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社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膏满黄肥时。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说起螃蟹,当属阳澄湖大闸蟹最负盛名。色、香、味三者之极,吸引了众多食客不惜重金只为一饱口福,奉其为“蟹中极品”。
古代文人将吃阳澄湖大闸蟹作为“生平独此求”。章太炎的夫人汤国黎对阳澄湖大闸蟹青睐有加,一句“若非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成为阳澄湖大闸蟹最著名的广告词。
“一掬阳澄水,流芳自古今。”作为文化悠久、生态宜居的江南水乡,独拥三分之二阳澄湖水面的相城区素有“中国清水大闸蟹之乡”的美誉,出产的阳澄湖大闸蟹扬名海内外。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9月21日,蟹农收获之一篓阳澄湖大闸蟹。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一只只大闸蟹张牙舞爪、肥美壮硕,丰收的喜悦顿时感染着现场所有人。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那么,今天就跟着小新奔赴苏州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搭上小船去湖里抓螃蟹,走进当地蟹农家里、生态养殖基地,看一看现如今的阳澄湖大闸蟹是怎样接受科学养殖的,一起揭秘它正确的“打开方式”。
吃上一只大闸蟹,你需要等多久?
抵达钱东家时正值中午,钱东是苏州土生土长的蟹农,生在阳澄湖边、长在阳澄湖边。
他小时用来充饥、解馋的大闸蟹,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忙碌的店员将一盆盆大闸蟹端上餐桌。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钱东家的农家乐后厨,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灶台上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活蹦乱跳、青壳的螃蟹被五花大绑,不一会儿就染上了金色,如同把金秋的万千风味,全部锁在了方寸蟹壳中。忙碌的店员小跑着,将一盆盆大闸蟹端上餐桌。
“今年气候比较好,加上科学养殖,大规格的螃蟹比较多。每年这个时候,不少食客都会选择来阳澄湖边,吃美味的大闸蟹。”钱东说。
张铖展示标准化生态池塘里养殖的大闸蟹。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
从蟹苗到成熟的大闸蟹,再经过烹饪端上餐桌,你一定很好奇,这个过程究竟需要多久?
在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找到了答案:一年半。
每年的春季,大闸蟹蟹苗开始放养,到次年10月份肥美的阳澄湖大闸蟹长成,要经历优胜劣汰、层层筛选,前后得经过18个月左右。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疫情期间,蟹农朱健明如期完成了共46亩蟹塘的蟹苗投放。“蟹苗是本地培育的,运输上没有受疫情影响。”朱健明介绍,蟹苗运输车的司机经过路障关卡检测,进行信息登记后,就可以进入他的养殖基地了。朱健明通过 *** 指挥运输车辆到相应蟹塘前,卸下蟹苗。等到运输车离去,他再过去投放蟹苗。
通过这种全程“无接触式”的蟹苗投放,既保证了人员安全,又没有耽误农时。
标准化生态池塘。中新社记者 钟升 摄
近年来,相城区积极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以“能改则改,不改则退”为原则,明确2020年全区非标准化养殖池塘全部实施提升改造或退养,不能纳入标准化改造的,全部退出养殖。
与此同时,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如火如荼的展开。今年全年,阳澄湖大闸蟹的产量预计在10260吨左右,其中围网养殖区产量1500吨左右,沿湖周边高标准池塘养殖产量8760吨左右。
现在,除了传统的湖中围网养蟹,标准化生态化池塘养殖已经占到养殖的大头。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既保护了阳澄湖环境,又保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字招牌不消亡。
9月21日,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基地内,技术熟练的工人正在给螃蟹称重。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在阳澄湖镇的大闸蟹配载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忙而有序地包装阳澄湖大闸蟹,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捆扎也是一件技术活。今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喜相逢”,目前正值大螃蟹销售旺季。绑蟹工个个“忙开了花”,常常要加班加点工作,扎完一只螃蟹最快只需2秒,一天可绑近万只螃蟹。
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铖介绍,近几年,国内的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曾经“卖不出村”的大闸蟹,现在从客户下单到收货,一般48小时就能 *** ,江浙沪地区隔天就可以送到。
从养殖到捕捞,再从物流快递到百姓餐桌,因为有了科学生态养殖,所以,“蟹乡”好水养出优质的阳澄湖大闸蟹成为苏州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
吃掉一只螃蟹,到底需要多少步?
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阳澄湖边的老饕看来,最原始、简单的蒸煮,就是烹调大闸蟹的更佳方式。这样保留了食物最纯粹的味道。
传说古人吃蟹,分为“文吃”和“武吃”。
钱东的家人展示用“蟹八件”“文吃”大闸蟹。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吃蟹文化,从魏晋开始就影响着古人吃蟹。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
相较于文人雅士的“文吃”,还有一种“武吃”。有记载,魏晋时期,晋人晋毕卓嗜酒,“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武吃”吃的是快意人生,“文吃”吃的是优雅、闲适。“文吃”中最特别的,还有站在吃蟹鄙视链顶端的“蟹八件”。
钱东的家人展示吃完螃蟹后,用螃蟹壳拼成的“大闸蟹”。
吃大闸蟹最经典的吃法是“吃完一只蟹仍然是一只蟹”。
“纤王剥啄双郭索,落花蝶舞唾生香味。”在“蟹八件”的帮助下,钱东的家人就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螃蟹优雅地吃完,还能拼成一只完整的螃蟹。
在苏州,人们对螃蟹的热爱并不止于螃蟹本身,秃黄油、蟹黄豆腐、蟹黄汤包、面拖蟹……他们还乐此不疲地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吃法。
科普小讲堂
什么是大闸蟹?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以螺蚌鱼虾藻类水草为食,秋季成熟。像我们比较常见的青蟹,属于锯缘青蟹,并不是大闸蟹。
“闸”字源于传统捕蟹方式,捕蟹者设一竹闸,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爬上竹闸一一捕捉,很是便捷,闸蟹之名由此而来。
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阳澄湖大闸蟹与其他种类的螃蟹有啥不同?
