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秋天的之一杯奶茶没火,反而入秋后的酸梅汤火了。近日,网上掀起了去中药房买酸梅汤的热潮,“浙江省中医院酸梅汤供不应求”话题还上了热搜,因下单量暴增,浙江省中医院的酸梅汤正处于断货状态,暂缓供应,医院正在协调,预计备货需要三天。
事实上不仅在浙江,这股“中药味”十足的新茶饮风正在全国范围内吹起。杭州、温州、泉州、石家庄、重庆……各地的年轻人都坐不住,纷纷前往中药店体验。在社交平台上,决明子、茯苓、桑葚、炒麦芽、陈皮、菊花,都成了茶饮的主角,中国风浓郁的“中药茶饮”更是成为 *** 博主们的新素材。
中药房的酸梅汤有何不同,为啥今年酸梅汤如此火爆?
三六三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黄一薇表示,酸梅汤的标准配置是:乌梅、陈皮、山楂三味药,酌情会添加一些薄荷、桑葚、甘草。其中,乌梅味酸,有敛肺涩肠生津的功效;陈皮味辛,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山楂胃酸,有消食健胃降脂的功效。将这些药熬煮在一起,酌情添加冰糖,纯天然无添加剂,可以健脾补气生津解暑,确实非常健康。因此,年轻人去中医院买酸梅汤,可以看作是对中药文化和知识的认可,以及对中药保健方式的尝试。
其次,相对于商业化产品,中医院的中药饮品价格相对较低,同时中医院也提供了较为优惠的医保政策。这也可能是年轻人选择去中医院购买酸梅汤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酸梅汤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并不代表它可以替代其他中药或西药的治疗作用。黄一薇提醒,虽然养生茶适合大部分人日常保健使用,但是体质虚寒或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禁忌较多,建议在中医科门诊医师指导下开具服用。同时,可以针对自己的体质,由医生开具专属的“中药奶茶”。
综上所述,年轻人去中医院买酸梅汤的行为,体现出了对中药文化和知识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是对中药保健方式的一种尝试。
“酸梅汤”火了!医生:对这两类人是禁忌9月5号,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在药房抓了7帖酸梅汤,便宜又好喝,随之而来的,“花十几元去中医院配酸梅汤”的话题一度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搜,一时间“酸梅汤”成为新晋顶流,很多消费者告别饮料摊,转到中医院去开酸梅汤。9月7号下午,记者来到沈阳市中医院时,药剂师告诉记者,他当时就在为患者配酸梅汤药方呢。
沈阳市中医院药剂师:一般夏天的时候买的比较多,现在虽然入秋了,但是因为最近天气热,也有买的。
沈阳市民陈先生:天热的话就喝点酸梅汤,就是解暑的嘛。
沈阳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历飞介绍,酸梅汤又叫乌梅汤,主要是由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原料熬制而成,根据需求还可以增添桑葚、桂花来调和味道。酸梅汤甘甜可口,不仅具有养阴生津,止渴敛汗的功效,而且还能清热解暑,治瘟病。
沈阳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历飞:酸梅汤正好清热兼以酸甘养阴,中医认为,温病是伏邪作祟,寒邪入里,日久化热,则发为化热,则发为温病,而乌梅比较酸,有生津液。冰糖能补中益气,与乌梅的酸甘相应,最适合瘟病的虚症。
除此之外,酸梅汤还可以起到去肝火、润喉、减肥消脂、通肠润便、抗疲劳的作用。但是历飞医生也说了,酸梅汤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用。
沈阳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历飞:寒湿体质的人要少喝,对于寒湿体质的人而言,服用乌梅超过一定量可导致便溏、泄泻。儿童也要少喝,因为儿童的胃粘膜结构比较薄弱,抵抗不了酸性物质的长时间侵蚀,容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医生说,由于酸梅汤一般是用白糖或冰糖熬制出来的,含糖量较高,所以糖尿病人群尽量不要服用。而对于感冒和胃溃疡的患者来说,酸梅汤也是禁忌!
