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的一些知识点,和什么叫读书笔记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000字
海德格尔对“历史的”的敏锐洞察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作为一种视野的“历史”有极深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通过其“同代人”的历史或其自己的历史来领会自己的存在,事实上也就是说“此在倾向于从他处身其中的世界来揭示自己,而且此在也沉陷于或多或少被把握了的传统”(《存在与时间》P25)由于此在沉陷于其传统不可自拔“传统夺取了此在自己的领导、探问和选择。”(同上)然而传统中的许多范畴本来就有其“源头”,“传统却赋予承传下来的东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质,并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传统甚至使我们忘掉了这样的渊源。传统甚至使我们不再领会回溯到远缘的必要性。传统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竟至于此还只对哲学活动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门的类型、走向、观点感到兴趣(却忘记了哲学问题的实质——笔者补充),依这类兴趣活动于最陌生的诸种文化之中,试图用这类兴趣来掩藏自己的没有根基。”(同上P25-26)。我们——人,就属于此在的一分子。我们忘却了我们的历史性,忘却了我们之成为我们所理解得我们的历史性,于是我们与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过去切断了联系,我们所知道的,所领会的一切现实都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之一切却真正是历史的,我们的全部实质都是历史——过去富裕的。抛弃了历史和过去,我们就放弃了理解过去只有来的历史的可能,于是我们就无法通达自身,此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至于此在为什么必须理解存在,为什么只有此在可以通达存在,可见《存在与时间》“导论——之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P3-18),因为“此在救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它的过去”(《存在与时间》P24)“结果是:此在无论对历史学多感兴趣,无论多热衷于文学上‘就事论事的’的阐释,它仍然领会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们积极的回溯过去即创造性的占有过去的根本条件”。(同上P26)而“要解答存在问题,就必须积极的据过去为己有。”(《存在与时间读本》P15)。由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是那个“追问存在”的此在,于是海德格尔的此在依然被规定了,他的此在被“向存在发问”所规定,而唯一可以“向存在发问”的此在则只有依然在现实中存活的那个仍然具有自我创造之可能的此在,因此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之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第二部分《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中着重提出了三项规定:1、“世界之中”;2、向来以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3、“在之中”本身(《存在与时间》,P62),这种提法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人的一生相比于整个漫长的历史竟是如此的短暂,此在在其现实生存之外依然有一个广阔的领域没有被对存在的追问涉足。我们意图解释此在在整个历史之中的是什么就不能再沿用海德格尔的规范,而应该借用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此在——人不应仅仅是“在世界中存在”,而且还是在全部历史中存在。使人成为真正“历史的人”,重新探索其存在的方式和创造的可能性。
关于创造之可能性,海德格尔也作了一些论述,而我认为,这种论述同样有重要的和积极的意义。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谈到,“此在把自己的存在作为它最本己的可能性来对之有所作为。”此在总是作为他的可能性来存在。(《存在与时间》,P50)此在就是他的可能性,“并非它已经现成存在好了并且还有这样那样的可能性,而是此在的本质就由它可能怎样存在规定着。”(《存在与时间读本》,P30)此在的“存在”便是他的“生存”。只要此在开始具有了可能性,它就开始生存,而一旦失去这种可能,它就脱离了它存在的方式,这个存在者便不再作为此在而存在,而转变了它的存在方式,在现实意义上被称之为“死亡”。这种“可能性”与“创造”本身如何能有所联系呢?可能性如何又演进为创造呢?创造的本质是什么呢?正如海德格尔提到,人是作为他的可能性来存在。可能性便是人这种存在物的存在之本质,或者如尼采所意旨的,人本身没有任何的本质,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尼采全集》13卷,276页;转引自《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P85)。