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鐾的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和珏的拼音怎么读音怎么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蛞蝓怎么念 拼音怎么拼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鼻涕虫或黏黏虫。
寄主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为害特点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形态特征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一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释名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 *** ,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二、bi拼音的所有汉字,bi拼音的汉字有哪些
1.比较;较量:~干劲|学先进,~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亲|坚~金石|演讲不~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4.对着;向着:别拿枪~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
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铅~|钢~|粉~|一支~|一管~。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工~|败~|曲~。3.用笔写出:代~|直~|亲~。4.手迹:遗~|绝~。5.笔画:~顺|~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
1.墙:~报|~灯|家徒四~◇铜墙铁~。2.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井~|锅炉~|细胞~。3.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绝~|峭~。4.壁垒:坚~清野。5.二十八宿之一。
1.鼻子,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例:~子。2.鼻儿,器物突出带孔的部分。例:针~儿|门~儿。3.创始。例:~祖。
1.青绿色的玉石。2.青绿色:~草|澄~。3.姓。
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1.关;合:~门|~目养神|把嘴~上。2.堵塞不通:~气|~塞。3.结束;停止:~会|~经。4.姓。
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到|不战则已,战则~胜。2.必须;一定要:事~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一定的条件。3.姓。
1.(见闻)浅薄;(品质)恶劣。例:~陋|卑~。2.看不起。例:可~|~夷。3.边远的地方。例:边~。4.谦辞。用于自称。例:~人|~见。
1.躲开;回避:退~|~而不谈|~一会儿雨。2.防止:~孕|~雷针。
1.死(用于人时多含贬义):~命|击~|牲畜倒~。2.枪毙:昨天~了一个抢劫杀人犯。3.仆倒:多行不义必自~。
1.完结;完成:礼~|~其功于一役。2.全;完全:~生|~力|群贤~至。3.二十八宿之一。4.姓。
1.秘密:~诀|~室|~事。2.保守秘密:~而不宣|~不示人。3.罕见;稀有:~宝|~籍。
1.拭,掸去:~拭。~尘。2.轻轻擦过:~晓。春风~面。微风~煦。3.甩动,抖动:~袖而去。4.违背,不顺:忠言~耳。~逆。
1.强迫;威胁。例:~迫|咄咄~人。2.强行索取。例:~债|~供。3.十分接近;靠近。例:~真|直~城下。4.狭窄。例:~仄。
1.开发建设:开~。2.驳斥,排除:~邪。~谣。~蠹。3.透彻:精~。透~。鞭~入里。4.法,刑:大~(古代指死刑)。
1.遮盖;挡住。例:遮~|掩~。2.概括。例:一言以~之。
1.指示代词。那;那个(跟“此”相对):~时|此起~伏|由此及~。2.人称代词。对方;他:知己知~|~退我进。
益处:~益|无~于事(对事情没有益处)。
1.秕子:~糠。2.(子实)不饱满:~粒|~谷子。3.恶;坏:~政。
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白~无瑕。
1.破旧;破烂:~衣|舌~唇焦。2.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姓|~处|~校。3.衰败:凋~|经久不~。
1.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2.指匕首:图穷~见。
使(达到某种效果):~众周知|~有所悟。
踢,《集韵》蒲计切,音薜。《类篇》蹴也。
1.芳香。2.[苾]梵语音译词。也译作比丘。俗称和尚。(chú)。
称死去的母亲。例:先~|如丧考~(像死了父母一样)。
二百。例:~宋楼(清代藏书楼,在今浙江湖州)。
1.美饰。《易经•贲卦•上九》:“白贲,无咎。”孔颖达《周易正义》:“以自为饰而无忧患。”2.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艮上。象徵著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所往的意思。3.华丽的、光洁的。4.形容贵宾驾临。
任性,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例:刚~自用。
1.旧时妇女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即钗:“金~挑笋芽。”2.古代治眼病用的一种器具:“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疗其祖目。”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了。把这一团毛线~开。
〔~饠(luó)〕古代的一种夹馅面饼,如“韩约能作樱桃~饠(luó),其色不变。”
1.古代用以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说文解字》:“毕,田网也。”段玉裁注:“谓田猎之网也。”《庄子·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於上矣。”2.简札。《尔雅·释器》:“简谓之毕。”邢昺疏:“简,竹简也。古未...