沈阳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 历飞:酸梅汤可能会影响身体排汗并妨碍感冒发汗药物发挥作用,延缓感冒康复,酸梅是一种酸性的食物,如果有胃溃疡存在,可能会导致酸性食物 *** 胃溃疡部位,导致疼痛症状产生,严重还可能出现出血症状。
这回大家知道了吧,酸梅汤好喝但不能贪多,有上述人群就尽量少喝甚至不喝,而有的市民实在拿不准的,可以到中医院询问医生按照医嘱再饮用。
记者:张洁、闻奇
来源: 新北方
只需10元,“中药版酸梅汤”火出圈!专家提示这些人要慎用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枸杞难挡岁月催,杯里再加点当归
当归难补身体亏,放根虫草还不贵
……
9月的之一天,#花十元去中医馆配酸梅汤”的话题一度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搜,近2000万网友围观。年轻人的中医养生血脉再次觉醒,纷纷线下尝试。
“喝起来是健康的味道,比奶茶好!”
“一包只要几块钱,价格太美丽了。”
“怪好喝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茶”
然而,9月4日
#女生去中医馆买酸梅汤被医师教育#
的话题再度引起网友关注
酸梅汤究竟有啥作用?能不能随便喝呢?小康妹儿今天就来跟大家好生盘一哈。
酸梅和秋天很配
医生:可以常喝
酸梅汤是一种古老的养生饮品,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养生饮料之一。它的主要成分包括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等材料。
其中,乌梅味酸、性温,可敛肺、开胃、生津、清热。山楂具有健胃消食、行气散瘀的作用。陈皮则有理气和胃、化湿止呕的功效。桂花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冰糖则具有润肺止咳、和胃止渴的作用。
秋天天气干燥了,人往往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人体需要滋阴、补充津液。有时候,有些人单靠喝水还补不进去,酸梅汤这时就很管用。
酸梅不仅好喝,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可以配伍到很多药方里。比如说肝气虚,药方中就可以加一些酸梅,用来润肝、止咳。酸梅也可以辅助调节脾胃,和健脾的药物一起,滋补脾阳、肾阳。
酸梅汤虽好
可不要贪杯哦
“酸梅汤虽适合大多数人,但并非适合所有人,饮用也要看体质是否合适。”专家给出以下几条饮用禁忌:
常温下,酸梅汤容易变质
在常温下,酸梅汤很容易变质,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汤一次喝不完,更好存放在冰箱里。
脾胃不好、易腹泻、孕妇人群慎用
酸梅汤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适合胃热、肝火旺的人服用。但胃酸分泌过多者、脾胃虚寒者、孕妇等人群并不适宜服用。
儿童更好少吃酸梅类食品
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结构薄弱,抵抗不了酸性物质的持续侵蚀,时间久了容易引发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辨证论治
酸梅汤虽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如果觉得自己肢体沉重、头发昏、打不起精神、胃口很差,建议找专业医生看诊,以便对症用药。
即将入秋,除了酸梅汤
还可以试试这些养生茶饮
立秋之后,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逐长,《黄帝内经》写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个季节的养生要点要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目前有4款秋季比较适合的健康饮品,其中包括:
玫瑰薄荷茶
玫瑰花蕾3~6颗,薄荷1g,代茶频服。
适用于肝郁不畅,情绪不佳,疲劳乏力者。
沙参玉竹茶
北沙参5~10g,玉竹5~10g,养生壶煮水代茶饮。
适用于秋季口干舌燥,咽痒咽痛者。脾胃虚寒、痰湿体质者不宜。
菊花枸杞茶
菊花3~6朵,枸杞子3~5g,代茶频服。
适用于眼干眼涩,视疲劳者。脾胃虚寒者不宜。
西洋参茶
西洋参3g,代茶频服。
适用于体虚乏力,咽干虚热者。脾胃虚寒者不宜。
以上茶饮处方,都可以在中医科门诊开具。
提醒:虽然养生茶适合大部分人日常保健使用,但是体质虚寒或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禁忌较多,建议在中医科门诊医师指导下开具服用。同时,可以针对自己的体质,由医生开具专属于您的“中药奶茶”。
“中药房配酸梅汤”火遍全网,医生建议:是药三分毒,别随便喝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丨壹贰叁
编辑丨壹贰叁
前言