钱东介绍,阳澄湖大闸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有四大特征:青背、黄毛、金爪、白肚。
1、青背。阳澄湖大闸蟹的背壳呈青灰色。由于这种色彩大方洁净,惹人喜爱,故称"蟹壳青"。
2、白肚。阳澄湖蟹的白肚白中带青,有光泽,给人晶莹洁白的感觉。阳澄湖蟹的白肚外观上能给人一种玉质般的美感。
3、金爪。阳澄湖蟹蟹爪近似上等烟丝的金黄色,故又名"金爪蟹";而普通河(湖)蟹常与泥浆接触,则呈灰褐色。阳澄湖蟹的"金爪",也是阳澄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它的。
4、黄毛。是指阳澄湖蟹两螯八腿上的茸毛都是金黄色的,且长达3-4厘米,普通的蟹不仅爪呈灰褐色,而且茸毛也短。
怎么样挑选大闸蟹?
选蟹要做到“五看”:一看颜色;二看个体;三看肚脐;四看蟹毛;五看动作。蟹的颜色要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要大而老健;肚脐要向外凸出;蟹脚上要蟹毛丛生;动作要敏捷活跃。
大闸蟹有哪些部位不能吃?
蟹腮: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是蟹的呼吸器官。蟹腮下的三角形蟹白也要在食用前去除。
蟹肠:掰开蟹身,蟹黄、蟹肉处有 一根根黑色的东西就是蟹肠,应去除。
蟹胃:蟹胃隐藏在蟹盖上的蟹黄堆里,内有螃蟹的排泄物。
蟹心:蟹心也叫蟹六角板。掀开蟹壳,可以看到一层黑色的膜衣,白色片状的蟹心就藏在黄膏与黑色膜衣之间。
如何保存大闸蟹?
冰箱(推荐)
把大闸蟹的脚和钳捆起来,放在冰箱的保鲜柜(温度5℃左右),盖上湿毛巾。用手轻轻触碰大闸蟹的眼睛,如反应不灵敏请立即食用。
塑料桶(需将大闸蟹松绑)
把大闸蟹放入30至50公分高的塑料桶(不能层叠),然后加水至大闸蟹身体的一半高(保湿)。不能把大闸蟹全部淹没。室内气温15℃左右时可保存2至3天。
暂养池(需将大闸蟹松绑)
把浴缸做暂养池。把大闸蟹轻轻倒入浴缸中,水的高度刚好埋住大闸蟹。室温控制在15℃左右。根据存储时间和数量,投食少量的小鱼小虾。可保存3至5天左右。
“在作死的边缘试探”,图为错误示范。
温馨提示:
1.不要随便徒手去抓蟹。
2.给蟹松绑后,一定要注意大闸蟹“越狱”。【吃货吃大闸蟹必备】蟹八件
在桂花飘香的季节,置酒品蟹从来都是人生一大快意。江南地区产蟹,秋季正是蟹黄肥美时节,昔日江南文人,持螯品菊,可以将吃蟹艺术化,并创造了吃蟹工具“蟹八件”。乱嚼一气的牛吃蟹,历来是要被内行的人们笑话。当褐红色的螃蟹热气腾腾端上桌来,吃蟹人先是用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用锤对准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以铲打开背壳,然后分别将钳、叉、刮、针轮番使用,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分别取出金黄的蟹黄、洁白的蟹膏、鲜嫩的蟹肉。一手端起蟹壳,把这天下之一美味送入唇舌之间时,真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享受。那么“蟹八件”到底是哪八件呢?阳澄湖莲花岛小朱偷偷告诉你~
1.蟹盆。可以用来盛放蟹盖,也可以创新改良,利用其容器的模样,放入与蟹搭配的蘸汁。
2.剪刀。大闸蟹多毛,剪刀的功效就是剪下蟹腿、蟹螯上的棕色长毛。
3.蟹针。剔除不可食用的白色蟹鳃和盖上连骨的蟹胃,这些都不能食用。同时,还能用其方便地剔出蟹身上的肉和钩出蟹腿里的肉,以便食用。
4.长柄勺。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启开蟹后,大块的蟹黄或膏可以用勺子一口口送入嘴里,那滋味,满足至极。
5.腰圆锤。拿起一只蟹,在蟹背边缘轻轻敲打,将蟹壳松掉,有利于掀开蟹盖。(如今的豪放派们,用手指便可掀开,所以大多餐厅已见不到这件工具了。)
6.长柄斧。用长柄斧掀开背壳和肚脐,再加上用锤子击打了多遍,很容易开启。
7.蟹钳。开启蟹螯的更佳利器,坚硬的蟹螯放在钳子中,轻轻用力,壳子便碎开,再用签子剔出蟹螯中的肉。
8.剔凳。像是小砧板一样的金色小凳子,可以将蟹放置其上,然后方便地用其他工具取出蟹螯或蟹身里的肉。
如何使用“蟹八件”细致完美地品尝蟹之美味不光是吃的艺术,更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下面是阳澄湖莲花岛小朱收集的“蟹八件”使用 *** ,简述如下:
第1步:用蟹剪从后到前将蟹腿剪下。注意应避开关节部分,而从关节稍微靠前一点的地方下剪。
第2步:用蟹针将腿肉顶出,放在蟹碗里,点姜醋食之。
第3步:对付两只大螯。用蟹锤将放在蟹桌上的蟹螯轻轻敲松,剥开蟹壳用蟹针挑出其中的蟹肉。如果想着最后能把蟹完整地拼回原形,用蟹剪从内侧将其剪开,挑出蟹肉即可。
第4步:用蟹锤对准蟹壳四周侧面轻轻敲打,将壳敲松。
第5步:以蟹针挑开已经敲松的蟹壳。经过敲打之后蟹肉、蟹胶完全与蟹壳脱离,很容易操作。
第6步:用蟹针上带小叉子的一端将白色的蟹胶集中起来,放到蟹碗里,就可以吃了。
这样,一只大闸蟹就吃的干干净净啦,吃完不要忘了把蟹壳拼成一只完整的蟹哦!
