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海盐撤县设市的时间和撤县设市的好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海宁海盐历史 是怎样的
1、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年)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年)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年)属之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被中国人民 *** 攻占,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49年6月,县人民 *** 移驻硖石镇。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
2、前222年,置海盐县。唐代开元五年(717年),县治迁于今地。
3、海盐县是嵩泽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秦末县治陷为湖(柘湖),迁至武原乡(今平湖市东门外)。
4、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钱谬纳土归宋,至道三年(997),海盐县属秀州,隶两浙路。政和七年(1117)八月二十二日秀州赐名嘉禾郡。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后,海盐县仍属秀州,隶两浙西路。庆元元年(1195)十月,升秀州为嘉兴府,海盐县为上县。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海盐县属嘉兴府安抚司,隶江淮行省。翌年三年改属嘉兴路总管府。二十二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南浙西道。元贞元年(1295),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属如故。朱元璋丙午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平浙,嘉兴路改为嘉兴府。明洪武元年(1368),嘉兴府府直隶京畿。翌年海盐州降为县(县等居上)。十四年十一月,海盐县随嘉兴府改隶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定浙,沿袭明制,海盐县属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杭嘉湖道嘉兴府(治嘉兴)。太平军进驻海盐时,曾建立地方政权。
5、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道府,为省县两级制。3年复道制,以道承省统县,海盐县属浙江省钱塘道(省会及道尹公署驻地均在杭县,今杭州)。16年3月废道,又行省县两级制。21年6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26年冬,原第二区所属各县大半为日军侵占,遂裁撤,至27年9月20日恢复,并以铁路、公路线及钱塘江为准,重新调整区划,海盐县属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绍兴)。29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32年10月移驻嘉兴、海盐两县交界,35年复驻嘉兴。基间,28年2月26日建立日伪县 *** ,属日伪嘉兴特区专员公署。31年11月,县 *** 奉令撤离县境,至32年10月随省第十区专署返县,重建区乡政权)。37年4月又属属之一行政督察区(驻地吴兴)。
6、1949年5月7日,海盐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时期。1950年5月,狮岭乡3个行政村划属海宁县,平湖县10个行政村划属海盐县。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区域并入海宁县,其中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县。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辖2个镇16个公社,狮岭乡仍属海宁县。1983年,撤销公社建乡。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桥撤乡建镇。随着经济发展,又有于城、百步、秦山撤乡建镇。1999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辖9个镇 3个乡。 2001年10月,乡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优化,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
二、为什么海宁是嘉兴地区的而不是杭州地区的
1、因为海宁是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嘉兴市代管。
2、海宁之名,始见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宁静”之意。其境内名胜“钱江涌潮”,自唐宋便已盛行,闻名国内外,“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代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吸引八方宾客,一睹涌潮奇景。
3、译文:八月十八日潮更大,这天的景观是天下都无法比拟的。
4、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的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
5、秦朝时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
6、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7、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置海宁郡,寓“海洪宁静”之意,辖盐官、海盐、前京三县。
8、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盐官始属杭州。
9、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
10、五代属吴越国杭州。北宋属两浙路杭州。南宋属临安府。
11、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属杭州路。
12、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13、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14、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之一行政督察区。
15、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
16、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17、参考资料来源:海宁市人民 *** -历史沿革
三、海盐的地理位置丶特产丶风景名胜区.简短.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东经120°43到121°02,北纬30°21′到30°28′之间。东西宽约31公里,南北宽约33公里。东濒杭州湾,西南邻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秀洲区。[1]
海盐县地形似一个顶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东西最宽处相距约31公里,南北相距约33公里。海盐县海拔平均在3~4米,整个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平原孤丘区,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与海宁市交界的高阳山为县境更高处,主峰高251.6米;东部为平原海涂区,地势稍高于西部平原;西部为平原水网区,总面积约占海盐县的三分之二。[1]
海盐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高温累计日数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40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19.7小时。[1]
1950年5月,狮岭乡3个行政村划属海宁县,平湖县10个行政村划属海盐县。[2]
