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1983年的高考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1983年高中毕业起始时间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1983年高考为什么在7月15日
1983年全国高考日期改在7月15日是因为当时太热了所以延后举办。
1977年冬,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1979年,高考时间定为7月7日至9日,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之外,一直到2002年,高考时间都固定在每年的7月7日至9日。
2001年11月,历史性的转折出现。当时,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由实行了多年的7月改成6月。
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推迟至2020年7月7日至8日。
对于将高考时间安排在7月的决定,多年以来,社会各界都存在争议。其主要的意见是7月份天气炎热,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不利。而且,在我国南方的许多省份,7月洪涝和台风频发,给高考的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教育部就高考改期一事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气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年—2000年期间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更高气温、更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台风的发生频率等相关气象信息。
数据显示,6月10日—20日的平均气温为23.738℃,而7月5日—15日的平均气温为25.326℃;6月昼夜温差在10℃左右,大于7月高考期间的不足9℃,台风的平均发生率和洪水发生率也比7月小。
教育部在进行了信息比对、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为全国考生和与高考相关的人群考虑,将高考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较为适宜。
二、1983年的高考时间为几月几日
1、当年的7月7日-9日是中专和技校的招生考试。
2、1979年-2002年的高考时间除去1983年,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固定为7月7日-7月9日,1983年的高考时间为7月15日-7月17日,是因为当年的7月7日-9日是中专和技校的招生考试。
3、由于1983年的考大学在后、中专技校招生考试在前,所以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很多学生急着参加工作,去考中专技校。
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5、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之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6、1981年,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7、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 ***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普通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8、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三、1977年到1983年高考具体日期!
2001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签发《教育部关于从2003年起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的通知》: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1977年11月到12月期间,准备仓促,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并组织考试,分文理两类。1978年开始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这一阶段确立了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
这个阶段是以外语成绩100%计入总分为开端,这体现了外语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1985年在广东省首先试行的标准化考试,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更是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题水平。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大胆实践,为今后高考的成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十年的摸索,高考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于是,以上海为首带动全国进入高考全面调整的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1988年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以及198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并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会考后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由招生高校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一门,形成3+1的模式。后来,到1992年高考结束后,新的高考模式大体确立,也就是所谓的3+2模式。
此模式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分文理两组设置高考科目: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这段时期是高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原来,在第3阶段末期,原国家教委提出:会考后的高考,在改革科目设置的同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将相应改革:在考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在择优前提下,调整试题难易度;
实现考试的标准化,以逐步做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这使得这一阶段的试题区分度增大,试题难度越来越大,然后,随着“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出现,高考需要新一轮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高考改革,开始的标志是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的设置方案”,其中“3”是指语数外这3门必考科目,“X”的选择比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文理综(史地政物化生)中选择一门或几门。
由于X的可选择性,“全国高考一张卷”的历史格局被彻底打破,1999年广东率先进行“3+X”科目改革。(99年广东参加高考的孩子感觉很心塞那,你们是实验的),教育部决定于200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3+X”高考改革。进入2002年,北京市全部科目实行自主命题,以此为开端,下一阶段要来了。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试行了春季招生考试,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所用试卷也就是所谓的“春招卷”,后来上海也开始进行春季招生,这是高考全国高考的一个巨变的机会,如今(到2015年春季)只有上海还在继续探索春季招生,上海能否带动全国,打破“一考定终生”,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教育部于2004年2月份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单独命题的范围,在部分省市实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2004年新增的单独命题的省份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试卷,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的高考试卷。
2005年新增山东,江西,安徽,2006年新增四川,陕西,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步增加,于是全国高考呈现明显的开放趋势。
四、1983年高考时间安排表
1、1983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月15—17日。当年高考共有167万人报考,共录取39万人。
2、198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心部分或国防科工委体系所属的某些院校,按必定份额实施面向农村或农场、草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职业定向招生。
3、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五级计分法,标准化考试曾被冷落。1981年至1985年,教育部研究后,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
4、经过广东省1985年至1988年的试验,原国家教委1989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规划》。
5、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
6、1990年的《人民日报》对当年开始广泛推行的标准化考试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我国自隋唐以来,考试 *** 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
五、83年高考时间
7月15日-7月17日。通过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得知,1979年-2002年的高考时间除去1983年,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固定为7月7日-7月9日,1983年的高考时间为7月15日-7月17日,是因为当年的7月7日-9日是中专和技校的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关于1983年的高考时间和1983年高中毕业起始时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