郭索、横行介士、无肠公子、菊下郎君……
这些都是我
或许听起来有些陌生
但我有个响当当
让你一定爱到骨子里的名字
那就是
螃蟹
两螯八足
相貌又丑又凶
长成这样还能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得到“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赞许
这就不得不佩服之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传说大禹治水期间遇到夹人虫捣乱
大禹的得力干将巴解命人在城边挖水沟
并在水沟里灌满热水
夹人虫掉到里面马上就烫死了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
这家伙活着时看上去张牙舞爪很不友善
烫熟了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不过众人怕它有毒不敢吃
还是巴解胆子大
抓起一只打开甲壳尝了一口
就这一口便发现了人间美味
引得大家纷纷效仿煮夹人虫吃
还特意在“解”字下面加了个“虫”字
夹人虫才有了响当当的名字——“蟹”
据说巴解是江苏昆山人,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颇具现代感的城市。
不过书中关于吃蟹最早的记载
吃的可不是煮熟的香喷喷的螃蟹
《周礼》中曾提到过荐羞之物
按照东汉郑玄的批注
其中就包括了“青州之蟹胥”
也就是青州的蟹酱
青州大体就是今天河北、山东半岛一带
而蟹胥很有可能指的是海蟹
2017年9月4日,休渔期结束,渔民在青岛市中心渔港筛选优质螃蟹。
到了魏晋时期
用糖、蓼汤和盐腌制螃蟹开始盛行
不过那时人们流行吃蟹鳌
东晋著名“酒鬼”毕卓就曾这样描述他的理想:
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
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隋唐时期
用酒糟和蜜糖腌制的螃蟹开始占领餐桌
不过这时人们还是习惯吃蟹鳌
据说直到后汉
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刘成勋
才把蟹黄当做本命
在他看来十万个蟹鳌也比不上一个蟹黄
刘成勋还因此得了个“黄大”的外号
蟹黄是雌蟹体内的卵巢和消化腺,呈橘黄色、味道特别鲜美。
腌螃蟹称霸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阳澄湖还不是淡水蟹的盛产地
直到南宋定都杭州
吃蟹的传统才被传到南方
淡水蟹的产地才从河南、安徽
转移到了南方
阳澄湖畔盛放的荷花。
到了明清时期
吃蟹再次迎来大变化
那就是原汁原味的蒸蟹开始备受推崇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就是蒸蟹的坚定支持者
在他眼中用煎炒烹炸方式做螃蟹的人
就是嫉妒螃蟹的美味和美貌
直到现在
懂行的老饕们还是坚信螃蟹整个蒸熟
被自己亲手剥开吃掉才有乐趣
为了配合这份乐趣
早在明代
就有能工巧匠 *** 出了精美的吃蟹工具
工具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8种
所以被称为“蟹八件”
吃蟹工具发明后
吃蟹成了文雅而潇洒的饮食享受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蟹八件。
中国人爱吃蟹
源于中国螃蟹品种丰富
全世界约有4500多种螃蟹
中国约有600种
细分起来很复杂
但在中国人眼中其实只有海蟹和淡水蟹之分
前者有梭子蟹、花蟹、青蟹等
后者虽按生活水域有湖蟹、江蟹、河蟹、溪蟹之分
但大多数人还是只认一种
那就是大闸蟹
大闸蟹
大闸蟹的学名是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的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
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
绒螯蟹大名因此而来
中华绒螯蟹是正宗中国土著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境内南北沿海各地湖泊
年总产量大约在80万吨左右
最为著名的阳澄湖去年大闸蟹产量约1600吨
它们最终都成了中国人的盘中餐
这种在国外极具侵犯性的物种
甚至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列为
“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但在中国人的口中却很难成灾
去年美国马里兰州安奥兰多郡公共事业处发出的“通缉令”:要求民众们帮忙抓捕大闸蟹。
大闸蟹蟹肉雪白
弹牙可口
不过最让人难忘的
还是金黄的蟹黄和果冻状的蟹膏
前者为母蟹特有
后者是公蟹成熟的标志
两者同样入口即化、鲜美异常
吃后有韩娥歌声绕梁三日的效果
左为圆脐的母蟹,右为尖脐的公蟹。
蟹黄
蟹膏
梭子蟹
大闸蟹好吃却有个致命“缺陷”
就是个头小
两三只下肚依然觉得不过瘾
所以很多人反而青睐个大的海蟹
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梭子蟹就是其中之一
梭子蟹俗称白蟹
肉质洁白细嫩
两螯内的肉更是肥厚
吃起来特别过瘾
每年开春是吃雌蟹的好时候
这时的雌蟹黄多味美
不过冬季到来前的雄蟹因要越冬
通常会把自己吃得丰满肥大
所以此时吃公蟹更好
青蟹
还有一种海蟹非常有名
这就是青蟹
长江口是青蟹分布的北界
再往北就不适宜它生存了
雌青蟹的黄比梭子蟹更加丰满
产于浙江的三门青蟹特别有名
秋季正是吃三门青蟹的好时节
此时的蟹壳非常大
而且黄多油满
浙江三门,青蟹养殖户准备出售的大青蟹。
还有一种青蟹一定要大书特书一下
那就是广东人最熟悉的黄油蟹了
这种蟹可谓蟹中贵族
据说1000只青蟹里可能都出不了三五只
最早把它当做餐桌美食的就是广东人
深圳和台山是公认的优质黄油蟹产地
因为这里是咸淡水交汇处
这样的水质养出来的黄油蟹更加清甜
吃黄油蟹更好的 *** 就是蒸
蒸好的蟹身呈橙黄色
打开后整只蟹里充满黄油
不过要特别提醒大家一句
蒸黄油蟹时一定要保证它是完整的
即便是断了一只脚
黄油都可能跑出来
影响口感
下面地理君打算用各种做法的美味螃蟹
来 *** 一下你的味蕾
准备好了吗?
