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鱼化石,邓氏鱼化石的画法-问答-

邓氏鱼化石,邓氏鱼化石的画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37 0
《阿凡达2》中的“怪鱼”都是什么物种?

◎北京科学中心

《阿凡达:水之道》正在上映,影片将背景设置在海洋中,讲述水系部落之间发生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神秘的海洋生物和美轮美奂的水下世界,而影片中各种看似奇特的生物,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参考的原型。

多姿多彩的珊瑚礁

影片的海洋中,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宝地十分惹人注目,这参考了地球上的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中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礁石和生活在其周围的动植物组成,礁岩来自于珊瑚虫的骨骼,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一个接一个地生长,在身后留下自己形成的骨骼,最终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珊瑚礁,其间可谓是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变化,这也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处。

珊瑚礁之所以能长得那么大,关键在于珊瑚上与之共生的一种藻类——虫黄藻。它们不仅和珊瑚虫相依相生——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无机盐与二氧化碳,后者则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与氧气回馈给珊瑚虫。不同的珊瑚还有不同的颜色,珊瑚虫本身的颜色来源于其具有的红、绿色荧光蛋白及色素等,而珊瑚礁的五彩斑斓来自于珊瑚骨骼形成时掺杂的杂质元素,例如红色,正是珊瑚骨吸收了较多的铁元素的缘由。

珊瑚礁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色,在生态环境中更是有着极大的作用。据统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全球的珊瑚礁仅占0.25%的海洋面积,却养育了超过1/4种类的海洋生物,可谓是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的一环。

珊瑚礁还能减缓海浪的冲刷,因为珊瑚礁的表面崎岖不平,坑洼较多,海浪受到的摩擦较大,冲刷的能量因此被大大减弱,从而降低了海岸的海浪高度。此外,珊瑚礁还有过滤海水的作用,组成珊瑚礁的珊瑚虫还含有多种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生物药品的研究。

伊鲁与海中霸王蛇颈龙相似

电影中,女主骑着伊鲁在水中遨游,英姿飒爽的镜头一定也让大家“帅到了”。而伊鲁帅气的长脖子,鳍状肢和舵状尾巴,与地球上已灭绝的蛇颈龙非常相似。

蛇颈龙是已灭绝的一类大型海生爬行动物,因有着像蛇一样长长的颈部而得名,出现于三叠纪晚期,于白垩纪末全部灭绝。如同电影里呈现的一般,蛇颈龙是海洋中的常见生物,也在食物链中占中上层。蛇颈龙有着庞大的身躯,似乎是“海中霸王”的料子,但它们却是以鱼或是贝类为食的吃小生物的动物。同时,蛇颈龙的牙齿尖锐而细长,壮实的鳍赋予了它们良好的机动性,两者都大大增加了蛇颈龙捕食鱼类的优势地位。

蛇颈龙最早在1821年被发现,蛇颈龙的化石也是首个被科学认可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而近代在中国发现的“威远中国上龙”化石,也属于蛇颈龙一类。

掠波翼龙像是恒河鳄

与飞鱼的结合体

掠波翼龙载着男主在海面腾跃的画面可谓深入人心,这一生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飞鱼,而它充满尖牙,张得大大的嘴巴更像是一只恒河鳄与飞鱼的结合体。

但飞鱼可没有掠波翼龙看起来那么大,甚至气质也完全不如掠波翼龙般威武。飞鱼的体长多为五厘米到二十厘米,更大的记录也只有四十五厘米,体型轻,体重小,加上流线型的身材,是它们飞翔的硬性条件。然而,飞鱼并不是“飞翔”,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滑翔”,滑翔的关键即是依靠尾翼在出水瞬间高速震动的“弹射起步”,加上在空中展开胸鳍完成的。这一动作可令飞鱼出水瞬间得到每秒18米的高速,可持续滑翔二百米到四百米。

而在我国贵州出土的兴义飞翼鱼化石,距今已达2.4亿年,为古生物学界提供了地球上最早的水上滑翔的脊椎动物证据。

掠波翼龙的血盆大口,很容易让人想到恒河与印度河的霸主之一——恒河鳄。恒河鳄是世界上更大、最长的鳄鱼之一,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它的长吻,吻部细长,布满可达一百多颗尖牙,身长最长达6.5米。但如此威风的恒河鳄如今全球仅存约300只,已是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极危物种。

阿库拉鲨参考了

鲨鱼和史前巨兽邓氏鱼

阿库拉鲨非常凶悍,象征着居住在水中的梅特卡伊纳氏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俄语中的“akula”即为鲨鱼的意思。阿库拉鲨不仅参考了鲨鱼,与另一史前的顶级生物——邓氏鱼,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邓氏鱼是生活在泥盆纪的一种海洋生物,巨大的咬合力和旺盛的食欲,令它高居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邓氏鱼身长约十米,重达将近四吨,而这一头怪兽身上更恐怖的是,它将近三吨的咬合力足以瞬间将一头鲨鱼拦腰切断。

但邓氏鱼“无所不食”也让它承受消化不良的困扰,经科学家发现,邓氏鱼的化石常伴随着半消化的鱼类,由此可见,邓氏鱼捕食的食物没有经过十分完整的消化,“生吞”也从另一侧面看出邓氏鱼残暴的霸主地位。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人称钢铁粉碎机的邓氏鱼到底有多厉害?一口就能将鲨鱼拦腰截断

鲨鱼可以说是当今海洋生物中的顶级霸主了,无论是速度、咬合力、撕咬能力还是攻击策略,都算是一等一的好手。但是如果把时间推到4.05亿年前—3.65亿年前的泥盆纪,鲨鱼可就算不上出众了,甚至还不幸地沦为了弱势群体,被一种名为邓氏鱼的海洋巨兽各种欺压。

邓氏鱼吞食鲨鱼

那么,邓氏鱼究竟有多强呢?先不说它的体测数据,光是听听这个外号“钢铁粉碎机”,你就可以体会到这种生物的可怕。

根据现代科学对邓氏鱼化石的分析,这种恐鱼科生物的体长保守估计在11米左右(史上体型更大的食肉硬骨鱼类),身形不肥不瘦大约在6吨左右,这样既保证了力量,又不至于影响邓氏鱼在水中的速度。



