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倒幕运动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倒幕运动时间以及日本倒幕运动原因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止时间及意义是
1、1851~1864 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正是建立农民政权,与清朝对峙。
2、1853年,开始北伐,西征,东征。
3、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意义是;.之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更高峰。
4、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5、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6、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7、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二、日本幕府时代的经历时期
1、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 *** 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2、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
3、日本古代有著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为志向,开设幕府,为军人的更高指挥机构。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 *** 机构。也可以说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4、幕府政治(ばくふ)(Bakufu Politics,or shogunatepolitics)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
5、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6、“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意味变成了 *** 机构。有人认为“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实上是当代用词;当时人们并未称呼过镰仓和室町 *** 机构为“幕府”。由关东武士首领源赖朝创立,成立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1180年源赖朝起兵反对平氏政权至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这段时间内。
7、源赖朝实行独裁,其幕府设在镰仓,有负责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掌握地方警察、征税和土地管理权。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机。
8、1199年源赖朝死后,幕府大权渐由源氏外戚北条氏控制。
9、1203年北条时政就任政所首长别当,1213年北条义时兼任政所和侍所两别当职,总辖幕府,称执权,幕府遂由将军独裁向北条氏执权政治过渡。
10、1221年(承久三年),不满幕府存在的后鸟羽上皇发动讨幕战争(承久之乱),旋被打败。战后,幕府流放后鸟羽等3个上皇,废仲恭天皇,另立后堀河天皇,新设六波罗探题以监视皇室,并没收参与叛乱的皇族与贵族的庄园3000余处。幕府权力超过朝廷,甚至干预天皇的继承。北条泰时除设连署,任命北条同族人员担任外,为缓和武士内部的矛盾,争取御家人的支持,于1225年设置评定众,由15名有势力的御家人组成,与北条氏共同参与幕政。
11、1232年公布第1个武士政权成文法《贞永式目》,共51条,为武家法律之本,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法律,表明镰仓幕府的成熟与巩固。镰仓幕府后期,由于农民反抗和“御家人”贫困,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特别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抗元战争之后,中小武士因未得赏赐,对幕府日益不满。北条氏得宗(即嫡系)为巩固统治,仅任命本家子弟为评定众与守护,独揽幕府大权。
12、1324年,后醍醐天皇举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足利尊氏响应,5月上野豪族新田义贞攻入镰仓,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亲政,第二年改年号建武,是为建武中兴时期。足利尊氏不满后醍醐天皇轻视武士利益的政策,于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占京都,立光明天皇为傀儡。11月仿镰仓幕府《贞永式目》制订《建武式目》,共17条。在京都开设幕府。12月,后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称正统,形成南北两个朝廷的对立(见南北朝时代)。至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幕府达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并南北朝,实现对全和的统治,朝廷名存实亡。幕府机构进一步完善:将军下设管领,总辖幕政,辅佐将军,由足利民同族的守护大名斯波、细川、畠山3家轮流担任,称“三管领”。其下设待所司警卫、政所司财政、向注司文书、评定众和引付方司诉讼。其中最重要的诗所首长称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极四家轮流担任,称“四称”,可见室町幕府实际是以将军为中心的强大守护大名的联合政权。将军直辖领地狭小,直属军事力量少,权力不如镰仓幕府初期的将军。统治各“国”的守护大名,拥有领地、武士和家臣团,具有强烈的地方割据性质,自足利义满时起,守护大名的叛乱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幕府和守护大名加紧剥削,各地不断发生称作“士一揆”的地侍、农民联合起义,也动摇了幕府统治。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时,爆发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内乱应仁、文明之乱(见应仁之乱),从此进入室町幕府后期——战国时代。此后幕府与守护大名势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领主与武士则趁机发展势力,彼此混战。农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农民起义(1485~1493)和一向宗暴动等。至16世纪中叶,一些地方领主与武士已经发展成为控制一方的战国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张的织田信长、中国的毛利元就等。他们在领国内把地方领主组织为自己的家臣团,积极发展工商业,积蓄经济力量,颁布法令,直接统治农民,形成割据势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围仅限于近畿一带。在角逐中,织田信长的力量逐渐超过其他战国大名,1568年进入京都,1573年灭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统一的道路。
13、织田信长死后,部将丰臣秀吉继承其事业,在1590年完成统一日本大业。但丰臣秀吉并未开设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为关白(见摄关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利用朝廷权威巩固自己的权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推翻丰臣政权,重开幕府政治。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至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将军是全国更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另设若年寄,负责掌握幕府领地与直属家臣,还设寺社、江户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财政与江户市政、幕府直辖领地内的诉讼。幕府在直辖领地设郡代或代官,通过测地、村年贡承包制、五人组制等,直接控制农民。德川将军权力较镰仓、室町时代强大。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参观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国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为应付危机,幕府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先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 *** 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三、日本倒幕运动为什么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1、中日两国在海上爆发了一场“甲午战争”,中国的清廷战败了。第二年,即1895年签署的《马关条约》,逼使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改写了亚洲的近代史。
2、引人深思的是,堂堂中华大国,为什么会败给一个本来被瞧不起
3、的“小日本”?日皇明治在1868年开始推行的维新运动,为何在短短27年内就能富国强兵?而几乎同一个时候的清朝洋务运动却为何以失败告终,之后光绪的“变法”,为什么在百日之内便全面垮台?