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区域并入海宁县,其中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县。
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辖2个镇16个公社,狮岭乡仍属海宁县。[2]
1983年,撤销公社建乡。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下辖武原、澉浦、秦山等8个镇。
1999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辖9个镇 3个乡。[2]
2001年10月,乡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优化,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2]
2005年末,海盐县辖武原、元通、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9个镇(街道)。共有行政村104个,居民委员会23个。
2010年,经省、市 *** 批准,海盐县对部分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武原镇、秦山镇建制,分别设立武原街道、秦山街道;撤销西塘桥镇建制,设立元通街道、西塘桥街道,其中西塘桥街道与海盐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区划调整后,海盐县辖武原、秦山、元通、西塘桥4个街道,沈荡、百步、于城、澉浦、通元5个镇。
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秦末县治陷为湖(柘湖),迁至武原乡。 [3]
东汉永建(126-131)中,县治又陷为湖(当湖),南迁至齐景乡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盐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县(今海宁市)。晋咸康七年(341)县治迁至马嗥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3]
唐开元五年(717),迁县治于今地。天宝十年(751),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海盐州。[3]
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齐景、华亭、大易4个乡置平湖县。 [3]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道府,为省县两级制。3年复道制,以道承省统县,海盐县属浙江省钱塘道(省会及道尹公署驻地均在杭县)。16年3月废道,又行省县两级制。21年6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26年冬,原第二区所属各县大半为日军侵占,遂裁撤,至27年9月20日恢复,并以铁路、公路线及钱塘江为准,重新调整区划,海盐县属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绍兴)。29年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嘉兴,32年10月移驻嘉兴、海盐两县交界,35年复驻嘉兴。基间,28年2月26日建立日伪县 *** ,属日伪嘉兴特区专员公署。31年11月,县 *** 奉令撤离县境,至32年10月随省第十区专署返县,重建区乡政权)。37年4月又属属之一行政督察区(驻地吴兴)。
2013年末海盐县户籍人口376746人,比上年增加873人。其中,女性人口190602人,男女性别比为97.66︰100。全年出生人口3078人,出生率8.17‰;死亡人口2599人,死亡率6.90‰;迁入人口1813人,迁出人口130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7‰。[4]
蒙古族、 *** 、藏族、 *** 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13年,海盐县实现生产总值324.75亿元,可比增长8.5%。其中,之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78亿元,可比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7.38亿元,可比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5.59亿元,可比增长10.1%。剔除核电,县内生产总值253.88亿元,可比增长12.0%。二产中工业增加值176.48亿元,可比增长9.1%,其中县内工业增加值106.36亿元,可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0:58.8:34.2调整为6.9:57.7:35.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6299元(折合13934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4586元(折合12043美元)。
2013年,海盐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013年,海盐县总播种面积43462公顷,比上年减少2.2%。粮食播种面积32028公顷,比上年增加0.6%。油菜种植面积2451公顷,比上年减少24.2%。棉花种植面积750公顷,比上年减少0.8%。蔬菜种植面积6801公顷,比上年减少7.5%。[5]
2013年,海盐县森林面积7653公顷,当年造林面积35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下降20.9%。
2013年,海盐县全年肥猪出栏69.7万头,比上年增长3.7%;生猪存栏31.3万头,比上年下降36.3%。羊出栏8.0万头,比上年增长3.1%;存栏7.0万头,比上年减少2.3%。家禽出栏613.3万羽,比上年减少7.9%;存栏45.3万羽,比上年减少34.0%。[5]
2013年,海盐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454吨,比上年下降8.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092吨,淡水产品产量12362吨。[5]
2013年,海盐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核电工业企业产值119.28亿元,比上年增长0.4%。4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县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4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海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总产值437.46亿元,占20.0%,轻工业总产值226.48亿元,占9.7%。
2013年,海盐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核电后县内固定资产投资1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非考核数据,包括兴兴新能源投资)。核电投资30.39亿元,比上年下降30.0%。[5]
2013年,海盐县之一产业投资2.89亿元,比上年增长49.0%;第二产业投资13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第三产业投资8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二产业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制造业投资10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设备工器具投资7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中生产 *** 业投资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5]