邓氏鱼的身体结构

至于邓氏鱼为什么可以站在泥盆纪海洋生物的顶端,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非常恐怖的咬合力。作为参考,如今海洋中的恐怖猎食者大白鲨的咬合力不过只有765千克,而邓氏鱼的咬合力却达到了惊人的5000千克。这么强大的咬合力,一口下去几乎就可以将一条中等体型的鲨鱼拦腰截断。


邓氏鱼钢铁般的牙齿

巧合的是,在泥盆纪时代邓氏鱼最喜欢吃的也正是鲨鱼。因为鲨鱼的肉比较多,而且肉质较好,能够充分满足邓氏鱼旺盛的食欲。除了鲨鱼之外,邓氏鱼最喜欢吃的要属4公尺左右的盾皮鱼了。如果这些“食物”都没办法搞到,邓氏鱼就只能以三叶虫或是鹦鹉螺之类水生物充饥。事实上邓氏鱼后期之所以灭绝,跟食物不足也有着莫大的联系。

邓氏鱼追捕裂齿鲨

其实,大多数人对邓氏鱼的认知都比较有限,甚至有不少人受到市面上一些游戏的影响,错误地把邓氏鱼等成了史上最强的海洋猎食者。在这里我也要给一 *** 邓氏鱼粉泼一盆冷水:尽管这种海洋巨兽一直统治了志留纪晚期和几乎整个泥盆纪,但是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的话,邓氏鱼也算不上最强。起码跟巨齿鲨36吨的咬合力相比,邓氏鱼就相差甚远。

邓氏鱼头骨化石

不过,这也符合了生物循环的规律,谁也别想永远霸着王座不下来。各领 *** 亿万年就算是挺好的结果了,毕竟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还不知道能不能统治地球那么久呢!

若不是因为化石,你敢相信地球上有这么可怕的生物?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地球40亿年的生命史上,出现的90%以上的生命其实现在都已经消失了。从中世纪的地质学发展开始,化石渐渐进入了人类的视线,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古生物的大门。

而这些化石中,就有一些超乎我们认知的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震惊我们的古生物。


巨脉蜻蜓化石,带我们揭示了最早的昆虫

巨脉蜻蜓(学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这是一种生活在石炭纪的昆虫。昆虫最早出现于石炭纪,距今3亿年,而最早的昆虫就是巨脉蜻蜓,也是地球上之一批飞上天的生命。

巨脉蜻蜓的化石被发现于1880年的法国,1885年,法国古生物学家Charles Jules Edmée Brongniart描述及命名了这个化石。当初由于大气含氧量高,所以巨脉蜻蜓的翅展达到了1米以上,现存最完整的巨脉蜻蜓的化石目前保存在巴黎的国立自然史博物馆中。

我们现在看到的蜻蜓,翅展不及它的十分之一,巨脉蜻蜓的发现刷新了当初的古生物认知观念:原来在远古,哪怕是昆虫的体型都和人差不多?人类到底是多渺小?


寒武纪的怪诞虫:你甚至不知道它为何而生?

地球生命诞生的前期,是漫长的寒武纪,寒武纪阶段也诞生过太多不可思议的生物。比如寒武纪著名的【怪诞虫】。

怪诞虫是本世纪新发现的一种远古生物,化石被发现于加拿大的一座矿坑,从化石来看,它仿佛就是一个小小的毛毛虫:身体有棘刺的蠕虫样的生物。

通过还原,科学家恢复了它原本的面貌。

怪诞虫确实是一种生物,它有着比较方的脑袋和细细的脖子,它周围的棘刺并不全是防御用,下排是足部上排才是防御用棘刺。

怪诞虫目前还有亲属存活,和它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一种叫天鹅绒蠕虫的生物。随着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发现,怪诞虫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怪诞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他们体型只有1cm左右,想一想也对,寒武纪是生命刚刚发展的时期,那时起的确没什么可能出现大型动物。倘若不是化石,你敢相信会有这么奇怪的东西存在?


满身盔甲的邓氏鱼

邓氏鱼又称恐鱼,它可以说是泥盆纪海洋里的顶级掠食动物了,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这东西不好惹。邓氏鱼化石是地球上之一批霸主生物,它的化石比恐龙还要早1.75亿年。

邓氏鱼体长接近11米,通过化石复原后,推测体重可以达到6吨,光是咬合力就接近5吨。

它的头部和颈部覆盖着异常坚硬的外骨骼,邓氏鱼没有牙齿,取而代之的也是头部的外骨骼,如同铡刀一般可以切割各种当时海洋里发现的生命。

这个铡刀一样的大嘴和强劲的咬合力意味着:它能轻易咬断一只小型鲨鱼。

邓氏鱼的发现,不禁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始终都在好奇亿万年以前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我们永远无法通过化石完全得到结论。但是从邓氏鱼的外形,有一个细思极恐的信息传达给我们:那就是当初的地球,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才会诞生如此可怕的生物?


和邓氏鱼同一时期的奇虾

在寒武纪说到怪诞蠕虫,就不得不提到海洋里的另一种有壳的霸主:奇虾。

奇虾虽然叫虾,但肯定不是你嘴里那个软趴趴的东西。奇虾和怪诞蠕虫一样,出现在寒武纪时期,也是目前已知的寒武纪体型更大的生物。奇虾体长2米,头部一对大螯,眼睛如同乒乓球大小,口大如盆。

奇虾化石的于120年前被发现于加拿大,现代技术对奇虾还原后,知道了它最恐怖的除了外形,还有口中那齿轮一般的牙齿,仿佛可以轻易搅碎任何东西。

不过奇虾的样子虽然恐怖,但是通过研究表明,它们的肠胃里却都是一些小型蠕虫和微生物。看起来性格也不是很残暴。

不过随后科学家又在化石的腹部发现了三叶虫的壳,才意识到这家伙性格虽然温柔,但是连坚硬的三叶虫壳都能轻易咬碎,想必也不是好惹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寒武纪的海洋里到底有什么,奇虾才进化成看起来如此可怕的样子保护自己?难道还有比它更可怕的掠食者吗?


