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夏季基本过去了,如今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秋季了,有些地方都已经是深秋了。
虽然在入夏前就有专家说今年的年景不太好,并且大概率会出现像去年一样的极端高温天气。但是在小编看来,今年的夏季真的不怎么热,至少是没有去年那么热。其特点是酷热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更高温度也没有去年的高。
如今夏季过去了,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年冬天的天气了。听村里的老人们聊天,他们也常说起这个话题。并且不少老人还有点担忧,说今年的冬季大概率会是一个“冷冬”。
而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里的春可不是指春天,而是指立春节气,而冬并不是指立冬,是指冬天。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它们把冬季夹在中间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冬季就会很冷,而且春天也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其结果就会导致牛羊等牲畜因为遭受严寒而生病,从而出现“十个牛栏九个空”的情况。
而很不巧的是2023年就是“双春年”,年头和年尾都有立春节气。那今年的冬天真的偏冷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了解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2023年的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
大家也知道,24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它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这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和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而且它在历史发展中被列入农历,并且还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过去古人规定了立春节气是农历的岁首,也就是立春节气是一年都开始,然后一年有24个节气,其中每个月就是2个节气。而这两个节气的前一个称之为“节”,后一个则是“中气”。立春是24节气之首,也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它是之一个节气。
在正常的年份,一般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的。可是在有些年份的一些月份就会出现至于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情况。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周期不同。而农历就是为了协调阳历和阴历的历法,通过与阳历的置闰法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历法。
在一些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会称之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而有了闰月的年份,农历就不再是12个月,而变成了13个月份了。
如此一来这一年也就不再是24个节气,变成了25个节气了。其中立春是在岁首,因而它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农历年中,从而就在年初有一个立春节气,在年尾也有一个立春节气,而这样的年份就被称之为“双春年”。
2023年就是因为有闰二月,整个农历年就有384天了,其中在农历的正月十四立春,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五又是立春节气,也是就是人们说的两春年,并且出现了“两春夹一冬”的情况。
不过,古人以“双春年”为依据来判断冬季的冷暖,这个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因为“双春年”和冬天天气是否寒冷并没有直接关系。
原因前面也说了,2023年是否出现“双春年”取决于农历和阳历的置闰法计算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结果。
何况古人还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也就是每19个年头里就有七个闰年,换言之这样就会有7个年是“双春年”,也有七个年份是没有立春节气的,这样的也被称之为“寡妇年”、“黑年”,可见其频率是非常高的。
再加上通过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大数据也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并没有因为出现“双春年”了,冬季就特别冷的情况。
毕竟冬天的天气是否寒冷和有没有出现“双春年”的关系不大,其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变化影响,具体则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观测数据来判断。
在我看来今年的冬季不会太冷,因为老祖宗还传下来一句经验之谈“三伏不热,三九不冷”,而今年的夏季就不是太热,所以以此判断冬天也不会太冷。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阴历、阳历阴历:月亮又叫太阴,阴历是用月亮运动周期作为计时单位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1周的时间(29.53059天)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一年354天或355天,每隔2.7年和阳历相差1个月。月亮历比太阳历每年要少大约11天,因此阴历的新年与阳历新年并不对应,而且还每年提前,大约经过33年,阴历就会比阳历多出1年来。不过,为了保证新年的之一天恰好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也就是一个月的之一天,阴历采用了闰年的办法,以30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为年。闰年在12月底增加1日,共355日。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1周的时间(365.24219天)为一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28天。平年365天,每隔4年出现一个闰年366天,多出来1天放在平月,闰年的平月为29天。经过这样的设置后,一年为365.25天,比实际的太阳周期略长,因此,每隔100年会减少一个闰年。减少以后新的麻烦又出来了,年周期为365.24天,比实际的太阳周期略短。于是,每隔400年需要加回来一个闰年。经过这样的反复修正,实际的太阳周期与阳历历法的误差就很小了,要积累3000来年才有1天的误差。
农历到底有多强,一文读懂农历,希望大家都重视起来农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着我们的节气时令,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本文将为您揭开农历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一千年传承的魅力,呼吁大家重视起来。
一、农历的起源与发展
农历起源于夏朝,当时的《夏小正》一书详细记录了农事、物候、天象等内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农历逐渐完善,成为了今天我们熟知的形态。农历在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纽带。
二、农历的特色与价值
二十四节气:农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是指导古代农事生产的重要依据。如今,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寓意着时间的轮回和生命的周期。
传统节日:农历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重视、对和谐的追求。