接招吧
清蒸蟹
清蒸是我们日常处理螃蟹最常用的 *** 了
这也是老饕们最为推崇的 ***
普通食客蒸蟹时还会准备一碗蘸料
蘸料由生抽、醋、白糖、姜末组成
都说螃蟹性寒
蘸着有姜末的蘸料能解寒
不过老饕们相信原汁原味才是吃蒸蟹的更高境界
所以坚决拒绝蘸酱料
蒸蟹时有两点要注意:
首先就是螃蟹要背朝下脐朝上
这样蟹黄蟹膏就不会流出来了
其次蒸的时间不宜太长
否则肉质一老就会影响口感了
醉蟹
这是江浙一带处理螃蟹的一种方式
据说最早出现在江苏兴化
由当地经营活蟹的童氏家族
在明洪武年间 *** 出来的
醉蟹有生醉和熟醉两种
前者将螃蟹去污杀菌后放入醉料里生腌
后者要在经过熟处理后再放入醉料
江浙一带很少熟醉螃蟹
通常都是用大闸蟹生醉
醉料里会加入黄酒、生抽、白糖等
腌制一周捞出后
改刀就可上桌
吃起来酒香浓郁、特别鲜美
秃黄油
“秃”在苏州话里有“独有”之意
“黄”指大闸蟹的蟹黄蟹膏
“油”则专指猪油
合在一起就是只用蟹黄蟹膏和猪油做的一种酱料
和掺入蟹肉的蟹黄油相比
秃黄油的成本高了很多
上百只大闸蟹才能做出一碗
所以价格自然高
只要一两勺加入普通白米饭里
再加一点点镇江香醋
就足以化腐朽为神奇
尝过的人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雪花蟹斗
雪花蟹斗属于苏菜
据说陆游笔下的蟹馔牢丸
康熙口中的芙蓉蟹
乾隆喜爱的剥蒸蟹都是它的前身
初看这道菜你可能会被雪白的蛋泡吸引
但其实螃蟹壳中盛放的内容才是精髓
做雪花蟹斗非常吃功夫
需要蒸蟹、拆蟹粉、炒蟹粉、打发蛋清、蒸蛋清等
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光是拆蟹粉就足以让人崩溃
而且炒蟹粉必须讲究新鲜
也就是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的:
“以现剥现炒者为佳”
如果超过4个小时
就“味干而味失”了
而蟹粉除了是这道菜的主料
还能做成小笼包、蟹粉豆腐等
同样特别受欢迎
水蟹粥
这是澳门的一道看似简单的美食
不过正宗的水蟹粥要同时选用水蟹、膏蟹和肉蟹
还要加上特制的蚝粥
蟹都是澳门本地蟹
由于地处咸淡水交界处
所以蟹的味道特别鲜甜
熬粥时蟹也不会被斩碎
避免碎蟹壳掺入粥内影响口感
“叹一啖”有着鲜美蟹黄、蟹肉的蟹粥
必会满口留香
避风塘炒蟹
最早出现在香港铜锣湾的避风塘炒蟹
如今已成为粤菜中最常见的菜式
这道菜用到的是肉质肥厚的肉蟹
它的精髓就在于蒜蓉独特的风味
炒制时蒜蓉变得焦香脆口
而且和辣味、豉味很好地融合
加之鲜美的螃蟹
味道非常独特
作为写这篇文章的预热
地理君已经在前几天吃了一次螃蟹
因独爱肉质厚实的螃蟹
所以选择了梭子蟹
什么,味道如何?
你猜
话题
想好今晚吃什么螃蟹了吗?
- END -
图自:123rf、视觉中国、 ***
编辑 / Jackie
别错过
你好好吃鸭
中国夜宵列传
(微信号:dili360)
都说螃蟹很好吃,其实古代吃法更讲究,还带有八种器具,实在专业每当到了中秋,亲友团圆的时候,众人齐聚一堂,都会摆上一桌子好酒好菜。提到中秋你首先会想到的食物是月饼。那你有没有听说过螃蟹宴?
它其实也是中秋盛宴上重要的一个部分。
从古至今,美食是中化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螃蟹自古人发明出来延续至今,不断衍生变化,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它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模样?
早在清代之前,《金瓶梅》当中就有过关于螃蟹宴的描述。
《金瓶梅》当中的螃蟹宴真实的描绘了一幅民间日常吃螃蟹的场景,其中,是如此描绘的:“月娘吩咐小玉去取一些葡萄酒来,而这时候金莲提出螃蟹还是和金华酒更加搭配”。看来这喝什么酒同样很重要啊,不过同样是众人围坐一起享用宴席,相比较大观园,却少了那种诗香儒雅的味道。
说起螃蟹宴,那就不得不说一说《红楼梦》当中的螃蟹宴。荧幕上的大观园众姐妹围坐一起食用螃蟹分外热闹的一幕成为了《红楼梦》当中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桥段。
《红楼梦》的背景时代处于清代,那个时候可不是谁都能吃到正宗处理的餐宴螃蟹的。贾府当中的螃蟹是经过“大厨”道道加工,精细处理的,其中的手艺及其复杂。红楼梦里的螃蟹宴不但彰显着贾府的高贵,还充满了书香气。
《红楼梦》当中是这样描写螃蟹宴的,先说李纨和凤姐伺候贾母:薛姨妈剥开蟹肉,又吩咐丫头取菊花叶子桂花蕊熏出的绿豆面子来,准备洗手。此时,鸳鸯,琥珀,彩霞来替凤姐。正大家欢笑一堂之际,萍儿要腥手去抹琥珀的脸,却被琥珀躲过,结果,正好抹在了凤姐的脸上,更是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一干人等其乐融融,气氛好不自在快活。
大餐享用过后,饱暖思诗欲,宝玉此时提议大家吟诗。于是,大家边吃边喝,同时还绞尽脑汁想诗。忽的薛宝钗吟出几句:“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厅堂之上,大家对此赞不绝口。
民间有螃蟹宴,古代皇宫里自然更不会缺少这样高端大气的皇家螃蟹宴。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洗手蟹与蟹酿橙。
洗手蟹的做法是拿一只活螃蟹洗干净,然后加入盐、酒、生姜等调料腌制,腌制好,洗一下手就可以吃。 “洗手蟹”之名由此得来,据《武林旧事》记载,此菜还一度传入皇宫,成为宫廷里的一道名菜。
另一道出名的菜就是蟹酿橙。《山家清供》有过关于这道菜的描述,它是这样做的:先把一个橙子掏空,然后,将处理好的蟹肉装进去,放入瓮中,用酒,醋,再加水蒸熟。
这道菜丝毫不逊色于洗手蟹,同样被列入宫廷名菜当中,当时有号称“皇帝赐筵十四盏”的大宴,其中第八盏就是这道“螃蟹酿橙”。