你见到的蜈蚣算什么?远古蜈蚣见过没?

蜈蚣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生物,大多数时候,它们和人还是没什么交集的,虽然有毒但是也没什么伤人的机会。可是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蜈蚣的祖先可不是这样好欺负。

远古蜈蚣体长2.59米,被认为是现在的蜈蚣和千足虫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首批无脊椎动物之一,光是它的宽度就达到了2.6米(含足部),可以说它要是把腿完全伸直了趴下来,就是一张超级大床。

目前没有在任何化石中发现有生物以远古蜈蚣为食,这在当初,也是陆地一霸。

远古蜈蚣主要以小型动物和植物为食,和现在的蜈蚣食性行为都很像。除了个头太大了之外,其实也并没什么可怕的。

如果你穿越到3亿年前,在热带雨林见到这东西,你还会害怕身边的小蜈蚣吗?是不是感觉你身边的所有虫子都是毛毛雨了?


远古空气中的高氧量,让古代的生命体型都格外的大。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人的体型到底是不是合适的?

地球含氧量在变化,物种出现又消失,那么亿万年后人类消失了,会有什么取代我们呢?会不会有以后的高等生命,发现我们的化石,然后跟它们的同类讲:在某个时期,存在着两脚走路,穿着不同衣服的一种生物?

香港科学馆新设“古生物展厅” 展出逾百组珍贵动植物化石

中新网香港9月14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科学馆14日在全新常设展厅“古生物展厅”举行“灭绝.新生”展览的开幕典礼。展览介绍63500万年前埃迪卡拉纪以来,地球生命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及生命的演化,展出逾百组珍贵动植物化石。

香港科学馆14日在全新常设展厅“古生物展厅”举行“灭绝.新生”展览的开幕典礼。香港特区 *** 新闻网 供图

展览自9月15日起开放予市民参观。记者在现场所见,展览共分六大展区,分别介绍地球在漫长地质历史演变中发生过的5次主要大规模灭绝事件,并会展出超过100组各个时期的珍贵动物及植物化石。

难得一见的展品包括超过3米高的冰河时期真猛犸象化石、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史前海洋掠食性鱼类剑射鱼、巨齿鲨和邓氏鱼1:1的颌骨化石复制品,以及200至400万年前的印尼龙脑香木化石。

此外,展厅内亦有栩栩如生的机械恐龙和各种有趣的互动展品,介绍挖掘化石、史前的环境和物种的演化等知识。展览最后带出地球正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危机的信息,呼吁人类为野生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方面贡献力量。

图为展览现场,这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龙化石。香港特区 *** 新闻网 供图

香港特区 ***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在开幕典礼上致辞时表示,“灭绝.新生”展览是香港科学馆常设展览厅更新计划的其中一个项目,希望能让公众了解地球生态的历史和转变,同时反思现今人类发展为生物的生存带来的挑战。(完)

非洲羚羊哪里起源?中国这件千万年前化石揭开谜团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现代非洲声名远扬的“萨瓦纳动物群”及当中极具代表性的各种羚羊,它们在非洲的化石记录一般不早于距今700万年,其起源何处一直成谜,也吸引全球古生物学界长期关注和持续研究。

邓氏临夏羚是非洲新小羚族唯一化石祖先

中国科学家对采自甘肃省临夏 *** 自治州广河县后山动物群、时代约900万-1000万年前灞河期“邓氏临夏羚”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邓氏临夏羚为现仅存于非洲的新小羚族(又译为岛羚族,现存麝岛羚和贝氏岛羚两个种)的唯一化石祖先,也是目前所知非洲种类繁多的“小羚羊类”在上新世(距今约530万-260万年)之前的唯一化石。

这一在新生代哺乳动物和古动物地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研究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合作完成,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在线发表。

此项研究不仅揭开非洲羚羊起源之谜,还揭示了中国北方灞河期哺乳动物群与现代东非稀树草原的萨瓦纳动物群可能存在不为人所知的联系,为未来探索萨瓦纳动物群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揭晓非洲“小羚羊类”“前世今生”

论文之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王世骐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现代东非和南非地区的热带稀树草原构成全球生态系统中非常独特的生态景观,当中以被称为萨瓦纳动物群的众多适应在开阔环境中食草和奔跑的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最富特色。由于野生动物题材纪录片多在这一动物群中取材,使得该动物群在全球具有广泛知名度。不过,萨瓦纳动物群成员在非洲的化石记录一般不超过700万年,在这一时期之前,东非地区以森林环境为主,仅河马、大象等少数动物能在非洲本土找到起源,其他更多动物的起源地当在非洲之外,特别是萨瓦纳动物群中极具代表性的各种羚羊,它们的起源此前一直是个谜。

萨瓦纳动物群中“小羚羊类”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它们是非洲极具特色的哺乳动物类群,传统上“小羚羊类”包括7个属10余种,均具有类似羚羊的外形,但个体非常小,一般在热带稀树草原的边缘地带(林地边缘、山地、沙漠边缘等)适应隐藏的生存方式,部分种类生存于热带雨林中。而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相似的生态位被鹿科、麝科、以及牛科羊族中的一些小型类群(如班羚、鬣羚等)占据,但这些类群均未进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传统上“小羚羊类”都归入同一个族中,但除了都具有小的个体和隐藏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共同的衍征,并且分子系统发育将“小羚羊类”彻底分解,现生的新小羚族和高角羚族构成羚羊亚科中最早分化出的单系群,分化时间不晚于900万年前。距今900万-1000万年的邓氏临夏羚完美解释了现生新小羚族的产生,它体型介于瞪羚与麝岛羚之间,具有现生岛羚相同的短而剧烈向后倾斜的角心、巨大的听泡、深的眶前窝等特征,并且具有与瞪羚相似的眶上孔及额中缝。