天文观测:农历中的月相、太阳位置等天文现象,为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宇宙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今,农历的天文价值依然不减,成为了现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三、重视农历,传承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农历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学习农历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规律和历史文化,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节气时令、进行天文观测等方式来体验和传承农历文化。同时,教育部门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农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重视这一千年的文化传承。
总之,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解密天干地支的起源和基本含义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易学知识。今天,观剧君将为您解密天干地支的起源和基本含义,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些神秘的符号。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老的时间计量方式,由天干和地支组成。每个时辰以及年份都与天干地支有关,这在中国农历历法中占据重要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干的起源和含义。天干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符号,它们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些天干来源于古代追求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它们的含义也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和土。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支的起源和基本含义,地支是由十二生肖组成,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生肖动物的观察和崇拜。每一年被分为十二个生肖周期,这些生肖与人们的运势和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甲子、乙丑的具体含义。甲子和乙丑都是十天干地支的组合,代表着时间中的某个特定时刻。甲子对应的是天干甲与地支子相结合,乙丑则是天干乙与地支丑相结合。
甲子被视为阳刚之气最强的时期,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积极的努力。它具有勇敢、创新和 *** 的属性,有助于人们在事业和感情上获得成功。
而乙丑代表着柔和、温暖和平静。它承载着丰富的感性和直觉力,适合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寻找平衡和宁静。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困惑和抉择,通过了解天干地支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时间和机遇,以达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和基本含义,观剧君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了新的知识和启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和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也欢迎留言告诉观剧君你对天干地支的理解和体会。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敬请关注观剧君的头条号,带您走进一个全新的命理世界,为您揭示更多的命运之谜!
感谢大家的观注,我们下期再见!
你不知道的无用知识:阳历怎么来的。阳历和阴历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记时记年的历法,阴历是我们中国人的历法,也被称作农历,而阳历的由来,我们并不太了解。
阳历正式称法应是公历或者公元纪年,公元纪年起源于罗马纪年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军功显著,战无不胜,征服了许多地方,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有一句俗语。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打胜的。这说明他们的立法相当落后,因此当时的罗马独裁官尤里乌斯.凯撒,周记天文学家及历法家在古埃及立法的基础上,改良成为儒略历。古罗马原来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而如月历中一年才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12个月365天也更接近地球公转的周期,计时更加准确,而公厂办继承了儒略历的这一特征。
公历使用的公元纪年法是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纪年 *** 。希腊历或西苑是意大利的医生和哲学家aloysius lilius改编的历法,渊源为《格里高里里历》。
1582年,当时任罗马教皇的格雷戈里十三世批准并颁布。阳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年的开始。在《格里高利历》中,耶稣诞生后的日期也被称为“anno domini”(a.d.)(拉丁语)以为主的年份。在耶稣诞生之前,“before christ”(b.c.)以为基督之前。然而,现代学者使用“公元”(before the common era)和“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这两个词来削弱宗教的意义,避免非基督教徒的反感。
无用知识已回收。
新华社天津8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之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立秋无论早晚,炎热的气温已到尾声,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让我们在“咬秋”“摸秋”“贴秋膘”等民风民俗活动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来,齐齐道一声“天凉好个秋”。(完)
中国人的生日该过阴历还是阳历?#记录我的2023#中国人的生日到底应该过阴历还是过阳历?。
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所以每年阳历生日都会收到一些平台虚情假意的生日祝福!平台为什么用阳历,是因为大家登记的都是身份证,身份证的日期就是阳历,于是很多年轻人也跟过阳历生日了,作为中国人过阴历阳历生日就是一种忘宗灭族、崇洋 *** 的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侵蚀,网信办应该严查推送阳历生日推送的行为。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来说的话,过生日应该按照阴历,因为:
1、阴历是中国特有的历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既以月亮的圆缺为准,又通过闰月的形式以太阳年为准。
2、中国人很讲究生辰八字,而生辰八字只能以阴历出生年、月、日、时推算,阳历生日是不可能有也不讲究生辰八字的。
3、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以阴历为准,中国人的忌讳都是以阴历为准的,良辰吉日也是以阴历选择的。
4、属相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相当重视,而人的属相是以阴历为准的。
5、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以阴历过生日的,也以阴历记孩子们的生日,人过生日,一半是为了庆贺自己祝福自己,一半是为了纪念母亲的十月怀胎不易和父母的养育艰辛。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嫁洋人、过洋节,过阳历生日,将崇洋 *** 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恬不知耻,把几千年传承的中华文明都丢弃了,说不好听的就是崇尚西方文化,认西方为祖宗。上年纪的人为什么都过阴历,除了传统的中华礼法以外,阴历浓缩了
中国元素和特色,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年轻人热衷于西方节日,说是不拘一格,思想开放,实际上就是心甘情愿成为西方文化的奴隶,虚情假意地爱国,明目张胆地崇洋,美其名曰世界大统,而同为亚洲为主导的 *** 世界是绝对不会允许西方文明入侵的,世界大统不假,谁该统谁?如此下去,我们华夏文明还能再延续多久?
