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拼音(祠的拼音怎么读音写的呀)-生活-

祠拼音(祠的拼音怎么读音写的呀)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3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祠拼音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祠拼音以及祠的拼音怎么读音写的呀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祠怎么读
  2. 三苏祠拼音
  3. 宗祠拼音
  4. 宗祠怎么读
  5. 佛狸祠拼音
  6. 武侯祠的拼音

一、祠怎么读

拼音:cí。声母:c,韵母:i,声调:第二声。

拼音:cí,部首:礻,笔画:9,繁体:祠,五笔:PYNK,五笔86&98:PYNK,仓颉:IF *** R,笔顺编号:452451251,四角号码:37220,UniCode:CJK,统一汉字:U+7960,笔顺:丶ㄥ丨丶ㄥ一丨ㄥ一。

组词:宗祠、祠堂、禋祠、遥祠、汾祠、祠位、宝祠、岱祠、丐祠、祠廪、丰祠、祠曹。

释义:供奉、祭祀家族祖先的祠堂、家庙。

1、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庙堂。存放有家谱和祖先牌位等。

祠拼音(祠的拼音怎么读音写的呀)-第1张图片-

2、旧时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建立的庙堂。如成都有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上海有祭祀黄道婆的黄母祠等。

释义:汉武帝建于汾阴的后土祠。

二、三苏祠拼音

1、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2、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

3、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

4、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元延祐三年(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

5、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6、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7、三苏祠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东西长。东侧两角近似直角,西侧为斜状。

8、南侧偏东为南大门,西北角为西大门。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

三、宗祠拼音

1、宗祠,又称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家族的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

2、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最初只有天子才能建宗庙,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这使得宗祠成为每个家族的核心,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3、宗祠是规模宏伟、装饰华丽的建筑群体,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趣,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1、提高认字能力:拼音是帮助我们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通过拼音,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字的正确发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外语学习者来说。

2、增强记忆能力: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汉字。通过拼音,我们可以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立体、生动的记忆方式。这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更好,记忆也更加持久。

3、提高阅读速度:学习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当我们知道一个字的正确发音后,就可以快速地将它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词语或句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提高阅读效率。

4、加深文化理解:拼音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拼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宗祠怎么读

1、宗祠拼音:zōng cí基本解释:祠堂,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

2、宗祠,又称家庙,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清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三:“他们也是什么东西都丢光了,暂时住在水东门的娘家--岑氏宗祠里。”

3、宗祠(zōng cí),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福建省莆田市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莆田市涵江区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

4、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福建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一时建祠盛行。

五、佛狸祠拼音

1、佛狸祠拼音:【bì,lí,cí】。

2、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南北朝时的元嘉二十七年,刘宋军队北伐惨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势反击刘宋。十月末,北魏军开始全线反攻。十二月上旬,五路北魏远征军兵临长江北岸(“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魏书·世祖纪·下》)。

3、拓跋焘的东路军到达建康北面的瓜步山,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下半篇,就和这个景物息息相关。

4、瓜埠山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步骑十余万进至埠山,山盘为道,设毡庐,隔江威胁建康(今南京市)。拓跋焘于山上建有佛狸祠(“佛狸”乃拓跋焘的小名),当年尝敬神赛会,以颂武功庆升平,以炫耀于南朝。

5、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赵匡胤与南唐兵交战于六合瓜埠之间,砍杀唐兵五千余人,余者争舟渡江,溺死甚多。次年赵匡胤又以兵十万,大破南唐李璟于瓜埠。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抗金名将韩世忠曾以八千人大破金兵于黄天荡,后来金兀术十多万军队即从瓜埠败退。太平天国时,太平军也曾在此击退清兵万余。

六、武侯祠的拼音

1、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2、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3、1961年3月,武侯祠被公布为全国之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锦里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2022年1月10日,武侯祠·锦里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4、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

5、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6、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

7、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复工程完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拼音 读音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