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wp拼音开头的词语的问题,以及和wp首字母开头的词语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拽的组词及拼音
1、导语: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拽的组词及拼音,欢迎阅读与收藏。
2、【精选组词列表】:拽白、倒拽、呈拽、扯拽、搀拽、摆拽、绷拽、拽扶、拉拽、牵拽、拽步、勾拽、浪拽、扭拽、拖拽、摇拽、支拽、拽文、拽剌、拽塌、拽扎、拽帛、拽大拳、双拽头、飘飘拽拽、苦绷苦拽、扯扯拽拽、拽拳丢跌、生拖死拽、生拉活拽、生拽死拖、拽巷逻街、拽布披麻、横拖倒拽、东扯西拽、拽耙扶犁、拽象拖犀、拽布拖麻、生拽活拖、生拉硬拽、拖麻拽布、鞋拽靶儿
3、二、拽的拼音、拽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拽的繁体字和拽的' *** 繁体字
4、【拽繁体字和 *** 繁体字】:拽→繁体字为:拽→ *** 繁体字为:跩
5、【拽字的含义】:(动)〈方〉扔:~坏了|~东西。
6、五笔86:RJXT五笔98:RJNT仓颉:QLWP
7、笔顺编号:121251153四角号码:55006Unicode:CJK统一汉字U 62FD
8、四、拽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拽字开头、拽字在中间和拽字在结尾的组词)
9、拽欛扶犂,拽白,拽帛,拽布披麻,拽布拖麻,拽步,拽大拳,拽扶,拽埧扶锄,拽剌,拽耙扶犁,拽耙扶犂,拽拳丢跌,拽塌,拽文,拽巷啰街,拽巷逻街,拽巷攞街,拽象拖犀,拽扎
10、啰巷拽街,生拽活拖,生拽死拖,双拽头,拖麻拽布,鞋拽靶儿
11、绷拽,摆拽,掤拽,搀拽,扯扯拽拽,扯拽,撦拽,呈拽,倒拽,东扯西拽,勾拽,横拖倒拽,苦绷苦拽,拉拽,浪拽,飘飘拽拽,扭拽,牵拽,生拖死拽,生拉活拽,生拉硬拽,拖拽,摇拽,飖拽,支拽,捽拽
二、律诗对韵的要求!
1、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之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2、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3、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4、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5、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6、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7、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8、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9、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10、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11、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12、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13、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14、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15、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16、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17、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18、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之一、三、五(仅
19、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20、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21、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22、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23、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24、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25、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26、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27、除了之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28、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之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29、之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30、都要以平声收尾,这之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31、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32、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33、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34、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35、之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36、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37、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38、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39、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40、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41、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42、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43、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44、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45、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46、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47、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48、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49、之一、二句除了之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50、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51、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52、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之一句失对,
53、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54、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55、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之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56、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57、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58、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59、如果之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60、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61、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之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62、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63、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64、之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65、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66、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67、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68、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69、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70、在这种句型中,之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71、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72、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73、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之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74、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75、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76、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77、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78、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79、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80、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81、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82、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83、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84、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85、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86、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87、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88、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89、甚至是之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90、第七句之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之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91、第三句之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之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92、第七句之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之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93、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94、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95、(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96、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97、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之一句的“风”,但是之一句的
98、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99、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100、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101、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102、之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103、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104、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105、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106、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107、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108、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109、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110、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之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111、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之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112、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113、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114、对仗的之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115、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之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116、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117、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118、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119、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120、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121、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122、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123、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124、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125、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126、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127、”,“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128、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129、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130、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131、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132、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133、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134、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135、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136、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
137、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138、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139、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
140、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
141、“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
142、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143、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登高》:
144、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之一句“风急”对“天高
145、”,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
146、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
147、是,之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
148、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之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三、鳃的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鳃鳃、鳃孔、潜鳃、鱼鳃、鳃草、鳃盖、鳃裂、暴鳃、曝鳃、陪鳃、鼓鳃、丹鳃
二、鳃的拼音、鳃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鳃的繁体字和鳃的' *** 繁体字
1、海鳃造句:海鳃通常出现在深海中,一条蓝鳕鱼来到被丹宁污染的海水中,这里见不到阳光。
解释:腔肠动物,形状象鹅毛,淡红或红紫色,长三四寸。生活在深海底,能发磷光。也叫海笔。
【鳃繁体字和 *** 繁体字】:鳃→繁体字为:鳃→ *** 繁体字为:鳃
【鳃字的含义】:(名)某些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用来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
五笔86:QGLN五笔98:QGLN仓颉:NMWP
笔顺编号:35251211251214544四角号码:26130Unicode:CJK统一汉字U 9CC3
四、鳃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鳃字开头和鳃字在结尾的组词)
暴鳃,丹鳃,鼓鳃,陪鳃,曝鳃,潜鳃,鱼鳃
四、wp拼音开头的词语哪些
1、外婆汉语拼音为 wài pó,是一种称谓,指母亲的母亲,口语叫姥姥或者老娘,祖父母指父亲的父母亲,也称爷爷奶奶。英文为 grandmother。不同地方及方言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称谓。
2、委派,拼音是wěi pài指委托安排;委任派遣。语出《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这个断不敢领,一则呢,是十三妹姑娘的委派;再我们头领也有话在头里。”
五、wp开头的词语
1、物品,汉语词语,读音为wù pǐn,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泛指各种东西或零星的物品,也泛指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
2、文凭,在古代是指官府发的证明文书。在如今的社会,用它来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文凭虽然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把文凭与能力对等,文凭也不等同于文化。可是社会上却由于把文凭看的过重,而出现了文凭主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凭造假 *** 。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