同时,形态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证实邓氏临夏羚形态介于岛羚属与瞪羚属之间,而分子+形态的全证据系统发育重建也证实邓氏临夏羚与现生岛羚属组成姐妹群,支持单系的新小羚族,其分化时间在距今1200万年左右。

进一步研究将充实亚非古生物起源演化故事

王世骐指出,本次研究还对中国后山动物群各种植食动物进行牙齿微磨痕分析,结果表明,后山动物群的大部分类群为开阔环境中的食草者和混食者,食叶者较少,这与非洲现代萨瓦纳动物群的生存环境一致。事实上,中国灞河期约1000万年前开始,动物群已显示相当开阔和干热的环境。

论文第二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认为,地壳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因素也对后山动物群演化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北缘的系列研究表明,在约1000万-700万年之前,来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尚未深度影响现在的北祁连山系,推测当时后山动物群所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一个地势中等高度,但地貌比较平缓的开阔草原环境。因此,不论是气候还是地貌的背景,当时的中国临夏地区可能与现代东非高原的环境相似,这构成了新小羚族以及其他现代萨瓦纳动物群起源的环境基础。

王世骐说,除了邓氏临夏羚,之前后山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化石研究,也确认是萨瓦纳动物群中典型物种黑犀的直接祖先。未来对中国青藏高原北缘各处灞河期动物群进一步研究,将有可能揭示现生萨瓦纳动物群中除岛羚族之外其他一些特有的羚羊在中国灞河期的起源,也将更加充实非洲萨瓦纳动物群起源这一重要科学故事。

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角”,邓氏临夏羚属名为化石产地,种名以更先发现并研究后山动物群的著名古生物学家、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员的姓氏命名。邓涛表示,该项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尤其是青藏高原北缘,在全球晚新生代动物群向现代面貌演化中处于先导和中枢的地位,是联系欧亚非及北美各大陆哺乳动物群的桥梁,也是冰期动物群走出 *** 故事的向纵深方向的拓展。

泰雷尔邓氏鱼

泰雷尔邓氏鱼生活在距今约4.15亿年至3.6亿年前,在欧洲、非洲、北美洲的海洋都有发现,长约8至10米,重量可达4吨,是当时更大的海洋猎食者。

邓氏鱼头部与颈部覆盖着厚重且坚硬的外骨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条凹凸不平的刃片代替,颌骨强壮,吃东西时像铡刀一样,下颌不动,上颌向上抬起,然后向下切割,就连鲨鱼也能被它一口咬成两半。除了有惊人的咬合力,它的吸力也巨大,能在眨眼间张开大嘴,用强大的吸力把猎物吸进胃部。


因为有这两项本领,它几乎什么都吃,但由于缺少牙齿咀嚼,它常常会消化不良。目前发现的邓氏鱼化石中,往往混杂着被它吐出来,或者半消化的鱼类和动物硬壳化石。

脊始皇登基——邓氏鱼,奠定脊椎动物四亿年王座

古生代生命经历寒武纪大爆发,奥陶纪物种大辐射,各个门类的动物争相登场,进行了惨烈的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地球生命史的御三家——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只有他们三家曾经出现过地球霸主,如寒武纪霸主的奇虾(泛节肢动物),奥陶纪霸主房角石(软体动物),志留纪霸主板足鲎(俗称:“海蝎子”)以及为脊椎动物开创王朝的泥盆纪霸主邓氏鱼。

邓氏鱼属于有颌鱼类的四大家族之一的盾皮鱼类,其他三大家族是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我们其实人类属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所以邓氏鱼所在的盾皮鱼类如果非要追溯亲缘关系的话,那他们可能跟我们是堂兄弟,也有可能是我们的祖先类群(目前最新研究中有学者认为硬骨鱼是从盾皮鱼类演化而来)。

邓氏鱼头骨

邓氏鱼复原图

胴甲鱼的化石

邓氏鱼属于的盾皮鱼类中的节颈鱼目,和其他盾皮鱼亲戚一样,节颈鱼目的头部和胸部也披覆着厚重的骨甲。当然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节颈鱼目的头部甲片不是愈合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并且有特殊关节相连接,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调节头部的方向和角度,上图的邓氏鱼头骨化石就可以看出其头部甲片的特征。而属于盾皮鱼类的胴甲鱼头部骨甲就融合成了一块。邓氏鱼其实是没有牙齿的,它那看起来牙齿的大门牙其实是上下颌的骨板在口前延伸出的骨甲,可以起到撕咬作用。

邓氏鱼其实有好几种,其中最出名的也是营销号的常客是泰尔雷邓氏鱼,它是邓氏鱼的模式种,也是体型更大一种。泰尔雷邓氏鱼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其身体和尾部化石,它复原都是参考了其他节颈鱼目的近亲,目前有多种头身比复原,整体范围在6-9米左右,激进的复原有上10米,且尾部有复原成鳗鱼型的,也有鲨鱼型的等等,它的后半身只能等待日后全新的化石出土才能知道其真实的外貌了。不管体型如何,它的体型也就是类似于现存的大白鲨的体型,所以营销号里那些吹泰尔雷邓氏鱼拳打巨齿鲨,脚踩梅尔利维坦鲸,虐杀沧龙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它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脊椎动物的始皇帝,也正是以邓氏鱼为首的有颌鱼类迅速崛起并且击败了当时的海洋霸主板足鲎,才让我们脊椎动物自此一统江山,四亿年来再也不曾跌落王座!

邓氏鱼的尾部复原

邓氏鱼激进版的复原图

邓氏鱼的近亲尾骨鱼类,长得很像迷你版邓氏鱼,邓氏鱼的头部以下复原基本就是参考这些近亲。

但是讽刺的是,以邓氏鱼为首的盾皮鱼类为我们脊椎动物拿下了王座,却没能坐稳王座,在泥盆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就被“和蔼可亲”的地球母亲给集体删号了,成为有颌鱼类四大家族里之一个出局的,不得不把江山留给了软骨鱼类和我们硬骨鱼类(棘鱼类比较惨,基本上都成了鱼肉了)。至今海洋还是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争霸!

