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瓦解时间 井田制通俗理解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井田制瓦解时间这个问题,井田制通俗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西周井田制瓦解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详细经过呢
  2.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3.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何时什么原因
  4.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5. 井田制瓦解在哪个朝代
  6. 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井田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7.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井田制简介

一、西周井田制瓦解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详细经过呢

1.经济因素:随着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生产力水平提升,私田大量出现。鲁国实施“初税亩”政策,导致井田制遭受破坏,封建剥削方式随之产生,奴隶社会逐步走向终结。

2.政治变革: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运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井田制遭受冲击。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大夫,大夫再分封给士。这些土地均登记在册,虽无需纳税,但需纳贡。私田新开垦的土地不在册中,这种新土地的出现,严重冲击了井田制。

3.社会结构变化:井田制在周天子的强权统治下,旨在维护世袭等级制度。随着大量新田的出现,诸侯的力量得到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出的增加而纳贡不变,使得财力日益雄厚;二是为了保护新开垦的土地并继续开拓,诸侯鼓励生育,人口增长,军力也随之增强。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诸侯的力量不断增强,而周王的力量逐渐减弱,最终导致井田制瓦解。

二、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1、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2、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彻底瓦解。

3、井田制下“公田”里的集体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里的集体生产劳动有相类似的一面,即集体生产劳动具有不易组织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低效率。

井田制瓦解时间 井田制通俗理解-第1张图片-

4、井田制不论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是资源所有制,都是私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而代替它的租佃制仍然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而且,井田制就已经包含了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租佃制取代井田制不过是耕地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普遍化。

5、从根本上说,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会要求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对某些资源既拥有所有权又拥有经营权,同时使他们对某些资源投有所有权,他们只能以他们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为代价来换取对那些资源的使用权。

6、井田制的内在缺陷,使“公田”的经营效益低,且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动力。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田制

三、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何时什么原因

1、【1】井田制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

2、【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原因)

3、(简要的说: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来说即可,以下是历史书必修2的原话)

4、直接原因: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5、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牛耕技术和农具的改革,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6、【3】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过程(注意题目是确立过程,不是发展过程)

7、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

8、②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9、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四、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直接原因: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在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2、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牛耕技术和农具的不断改革,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3、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4、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 *** 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五、井田制瓦解在哪个朝代

1、井田制逐渐瓦解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而题目提到的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3、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井田就是方块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4、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

5、西周中期,为了额外榨取庶民的剩余劳动,强迫庶民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叫私田。周恭王时的格伯簋铭文记载格伯用四匹马换倗生三十亩田,就是明证,因为公田是不允许用来交换的。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当显著,也纷纷出现争夺田邑、交换土地的记载。

6、贵族们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断增长,到周幽王时,连公田都企图据为己有。周王再象原先那样从贵族手里收公田,就引起贵族们强烈的不满。《诗经·大雅·瞻卯》记录了当时贵族们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

7、到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更是使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富起来。周王便不能按井田制控制田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用掉大批劳动力。而用井田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公羊传》何休注说: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8、劳动力的缺失,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莠骄之”。“唯美桀桀”(《诗经·齐风·甫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六、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井田制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井田制从衰落至消失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西周中叶以后,井田制就逐步暴露了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一步步的改革和抛弃。井田制衰落的核心是公田制度的衰落;但公田制度并不是土地私有发展便即刻消退的,而是一步一步被抛弃。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井田制在各国的变化也不是同步的。大体上,其衰亡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

公元前770年,周宣王宣布在其直接控制的邦国内“不籍千亩”。公田和私田,一律“彻田为粮”。开始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和管仲实施“相地而衰征”。

2、实物地租成为普遍的地租制度,公田被分割,私田正式纳入征税范畴。

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作州兵”,划公田为私田,分赐有功之臣。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初税亩”,履亩而税。

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初租禾”,实行实物地租,废止劳役地租。

3、土地分配制度和耕种制度的改变。

“制辕田”,将“爰田而居”的定期分配制改为“自爰其处”的长期占有制。这种长期占有是私有化过程非常重要的一步。

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在秦的两度改革,“终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完整的从法权方面废除了井田制度——农村公社或其次生形态田土形式的正式废除”。古老的“田里不鬻”的政策从此废除了。土地自由买卖合法化,私人的土地所有权正式从制度上建立。

七、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井田制简介

1、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因为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井田制瓦解的之一个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第二是由于周天子对土地的更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第三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土地的让渡转移和宅圃的买卖,更公然地进行,土地关系从国有化逐渐走向私有化。总之井田制的崩溃和瓦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井田制 瓦解 通俗 理解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