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饭骨,老饭骨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9 0
按老饭骨教的烹饪技法,我轻松做出色泽红亮,不柴香嫩的油焖大虾

我喜爱看美食节目,也更喜欢为家人做可口的家常饭菜。“老饭骨”这三个字,对于很多爱好美食和喜欢下厨的人来说都比较熟悉了,他们三位是德高望重大神级别的大厨,他们用通俗易懂、简单易上手的 *** 教大家做菜,我就是他们百万粉丝中小小的一位。

油焖大虾做法很多,我也尝试过很多做法,有的做法味道在了,但是外表却稍稍欠缺;有些外表诱人了,可是味道却不足。年前我看过老饭骨的一期油焖大虾的做法,所以在年前备食材时候早早就买好了大虾,等着大年三十给家人露一手,结果年三十忙着忙着还是把大虾给忘记了。早上我在清点冰箱食材的时候才看到年前买的虾,于是赶紧拿出来解冻,正好孩子也嚷嚷着要吃虾。

老饭骨版的【油焖大虾】

食材:大虾、葱、姜、料酒、盐、白醋、白砂糖、植物油、香油。

具体做法:

一、准备适量的大虾,剪掉虾脚、虾须和虾枪,踢掉虾线和虾头部的黑沙包,处理好的虾清洗干净备用,葱姜切好也备用,热锅冷油,放入处理好的大虾,将两面煎炒出红色。

二、趁着煎炒的过程,用锅铲轻轻按压虾头,让虾油更容易出来,当锅里的油颜色发红,那就说明虾油出来了。


三、待虾油出来后放入葱姜炒出香味,再放料酒、盐和白砂糖继续翻炒。

四、关键点:从锅边开始淋入白醋(白醋稍稍兑水稀释,让醋酸味缓和一些),再倒入适量的水,盖盖中火焖煮5-8分钟左右。


五、焖煮时间到了后,水分要是还多,揭盖大火收汁,让汤汁变的浓稠。

六、待汤汁浓稠的时候,淋入少许香油,再翻炒几下就可以关火出锅了。

七、将烧好的大虾装盘,汤汁留锅,去掉锅里的葱姜,再将汤汁浇到装盘的大虾上。


这么简单美味的油焖大虾,想学习尝试做的朋友抓紧收藏了。

烹饪小技巧:

1、醋要选用白醋,并且兑水稀释下,缓解醋酸味

2、加醋可以让虾肉吃起来口感鲜嫩,不会因为炒的时间过久虾肉容易老。

3、一定要把虾的红油煎炒出来,这样做出的菜品颜色漂亮,味道也香。

4、最后出锅前倒少许香油翻炒几下,可以增项提亮的作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又家小厨房

我是又家小厨房的掌勺人——又又妈。

喜欢的朋友记得收藏哦,以便用的时候可以想起来。

喜欢家常美食的朋友也记得+关注——又家小厨房,我会经常分享我家的家常美食。

另外有其他美食意见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多多留言,一起探讨美食。

昨天的「见实私域践行社 | 老饭骨场」精华来了

「见实:私域流量智库、企业增长智库」

<

锅包肉 3

今天咱们就聊聊锅包肉的做法。

在聊做法之前,先聊聊关于正宗的问题。咱们中国人喜欢“正宗”一说,对“旁门左派”天然的看不上。也许正宗代表着正统,具有天然的主宰力、统治力,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和排他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一道菜、一门技艺,传承了百年,没有一点改进、优化、拓展,是说明先人太睿智,还是后人太墨守成规呢?而且一门技艺除非家人传承,否则很难不被广大的徒子徒孙发扬光大。

早年有部电影《神鞭》,片尾有句话“鞭没了,但神还在”,也许用在技艺的传承,比较合适。一门技艺,随时时间的推移,精髓的东西要保持,形式的东西要发展。

在视频里的烹饪界,常听一些大师说,“正宗与否不重要,关键是好吃”,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一层不变,那是墨守成规;变化万千,但要守住精髓。

我父亲给了我一本1965年吉林商业技工学校编制的烹饪书,里面锅包肉的烹饪过程与现在一些师傅的有些不同,与“老厨家”第四代传人的烹饪 *** ,也有所不同。

下面让我把锅包肉的各种烹饪 *** 一一为您道来。需要重申的是,除了书上的 *** ,其它的 *** 都是我在 *** 视频中精心挑选的,有些基本是原貌,有些优化一些,但自认为都是比较传统、正宗的。