正因为人的这种尚未定型的性质,或者说是“从未确定过”的性质,人便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创造,创造的正是自己的本质。创造正是这样与可能性相联系。创造首先和实质就是创造自己的本质,就是海德格尔的“去是他的所是”。“在人身上,创造物和创造者统一起来了。”(《朝霞》,尼采,第326页;转引同上,P86)人的自我创造,这是马克思、尼采等现代哲学家都强调的问题。然而创造的途径和形式如何,他们却各有不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创造的现实表现是劳动实践;而在尼采那里,创造则成了“评价”,而且还是错误的评价。我们认为,将创造视为劳动实践或者错误评价,仅仅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倒是可以用海德格尔所论述过的“在世界之中”“操劳”来指称“创造”。“操劳”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概括此在与世内存在着打交道的存在方式,和“操心”“操持”形成一组概念。(《存在与时间》P66,注释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操劳,连人的认识活动也只是“残断”的操劳。马克思发现“操劳”的客观性,并看见了操劳的结果,从而将这种客观体现在外的操劳的现象称之为“劳动”或者“实践”,将其视为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某种关系的活动。这种看法忽视了此在在创造中其目标和方向的确定也是此在创造的一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好犯下了海德格尔所批判的形而上学的主客体二分法的错误,忽视了不可分而视之的“在之中”的生存论意义。尼采则将创造视为评价,认为人通过评价来选择去“是”哪一个存在,去“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然而仅仅知道“去‘是’的是什么”却远远没有看清创造的全部,知道“去‘是’的是什么”还需要在实践中“如何去‘是’”。海德格尔的“操劳”较好的揭示了人的这种“在世”方式,体现了“创造”是内外同时主客相连的一个整体过程。海德格尔所宣称的此在,前已述应被理解为我们自身,即“人”。而我要说明的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所探讨的,仅是此在的现实生存意义,他期待从前历史中发掘出这些意义,从而揭示人的某些现实生存本质。而在现实中,此在的存在便在于他的可能性。然而,此在是如何去可能的呢?此在成为可能便在于此在自身的选择,这种选择被海德格尔所极力推崇的尼采所探讨,他认为,人是通过对选择的评价来进行这种选择,而所谓的评价,在尼采那里就是“创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进行选择,事实上,人是选择自己去是什么,选择自己的存在。但是,人选择去是的那个存在却先在的被人有所领悟,“此在使出了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向存在发问的存在者。”(《存在与时间》,P9)这种“发问”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了。“此在”对存在的领悟是在此在本身的历史中的获得的,即在此在的过去中获得的,是在时间性的范畴中去领悟的。因此,伴随着此在对它的历史性的领悟,此在“要去是他的自己”,此在的存在被此在的历史性所规范,于是,“去是他的自己”就是生长到“一种承袭下来的此在解释”所规范的。也就是说,人是去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这种选择就是在传承下来的一种对“人之为人”的解释传统中去创造的,而不是自由自在的。
二、“此在”与“灵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哲学领会存在问题的之一步在于“不叙述历史”
“问之何所以问”,亦即自在的意义
2、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总以某种方式、某种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会
对此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
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与众不同在于:它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
3、此在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
只有此在以抓紧或者耽误的方式自己决定着生存
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弄清楚。
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对生存活动本身的领会为生存上的领会
4、亚里士多德说:(人的)灵魂以某种方式是一切存在者
“灵魂”在它存在的两种方式【知觉】和【理解】之中,从其存在与如是而存在的方面着眼,揭示着一切存在者
这种与一切可能的存在者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就是灵魂
总结:追问存在问题,只不过是对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刨根问底,