4、当时掌权的德川幕府昏庸无能,对内无法解决官员贪污,物价飞腾和社会上贫富悬殊的问题,对外无法抵御自1850年美国“黑船”舰队靠岸以来,欧美列强所施加的种种军事压力,结果被迫签订不平等
5、条约,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6、一些中下层武士为了避免日本步上满清中国的后尘,便拥立当时年幼的睦仁太子为天皇,并在1868年以动武要胁,迫使德川幕府还政于睦仁。睦仁太子即位后,定年号为“明治”。“明治”取自中国《
7、易经·说卦篇》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新天皇希望日后自己能像圣人那样广纳众议,明察治国。
8、果然新 *** 成立后,便积极推展国家现代化的事业。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1871年的岩仓遣外使节团了。这个使节团几乎出动了“半个明治 *** ”,用近两年的时间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的各种制度,
9、如此大规模的高官出洋考察不仅是世界创举,而且是在新 *** 诞生不
10、久,政权基础未稳时进行,充分反映出日本人好学心切的精神。这种
11、精神,恰恰是当时满清中国所缺乏的。
12、这回重访,记者发觉日人学习西方的热忱并没有冷却下来。例如,与满清继续推行科举,文人只读四书五经不同的是,日本允许各地开办西式学校传播新知识。在东京神田和日本桥一带,这类新学校比
13、比皆是。在东京专门学校、明治法律学校(今明治大学的前身)和东
14、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的前身)等,甚至聘有欧美等国学者传
15、在东京神保町的一家书店,老板田中告诉记者,像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田口卯吉的《日本开化小史》以及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等书都很畅销。他说:“它们的共同点是思想性高,
16、有助激发我们对海外事务的兴趣,特别是对西方新思潮的认识。”
17、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长叹:日本能,中国为何失败?
18、日本德川幕府还政以后,明治 *** 从1870年起就大力进行国家军事现代化计划,而满清中国也在这段期间展开建设新军的洋务运动。中日两国大约在同时推行富国强兵的工作,但日本最终能一跃而成为
19、亚洲唯一强国,中国则始终积弱不振,并继续遭列强欺压。两国变革
20、伊藤博文作为明治维新的主导人物,对于日本维新能一举成功深有体会。这位出生于长州(现山口县)的日本首相,幕末时期曾偷渡到英国,在伦敦大学专修西方政治、军事和法律学半年,从中意识到
21、日本开国学习西方的迫切性。回国后,他先是投身到反幕尊王运动,跟着在明治时代致力于推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终在19世纪末见证了
22、日本以武力击败中国,几年后又胜俄国,逐步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
23、伊藤博文在与清廷代表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后,曾自豪地说:“经这场日清战争,西洋人相信不会再把日本国旗中央的红球比喻为一块封住信封的红蜡印,以嘲笑日本的锁国落伍。相反的,日本国旗将
24、回复原来的意义,红球将象征一颗东升的太阳,与世界各文明国家为
25、他认为,明治维新成功是日本致胜的关键因素。明治 *** 在1868年开始推行的全盘自强计划,如“文明开化”、“殖民兴业”以及“
26、富国强兵”等,一扫了日本在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颓势。
27、他解释,“文明开化”就是模仿西方,在全国开办小、中、大学和各类专校,让各阶层子民都有机会学习先进的西方知识。在“殖民兴业”,是从欧美聘请大量专才,以促进本身工业发展和改善国内基
28、础设施,并积极扶植民间企业的成长。至于“富国强兵”,则是依照
29、西方军制组织现代化国家军队,并自力发展新式枪炮和炮舰的生产工
30、谈到中国,伊藤博文不禁摇头兴叹。他对两国的维新运动作了比较并分析说:“尽管两国都进行改革,但在接受西洋文化的态度上,却有很大不同。例如,明治 *** 在维新后不久便组团出使欧美,实地考察,满清官员却一直没这末做。”
31、他指出,日本是个岛国,自古以来都进行文化输入,具有模仿他
32、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因此比较不会抗拒外国事物。实际上,早在幕府末年,日本南方诸藩就已经引进西洋近代军事科技,这是明治维新后引进大量西方文化的基础。
33、反观中国人,传统文化包袱太沉重,长期以来尊崇儒家思想,已养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不但不容易接受近代西洋文化,复古的
34、伊藤博文认为,由于接受态度不同,两国的维新自强无论在效率和深度方面都不一样。在列强进逼威胁下,日本举国上下都体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对全盘西化全力支持。
35、相反的,中国人并没有从 *** 战争中吸取教训,到19世纪末仍然鄙视西方科学文化。以清廷的洋务运动来说,追求的也只是表面的船坚炮利,根本不敢碰及思想改造。纵是如此,运动在朝野还是遇到阻
36、力。不少士大夫就以中国是“天朝上国”为由,指洋务运动支持者为汉奸,甚至顽固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地步。可想而知,改革
37、伊藤博文还以他的中国学弟严复的遭遇,说明清廷的无可救药。严复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成绩比他优异,回国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沦落到坊间翻译书籍过活。
38、另外,甲午战争爆发前,他收到的谍报显示:中国炮舰体型虽比日本的庞大,但大量军饷竟然被慈禧太后挪用来修建颐和园,一些又被贪官中饱私囊,结果不少炮弹只能以沙石充当炮灰,根本不堪一击
39、谈到胜利的意义,伊藤博文这样总结:“日本代表的是近代进步势力,中国则是传统守旧势力的主要代表。甲午战争就是进步和守旧
40、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文明和野蛮国家的较量。日本获胜恰恰象征了进
关于倒幕运动时间,日本倒幕运动原因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