关于皇宫里的螃蟹宴,刘若愚写了一部《明宫史》,其中,对皇宫里的宴席有过浓墨重彩的描述:“始造新酒,蟹始肥。”金秋八月开始酿酒的时候正是吃螃蟹的更佳时候。
“凡宫眷内臣吃蟹,五六成群”则是为我们描写了一副皇宫里众人享用螃蟹的美妙画卷。
“攒坐共食,嬉嬉笑笑。”宫廷之中管制森严,平日里其实是非常无趣的。那些妃子宫女们吃螃蟹和剔蟹胸骨的灵巧模样,为乏味的皇宫里带去了一丝乐趣。
还有一句:“食毕,饮苏叶汤”,苏叶汤不光好喝,就连它的叶子都有妙用。
宫廷里的 *** 姐们很早就发现,紫苏叶可以去除螃蟹的腥味,同时还可以消释螃蟹的寒气。
不得不说,古人实在是有先见之明,直到今天,紫苏叶在吃螃蟹时仍然在沿用。着实令人感叹,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特色文化当中的一块瑰宝。
就连我们现在出去常吃的蟹丸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它做好了,清初朱彝尊《食宪鸿秘》中就有关于蟹丸的做法:把螃蟹去壳取出其中的螃蟹肉,加姜,蛋清等调料,放进竹筒蒸煮。
古代有一个号称“蟹仙”的人叫做李渔,他最喜欢吃螃蟹,对其赞不绝口, “蟹之鲜而肥”,又说道蟹肉甜而不腻,蟹白如同美玉,蟹黄如同黄金,把蟹肉的 *** 与可口写的令人垂涎三尺。
李渔吃螃蟹甚至到了“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的程度,别人是为了某件事情废寝忘食,而他是为了吃螃蟹忘记了别的一切。
说起吃货,自然要想到袁枚,他在自己的《随园食单》中提倡清淡的吃法,就是并不需要添加其它的配料,更佳的食用 *** 是用放少量盐的汤将其煮熟,这样的原汁原味更显蟹肉的美妙。果然,吃货对食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吃螃蟹如果只用手的话就显得太LOW了,古人为了能更好的享用螃蟹,特地发明了特定的食用餐具 “蟹八件”。
蟹八件是明朝的漕书发明的,他首先想到用锤敲碎蟹壳,然后,又想到用刀、钳解决蟹腿等部位,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了多种工具。
后来发展到了小方桌、长柄叉、圆头剪、镊子、腰圆锤、长柄斧、钎子、小匙八件工具,所以,蟹八件由此而来。
“蟹八件”是为吃蟹专门设计的。用它们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有剪、夹、剔、盛等。
螃蟹被端到桌子上的时候,首先,要用锤子敲碎蟹壳,然后,再用圆头剪剪去八条肢脚,继而,进行食用。而吃蟹脚,蟹螯,当时有个非常流行的吃法。就是使用钎子,这样不仅显得优雅,更显斯文端庄,是古代文人墨客中更流行的吃法之一。
而使用特定的一套餐具来吃螃蟹,在明清时代的南方浙江等地,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这种吃法风靡一时。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些关于螃蟹的谣言。
*** 上盛传食物相克的道理,说螃蟹不可以同桔子一同食用,事实上这是不可信的。有科学家做过专门的试验证实过,吃大量的螃蟹再吃大量的桔子,对某些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确实会引起不适,但是,这其实是个体差别,其根本是大家体质的不同。
所以,这不能怪到食物相克的头上。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才发现,原来,关于螃蟹有这么多的典故,以后再吃螃蟹的时候,回想这些,是不是更加有趣了呢?
奇葩构造为生存。
中秋临近,又到了吃螃蟹的黄金时节。
在传统习惯中,螃蟹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虽然近些年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宠物蟹,但恐怕我们对这些的小家伙总体的印象依旧只停留在“横行霸道”、“母蟹吃黄”、“公蟹吃膏”这些最基本的层面上。
不过,除了经常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螃蟹身上有着太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哪是肚子哪是胸?
说起吃,就不得不提螃蟹的远亲,俗称小龙虾的“克氏原螯虾”。同样是味道鲜美,因为吃起来麻烦,聪明的商家推出了一种名为“虾尾肉”的冷冻食品,帮吃货们解决了困难。相对来说,虽然古代就有蟹八件等拆蟹工具,但却从没有商家直接替吃货把蟹黄或蟹膏取出来(饭馆除外)。这点和螃蟹的身体构造有关。
除鳞虾外,所有名中带虾或蟹的甲壳类动物都属于十足目。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它们的身体都只有相对较硬的头胸部和相对较软的腹部两部分(所谓的虾尾肉其实是小龙虾的肚子),只不过虾的肚子正常生长在头胸部的后面,既可以正常伸展又可以蜷缩起来,而螃蟹的肚子则紧贴在头胸部的下方,跟后者融为一体,变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蟹脐”。
公蟹的蟹脐呈三角形(图片来源:爱奇艺视频)
奇葩构造为生存
从大范围说,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门,因肉身长在外骨骼内部,它们无法长得太大,时常沦为其他动物的口中餐,逃跑和躲藏成了面对天敌时的唯二办法。
然而,螃蟹短宽的身体在游动时受到的阻力面太大,遇到逆风天气只能顺水漂,这显然对逃命不利。脑补一下:天敌来了,螃蟹逃跑却被逆向而来的水流往后推,岂不完蛋了?