酷暑难耐的时期,大家总是想通过一杯清凉的果茶或者冷饮以及其他物品来帮助自己消除酷热,清凉起来。
然而,饮料和各种茶品总是有着许多为大众所知的、对人体健康有所损害的地方,大家迫切地想找到一个既健康又解暑的饮品。
于是,中医版酸梅汤就这样被大众发掘出来了,并且凭借着不小的 *** 热度迅速传播起来,许多年轻人打着养生的旗号,纷纷跑到中医馆配制酸梅汤。
中医版酸梅汤的热度居高不下,但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关于女子去中医馆买酸梅汤却被医师教育的词条也被顶上了热搜。
9月4日,江西南昌的一位女子来到当地有名的中医馆,向医师购买中医药版酸梅汤,却被中医馆的医师当众教育。
医师很耐心地对该女子解释道:“是药三分毒,中医药配制的酸梅汤是需要结合病人的身体情况,就比如酸梅汤,有胃酸的人就不能喝这个。”
那么,中医版酸梅汤究竟适不适合我们尝试?这种酸梅汤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我们该不该跟随大众也去配制一副?
“是药三分毒”
中医常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这是因为药材都有自己独特的药性和毒性,剂量得当可以治病,剂量不得当就可能导致病情严重。
而且,中医药材有配伍禁忌,有些药材不能同时服用,否则会导致不良反应,严重的也会导致中毒。
所以,在中医版酸梅汤爆火后,许多中医在面对络绎不绝的来客询求酸梅汤的配制的时候,总是表示拒绝,并且进行劝阻。
大家来到中药馆配制中药版酸梅汤,不仅仅是因为中医药材价格廉价,更重要的是对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医医师的放心。
大家认为中医在流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加持下,配制出来的药膳肯定也是十分健康,并且能够用来养生,休养生息。
但是,事实总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酸梅汤的功效对于有些脾胃虚寒、感冒、胃酸等人士非常不友好。
酸梅汤里的药膳有着各自的功效,饮用得当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饮用不当自然也会引发其他病症。
中医看病始终讲究辩证论治,也可以说是个性化治疗,不同的人即使患上了相同的病,拿到的处方药也是不同的。
也有同一个人在看病初期到后期的处方药也是不同的,很明显,中医治病就是根据个人体质等等各方面来看病。
所以,中医版酸梅汤的火爆并不能达到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养生,相反,也可能使有些人的身体越来越差,根本起不到养生的作用。
酸梅汤的配方与利弊
要了解酸梅汤的益处和禁忌,需要我们从深处了解酸梅汤的配方原料构成以及熬制过程。
一种酸梅汤的配方主要是:乌梅150克、甘草10克、陈皮100克、山楂150克、冰糖。
这些食材首先需要经过清洗以及2-3个小时的泡洗,接着将残渣过滤后放到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熬煮,此时可以在其中放入冰糖或者红糖。
小火熬煮1个小时之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适当加一些蜂蜜,最后就将其放凉,接着放入冰箱冷藏或者加入冰块。
还有一种酸梅汤的配方是:乌梅5颗、山楂干15克、玫瑰果4颗、水1800ml、冰糖25克。
这种酸梅汤的配制 *** 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将山楂干、乌梅、玫瑰果清洗干净后放入水中,大火烧开,接着用中小火熬煮20分钟。
20分钟过后,将冰糖放进熬煮后的药材中,就可以关火晒凉,之后就能够直接饮用。
这样按照药方配出来的酸梅汤也是具有除热送凉、祛痰止咳、生津止渴、安心痛等功效,当然,这也是对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人来讲。
酸梅汤在这酷暑之日为大家带来一份清凉甘甜,但没有节制又不关注自己身体状况的人总是会吃着苦头。
酸梅汤配方中最主要的药材就是乌梅,乌梅作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味道酸涩,对人的肝、脾、肺、大肠都有很大作用。
乌梅味酸,能够促进唾液分泌,能够生津止渴,同时会促进胃酸分泌,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并不能喝酸梅汤。
当然,乌梅吃多后也会容易引起胃酸过多、反流等等胃肠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会腹痛、呕吐腹泻。
除去对乌梅过敏人群外,服用碱性药物或者磺胺类药物的人群也不适宜喝酸梅汤,因为碱性药物容易与其发生中和反应,而磺胺类药物与其同服,会引起血尿。
酸梅汤另一主要药材就是:山楂。
山楂又称山里红,属于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道酸、干、微温,对人的脾、胃、肝都有很大作用。
