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药煎煮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药熬多长时间效果更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药需要熬制多长时间
1、中药熬制的时间因药物的性质而决定,且针对不同疾病熬制的时间也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2、中药拿回来之后,先是要用清水稍微轻洗一下,把水倒出,然后再接一些清水浸泡,大概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然后再煎煮。通常泡完了之后之一煎,大概煎煮20-25min,然后把煎煮好的药过滤出来,之后再向药渣里加水,水的量刚刚没过药渣就可以了。第二煎需要煎煮15-20min左右,煎好之后再把第二煎的药物再给过滤出来,两煎的药物合在一起,就是一天的药量。一般的来说是日服一剂,把两煎的药物分两次分服。
3、需要注意的是煎药用具选择更好是瓦罐、砂锅,其次是搪瓷、不锈钢器皿,不可以用铁器和铜器煎药。另外,有些中药饮片有效成分为水溶性,还有些药是粉末状,在清洗过程中会有所流失,注意此种情况在煎药前不要洗药物,避免影响药效。
二、中药熬多长时间更好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中药的作用了,很多人都开始尝试喝中药来解决日常的生病状况。熬制中药也是要掌握的技能。中药的熬制也是有要求的。那么中药熬多长时间更好?熬中药时有什么要注意的?我们来看一看。
1.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到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钟左右。
1.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到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1.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到30分钟。
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有些药方要求一味药或几味药后煎,也就是在其他药煎10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药材久煎无效,如钩藤等;有些药材带有芳香味,久煎降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一般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到10分钟投入锅内。
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到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例如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
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 ***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 *** :每剂药煮两次。之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之一煎。煎时更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之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之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之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年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年人的1/4-1/2,即50-150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之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更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 *** 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 *** :服用 *** 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 *** 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三、中药熬制的正确 *** 时间
中药熬40~60分钟时间更佳,中药具体煎煮时间需要根据药材决定,一般包括普通煎煮药材、含先煎药材和含后下药材。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3~5厘米为宜,再将药物放在锅里,用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小火保持微微沸腾状态,减慢水面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小火后开始计时,一般煎40~50分钟。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3~5厘米为宜,如果中药里面有先煎的药物,在电砂锅中放入适量水,进行先煎。把先煎的药物先行煮沸20~30分钟,再将其他药物浸泡后的药物放入砂锅中,水开以后通常再煎20~30分钟即可。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浸泡的水量以淹没药面3~5厘米为宜,再将药物放在锅里,用大火熬开。沸腾后改用小火保持微微沸腾状态,减慢水面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小火后开始计时,在关火之前加入后下的药物,待后下的药物气味散发以后即可。
对于以花、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中草药,通常一服药熬两次即可发挥药效。一般煎煮前可以泡20—30分钟,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一煎时间通常在30分钟左右,二煎时间通常在20分钟左右。
如果药物量过多,或者药物质地较密,如磁石、寒水石等矿物质,可以熬三次后混合药液,三煎时间通常在15分钟左右。建议在煎煮前浸泡30—60分钟,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果是以外用烫洗为主的中药,则不必受此局限,一般一服中药可以反复熬制2—4次,有的甚至能够熬制5次以上。
四、中药熬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中药熬多长时间更好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到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钟左右。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到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到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到30分钟。
一般是种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有些药方要求一味药或几味药后煎,也就是在其他药煎10分钟后再放入药罐。因为有些药材久煎无效,如钩藤等;有些药材带有芳香味,久煎降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一般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到10分钟投入锅内。
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到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例如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
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分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浸泡 ***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 *** :每剂药煮两次。之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之一煎。煎时更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之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之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之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之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更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 *** 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服用 *** :服用 *** 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关于中药煎煮时间和中药熬多长时间效果更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