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清明上河图分为三段内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9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以及清明上河图分为三段内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间
  2. 清明上河图是作者从几年几月几日开始画的到什么画完
  3.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4.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什么朝代

一、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图一)。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清明上河图分为三段内容-第1张图片-

二、清明上河图是作者从几年几月几日开始画的到什么画完

分类:文化/艺术>>书画美术

流传疑点研究:(疑点数,全篇统一排序,下同。)既然张择端当时已是一位宫廷画院中出名画师,为什么《宣和画谱》却又不予记载?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然而《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氏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张择端的姓名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摘引自《中华文苑》宗山撰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一文)。此外有文章称,张择端“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为宫廷翰林待诏”〔1〕,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的较晚,如果是这样,《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的过去。

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入《宣和画谱》。笔者整理了四点有关情况:

●《清明上河图》完成时间是在“政、宣间”,即公元1111—1125年。“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摘引自卢贤生:稀世瑰宝《清明上河图》,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2〕表示。)。

●《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时,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工书法,字势豪键,自成一格。(摘引自《辞海》)

●《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史魂宝问世八百多年来,虽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当代人所倾倒,但都感到对作者情况知之甚少而遗憾,有人也做过一些探讨。其中,有人对《宣和画谱》的主编蔡京进行了质疑。认为“《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摘引自2002.11.20《河南 *** 美术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3〕表示。)

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古人陆完早在1524年就探讨过,认为过在蔡京专权。如果说“不载在世画家”也说不通,苏轼是1101年卒、黄庭坚是1105年卒。在这点上,仅以奸臣专权而泛指蔡京,也有点冤枉他。结合之一疑点研究,笔者认为宣和书画、谱不载他们三人,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说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图》一出宫门后,流入北京民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开封)。于次年(1127年)四月,金贵族进行了大肆抢掠、搜刮。据《宋史》卷二十三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为“干支”记日法,表示月内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其中,金人部队中的一些将领和各级军官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所以,也有为数不少的珍宝,落入他们的私囊。宋宫旧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被人带到金国的中都(北京),但是并没有进入金国皇宫,而是成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说是1126年《清明上河图》流入民间,宋史明确记载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传疑点: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里,《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这一疑点很有可能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中的难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国记元:大定丙午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首次题跋。

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为《清明上河图》写了跋,其题跋的全文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摘自《中国书画报》刘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图》流传轶事’。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4〕表示。笔者按:‘向氏图画记’应是‘向氏评论图画记’)。张著的这一题跋虽简单,但功不可没,其重要功绩是使这一画坛魂宝的作者之名留传下来。

第三亇疑点:张著是不是北宋遗民?

杨新先生说:“…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概系之,题诗以咏。”(摘自杨新先生撰写的“走进国宝•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门——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5〕表示),刘正先生称:“以后有所谓‘亡金诸老’等人的跋、咏为证,得知北宋灭亡后画卷流传在北方…”〔4〕。

笔者认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情况能查到的应尽量澄淸,笔者澄清他是否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或者说是否为五个“亡金诸老”之一,用了不少时间,在研究中还是有作用的。

《辞海》上说:“遗民”指“劫后残留之民”,“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按这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也不是“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张著是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摘自:浙江大学艺术系黄鼎《鉴定常识》一文,此文载于《世纪新艺术网》),如果按张著在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一职时,至少要在80岁以上,否则,在北宋灭亡时(1126年),他还未出生。所以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不能排除其长辈不是“遗民”),另外从“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看,张著也不够北宋遗民的资格。因笔者未见到过张著是否还有表示遗民的题咏,故仅为质疑。

第四亇疑点猜想:关于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在何处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这一疑点首先提出并公诸于报端的是故宫博物院前付院长、研究员杨欣先生,过去人们只知这五人是之一批题跋、咏诗之人。提出张著等五人在那儿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疑点本身就很重要?它会引导人们去探讨、推理乃至猜想。笔者就是接着杨新先生提出的疑点后,用设问和推理的 *** 进行了探讨。

人们不禁要问张著为什么要题跋?而跋的内容为什么专门介绍张择端?

从北宋灭亡到张著题跋时,已经过去了60年之久,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资料?《宣和画谱》他能否见到还是亇问题,就是见到也没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介绍,很可能张着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最后才在《向氏评论图画记》这本书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查找准备后,才能写出这种内容的跋来。如果是在朋友处看到这幅画,最多只是欣赏一下,即使是题跋也只能写出赞赏之语,而不会为别人之画找这么大的麻烦,查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人们自然会问,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这么做?笔者认为,除非是这本画卷的持有者。此外,从张著在题跋19年后,授金国“监(通‘鉴’字)御府书画”一职来看,他在题跋时,应该即通书画、又懂鉴定、也应兼爱好与收藏于一身。

《清明上河图》诸多题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陆完曾是《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他很可能还想多知道一些张择端的情况,就查了宋代编写的相关书籍,但在《宣和画谱》中硬是没查到,故在跋中怀疑是蔡京有意不写张氏。即陆完题了:‘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这是持有者查证《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一有力佐证。张著很可能也是这样,才有之一个民间持有者(当时他还未做官)张著介绍作者之跋,也才会让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这四位名不见经传的“亡金诸老”提跋、咏诗。据此,笔者大胆猜测:当时《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应为张著。

三、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1、《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该画高255厘米,宽525厘米。描绘的是当时京城汴京近郊社会各阶层生活景象,生动真实,是一幅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

2、《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3、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清明上河图》在87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曾多次遭劫难。张择端曾画两幅《清明上河图》,今仅存一幅。张择端在翰林院供职期间,首画《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约在公元1111年至1125年,此画完成后献给了徽宗皇帝赵佶。

四、清明上河图创作于什么朝代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宋代(北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和清明上河图分为三段内容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清明上河图 三段 分为 创作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