1.死:~命。击~。2.仆倒:“郑人击简子中肩,~于车中”。
1.女巫穿的衣服。2.戏装。3.缝在小孩和服上的腰带(日本汉字)。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古代在牢狱的大门上画着狴犴的头形,后用作监狱的代称。犴(àn)。
1.古同“闭”:“君之门兮九重~。”2.掩蔽:“绾愈恐,~匿。”3.止;尽:“我思不~。”4.幽静:“肃肃僧寮清,穆穆禅宫~。”5.古通“秘”,便秘:“其病癃~。”6.古通“秘”(a.神秘。b.秘密)。7.慎重;珍...
中国古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所织的一种兽毛布。
〔~鴋(fǎng)〕a.古书上说的一种青色白面的鸟。b.传说中的水泽神。
1.古县名,在今中国贵州省遵义市西。2.古河名。
1.恶米。2.中国春秋时鲁东郊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古同“鼙”,鼓名:“召令习鼓~。”
1.古同“篦”,篦子。2.排列;编排。
〔觱篥〕也作筚篥。古代簧管乐器。参见〔管子〕
〔~豸〕(山势)渐平,如“陂池~豸。”
〔荸荠〕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栽培在水田里。地上茎丛生、直立,深绿色。地下球茎扁圆形,老熟后深栗色或枣红色,可供食用。也指这种植物的地下球茎。
鱼,身体小而侧扁,略呈卵圆形,青褐色,口小,鳞细。生活在近海。种类很多,有牙鲾、鹿斑鲾等。
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驻~(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箅子,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例:竹~子|炉~子。
〔~屭(xì)〕a.用力的样子;b.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状。
古代祭祀时用的大木勺,用来挑起鼎中的牲体放在俎上:“乃~载,载两髀于两端。”
1.古代帝王的一种仪仗:“翠盖耀澄,~帟凝晨。”2.古同“毕”(a.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如“振羽入罗~。”b.用长柄网捕捉,如“田、狩、~、弋,不听国政”)。
1.诚恳。例:恳~。2.郁结;堵塞。例:~臆(怒而气满)。
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1.缝著:“冠六升,外~。”2.止。3.约束。4.古同“韠”,蔽膝。
篱笆;用荆条、树枝、竹子等编成的遮拦物。例:蓬门~户。
1.关,合:封~。~门。~合。~关锁国。~门思过。~月羞花。2.结束,停止:~会。~幕。~市。3.堵塞,不通:~气。~塞(sè)。4.姓。
〔梐枑〕古代军队和官署等在门前设置的阻挡敌人或行人的器具。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汤药|把汤~出去。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形状似狐狸而有翅膀,声音似大雁。
〔~崹(tí)〕(山势)渐趋平缓,如“既乃琼巘嶒崚,金岸~崹(tí)。”
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庶见素~兮。”
1.兵器的柄;亦泛指器物的柄:“戈~六尺有六寸。”2.弓檠,绑在弓里保护弓的竹片:“弓矢之新沽功……有~。”3.刺。4.偶。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了。把这一团毛线~开。
1.古时帝王出行时,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称为“跸”。《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2.泛指帝王出行时止宿...