“有收无收,八月二”,今天农历八月初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导读:“有收无收,八月二”,今天农历八月初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鸣爵三农稔,句龙百代神。运昌叨辅弼,时泰喜黎民”。今天农历八月初二,农历八月第二天。旧时,民间传统的“秋社日”。
注意:此“社”非彼“社”,此“社”乃“民社”。按古时定例,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为春社,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为秋社。此“二社”均属“民社”范围,是普通百姓用来祭祀社神土地的时间。
而我们平时常说的“春社”、“秋社”属于“官社”是由古代皇帝官方组织的祭祀活动,分别为立春和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
农历八月初二,正值秋季农作物成熟之际,人们开始丰收。为了祈求来年也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人们在这个日子里会举行庆丰收仪式,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土地和天气,让人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因此,这天又是一个重要的感恩节日。
老话说:“有收无收,八月二”,今天农历八月初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我们一起通过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句谚语,来了解一下吧!
谚语:涝不涝,收不收,就看八月初二
农历八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月份,古人把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二的这十二天,称之为“月母天”。与来年的十二个月,依次对应,认为这十二天的天气情况,不仅可以预兆接下来的天气和粮食丰收情况,还与来年对应月份的晴雨和丰收事宜有关。
谚语:八月初二落,庄稼收一半
“落”,指的就是下雨。
老话说:“雨下初二三,整月路不干”,如果农历初二、三这两天下雨,则预示接下来整个月份里阴雨天气都会比较多,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即使偶尔有晴天出现,还没等路面完全干透,就又有雨水落下了。预兆整个月份不仅雨水较多,且持续的时间还会比较长。
而农历八月,正是秋收农作物生长接近成熟,开始收获的时节,这一阶段是不需要太多的水分的,反而对光照和积温的需求开始增大。
持续的阴雨天气,带来的低温影响农作物生长不说,光照的缺乏还不利于果实蓄储充足的营养物质,难以形成高质高产的收成。即使已经收获的粮食,也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进行晾晒,而出现霉变。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二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当年的秋粮很可能就只能有一半的收成,预兆接下来雨水较多,不利于秋收作物的最后生长,会有歉收之嫌。
谚语:八月初二雨淋淋,来年二月倒春寒
按照“月母天”的说法,与农历八月初二对应的就是来年的农历二月。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二这天,出现雨水天气,则预兆来年二月份会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
谚语:八月初二热满天,粮谷丰收堆满仓
“热满天”,说明这天不仅是个大晴天,气温也都还比较高。对临近成熟的庄稼来说,可以进行有利的“晒秋”,加快果实的成熟速度。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二这天是个大晴天的话,预示后面雨天少,将以晴好天气为主。
在持续的太阳光光照和暴晒下,农作物会加快开始变黄成熟,持续的晴好天气,对收割完毕农作物的晾晒也十分的有利。预兆当年将会是个粮食丰收的大好年景,收获的粮食,因为无处盛放堆得到处都是。
正如谚语说“八月初二晴,遍地是黄金”所说,农历八月初二天气晴好,预兆接下来遍地都将是金灿灿的粮食,等待人们去收割。
谚语: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你若不相信,十五齐腰深
据老人们讲,农历初二下雨在节历中被叫作“犯甲子”,尤其是初二这天经历先阴后雨的天气变化,预兆本月雨水天气较多,且持续时间还会比较长。
小结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今天农历八月初二,农历八月第二天,你那里是晴天?还是雨天呢?你认为古人的这些谚语如今还准确吗?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儿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
从科学角度看,是农历先进还是公历先进呢?