逃跑不行就只能找掩体藏身。寄居蟹喜欢呆在海螺壳里,豆蟹喜欢挤在双壳贝的壳内。
古生物学家推测,为了把整个身体都藏进壳内,螃蟹的祖先不得不经常尝试蜷缩腹部,久而久之,肚子就变成了紧贴在头胸下面的扁平形状。
豆蟹(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祖先是个“四不像”
根据2019年的研究,所有的螃蟹都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虾蟹腹部的最后一节是尾巴,螃蟹的尾节很短)的物种,约五六千种,分属于39个总科,分子研究显示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
最早的蟹化石发现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地层中,而最早可通过化石复原的蟹类动物则是生活0.95~0.9亿年前的“迷惑丽魔蟹”。从复原图看,迷惑丽魔蟹体长约1.6厘米,宽1厘米,长相可以用四不像来形容,巨大的球形眼睛像昆虫幼虫,嘴巴像虾,螯肢像螃蟹,甲壳像小龙虾,四肢则是更擅长游泳的桨叶状。参考化石形态,结合现在的螃蟹可以上岸爬行这一点,一些学者推测螃蟹的祖先有可能是一类形态似虾非虾的动物。
迷惑丽魔蟹复原
(图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9-04-callichimaera-perplexa-platypus-crabs.html)
胃里长牙齿
在螃蟹壳靠近嘴巴的地方,有一块圆锥形的空心包膜,里面包裹的东西看上去像个和尚,传说他就是白蛇传中破坏许仙和白娘子美好爱情的法海,因害怕玉帝惩罚躲进了螃蟹壳里。
当然,这只是人们编造出来的。所谓的法海,其实是螃蟹在胃里的“牙齿”粘上了脏东西的产物。螃蟹嘴里没牙,进食时首先靠大颚闭合的力量简单咬断后吞下去,等进入贲门胃里后再进行二次加工。胃里酷似人脸的东西叫“背齿”,位于两边的这是“侧齿”,食物进到这个区域后,会被这些带锯齿的小牙进一步磨碎,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残留物挂在上面。
最后多唠叨一句,螃蟹虽好却性寒,还是不宜多吃,中秋佳节马上到了,吃货们在解馋的同时一定要切记这点,否则把身体吃坏了,给医生添麻烦不说,受罪的可是自己。
螃蟹胃里的牙齿(图片来源:见水印)
参考文献:
<1>刘光裕.吃螃蟹之感:螃蟹其实是肚子缩小了的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1008072.html
<2>知新了了.最新发现的远古时代螃蟹被科学家们称为“四不像”
<3>嘉楠.毛蟹 何以解虫 唯有醋姜.博物,2018年10期
老苏州如何文雅吃蟹?美食达人教授使用蟹八件本报讯(记者 向隅)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食蟹季,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如何用做工精美的蟹八件优雅吃蟹?昨日,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的一位精通蟹八件使用的“老苏州”龚凌霞阿姨,现场教授居民和小朋友们如何用蟹八件文雅吃蟹。
“蟹八件是古代能工巧匠 *** 的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在古代人看来,吃螃蟹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龚阿姨介绍蟹八件的由来。活动现场,盘子里摆放的各类工具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么多工具,都是用来做什么呢?”龚阿姨介绍,“蟹八件由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扦子、小匙组成,分别具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
现场,龚阿姨演示如何吃蟹。她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扦、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再依次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不一会儿,一只螃蟹就剥完了。龚阿姨泡一盆菊花水用来洗手,“吃完螃蟹后用菊花水洗手,可以起到很好的去腥作用。”
看着拆下来的蟹肉蟹黄,小朋友们一个个馋得流口水。龚阿姨把蟹肉刮下,送到孩子们口中。“原来吃螃蟹也这么讲究,真是新鲜。”在龚阿姨的教授下,小朋友对蟹八件有了更多了解。
(姑苏晚报记者:向隅 责编:丁静芳)
中国的螃蟹文化由来已久,吃螃蟹还衍生出了专门吃蟹的工具,这就是——蟹八件。如图: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 *** ,考究的则用白银 *** 。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图解
蟹八件包括剔凳、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叉子、刮刀。
剔凳:
它的性质就是一块铁砧板,打开蟹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蟹螯垫在剔凳上,用小锤砸开。
腰圆锤:
用这个锤子始在蟹背壳的边缘来回轻轻敲打,这是先将蟹壳敲松,方便掀盖。
长柄斧:
用它掀开背壳和肚脐,再加上用锤子击打了多遍,所以大盖很容易摘除。
长柄勺:
用它刮下蟹膏或蟹黄,送入嘴中。
圆头剪:
剪下蟹腿蟹螯。
镊子:
剔除蟹鳃,就是白色的厚片,还有就是盖上连骨的蟹胃,鳃和胃都是极寒的东西,不能食用
叉子:
顶出或勾出蟹腿中的肉
刮刀:
刮走蟹肠
蟹八件的历史传承
晚清时期的蟹八件又演便成了苏州女儿的嫁妆。
传说在苏州闾门,一个富商嫁女,嫁妆有一百二十抬,什各种金银首饰、被褥枕垫、桌椅箱柜、碗筷瓢盆…等等。好不周全气派。此处习俗,出嫁的前一天,要把所有的嫁妆一抬一抬的配置装饰好,顺次摆放在街上,作一次检验,这正投合了富商要炫耀一番的心理。出嫁这天,热热闹闹,看嫁妆的人涌过来涌过去。在各式的夸赞声里,却有一个工匠对富商挑剔说:"嫁妆九十九样,再添一样'蟹八件'就百全百美"。富商是个食蟹迷,听了之后,二话不说就让这工匠连夜赶制"金蟹八件"。第二天喜日,这一抬书写着"飞黄腾达"的蟹八件,在男家被围观,引起了轰动。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到了民国年间,这蟹八件就成了许多苏州女的嫁妆之一。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举行蟹宴,不仅仅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品蟹、饮酒、赏菊、吟诗,为金秋时节的风流韵事。这种吃蟹的乐趣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有充分而生动的描写,读之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也有人认为,这些工具是苏州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今天你添一件,明天我添一件,没有定论,只为合用。 由于并非寻常百姓用品,只在富庶人家使用,到了近代不仅难得一见,式样也简化了。在梁实秋的《雅舍说吃·蟹》变成了"食客每人一件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与古时相比倒退的厉害。
20世纪60年代后这套物件作为腐朽代表便逐渐从苏沪杭各大饭店、蟹庄的餐桌上消失了,而前些年有一阵又冒出过蟹八件的身影,但毕竟这些叮叮当当的饮食器械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的习惯了,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如今谁还耗得起这个工夫。只不过是当时附庸风雅的一种象征,不过这也肯定只是在上流社会中有所流行,民间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明朝那时也有几分相似,有不少附庸风雅的人群,"蟹八件"可能会成为不久之后的一种流行时尚。
阳澄湖大闸蟹开捕在即,秋天之一口蟹终于要吃上了。
螃蟹好吃,却经常被人“诽谤”,与螃蟹有关的俗语,少有褒义的,可能是应了那句“打是亲,骂是爱”……
蟹脚
蟹脚,有喽啰、帮派小弟等不入流人物的意思,用来形容自己,则有孤单无助、无人帮扶之意。
蟹爬
蟹爬和鸡扒、鸭扒一个意思,都是形容字写得难看,相信很多人小时候没少被老师和父母吐槽字写得像蟹爬。
软脚蟹
苏州人会吃蟹,精致到旧时大户人家陪嫁有蟹八件,苏州人也会挑蟹,捉住螃蟹,捏一捏蟹脚,看它的软硬。
只买脚硬的螃蟹,软的不行,味道不好,所以用软脚蟹比喻人胆子小,懦弱无能,遇事扛不住,一碰就退缩。
蟹手蟹脚
蟹手蟹脚,我们知道螃蟹的脚不灵活,只能横着,往左往右爬,不能向前向后,所以用蟹手蟹脚形容人,自然就有笨手笨脚,动作不协调的意思。
死蟹一只