“哔”的繁体字。象声词。参见“哔哩礴喇”、“哔哔剥剥”、“哔剥”。
1.榧树。2.离析;破裂。3.一部分。
密度比较小的斜纹的毛织品。[法beige]
1.欺诈蒙骗、图占便宜的行为:作~|营私舞~。2.害处;毛病(跟“利”相对):兴利除~|切中时~。
1.相连接:“商贾骈~。”2.古同“陛”。
(泉水)涌出:~沸。~浡(水涌得很急)。
竹蛏,蛏子的一类,身体细而长。亦称“马刀”。
1.古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2.姓。
1.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顶人的横木:“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衡。”2.古代行乡射礼时插箭的器具:“命弟子设~。”3.木门后用以连结门板的横衬。
金属元素,符号Bi(bi *** uthum)。银白色或带粉红色,质软,不纯时脆,凝固时有膨胀现象。用来制低熔合金,也用于核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方面。
〔~鶔(róu)〕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形状像喜鹊而尾巴较短。很灵活,能躲过射向自己的箭,并将其衔住,从嘴中吐出反射人。
1.辩论。2.不正:~辞(邪僻的言论)。
1.里巷的门,又泛指门:“里~对出。”2.防备:“乃作水门……以~寇偷。”3.乡里:“陈之,归乡~。”4.墙垣:“~庭诡异,门千万户。”
1.里门。2.里巷。3.墻垣。4.防备。
同“柲”,护弓器,用竹木制成,弓卸去后缚在弓里,发弦时系于弓背,以防弓损坏或变形。
古书上说的龟一类的动物:“影蛾池中有~龟。”
〔腷臆〕也作愊臆、愊忆。烦闷。
1.鸟张开羽毛的样子。2.古同“披”,散开:“~桂椒,郁栘杨。”
犁耳,装在铧上的铁板,使耕开的土壤翻转并破碎。
赤雉,即“锦鸡”:“背负~鸟之毛,服饰甚伟。”
1.宠爱:~爱|~昵。2.受宠爱:~臣|~妾。3.受宠爱的人。
钱币,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外~。人民~。~值(货币的价值)。
1.沘江,水名,在云南。2.沘河,水名,在安徽。
1.篦子,梳发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2.用篦子梳。例:~头。
1.矮小。例:宫室卑~。2.低洼。例:~湿沼地。
〔蓖麻〕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椭圆形,有光泽,有黑、白、棕色斑纹,可榨油。叶可饲蓖麻蚕。
船底和船侧间的弯曲部分。[英bilge]
衣服或某些器物上的褶(zhě)子。
假发:“(湛氏)头发委地,下为二~,卖得数斛米。”
1.用力的样子。2.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1.常绿藤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果实球形,可做凉粉,茎叶可入药。2.姓。
1.满。2.古同“幅”。3.古容器名。
中国春秋时鲁邑名,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轻薄,不庄重,如“曰既醉止,威仪~~。”
三、鐾怎么读
1、鐾,汉语二级字,鐾是一个汉字词语,动词,拼音:bèi,基本字义是用刀的刃部在布、皮、石头等物上反复摩擦几下,使锋利:鐾刀。
2、字体组成部分是上面一个“辟”字,下面是一个“金”字。
3、笔顺:折横撇竖折横捺横捺撇横横竖撇捺横横竖捺撇横。
4、在布、皮、石头等物上把刀反复摩擦几下,使锋利。
5、鐾字取名好不好?鐾字为取名不常用字,寓意一般。注意起名不能只看字,要结合八字起名才吉祥。
6、《字汇补》中写道:“鐾,音避。治刀使利也。”意思是,农家的菜刀不够锋利了,就在水缸沿儿上鐾几下。以前理发店里都有一根长条形的“鐾刀布”,剃刀钝了,剃头师傅就把剃刀在上面鐾一鐾,上下摩擦几个来回,剃刀就又能用了。
7、这一上一下的动作,看上去就好像两相抵消。《水浒传》二十六回:“武松道:‘老猪狗,我都知了,你赖那个去!你不说时,我先剐了这个 *** ,后杀你这老狗!’提起刀来,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扌闭两扌闭。”扌闭是鐾的异体字。
8、事实上,类似反复摩擦的动作都可以称为“鐾”。常用针线的人将缝衣针往头发上鐾一鐾,那是沾微量头油,利于行针。“鐾自来火”是指划火柴。“鐾墨”是指用毛笔沾墨汁。“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