科学上来看,农历和公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没有绝对的先进或落后之分,而是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用途而设计的日历系统。
公历,也称为格里高利历,是一种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为基础。它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因为它提供了精确的日期和时间,易于计算和使用。公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商业、 *** 、科学和国际事务,因为它提供了高度准确的日期和时间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非常实用。
农历,也称为阴历或太阴历,是一种以月亮的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它在某些文化和宗教传统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农业、宗教节庆和传统节日的计算中使用。然而,农历相对于公历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存在一些不足,因为它不能准确地反映地球绕太阳的公转。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和需求来确定哪种日历系统更为先进。在现代科学和国际交往中,公历通常更为实用和准确,而农历则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保持重要性。总之,这两种历法在不同的背景和用途中都有各自的价值。
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过生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过生日通常与祭拜先祖有关。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日这一天,亲自祭拜和纪念先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而寿字在中国文化中又象征长寿和福气,与过生日庆祝又平安长大一岁的寓意相贴合。
因此,在过生日时,人们常用红色纸写下或剪出寿字,贴在家中以示庆祝,尤其是越年长的人越喜欢这样的庆祝方式。此外,长寿面和寿桃在中国传统生日庆祝宴中更是常见的食物,均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坚持过阴历生日,而有些人则选择过阳历生日呢?这背后有什么讲究和原因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入了解。
1、阴历和阳历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阳历,又称为公历或西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基础的一种历法。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天数,从28到31天不等,一年有12个月,共365或366天。
阴历,又称为农历或夏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基础的一种历法,每个月大约有29或30天。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速度并不均匀,有时可能会导致一些小的时间差异。为了使农历尽量与太阳年保持一致,通常会添加一个月份来平衡两者的差异。这个添加的月份被称为闰月,是额外插入的一个月。闰月一般在正常的月份之后,以保持农历年的整体长度与太阳年尽量接近,所以阴历的一年有12个月或13个月。
2、整年长度
由于阴历和阳历的计算 *** 不同,它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通常来说,阴历比阳历要落后11天左右,这就导致了同一个人在阴历和阳历上的生日日期会不同。比如一个人是2005年11月15日出生的,等到来年庆生的时候,在阳历(公历)生日中,2006年11月15日就是1岁生日。而在阴历(农历)中,2005年11月15日对应的是乙酉年十月十四,为此在2006年12月4日,对应的丙戌年十月十四日才是他1岁生日。
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过阴历生日呢?这主要与农业文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对于节气和农事有着重要的关注。节气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时所经过的24个特殊点位,每个点位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将节气分为24等分,并以此来划分季节和月份。例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6个节气构成了春季。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等6个节气构成了夏季;而正月、二月、三月等12个月份则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由于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基础的,它与节气和农事有着密切的联系。阴历的每个月都与一个节气相对应,而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指导。例如,正月是立春节气,代表了春天的开始,是播种和耕作的好时机;而十一月是立冬节气,代表了冬天的开始,是收获和储藏的好时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历对于节气和农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节气和农事之外,阴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按照阴历来确定的。有着团圆、祈福、纪念先贤、庆祝丰收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另外,中国的婚嫁礼俗,如择日、订婚、嫁妆、迎亲等,也都是按照阴历来进行的。这些礼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吉祥和美好的追求,所以阴历生日会更让人感觉到幸福感。
那么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也开始喜欢过阳历生日。毕竟在部分国家和文化中,阳历(公历)生日被广泛使用,这是日常社交、商业和行政活动所采用的标准日历系统。通过选择阳历生日,可以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困惑。也便于更加容易地在日历上追踪重要的纪念日,发送生日祝福和礼物。那么,大家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日方式的呢?是过阴历生日,还是过阳历生日,或者两者都过呢?其实,无论选择哪种生日方式,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庆祝。生日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纪念日,是我们与家人、朋友、恋人分享快乐和感恩的日子。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选择生日日期时的自由和多样性,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或批判他人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了解,不要忽视或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生日,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也可以给我点个赞,或者转发给家人、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