对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刨根问底罢了
三、《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之一章第九节,此在分析的课题
1、任务是分析存在者(课题任务),而在这里所分析的存在者总是我们自己(实体我)。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一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是去存在)。作为这样一种存在的存在者,他已被交托给他自己的存在(存在方式)了。对这种存在者来说,关键全在于怎样去存在,这样来描绘存在的特征,就引出了面两点。
2、——稍显啰嗦。我通过此在的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方式)而显现,石头通过它的属性(范畴)而显现。
3、之一点,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如果说这种存在者是什么,也必须从他怎样去是,从他的存在来理解。(我是什么在于我怎么存在,怎样有所作为,是其所是)
4、传统意义上的存在,等于说现成存在。而现成存在方式本质上与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不相干。为避免混乱,本书始终用现成状态来代替传统的存在,而把生存专用于此在,用来规定此在的存在。
5、——两种存在概念,传统的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存在不一样。现成状态—>现成存在,生存(或存在)—>此在。此在是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存在有所作为,这是对此在首要规定,这个规定揭示此在的生存本质,此在是通过它的生存来展示自己存在的。
6、存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所以在这个存在者身上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他们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这个存在者的一切如此存在,首先就是存在本身。因此我们用存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他是什么,而表达他怎样去是,表达其存在。
7、——海的存在者的属性—>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怎样去是)。此在的本质是必然的在种种存在方式中存在。此在和存在者的关系正是存在关系。存在者存在就是此在。存在者存在就是此在。这个性质作为判断此在本真/本己状态和非本真/非本己状态的条件。
8、百度百科此在概念,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9、第二点,这个存在者在其存在中对之有所作为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此在)。因而此在永不可能从存在论中被把捉为某种现成存在者的族类中的一员和样本。
10、——人不应该像石头的存在那样被把捉其属性,人的存在属性无法把握,因为他是有所作为的,正在生成的,随时会变。
11、现成存在者的存在(非人存在)对这种存在者(人类)本身是无关紧要的,或更确切地说这种存在者(人)是这样存在的,它的存在对它既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又不可能是有关紧要的。
12、——非人存在对于此在不那么重要
13、而按照此在这种向来我属的性质,言语涉及存在的时候,总必须连带说出人称代词来,“我是”,“你是”。
14、——向来我属是此在的性质,只有我能代表我自己,只有你能代表你自己。所以说此在时要加人称代词。
15、而此在又总以这样或那样(多种可能)去存在的方式是我的此在。此在以何种方式向来我属,他无论如何总已决定好了。这个在其存在中对自我的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者,把自己的存在作为他以最本己的可能性来对之有所作为。此在总作为他的可能性来存在(此在=可能性)。他不仅只是把他的可能性作为现成属性来“具有”他的可能性,因为此在本质上总是他的可能性(啰嗦?)。所以这个存在者可以在他的存在中选择自己本身,获得他本身(成为其所是,做自己主人),他也可以失去自身(非本真,服从他人或随大流没有主见),或者说绝非获得自身而只是貌似获得自身(自欺?标准何在?)。只有当他就其本质而言,可能是本真的存在者时,也就是说可能是拥有本体的存在者时,他才可能已经失去自身,他才可能还没有获得自身(他是自己的主人,向来我属,所以才可以失去自己)。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两个词是按照严格字义挑选出来做术语的——两种样式,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这一点来规定的(这是此在的属性)。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也是此在选择的存在方式)。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中规定存在。
16、——这里提出著名的本真和非本真状态。