2013年,海盐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3.81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房屋施工面积408.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其中住宅289.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新开工面积77.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其中住宅57.7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8%。房屋竣工面积92.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9%。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额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住宅销售额22.77亿元,与上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4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5.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全部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发生商品住宅销售3269套,其中78.2%为期房。[5]
2013年年末海盐县有文化馆1个,镇(街道)文化站9个,公
共图书馆16个,海盐县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09千册,比上年增长16.9%。博物馆1个,剧场、影剧院4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6]
2013年海盐县体育健儿在市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72枚,其中,获得金牌47枚,分别比上年增长54.6%和25.5%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海盐县共举办县级运动会43次,共有4550人次参加比赛。[6]
2013年年末海盐县有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1个,妇保院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数1550张,比上年增长19.5%;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174人,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执业医生777人,注册护士73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9.0%。海盐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覆盖率98.97%。[6]
海盐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武原镇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杭州98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01省道东西大道、盐湖公路、盐王公路等,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189.5公里。境内河道纵横,总长1860.7公里,骨干河流有盐平塘河、盐嘉塘河、长山河、白洋河等。公路、水路 *** 交织。[1]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接线第四合同项目———海盐枢纽工程,使杭浦(杭州—浦东)、乍嘉苏(乍浦—嘉兴—苏州)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3条高速公路大动脉实现互连互通,海盐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交通神经中枢。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Km。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 120余公里,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7]
吃早烧,即早晨四五点钟吃烧酒。在浙北海盐澉浦一代仍沿袭着这种奇特的饮酒风俗。吃早烧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管刮风下雨,365天从不间断吃早烧。吃早烧的人很稳定。也很少串店,因此掌柜也掌握着每个客人的酒量。他们不多喝,一般每次只喝一开(即老秤2两,新秤1.25两)烧酒。[8]
滚灯由许多根粗壮坚实的竹片扎成球体,球分内外两层,大球里边有一个小球,悬空吊着,大小球不会碰撞。小球表面用红绸或黑绸包贴,就像是个灯。小球内装有活动支架,能上下左右转动。而大球则只是一个空壳,不包贴绸布。[8]滚灯在海盐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演久不衰。海盐县素有“滚灯之乡”的美誉。滚灯展示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反映了海盐人民特有的尚武精神,是汉族民间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海盐滚灯已被收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中国群众文化辞典》。[8]
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北歌调,经杨梓等人加工后成为一种戏曲声腔、剧种(据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一说早在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张锚所始创(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明嘉靖年间曾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等地流行。在发展过程中对戈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了一定的影响。明万历以后日趋衰落而绝迹。很难知其面貌。[8]
骚子文书以文学本子(手抄本)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表现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其表演主要采用站唱、拆唱,也有走唱或坐唱等形式,具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骚子歌是海盐民间待佛仪式的歌谣,与中国戏曲鼻祖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有着一定的渊源。[8]
南北湖风景区在海盐县澉浦镇西,东起长山闸,西至茶磨山,南自黄沙坞,北到六里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观为主,兼有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9]
南北湖的西南侧有一座鹰窠顶山,高186.8米,从山麓至山顶有九曲径、初憩亭、三休亭、狮头岩、合掌岩等景点。山上有座云岫庵,始建于宋代。
千佛阁位于海盐县城武原镇天宁寺路,始建于唐大历三年(768),名千佛大宝阁。千佛阁面阔27.5米,进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一千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顶。
绮园坐落在县城武原镇绮园路。绮园占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占25%,绿地占71.4%,建筑占0.25%。园内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树有40余株。[9]
坐落在县城武原镇文昌东路,是为纪念张元济而建造的,陈云为图书馆题写馆名。1987年落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体现江南园林特色的仿古建筑。[10]
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科技、计生、体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教育强县,省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省新农村电气化县等称号。[11]
《搜神记》作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水浒大将-双鞭呼延灼、教育家和出版家张元济、漫画家张乐平、改革先锋步鑫生、眼镜大师吴良材、当代作家余华
OK,关于海盐撤县设市的时间和撤县设市的好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