一、1965年吉林商业学校出版的烹饪教材

二、锅包肉第四代传人的烹饪 ***

通脊肉,不能大于5斤。猪大,肉会老。

切片:薄,容易炸焦;厚,会炸硬。厚度,是外焦里嫩的保证。(在安秋金视频中:放入底口盐,腌制了一会)

配菜:调味、调色,丰富口感——胡萝卜、香菜段、姜丝、葱丝、蒜片。

肉片抓湿淀粉,起到保护肉的汁水的作用,和达到酥脆的效果。(在安秋金视频中:3勺泡透的土豆淀粉,半勺水,给肉片抓糊,加食用油)

不同的油温,炸两遍。之一遍炸熟。复炸,需要撤一下火,因为火力不往里走了,只炸表面,所以才能形成一个焦脆的外壳。(在安秋金视频中:油温7层热,下肉片,炸定型后捞出;8层油温,复炸15s)

调汁:糖醋一比一,加酱油、香油、盐。调出的汁,要酸甜爽口。(在安秋金视频中“1两勺”:两勺白糖,适量盐,两勺9°米醋/白醋,酱油、香油)

锅留底油,下全部辅料,略炒一下,倒入主料。(在安秋金视频中:先下姜丝、胡萝卜丝,略炒一下,倒入主料。)

碗汁(就一手勺的量)倒入手勺,沿锅边烹入一些。在颠勺的过程中,把剩下的碗汁倒在主料上。不停的翻勺。(在安秋金视频中:出锅前放蒜片、香菜、葱丝)。

出锅、装盘。

三、老饭骨里常亮的做法

下面以“老饭骨”里常亮师傅的视频为例,说一下锅包肉 *** 的过程。看了很多锅包肉的 *** ,个人比较推崇老饭骨这个的视频,比较正统、并详细。部分文字,是我看别的视频后补充的。如果您想看原版,很容易找到的。

主料:通脊肉

辅料:胡萝卜丝、葱丝(去芯,断筋切)、香菜丝(去叶)、姜丝、蒜片

淀粉:土豆淀粉

程序:水泡淀粉、切肉抓糊、调碗汁、切辅料、过油、烹制

1、水泡淀粉:(1)土豆淀粉,加水,充分搅拌,泡开,泄泄劲。(2)静止30m以上,让淀粉沉淀,与水分层——更好是泡一夜。(3)倒掉淀粉上面的水——如果淀粉太稀了,炸完就不脆了。

2、切肉:(1)(把肉先冷冻一会)先去筋膜、切通脊(如果肉大,斜切一刀),8mm厚——这是我看到的切的最厚的版本。(2)可以拍一下,或斩一下,断断筋;可以洗一下,去去血水。(3)肉里放盐3-5g、胡椒粉、黄酒或料酒,层层抓入味。(4)静止一会。

3、碗汁:卧汁——大酸大甜,酸甜口(1)盐5g,味精3g,白糖50-60g,9度白醋35g,米醋(提香)少一点。(2)还有放少量酱油的。(3)碗汁搅拌均匀,像蜂蜜。(4)此外,辽宁:番茄汁;黑龙江:柠檬汁、橙汁,俗称:白汁、黄汁。

4、抓糊:(1)将去水的淀粉放入肉中,抓(至少3m)均匀。期间,可以放一点点水。(2)加点熟油,抓——放些油,起酥、炸的时候不粘连。(3)如果入锅前糊干,再抓一抓,再摸一摸。糊,一撸,全粘在肉片上,说明糊很好。

5、过油炸:

(1)之一遍过油——定型

倒入色拉油,少加入点黄豆油,炸完是金黄色。之一遍,6层油温(180-200℃),用筷子沾上湿淀粉插到油里冒大泡,这样油温正好——我喜欢测温枪。拿着肉片,在油里荡几下,再松手放入锅中。之一片,如果直接放入锅中,应能立刻浮起,说明油温合适。之一遍,是浸炸,主要是定型。放入后,前20s,不要动。之一次炸的时候可以分两到三次下肉,肉定型就可以捞出。炸完,一颠,唰唰的。有粘连的,在笊篱里,敲开。