死蟹一只,可以形容人走投无路,没有一点办法,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状态,也可以形容人筋疲力尽,累趴下了,不能动弹了之类的。
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
渔民捕捞螃蟹,运去售卖的途中,难免有死蟹,死蟹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容易吃坏肚子,所以通常会被丢掉。
叫花子一无所有,有得吃就行了,管不了那么多,有死蟹就捡回去煮着吃。
别人劝死蟹吃不得。
叫花子要面子,就说:“这些蟹刚刚死,只只好,可以吃。”
所以用叫花子吃死蟹比喻人要求低,不讲究,或者没有选择,只能这样了。
这句歇后语也可以用作褒义,比如说:“你裹的粽子,真是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
还有个另外的说法,叫花子吃死蟹——扎扎好,为什么扎扎好?别人看不出来是死蟹,要面子。
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
飞机浪吊大闸蟹,大闸蟹吊在飞机上,八只脚是悬空的,脱离了地面,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事不靠谱,牛皮却吹得震天响,不实事求是的作风。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和蛇有蛇路,鼠有鼠路一个意思,即各人有各人的生活门路,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 。
一蟹勿如一蟹
一蟹勿如一蟹,很容易理解,就字面意思,一个不如一个,一个比一个差。
比如抱怨阿姨介绍的相亲对象,条件一个比一个差,去找工作,工资一个比一个低。
牛吃蟹
牛是食草动物,牛嘴的构造决定了它不适合吃螃蟹,偏要吃的话,非但吃不到,舌头还会被蟹钳夹。
所以牛吃蟹是指勉强做本不该做的事,做违反常理的事。
狮子林里有用太湖石砌成的“牛吃蟹”造型,或许是主人借以自诫,提醒自己,做人守本心,做事守本分。
牛吃不了螃蟹,帮牛吃,这是苏州人秋天的本分……
图:苏茶网、摄图网
“
碾成天上龙兼凤,煮出人间蟹与虾。
中国人的食蟹秘籍:吃蟹,此事无关风与月“西门庆令左右打开盒儿观看,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剥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炸,酱油酿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剥、剔、瓤、裹、炸,《金瓶梅》里的这段文不过数十字,便全然不落,稳稳将“酿螃蟹”的5道吃蟹工艺一一包含了进去,可谓妙极。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金九银十,正是膏肥蟹美的好时节,对仲秋无限诗意的想象,大抵要靠香香蟹肉成全。只是在中国这七八千年的漫长食蟹史里,与其说螃蟹按照人类的需求进化成为一种入口食材,倒毋宁说是人类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慢慢找寻到了一味精致的膳食。自然与人类的切磋过于奇妙,这一点在螃蟹身上尽显无疑。
齐白石《蟹酒图》
初尝滋味:之一批吃蟹的人
人类最早接触的蟹当为海蟹,在《山海经》中,是一种生活在海中的神秘生物:“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而其得名亦与此有关,《尔雅·翼》中解释“蟹”字来源时,同样注意到了螃蟹的生活习性与大海潮汐之间的关系:“以随潮而解甲也”。可见,海蟹很早便进入了初民的视野,成为他们密切关注的对象。
到了祭祀仪式相对完备的周代,沿海地区俨然有了吃蟹的先例,海蟹甚至因为稀缺,成为了祭祀用的珍馐。郑玄在为《周礼·天官·厄人》作注时称:“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酢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胥”的意思则是剁碎加酱料煮熟食用,海蟹虽然奢侈,但到底腥气过重,在当时调料与烹饪 *** 都还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人们还不能掌握去腥烹调的精髓,因此往往是将其作为蟹酱来吃。
汉时,人们食蟹的方式仍然是 *** 成肉酱,但此时的沿海地区显然对这一新食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技法上从如何获取到如何料理,与周代相比,都更为成熟,这从《释名》里所总结的经验可见一斑。汉代人多将蟹制成蟹酱或蟹齑食用:“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蟹齑,去其筐,熟捣之,令如齑也。”尤其是体型小的沙蟹,尤其适合做成蟹酱,这种做法流传至今:“今人巧于取物,潜罩以网,不使见人,以网罗致,亦不必从沙中钩也。捣,不去筐,但去其脐……”这一时期,螃蟹开始有了品种上的分别,人们对螃蟹的生活习性也了如指掌,甚至还有些地区始以盛产螃蟹而著称。上述大儒郑玄为《周礼》作注时所说的“青州”,正是盛产螃蟹的沿海地带,在当时是北方最重要的滨海地带,地域范围相当于如今的山东部分地区。
但与皇室贵胄频频食用螃蟹相左的是,这一时期的典籍却很少有夸赞蟹肉味美的话语。东汉郭宪的《汉武洞冥记》罕见地出现了对蟹味的描述:“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于凤喙之胶也。”这是之一次将海蟹视为美味,只是这只海蟹是进贡而来,即便是在皇室,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尝鲜的。
清康熙 聂璜绘 《海错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著作则多细致交待食用场合,尽言地位之尊赫与用度之豪奢。可见,食蟹的妙处未必在于“其味”,很可能在于“其位”,作为一种稀有难得的食材,能够食蟹本身表明的是一种身份与地位,至于蟹肉本身的味道如何,反倒就没那么重要了。实际上,食礼是古代礼制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原本地处内陆,食材更多取自农牧产品,而“物以稀为贵”,因此将螃蟹作为珍贵食材确也就在情理之中。
自诞生伊始,食蟹的礼仪就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不曾进入过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如今被当作典范被反复吟咏的“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也同样如此。此话出自晋人毕卓,只是若非朝堂中人,又怎能享用蟹螯这等美食呢?可见,潇洒与风流并非是靠酒来成全,是否是超然物外、心口如一的真名士,是可以通过饮食细节瞧出端倪的。
品蟹成风:唐代螃蟹“下江南”
与前代人不同,唐代人是极爱吃螃蟹的,更不吝啬笔墨赞美。李白有名句:“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一口蟹肉一杯酒,人间有味,尽情自在。而唐彦谦则爱整只蟹煮熟的层层鲜香:“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啰出琼酥香。”这一时期的螃蟹俨然褪去在礼法上的制约,人们更加注重蟹的辛甘与肥美,因此充分调动五觉体验,不断描摹味蕾的美妙体验。
唐代食蟹诗的“井喷”绝非偶然,背后关乎社会的深层变动。汉唐之前,华北境内的黄河水质尚好,浅海或湖沼等地营养颇丰,适宜河蟹生长,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沧州所产的糖蟹乃是重要供品。中唐以后,北方战乱频仍,经济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而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与此同时也逐步发展成熟,河蟹生于稻田。在这样的变动中,产量增加为其一,食蟹之俗的流行范围扩大为其二,但最为重要的,还要属食蟹的风俗南移。在吴侬软语的熏陶下,食蟹竟也变得小巧玲珑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说食蟹诗是风雅之作,不如说是稻作农业成熟的文献例证——中国的食蟹史,终于在唐代迎来一个尤为重要的转折点。
于是,吃蟹看江南,在这片水乡里,螃蟹便似结束了几千年的漂泊,找到了宿命之地,于是在阳澄湖里、在吴淞江里、在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和稻田里安家落户,稳稳享受岁月的供养,静待与中秋那轮圆月的重逢。江南人也顺利找寻到最适入口的河蟹,脂肥膏美,一口入魂,鲜掉了眉毛。
齐白石《雁来红螃蟹》
虽说大江南北都吃螃蟹,还因吃法的不同,分了南北两派,但任你花样叠出,清水整只蒸煮,再配以姜末、酱油、醋与糖这几位调料蘸食,是不容置喙的上品吃法——揭脐、掀盖、食砣、再吃掉八只脚和双螯,直鲜得张岱撺掇亲朋挚友一同成立了“蟹会”:“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读之不禁口水直流。秋日午后,几人轮番做东,从东家吃到西家,是断不肯辜负吃蟹的好时节的呀!