山楂主要有健胃消食的功效,可以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也可以用来治血瘀痛经、高脂血症。
但是对于脾胃虚弱且腹内无积食、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则不宜食用。可以说,乌梅和山楂在这些方面异曲同工。
当然,因为酸梅汤中加入了大量的冰糖,长久饮用可能会导致血糖偏高,也不适宜高血糖、糖尿病患者饮用。
所以说,在配制中医版酸梅汤的时候,不能按照公众所流传的那种药方配制,而是要来到中医房仔细咨询医师,弄清楚注意事项和饮食禁忌。
中医药的讲究与传承
由中医版酸梅汤的爆火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文化深受人们群众的信任与推崇,对于这份传承千年的中华瑰宝,大家总是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
那么,正确了解中医药文化、认识中医药文化以及认可和弘扬中医药文化都是我们应该去践行的。
中医药文化在大家脑海认知中存在着许多讲究,因为一去看中医就会被医生拉着讨论起平时的饮食习惯等等,但是西医并没有过多要求,而是开了药就结束问诊。
所以,在快节奏的今天,许多人都选择西医来治病,认为吃几天药就好了,不用听中医的长篇大论,也不用喝长达十天半月的苦涩的中草药汤。
然而,中医这种繁琐的讲究却结合阴阳五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中医对于疾病的研究和处理 *** 概括来说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可以被称为辨证施治。
“辨证”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得病人的基本信息,经过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到病人的病症原因。
大部分中医主要以望诊为主,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面色、五官、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等,当然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面部和舌面情况,也就是面诊和舌诊。
不仅如此,医师在获得患者的基本情况下,会结合患者所处的环境以及患者的性格情绪来共同分析,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除去看病的讲究,中药的服用也讲究天人合一,因为中医始终注重阴阳调和,所以要求患者在阴凉的晚上服用阴性药,在燥热阳气充足早上要喝阳性药。
除了这些以外,熬制中药也有讲究,比如煎药的顺序,哪些需要先煎,哪些需要后煎,哪些需要另煎,这都需要注意。
另外,药物冲服还是泡服、药物熬制的时间、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所以说,在面对中医药医师的诊治时,要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并且按照医师的叮嘱吃药,断不能毫无顾忌地自己开药。
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瑰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的它却并没有昔日的辉煌。
随着西方医学的入侵,我国本土的中医药文化受到严重侵害,许多人质疑中医的“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中医这种存在神秘、封建迷信色彩的医学并不科学。
在中医药日渐衰落的今天,许多中西文化传承者不忘初心,仍然选择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其中中医的针灸推拿也更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中医药文化还是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地磨损,甚至,许多其他国家还对其虎视眈眈。
日本称我国“中药”为“汉方药”,而今,日本这些汉方药企业密集收购我国中药企业引起网民热议。
作为我国本土文化的中草药难不成要被日本垄断?这样的结果自然不是大家所期望的。
结语
如今,中医版酸梅汤的爆火,虽然有着 *** 流量的推波助澜,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的出彩,也让中医药活跃在人民大众眼前。
利用好中医版酸梅汤的热度,正确引导群众购买酸梅汤药材,向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的观念和行医流程。
同时做好中医药的宣传工作,消除大家对中医的刻板印象,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每日一膳 | 天气干燥的“人气”饮品,酸甜可口,还能生津止渴、疏肝健脾~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