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扭伤艾灸更佳时间(腰扭伤艾灸哪个部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0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腰扭伤艾灸更佳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腰扭伤艾灸更佳时间以及腰扭伤艾灸哪个部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什么时候艾灸补肾更好
  2. 艾灸一次几个穴位,每个穴位多长时间啊
  3.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一、什么时候艾灸补肾更好

为什么早上艾灸补充阳气效果好?

《黄帝内经》记载: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意思就是: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该顺从自然,顺应天时。

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是从早晨开始生发,此时人体的精气神最旺,抵御病邪的能力最强。因此,一天中艾灸的更佳时间是早晨七八点,或脾经当令(9点-11点)的时候。这段时间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在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位于背部的更高点,背部属阳,而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被称为“阳中之阳”,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命门穴为督脉上的阳穴,与神阙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常灸此穴能培元补肾、强健腰脊、补阳通络、防治百病。

关元穴为历代医家公认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常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

当然不同的病症,在灸法上也略有差异,选择艾灸的时间点也会不同,《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

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施灸,因为这个点是脾经的运行时间。又比如,中医认为:下午的5点到7点是肾经当令的时辰,所以经常在这个时间段艾灸,可有效缓解肾虚的症状。如果是失眠的症状就要在临睡前灸。

夏天六点以后,冬天的话五点以后尽量不灸,当然,如果白天实在没时间,晚上做的话,也行,但是尽量避开21:00到22:00,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看来,晚上9

点,卦相对应12时辰为纯坤卦,全是阴,无一阳生,这个时辰如果艾灸扶阳不当,过于强烈 *** 穴位,不但阳气补充不了,还容易就伤了阴血。所以说这个时间点灸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都是对健康不利的。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随便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不宜灸。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因为艾灸后身体的经络和毛孔都是打开的,此时洗澡会给身体带进寒气。灸后1个小时再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再洗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5、艾灸后若出现上火,可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减少灸量,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6、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以上的人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急性扭伤48小时内禁灸;孕妇禁灸

二、艾灸一次几个穴位,每个穴位多长时间啊

艾灸一个穴位5到30分钟是比较常规的情况。做一次艾灸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2小时。

艾灸一个穴位时间长短是灵活的,就像大厨放盐的量,在他的手感,这是一个经验活,有些微妙抽象的感受。

1.看灸感!作为指导,这是最重要一条!

如果一个穴位产生明显灸感,则本次艾灸此穴位时间延长,甚至以此为主!

简单讲下灸感,就是艾灸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现象,如蚂蚁爬行,热传导,扩散,痒,痛(非灸火过近烤的痛),甚至皮肤表面产生一些花斑,红线等……灸感感传的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热量的传导和扩散。

艾灸腰阳关,常有透热感,热量从后腰逐渐贯穿到小腹,或者如腰带状后后腰缠绕到小腹。

胃痛人艾灸中脘或足三里,可能出现热量沿着艾灸处线状传导到胃部,整个胃都热乎乎。

当产生这些奇特感觉,请一定增加本穴位时间,不要改变,更好是让整个灸感过程自己发生,壮大,衰弱,消失走完全过程。

当然,这些特殊灸感不是总是出现,受选穴能力,开穴时间,病情……综合影响,没有出现灸感,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但是如果遇到了,一定好好把握。

每次艾灸都有主要目标穴位和辅助穴位,主要穴位时间往往分配偏多。例如:从前一腰扭伤案例,诊断后决定用阴交加委中,阴交为主穴,单穴灸了1小时,而委中作为辅助双侧各10分钟。

3.腰腹核心时间长,四肢末梢时间短

这也是一个常规情况,腰腹部,躯干的穴位,时间往往长些,而四肢,末梢的穴位,时间相对短些。(但当四肢穴位作为主穴或有良好灸感时,也例外,这只是通常情况)

艾灸的总时间影响每个穴位的时间。例如:只有一个小时的艾灸时间,自己安排了4个穴位,则平均每穴只有15分钟,如果2个小时总时间,则平均每个穴位时间就有30分钟充裕。

急症,重病时候一个穴位灸的时间就多,日常保健的话则可短。

经常看到书上 *** 上讲,艾灸一个穴位以皮肤红晕为度。我想这可能是为了给完全不懂艾灸的人找一个最简便的办法而硬找的一个标准,每个人皮肤类型不同,有的人皮肤特不耐热,一烤就发红,有的人皮肤特别抗热,怎么烤都不发红,从根本意义上说,灸表皮是形式,目的在于渗透 *** 穴位,治疗身体,所以完全依靠烤红表皮与否是不科学的。

艾灸,是一门动手实践性非常强的经验医学,很多艾灸积累的经验是无法语言写明的,就像中餐大厨放盐的数,永远没法用书面化的3克还是2克记录到更佳。尽管放手去艾灸,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你就不会再困惑一个穴位到底要灸多久。

三、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 *** 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 *** ,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 ***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腰扭伤艾灸最佳时间(腰扭伤艾灸哪个部位)-第1张图片-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 *** 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 *** 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

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 *** 之一。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 ***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 *** 、 *** 、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艾灸 扭伤 部位 哪个 更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