蟹欲尽其美 必先利其器
虽是内蕴精华,然则蟹壳实在太硬,蟹肉又细碎难取,兀自低着头“撕咬”姿态,实在有伤文雅之态,于是有那胆大心细之人,发明了“蟹八件”。自此,吃蟹便焕然一新,成了赏心乐事的风雅,连清代的大才子李渔都忍不住赞道:“美食不如美器”。
据记载,更先发明食蟹工具的是明代一个叫做漕书的人,只是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咬食方便,因此只创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壳,后仍能在此规模上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兼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的完整吃蟹工具,俗称“蟹八件”(小方桌、腰圆锤、长 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后来又发展为十件、十二件,鼎盛时期,甚至有六十四件之多,将器物之精细发挥到了极致,难怪时人写诗调侃:“锤敲蟹壳唱八件,金锯剖螯举觞鲜。吟诗赏菊人未醉,舞钩玩镊乐似仙。”
因六十件器物的操作过于复杂,以至于开动之前,食客们不得不先看一眼“说明书”,在后世的传闻中,漕书于是顺势开设了“培训班”,专门教授人们用“蟹八件”享用螃蟹之道,吃蟹真真儿是一顶一的风雅事。只是,这样的风雅大抵只在苏州等地盛行,毕竟也只有那些个富贵闲人才得空细细咂摸吧!普通人吃蟹,仍以直接上手剖食为主流,正如汪仲贤所说:“有钱人到大菜馆、大饭店去吃,不上不下的尴尬人到小酒馆、小饭店去吃,穷的扯戏招贴当被头的叫花子便到小弄堂的地摊上去吃。”
齐白石《螃蟹酒瓮》
到了今天,懒人们就更等不及精细地敲敲打打,追剧、剥蟹、侃大山,再有几杯温甜细腻的白露米酒喝下肚,美食慰衷肠,人间哪里不值得?
而今,虽说浓甘肥美、蔬菜瓜果大多因科技的进步,有了全年可食的便捷,然至于螃蟹,却依然还是地域性与时令性极强的时鲜货。从“六月黄”吃到梭子蟹,再到应中秋而来的大闸蟹,任是你再上天入海、披星踏月,也只能乖乖依循自然时序来吃蟹,造化的神奇何曾因人类的意志发生过转移呢?唯有牢牢抓住季节的鲜美,赶紧将这难得的口福吞入肚中。
秋日,逢着一习凉风、一轮弯月、一翦秋水,正当安情品味膏肥蟹美,回味稻作社会的奇妙际遇,也品味自然律动的温情馈赠。无独有偶,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曾说,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就是“自由、平等以及蟹肉汤”——风味人间,已然到了更好的时候。
肥美大闸蟹遇上玫瑰米醋 两道美食,带你梦回吴兴→(央视财经《生财有道》)了解一座城市,往往要从这里的美食开始。逛一条古街,进一家老店,品一道美食,便能寻找到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瞬间拉近与一座城市的距离。
衣裳街是湖州吴兴区中心的一条古街,历史悠久,古建筑保存完好,名店、老字号云集。位于衣裳街的这家蟹黄汤包老店,每天顾客盈门,很多人都是冲着这大名鼎鼎的蟹黄汤包而来。
蟹黄汤包的原料非常讲究,最为重要的是选取新鲜的蟹黄。取蟹黄是个极为耐心细致的工作,专业的拆蟹工人要先把大闸蟹的腿全部去掉,再用特制的工具细心地把蟹黄一点一点取出。
蟹黄汤包的特点是皮薄如纸,吹弹可破, *** ”绝”、形态"美"、吃法"奇"。品尝汤包时,一定要记住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
俗话说:“蟹味上桌百味淡”,入秋以后,太湖蟹便成了吴兴区各大饭店菜馆的应时名菜、主打佳肴,除了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清蒸、水煮,还有很多别具创意的吃法。
自古以来,品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便创制出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俗称“蟹八件”。靠着这蟹八件,大闸蟹被吃得干干净净,吃完的蟹壳还能拼出一个完整的螃蟹模样,为品蟹增加了许多乐趣。
在吴兴公认的大闸蟹绝佳搭档,非玫瑰米醋莫属。玫瑰米醋是江浙一带的特产,每年到梅雨季节开始 *** ,不加任何人工菌种,完全凭酿造师根据天气、温度等经验操作,利用自然界的有益微生物发酵,酿出来的醋色如玫瑰,醋香柔和绵长,鲜而微甜。
李师傅今年68岁,是浙江省玫瑰米醋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毕生都在跟这米醋打交道。他说,如何利用空气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微生物,就是制醋的关键所在。高温杀菌入坛后,还要有专人用泥巴一坛一坛地进行封口,再经过至少三年以上的贮存陈酿,才能最终开坛食用。
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吴兴丰富的物产,在太湖蟹最肥美的时节,不妨来吴兴逛逛古街,尝尝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味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12月3日19:00分播出。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