泥盆纪大灭绝之后,软骨鱼乘机占领了海洋,成为了新的海洋霸主,而硬骨鱼占领了淡水,更有一支硬骨鱼类踏上了征服陆地的征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以后再来讲述吧!

鱼也曾统治地球,让鲨鱼望风而逃的史前大鱼,开启“鱼类时代”

四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鱼——邓氏鱼。他们平均身长6米,最长的甚至可以长到9米,相当于3层楼那么高,体重也可以到达3吨,差不多两辆小轿车的重量。作为顶级猎捕者,它们一口就可以咬断一只大鲨鱼。它们的一生驰骋大海,所向披靡,身披胄甲,无鱼能敌。作为海洋霸主,邓氏鱼也确实用实力诠释了霸主该有的样子。

邓氏鱼一口能咬死古代鲨鱼

那这种鱼为什么这么强大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翻身“鱼奴”把家当,一代鱼王终登场

邓氏鱼拟人化绘图

首先,它是一类盾皮鱼,顾名思义,就是它浑身长着坚硬的外骨骼,皮肤向盾牌一样坚硬。这就十分进步了,因为我们前面讲过的动物,要不然是只有外部护甲,要不然是只有内部骨骼,这样内外兼修的体格,表明在身体强度上它要比其他种类的生物结实的多,而且因为脊椎的缘故,也比其他种类的生物灵便的多,这就为它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

邓氏鱼复原图

邓氏鱼复原图

其次,灵活的上下颌和咬合能力也是它称霸的重要一环。就像我前面讲的一样,在没有颌的时代,鱼类虽然走位灵活且护甲超高,可只防守不进攻就导致它永远只能被别人追杀。而自从有了颌,相当于点出了一个主动技能——咬。

邓氏鱼头骨化石

而随着颌类的进化,可以将嘴里的食物进行固定,切割这类操作。从化石上来看,邓氏鱼是这项技能更好的掌控者,它们的头骨不完全闭合,而是有一定活动空间的,可以调整头部的方向,而且下颌骨关节可以张开很大的角度,这就为它的强咬合力做好了铺垫,强力的骨架支撑配合以发达的咬肌,让邓氏鱼的咬合力达到了惊人的5000kg,相比之下,狮子的咬合力约为500kg,拥有巨大咬合力的鳄鱼,更大也不过才2000kg。

现在令人类闻风丧胆的鲨鱼,那个时候也只不过是邓氏鱼口中的一块肉而已,只要它一张口,鲨鱼立马就能断成两截。

邓氏鱼猎食复原图

虽然邓氏鱼没有分化出功能各异的牙齿,但是从化石修复的证据来看,它的两条凹凸不平的刃片拥有跟牙齿类似的功能,十分锋利。如铡刀一般,能切断、咬裂、粉碎任何东西,是专门为了“破甲”定制的。三叶虫、菊石,角石等等护甲怪立即“嘴到擒来”。

邓氏鱼牙齿化石

在攻守两段都点好了天赋的邓氏鱼立刻成为了泥盆纪海洋的巨无霸,随着能量的积累,邓氏鱼的体型也日渐增大。

邓氏鱼复原图

这样一来,再也没有谁能威胁到邓氏鱼的统治地位了,它们成了泥盆纪当之无愧的王者。从此纵横地球,地球迎来“鱼类时代”!

邓氏鱼拟人化绘图

各位霸主,一路走好

人类星球的诞生

文章来源:星球研究所 文 | 星球研究所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

几乎每年都会就人类的命运发出警告

内容包括外星文明、人工智能的威胁

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等等

2017年5月3日

他发出了最新一次警告

Humanity must colonize another planet within 100 years if we are to survive

(人类必须在100年内殖民外星,以避免灭绝)

100年

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限

各国媒体立即将警告传遍了世界

我们不知道是否已经有人开始着手准备了

不过回顾地球生命史

人类的先祖至少遭遇过5次大劫

当地球上98%的物种已经灭绝时

人类却成功进化,坐上地球霸主的宝座

我们凭什么能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立足?

又能否再一次摆脱劫难?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图片源自NASA)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必须从我们先祖的好运气

以及历任地球霸主的坏运气讲起

大约40亿年前

一种单细胞生物出现在地球上

它是地球上所有现存及已灭绝生命的共同祖先

被称为终极共祖

(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LUCA为生命起源的其中一种假说,并且有多种译法;后续内容中也存在诸多科学争议,本文只阐述整体地史事件,不做细节讨论,以下同;图片源自RevistaTransilvania.ro)


之后的数十亿年中

月升日落、繁衍不息

小小的终极共祖最终演化为一个超级家族

包括870万种形态万千、习性各异的物种

(生命之树,请将手机横屏并点击放大观看,图片源自美国进化论教育机构Evogeneao,星球研究所标注)


这些家族成员从来都不是和平主义者

蓝色星球的霸主之争早已上演

之一任霸主出现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

奇虾

它体长1米,最长可达2米

强壮的嘴部结构可以轻松穿透贝类的外壳

而当时其它多数物种大小都不超过10厘米

(后期又出现了鹦鹉螺等新霸主;下图为奇虾复原图,绘图@Olof Helje)


同一时期

人类先祖则是一种发现于云南的原始鱼类

昆明鱼

体长只有2-3厘米

(首次发现于云南澄江,昆明鱼复原图,绘图@Masato Hattori)


对于胃口极大的奇虾而言

此时人类的祖先如同不值一顾的蚊子肉

(奇虾与人类先祖、现代人类大小对比图,图片源自Wikiwand,星球研究所标注并有修改)


时间到了距今4.4亿年左右

就在奇虾们横行天下时

第1次大灭绝

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此时正值地质年代中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

因此得名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

这次灭绝共造成地球上85%的物种从此消失

奇虾所在的整个叶足动物门更是惨遭“灭门”

一代霸主从此深埋地下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云南抚仙湖北岸

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依靠着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的挖掘

