓箧夏楚,都是在讲仪式感,以形成一种支持学习的氛围。

18、仪式非常重要。仪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易经》上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就是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仪式。仪式是领导者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要大办年会?年会有生产力吗?当然有,它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生产力的。

19、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古时候祭祀是大事情,《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三代,一年到头有数不清的祭祀,其中每个季节各有一次大祭,在春曰礿、在夏曰禘、在秋曰尝、在冬曰蒸。禘祭发生在夏天,而学生们入学是在春天,夏禘之前,教育部的官员不会来视察,也就是说没有考试,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依着自己的兴趣志向来安排学习。

20、想想现在的学校,有多少考试,学生能不烦吗。

21、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加以引导,这是要让学生“存其心”,存什么心呢?存乐学之心。孔老师在《论语》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去琢磨,去讨论,去苦思冥想,让课堂上讲授的孤立的知识点在他们心里碰撞发酵,产生连接,在火候到了的时候轻轻点拨一下,然后豁然开朗。不这么做,其实是老师自己在炫耀,在剧透,从而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

22、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所谓幼者就是低年级的学生。古时候的课堂是混班,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所以特别强调幼者听而弗问,否则会扰乱教学进程,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

23、我们会想当然的觉得应当同一年级在一起上课啊,其实这只是一个思维定势。混班有混班的好处,听说国外有混班的实验,效果很好。

24、提问真是一门大学问。提问是一把尺子,问题一出口,你的深浅人家马上就看到了。我们鼓励提问,但是我们不喜欢懒惰的问题。什么是懒惰的问题呢?比如你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你不会查字典吗!这就是懒惰的提问,幼者听而弗问,主要是指这类问题。

25、如果你问,“老师,您在课堂上不是鼓励我们提问吗?为什么这里说听而弗问呢?”哎!这就有意思了,这是个真问题。

26、真正的问题,象一束光,照亮我们未知的领域,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也答不出来,而又确有回答的必要,这就是“大哉问”。

27、孔子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听课就不提问,也很牛B。

28、我们没有颜回的天赋,但是我们可以在提问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把资讯类的,可以找度娘帮忙的问题自己先解决掉,把提问时间留给探索性的问题,学习效率可就不一样了。

29、”躐等“的反面是循序渐进。到底是循序渐进,还是超常规发展,我想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所有超常规发展的背后,还是有个“序”,只不过这个“序”和通常的“序”不一样。每个人的“序”都不一样,找到自己的“序”,你就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了。

30、多说几句关于“循序渐进”这个理念在工作中的应用。很多工具,模型,其应用要点就在于按步骤,不要躐等,比如Design Think五个步骤。可是人们总是太急了,习惯于看到问题,马上搜寻 *** ,甚至直接付诸行动,这就产生了逻辑上的跳跃,这样子的 *** 是很肤浅的,是被旧有的经验绑架了,效果肯定不好。古人说,“急事缓做”,这里头就有不躐等的智慧。

31、此七者,教之大伦也。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听而弗问。这七件事体现了教学的大原则。

32、官先事,士先志。做官最重要的是业务要熟练,读书人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志向。

33、士,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更低一个等级,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处于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知道统治的奥秘,又能体察民众的疾苦,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孔子说,“数始於一,终於十,推十合一为士”,这是给了“士”一个神圣的合法性。

34、志,从士从心,士心也,读书人的心声,意志,志向,理想。北宋大儒张载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是说出了普天下读书人的心声。

35、我们每个人都兼有"官"和“士”两个身份。官是我们的工作角色,士是我们个人学习与成长意义上的角色。

36、作为职员,首要的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不好,什么情怀都是扯淡。

37、而作为一个“士”,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站立在世界上,必须要拷问自己“志”在哪里?志就是人生使命,人生意义。而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活动都只是载体。

38、如果能把两方面和谐统一起来,当然很好啦,就像下图表达的那样。

39、你所爱的就是你的志向,你的”士“的身份的表达;社会认可的就是你的工作,你的”官“的身份的表达;你所擅长的就跟你的学习相关了。学习把”官先事“和”士先志“完美地联系在了一起。

关于礼记学记拼音版和礼记二则原文拼音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礼记 拼音 二则 原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