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审稿快好发的大学学报,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学院领导
1、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他在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教育部二、三等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应邀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创伤评估肺循环阻力系统,在无创伤检测血流速度上有两项发明创造,将现 *** 论(分形、数学形态提取、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到新参数对医用多普勒原理提出新解释,研制成国内首套超声血流速度校刻系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
2、王威琪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 *** 、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其他委部省市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
3、2002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
4、首席教授华泽钊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
5、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3年美国麻省工学院(MIT)健康科技中心访问学者;1983年由美国MIT回国后,创办了国内之一个的低温生物医学研究室,开始了低温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1986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低温工程”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开展最早的研究方向,他领导的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独树一帜,已承担和完成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曾以之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专著《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上海市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三次被评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教学名师。
6、宋成利简介宋成利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生物电子学硕士学位,同年获得英国 *** 海外研究奖学金赴英留学,2000年获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医学院从事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的研究,历任博士后研究助理,荣誉讲师和研究员。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2009年6月回国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持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
7、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创医疗器械,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非线性力学性能及其在微创外科上的应用,胃肠吻合器,射频消融器和内镜缝合器械,其中多项技术已获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宋教授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国际医学科技界的奖励,包括欧洲内镜外科学会(EAES)更佳论文奖,科技进步奖提名两次,国际生物力学会(ISB)临床生物力学奖第二名等,并在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英文专著一部。
8、刘宝林简介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4美国MSU及UA访问学者,从事低温生物、食品冷藏、医疗器械热科学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等。负责国家、省市级课题近 20项,发表论文 100多篇,参编著作 2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
二、科技翻译大赛学校承认吗
承认。根据查询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官网显示,因为首届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就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教委外国留学生世语实践基地和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联合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和上海世语翻译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因此学校是承认这项比赛。
三、吴波的学术成果
1.高级翻译汉译英(翻译本科);
2.高级翻译英译汉(翻译本科);
6.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学术型研究生、翻译硕士)
7.中国社会文化(本科,美国St. Olaf College研修生) 9.全球化语境下科技翻译的文化共享与渗透——《时报信息》翻译个案研究,《上海翻译》,2012,4。独立完成。
10.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课程建设案例之一,《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6。第二作者。
11.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第二作者。
12.翻译敏感度与译者能力的培养,《外语学院论丛》,2010,译文出版社,独立完成。
1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独立完成
14.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山东外语教学》,2006,6。独立完成。
15.从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看中西方翻译传统的相似性,《上海翻译》, 2005,1,第二作者。
16.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外语研究》,2008。独立完成。
17.译者地位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初探,《国外外语教学》,2004,1。独立完成。
18.主体文化需求对译者的影响,《外语论坛》,2002,3。独立完成。 20.《复仇女神——少年邦德3》(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二译者。
21.《芝加哥学术生涯导航》,高教出版社,2012,之一译者。
22.《社会科学论文写作》,高教出版社,2012,第二译者。
23.《中国数学基础教育:传统与现实》(汉译英),2012,合译。
24.《授权的艺术》,三联出版社,合译。 25.《新闻翻译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 011,主编。
26.〈〈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编者。
27.〈〈新编商务英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编者
28.〈〈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审定。 29.剧本《贞观盛世》,汉译英,2002,上海京剧院香港演出。
30.华东师范大学申请第2012年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2)。
32.华东师范大学申请BILL& MALINDA GATES基金。
33. APEC *** E(中小企业)会议,2002,上海。
34.华东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永远的丽娃河》(汉译英)。 35.担任《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审稿编辑。
36. 2004年-2005年赴英国Salford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和课程助教,为英汉-汉英翻译硕士课程开设汉英对比系列讲座。
37. 2009年赴美国St. Olaf大学做访问学者。
38. 2011年夏参加香港浸会大学暑期translation seminar.
39. 2012年6月参加台湾淡江大学三校外语论坛并发表论文。
40.上海市精品课程:“汉译英”, 2008年,第二负责人。
41.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 2009年,第二负责人。
42.上海市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2009,第二获奖人。
43.国家级教学团队:翻译教学团队成员。
关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审稿快好发的大学学报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