17、此在的两种性质已经勾画出来了。一是他的生存(或存在)比现成存在优先级高,二是它的向来我属性质(前面几段已讨论这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已经提示,在对这种存在者进行分析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领域。这个存在者没有,而且绝不会有,只是作为在世界范围之内的现成东西的存在方式,因而也不应采用发现现成东西的方式为课题(现成存在与此在存在的区别决定课题不应该像对非人类对象那样去研究)。的确,如何正确的先行给出这种存在者永远不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对这种先行给予者进行规定,本身就构成了这种存在者存在论分析工作的一个本质部分(搞明白课题内容本身也确立了课题的本质)。只有在以正确可靠的给出这种存在者的同时,才有可能获得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领会。无论这一分析上是如何的浅近,他早已经要求确保从正确的入手入手。
18、此在总是从他所是的一种可能性、从他在其存在中这样那样领会到的一种可能性来规定自身为存在者(可能性是此在的性质,规定存在者)。这就是此在的生存建构的形式上的意义(注意形式上的意义)。其中就有这种存在者的存在论阐释所需的提示:要从这种存在者的存在的生存建构中发展出它的存在问题的提法来。然而这却不是说,要用一个具体的可能的生存观念来比较。此在在分析之初恰恰不应在一种确定的生存活动差别相中来被阐释,而是要在生存活动的无差别的当下情况和大多数情况中来被发现。此在的日常状态的这种无差别相并不是无,而是这种存在者的一种积极的现象性质。一切如其所是的生活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而来又回到这一存在方式中去。我把存在的这种日常的无差别相称作平均状态。
19、——提出是其所是,去存在方式,无差别的当下生存活动,即日常平均状态,
20、正因为平均的日常状态构成了这种存在者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当下情况,所以他过去和现在都在对此在的解说中一再被跳过了(以前存在论讨论存在者都忽视日常状态?)。这种存在者层次上最近的和最熟知的东西,在存在论上却是最远的和最不为人知的东西。而就其存在论意义而言,又是不断被漏看的东西(又啰嗦一遍)。奥古斯丁说到,我正在我身内探索,我自身成为我辛勤耕耘的田地(研究自我,认识自我,成为自我)。这段话不仅适用于此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及前存在论上未被透视的情况,而且更适用于存在论的任务:不仅不可错过这个存在者在其现象上的最切近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要通过正面的特征描述使得这种存在方式成为可通达的。
21、——日常平均状态被之前的存在论给忽视了。在这里却成为海氏存在论的任务,找到存在方式的特征描述。
22、但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却不可被单单看作他的一个方面。在平均日常状态中,甚至此在非本真模式中也先天地具有生存论结构。即使在平均日常状态中,此在仍以某种方式为他的存在而存在,只不过这里此在处于平均日常状态的样式中而已,甚或处于逃避他的存在和遗忘他的存在这类方式中。
23、——平均日常状态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个方面,哪怕是在非本真状态中,他逃避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
24、但是,对处于平均的日常状态中的此在的说明所得出的并不仅仅是在摇摆游移的不确定性那种意义上的平均结构。凡在存在者层次上以平均状态的方式存在的东西,在存在论上都是满可以在这些适切的结构中被把捉到,而这些结构同此在的本真存在的种种存在论规定的结构上并无分别。
25、——像上段所说,平均日常状态,无论本真或非本真,都在先天地的生存论结构中,不可分割。例如我例行工作是在非本真状态,工作之余读书思考在本真状态,这不能有差别的分开,而是平均状态。这种无差别状态正是我是其所是,有所作为。
26、从对此在的分析而来的所有说明,都是着眼于此在的生存结构而获得规定的,所以我们把此在的存在特征称为生存论性质。非此在(非人)式的存在者的存在规定则称为范畴。这两者需加以严格区别。这里所用的范畴这个术语始终取其本来的存在论含义。古代存在论把在世界之内照面的存在者拿来作为他的解释存在的基本样本(传统存在论讨论范畴)。(中间许多希腊文,跳过)
27、生存论性质与范畴乃是存在性质的两种基本可能性,与这两种相应的存在着所要求的发问方式以上来就各不相同:存在者(人)是谁(生存)?存在者(非人)是什么(对广义的现成状态)。
28、——提出存在者与现存存在者的存在特征规定,一个是生存论性质,一个是范畴。
29、在导论中已经提示过,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工作中,另一个任务也被连带提出,其迫切性较之存在问题本身的迫切性毫无逊色。要能够从哲学上对“人是什么”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就必须实践到某种先天的东西。剖开这种先天的东西也是我们的迫切任务。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工作所处的地位先于任何心理学,人类学,更不用说生物学了,如果我能把生存论分析工作的课题同这几种可能的关于存在的研究划分开来,那么生存论分析的课题就会更加得到鲜明的解说。这同时也将更进一步证明这一分析课题的必要性。
30、——之一要找到一种先天的东西。第二,因为这种先天性,承上启下,下一节要对其他学科进行打压。
关于本次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和什么叫读书笔记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