才得以一窥它的雄姿

两个巨大的附肢依然张牙舞爪

威风有如在世

(图片源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Loren Babcock)


今天的科学家一直为此次大灭绝的原因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冷

地球几乎变成了“冰球”

并杀死了大量生物

(冰冻地球想像图,图片源自COURTESY PHOTO/NEETHIS)


也有人认为6000光年外的一颗超新星爆发

摧毁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层

使得太阳释放出的紫外线穿过大气层

将地表生物大量杀死

(著名的超新星1993J爆发想像图,图片源自NASA,作者G.Bacon)


无论真相如何

奇虾们都只能无奈退出地球舞台

舞台上原来拥挤的生存空间突然出现了空缺

事实上

地球上的物种都拥有自己固定的生存空间

我们将其称为生态位(specific niches)

以一颗云杉为例

不同种类的鸟会生活在不同的高度

互不干扰、各取所需

(图片源自svvsd.org)


接下来

谁会重新填满奇虾们腾出的生态位呢?

答案是人类先祖所在的鱼类

奇虾眼中不值一顾的它们开始迅速繁衍

数量和种群大幅增加

“鱼类时代”全面到来

鱼类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

到了距今4亿年左右的泥盆纪时期

鱼类中的盾皮鱼开始称霸海洋

更大的一种名为邓氏鱼(Dunkleosteus)

体长约6至8米、重达1.1吨

是比之一代霸主更强大、更凶猛的捕食者

就连同一时期出现的鲨鱼

也经常成为它的果腹之物

(制图@3mern)


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

以及愈发拥挤的海洋

人类先祖直接被逼到氧气含量较低的浅海

开始在海陆相接的边缘生存

它名为提塔利克鱼(Tiktaalik)

是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

它的鳍已经可以像四肢一样支撑身体

必要时还能爬上岸边

(制图@Zina Deretsky)


然而邓氏鱼的霸主宝座还没坐热

3000万年后

也就是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

第2次大灭绝

再次降临地球

史称泥盆纪大灭绝

这次灭绝共造成82%的海洋物种消失

邓氏鱼所在的整个盾皮鱼纲被“灭门”

又一任地球霸主归于泥土

直到1966年

修筑俄亥俄州际公路的工人们

才将它挖出了地面

昔日荣光得以重现

(头骨保存于美国克利夫兰国家自然博物馆,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邓氏鱼化石)


这次大灭绝的原因同样众说纷纭

原因可能包括藻类的大量孳生,使得海底严重缺氧

以及海底火山大规模爆发

火山排出的有毒物质使得海水酸化

大量动物窒息而死亡

(大面积火山爆发的想像图,作者@Orourke)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了一点

即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那些称霸海洋的物种往往最适应原有的生态环境

但当环境突变

它们也就成了最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

反而是那些被挤压到边缘的弱者

拥有适应新环境的最强能力

现在

人类的祖先提塔利克鱼

开始离开被污染的海洋走向陆地

陆地也开始进入一个植被的超级繁茂期

(石炭纪的陆地森林想像图,这一时期植被形成的煤炭,占当今全球煤炭储量的一半以上。制图@Sergey Krasovskiy)


凭借茂盛的植物资源

从两栖类到爬行类

动物们迅速分化出诸多新的物种

并形成新的竞争

陆地上同时出现了众多霸主

最为知名的是体长可达5米的

丽齿兽(Gorgonops)

它是首次长出犬齿的动物

可以轻易撕碎任何猎物

是恐龙出现之前陆地上最强大的掠食者之一

直到今天犬齿依然是顶级陆生猎食者的标志

(绘图@Masato Hattori)


而它的近亲犬齿兽也同样长出了犬齿

犬齿兽也便是当时的人类先祖

它体型要比丽齿兽小很多

以犬齿兽中稍晚一点出现的

三尖叉齿兽(Thrinaxodon)为例

体长仅30-50CM

比家猫还要略小

只能以小型动物和昆虫为食

(虽然丽齿兽、犬齿兽都长着犬齿,但它们还没有进化出现代犬类一样的胎生,而是像鸟类一样卵生;

绘图@Masato Hattori)


此时

距离上次大灭绝已经过去了1亿多年

生命似乎正在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

一切平静而顺利

但是上帝并不这么认为

就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第3次大灭绝

毫不犹豫地爆发了

史称二叠纪大灭绝

这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

共造成96%的海洋物种、70%的陆生物种灭绝

时任地球霸主丽齿兽位列其中

于是

今天人类的自然博物馆得以再添新丁

(发掘于坦桑尼亚的丽齿兽化石,展出于德国国家博物馆,摄影师@H.Zell)


如此大规模的灭绝极有可能是诸多因素合力营造

包含多颗陨石的撞击

中国华南、西伯利亚在内的大规模火山喷发

以及海床释放出大量甲烷

总之

整个地球都烧成了火球

(第3次灭绝想像图)


在这次大灭绝中

整个生物链被彻底洗牌

从海洋到陆地所有霸主全部归零

高的、矮的、强的、弱的

上帝一律照单全收

而我们的祖先犬齿兽

也许是被上帝遗漏了

它们在新的世界侥幸存活

开始向哺乳动物缓慢进化

而另一群被遗漏的动物

鳄类(镶嵌踝类主龙)

则把握住了几乎一片空白的地球

迅速成为三叠纪当之无愧的霸主

比如令人胆寒的波斯特鳄(Postosuchus)

它体长达12米

是当时更大的陆生肉食动物

几乎可以猎杀任何动物

(制图@Masato Hattori)


然而三叠纪就像是过渡期一样

刚从上一次灭绝中恢复

又一次灭绝便接踵而至

距今2亿年前

第4次大灭绝

正式开始

史称三叠纪大灭绝

这次灭绝共造成76%的物种消亡

其发生原因是历次大灭绝中争论最多的

包括海平面上升、岩浆活动对大气的扰动等等

但无论真相如何

有一点非常清楚

这次灭绝几乎是定向性的

那些近岸生物、底栖生物受到了更多直接打击

时任霸主鳄类就属此列

经此打击虽然没有绝种,却也从此一蹶不振

地球“历代帝王遗像”中又多了一位

(位于德州理工大学的波斯特鳄化石,摄影师@达拉斯·克伦策尔)


