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利伐沙班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凝血酶原时间的偏高原因
临床上,如果是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查,正常范围是11~13秒。有很多疾病都有可能会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
血液凝固因子之一。存在于血浆中,亦称第Ⅱ因子。是凝血酶的前身物质,血浆中含量为10—15毫克/分升,分子量为68000的糖蛋白。糖的含量约占11%,其中含有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氨基已糖、唾液酸。遗传性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缺乏是最为罕见的遗传性出血病之一可以将凝血酶原缺乏分成两类:①低凝血酶原血症(Ⅰ型缺乏),以抗原和活性同时降低为特点;②异常凝血酶原血症(Ⅱ型缺乏),特点是抗原水平正常或正常低限凝血酶原活性减低。
凝血酶原在电泳上分布在α2-球蛋白部分,等电点为pH4.2。含于Cohn分带Ⅲ/2之中。可被67%饱和的 *** 铵盐析。可用BaSO4、MgSO4吸附。在机体内的半减期为23—36小时。它在凝血过程中变为凝血酶,其大部分可被消耗掉,残存在血清中者在15%以下。凝血酶原生成于肝脏,生成时有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大部分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在正常范围。
当肝脏实质受到损伤,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常引起出血、淤血等临床表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青紫色淤痕等。当急性肝炎时,凝血酶原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并不明显。如果是重症乙肝患者,或者是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在做凝血酶原的活动度检测时,就会发现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会明显降低,则就表明病情急剧加重,肝细胞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判断依据是: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小于40%,为肝细胞坏死的肯定界限。
二、血浆凝血酶时间延长是怎么回事
1、凝血酶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后血液凝固的时间。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以及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可咨询就诊医师排查相关疾病。
三、什么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凝血过程,在样本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tf激活形成tf-8因子-钙离子复合物,后者即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血浆凝固,因此参与外源性凝血的因子2.5.7.10和纤维蛋白原的减低可使pt延长,纤溶亢进如dic,维生素k缺乏,肝胆疾病也可使pt获得性的延长;在机体高凝状态时缩短。
四、凝血酶长时间偏高,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高凝血酶通常是凝血酶时间的延长。凝血酶时间测量是凝血功能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受试血浆中加入活化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的凝血时间,如果时间延长,则表明凝血功能存在障碍,如肝病、肾病等。
凝血酶原时间指Pt的监测。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如果肝脏损伤后合成功能减弱,凝血功能延长。一般来说,其高值指向肝功能异常。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细胞中合成。如果肝功能正常,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肝壁缺血受损,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会不同程度地降低,通常会导致出血和充血等临床表现,如牙龈血、鼻出血、青色淤泥痕迹,为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凝血功能,此时可添加足量的饮用水和适量的步行水。
凝血酶原延长表明凝血功能降低和可能的肝脏损害。常见疾病包括急慢性肝病和梗阻性黄疸。此外,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和纤维蛋白缺乏症患者也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建议患者进行详细检查以进行诊断和治疗,一般来说,男性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范围为11~13.7s,女性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范围为11~14.3s,男性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范围为11~14.3s,女性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范围为11~14.3s。但原因是凝血因子。
凝血酶原时间通常在11秒到13秒之间。如果过高,则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梗阻性黄疸、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等因素所致。注意:必须及时到医院继续检查自己,及时补充饮食,并照顾好休息。一定要积极的配合治疗
五、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
凝血酶时间(TT)(八版诊断学P294)是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到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反映的是抗凝血过程,其延长可见于纤维蛋白原降低(A对)、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凝血酶原降低(P619)(B错)影响凝血第二阶段;凝血因子Ⅲ降低(P616)(C错)影响外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因子Ⅷ(D错)、Ⅸ降低(E错)影响内源性凝血过程(P616)。可见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Ⅲ、Ⅷ、Ⅸ降低均是影响凝血过程,而不是抗凝血过程,故凝血酶时间(TT)不会延长。
六、凝血酶原时间跟凝血酶时间有什么不同
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检查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时间(TT)来反映。
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试验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同时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凝血酶时间
七、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怎么回事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因素较多,其根本原因是凝血因子缺失,一切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的原因都可以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之所以是肝功能检查中的重要的一项,其时间长短反映肝功能的某些变化。肝脏是凝血因子形成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正常值,表现一系列的症状,如体表容易出血,出血后不易止血,如牙龈出血、创伤出血等现象。同时,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身体容易出现青紫斑块,身体稍微受压就会产生或青、或紫的斑,几分钟后才逐渐消失。
2、凝血酶原时间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就具有临床意义,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偏高。
关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