此时我们的祖先仍然没有完成向哺乳动物的最终进化

由于鳄类及其它捕食者的压制

它们的体型甚至从之前的家猫大小

变成了只有老鼠大小

虽然生活卑微

但地下的阴暗生活也让它们躲过了此次大灭绝

(下图为当时的人类祖先大带齿兽MEGAZOSTRODON,制图@Alexey Katz)


命运完全相反的是

之前同样被鳄类压制的恐龙

则逐步填满了鳄类留出的生态位

随后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

恐龙遍布全球

统治从陆地到海洋

从海洋到天空的全部空间

(绘图@Masato Hattori)


不得不承认

恐龙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统治者

它们统治地球超过1.6亿年

远比人类更久

直到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

第5次大灭绝

从天而降

撞击不但留下了一个180公里宽的陨石坑

全球性的风暴、海啸、地震与火山爆发也随之而来

阳光被大气层中布满的灰尘长期遮挡

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停止

包括恐龙(不含鸟类)在内75%的物种从此灭绝

颇有“天欲亡汝,安得不亡”的意味

(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灭绝假说,此处不做讨论;小行星撞击后地表的陨石坑想像图,绘图@Detlev Van Ravenswaay/《Science》杂志)


一代雄主恐龙

也未能逃脱尘归尘、土归土的宿命

(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绰号为Sue,发现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夏延河印第安保留地,摄影师@J. Nguyen~commonswiki)

邓氏鱼化石,邓氏鱼化石的画法-第1张图片-


此时

人类的祖先已经熬过了40亿年

从奇虾到盾皮鱼

从丽齿兽到巨鳄

再到恐龙

五代霸主已经全部逝去

地球上所有现存和曾经存在的物种

有98%已经灭绝

所有有能力压制人类的物种全部与世长眠

人类

终于可以正式站到舞台中央

恐龙灭绝之后

哺乳动物们小心翼翼地从阴暗的地下走出

250万年前

它的一个灵长类分支

完成了从猿到人的演化

人类星球诞生了

(图片源自人教版历史教材)


40亿年的漫长等待

在如此渺茫的生存概率中一次又一次躲开劫难

在历代霸主及其它物种一层层不断夯实的地基之上

终于嬴得了人类星球250万年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而言

人类的胜利堪称奇迹

(人类文明的“地基”,图片源自Dylangibsonillustration.co.uk)


然而

距离上一次大灭绝

已经过去6500万年

它会否再次降临?

人类能打破霸主必亡的宿命吗?

远古时期称霸过地球的10种生物,你以为人类真的算是高等生物吗?

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已经拥有了几十亿年的历史。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曾出现过很多的远古生物。它们凶猛恐怖,比恐龙还要巨大与凶恶。看到了它们只想庆幸它们没有和人类生活在一个世纪,不然顺便一个都可以让人类灭绝。今天为您盘点鲜为人知的十大远古超级生物。

之一种 奇虾

奇虾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属于原螯肢动物中的一属。它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曾经生活在距今约5.1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奇虾的体型庞大,能够长到两米多长。它有一个巨大的眼睛,大小与乒乓球相当,嘴巴直径达25厘米,形状像个大碗。奇虾的前肢非常发达,还具有扇尾和尾叉。

奇虾是肉食性动物,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利爪,科学家在奇虾的粪便化石中发现了小型带壳动物的残骸,表明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关于奇虾的灭绝时间,科学家推测它至少存在到早泥盆世,也就是距今约4亿年前。奇虾在当时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没有天敌的物种之一,但为何最终灭绝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二种直壳鹦鹉螺

直壳鹦鹉螺是一种古代的海洋生物,它们的身体呈长而细的形状,最长可达6-10米,外形类似梭子。直壳鹦鹉螺拥有坚硬的外壳,内部有多个隔室,每个隔室都有一个气室,可以调节浮力。作为顶级掠食者,直壳鹦鹉螺以其他海洋生物为食。

一旦发现猎物,它们会迅速追击,并利用长而灵活的触手将猎物抓获。在奥陶纪晚期,大部分动物只要被直壳鹦鹉螺盯上,很难逃脱,几乎必死无疑。直壳鹦鹉螺在奥陶纪晚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扮演着世界霸主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变化和其他生物的进化,直壳鹦鹉螺逐渐消失,不再是地球上的统治者。

第三种邓氏鱼

邓氏鱼是一种泥盆纪海洋中的肉食性鱼类,其外貌给人以异常凶猛的感觉。它具有强壮的纺锤形身躯,类似于鲨鱼的体形。尽管是肉食性鱼类,但邓氏鱼没有牙齿,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吻部的头甲赘生,如铡刀一般锋利。它能够切断、咬裂、粉碎任何东西。邓氏鱼的背部颜色较深,腹部呈银色,体长约6米,体重约1吨。

它对食物没有特别的选择,可以食用各种鱼类、海洋生物,甚至是鲨鱼和同类。这也导致邓氏鱼的化石常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类化石一起发现,这可能是它忍受消化不良的结果。邓氏鱼看起来像是凶暴的猛兽,具有强大的体格和坚固的头部甲板。作为泥盆纪海洋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之一,即使在4亿年后,人们看到它的化石仍然会感到敬畏。它的体型庞大,意味着它可以一口将小型鲨鱼撕成两半。邓氏鱼展示了泥盆纪海洋中生物间激烈竞争和捕食关系的一面。

第四种巨型马陆

巨型马陆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也被称为巨大地龙或巨型地龙。它们属于海洋节肢动物,是一种大型的等足类动物。巨型马陆的外形类似于蟹,呈扁平状,身体由多个硬壳节片组成。它们的身体长度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有些甚至更大。巨型马陆的身体颜色通常为灰褐色或深褐色,这有助于它们在海底环境中进行伪装。巨型马陆主要栖息在深海的海底,特别是大约200至1000米的深度。它们是底栖生物,喜欢隐藏在海底的岩石、珊瑚和海洋废弃物之间。

巨型马陆是肉食性动物,以腐肉、海底动物的尸体以及其他小型海洋生物为食。巨型马陆具有较低的代谢率,可以在无食物的情况下存活数月之久。这使得它们适应了深海环境中食物稀缺的情况。此外,巨型马陆的身体结构也具备抗压能力,能够承受高压环境。巨型马陆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存在已超过3亿年。它们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巨型马陆在深海中相对较常见,但由于其生活在深海中并且很少与人类接触,因此对它们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种丽齿兽

丽齿兽是一种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类哺乳爬行动物,属于兽孔目的兽齿类。它是之一种长有犬齿的脊椎动物,进化自异齿龙等类似物种。丽齿兽生活在沙漠和针叶林等环境中,具有锐利的牙齿和高超的奔跑能力。据推测,它们的奔跑速度可以超过100千米每小时。丽齿兽主要以二齿兽、水龙兽、麝足兽和杯龙等龙类祖先为食。

丽齿兽可以长到相当巨大,头骨长度可能达到45厘米。极少数大型个体甚至长达2.5米,重达200到300千克。然而,丽齿兽在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中灭绝。这次灭绝事件被称为西伯利亚地盾事件,也被称为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这次灭绝事件导致了地球上许多物种的灭绝,包括丽齿兽在内。

第六种恐龙

恐龙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约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它们是现代鸟类的祖先,通常被认为是爬行动物中体型更大的群体。恐龙的体型、形态和生态多样,包括小型的食草恐龙、中型的掠食恐龙以及巨大的植食恐龙。恐龙有两条后腿,行走方式呈直立姿势,这使得它们能够以高速奔跑。它们的身体通常被覆盖着鳞片或羽毛,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着不同的外观特征。

根据化石记录,恐龙拥有各种不同的饮食习性。有些恐龙是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如著名的梁龙和三角龙;而其他恐龙是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如暴龙和迅猛龙。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物种。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导致它们的灭绝,如可能的陨石撞击和气候变化。通过考古学和化石研究,我们对恐龙的外貌、行为和生活习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恐龙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进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探索。

第七种水龙兽

水龙兽是一种虚构的生物,通常出现在幻想文学、电影和游戏中。它是一个由龙和鱼类元素组成的生物,具有龙的外形和鱼的特征。水龙兽通常具有龙的身体形态,长而蛇状的身体,覆盖着鳞片。它们通常有四肢,前肢发达,后肢退化成鳍状结构。头部类似于龙,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子。它们的尾巴通常呈鱼状,有助于游泳。水龙兽主要栖息在水域中,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它们是优秀的游泳者,并且能够在水中迅速移动和捕食。水龙兽通常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敏捷的身手,可以迅速捕捉猎物。它们的鳞片和皮肤可以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敌人的伤害。水龙兽也被描述为能够喷射水柱或水流,用作攻击或防御的能力。水龙兽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出现,被视为神秘而强大的生物。它们常常与水的力量和智慧相联系,成为神话和传说中的角色。

第八种安氏中兽

安氏中兽(是一种已灭绝的史前哺乳动物,生活于约4,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它是已知更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体型巨大而强壮。安氏中兽的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因此得名为“mongoliensis”。它的身长可达3.6米,肩高约2米,估计体重在1至2吨之间。安氏中兽具有长而尖锐的头部和巨大的颚骨,上颚长有锋利的犬齿,适合捕食大型猎物。尽管安氏中兽的化石发现较少,科学家们通过对其头骨和颚骨的研究,推测它可能是食肉动物,以猎取中等到大型哺乳动物为食。

然而,由于化石资料的有限性,对安氏中兽的生态习性和行为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安氏中兽是古新世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之一,可能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虽然它已经灭绝,但安氏中兽的存在证明了古代地球上存在着巨型而独特的哺乳动物。对于研究古生物学和进化的科学家们来说,安氏中兽是一种极具兴趣和重要性的物种。

第九种巨齿鲨

巨齿鲨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鱼类,属于鼠鲨目鼠鲨科。它在新生代的早中新世时期生活,大约距今1800万到200万年左右。巨齿鲨的体型庞大,是现存大白鲨的三倍大小,估计可以达到约18米长。它的身体呈流线型,非常强壮。巨齿鲨以其锋利的牙齿而闻名,牙齿呈锯齿状,之间有运送带,可以持续长出新的牙齿。当牙齿脱落或变钝之前,新的牙齿会进行替换。巨齿鲨的牙齿和脊椎骨可以变成化石,帮助科学家了解其生活习性和演化历程。

巨齿鲨栖息在热带至温带海域,成年巨齿鲨在开阔的大洋中猎食。它们可以捕食海洋中的任何生物,以鲸类为主要食物来源。巨齿鲨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最可怕的掠食性动物之一,具有极大的咬合力。关于巨齿鲨为何灭绝的原因,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两极的海水变冷,巨齿鲨无法适应而灭绝。另一种理论认为,地球的水循环变化导致食物缺乏,大量的鲸类死亡,而以鲸类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巨齿鲨也随之灭绝。

第十种板族鲎

板族鲎生活在古代海洋中,主要存在于古生代的寒武纪到二叠纪时期。板族鲎是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化石遗迹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板族鲎的身体结构特点是由多个骨骼板组成的外骨骼,这些骨骼板呈现出类似甲壳的形状,覆盖整个身体。它们通常具有三个体节,即头部、胸部和尾部,每个体节都由多个骨骼板组成,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作用。板族鲎的大小、形状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最小的种类只有几毫米长,而更大的种类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甚至一米长。

它们以底栖或浮游的方式生活,以浮游生物、有机废料等为食物。板族鲎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它们的化石遗迹可以提供关于古代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和地质年代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板族鲎的化石,可以了解古代海洋的气候、水质、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板族鲎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角色和演化关系。

标签: 邓氏 化石 画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