(2)第二遍过油——去淀粉水,肉锁水、把肉炸熟

之一遍复炸,让高油温把淀粉中的水排出,40s,7层油温(200-220℃)。复炸如果时间长,会将肉里的水,也炸出来,肉就干硬了。复炸后,一颠,吧嗒吧嗒的。(3)第三遍过油——上色,炸酥脆,外焦里嫩

第二遍复炸,上色,酥脆,7-8层油温(220-240℃),20-40s,外焦里嫩。肉片上有淀粉的地方为金黄色,没有淀粉露肉的地方为枣红色(红褐色),这时捞出即可。

将锅包肉倒入笊篱中控油,把胡萝卜丝、香菜丝、葱丝放在笊篱上。

辅料不过油,否则太油腻。

6、烹制:卧汁——老饭骨的视频是卧汁的

锅内留底油,蒜片、姜丝入锅,炒出香味。感觉老饭骨的视频,往碗汁里倒入了点油。

之后,锅内倒入碗汁,熬,使劲熬。熬到有粘稠劲、有点干了(否则稀汤寡水的),熬到自然芡,就是大泡变小泡了。往锅里倒一小勺明油,再倒入笊篱里的肉和菜,立刻开始翻个,3、4下,离火。不停的翻个,装盘。

6、烹制:烹汁——这段是我自己加的内容

锅内留底油,蒜片、姜丝入锅,超出香味。开更大火,倒入主料,左手不停的翻勺——应该是转勺,右手将碗汁小绺倒入锅内——肉上(饭店火硬、可以离火,家里不能离火)。快速放入辅料。(饭店要把锅放回火上)翻几下后,出锅,装盘。

四、老东北美食的做法

里脊肉,厚度5-6mm。薄了,糊再没挂好,炸的时候水分就蒸发出去了,吃着口感就不好了。18片一盘,大约1斤肉。肉里:加入(6分口)盐,少量酱油。碗汁:4勺(1勺半两)白醋:白糖2两=1:1的比例。酱油一点调色,一滴香油,味精一点点。调糊:淀粉3两半,6勺3两水,油3勺——大师傅是在肉碗里直接放的。抓糊,一点点拌,一点点往前赶。在抓的过程中,又倒入一勺半水。搅拌成奶油状,不哩哩啦啦的。又加了半勺水。油锅七成热,下入带糊肉片,炸一会捞出,面糊蓬松。肉片下锅时,先在锅里前后、左右荡一下,再松手放入油锅。炸蓬松了,出泡了,也定型了,捞出。——这时又在碗里加了一点水,他说,糊干不蓬松。定型捞出——如果长时间炸,容易裹干,口感不好。等油温再次上升至7层,再下锅复炸。一共复炸2遍。淀粉金黄色,漏肉的地方为枣红色。捞出。油锅,放葱姜丝,倒入碗汁,转动手勺,烧制冒浓泡,加入炸好肉片,翻炒。加入配料丝、蒜片,翻炒几下,加入材料油,出锅装盘。

五、“下厨房”里的“33郎的厨房”

用料:里脊500克,9°米醋,海鲜酱油,葱白,蒜1瓣,姜3片,香菜5根(去叶),胡萝卜4片,土豆淀粉,盐,糖,黄酒,豆油

正宗老东北锅包肉的做法步骤:(1)炒菜的勺—— 两勺土豆淀粉,加凉水搅拌均匀,静置30分钟!上层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今天需要的水淀粉糊!(2)接下来调糖醋汁! 如图勺子大小 4勺白糖(约60g),3勺 必须是9°的米醋(约50g),2滴海鲜酱油调色。搅拌均匀,粘稠度高一些,烹汁才漂亮、容易挂在肉上。(3)葱白、姜、胡萝卜切丝,蒜切片,香菜 切段 (香菜叶不要太多)。(4)猪里脊切筷子那么厚,然后拍一下,让它肉质松一些。清水反复冲洗至肉发白即可,握紧、挤出水分。加一点点盐、少许黄酒,抓匀、腌至5分钟 。一是为了增加底口、二是黄酒去腥增香。(5)肉腌至好后,把泡好的淀粉倒在肉上抓匀。(6)倒入油抓匀(切记不要加水)。 加油是为了炸出来更酥脆、不崩。(也有把油先加糊里搅拌均匀,再倒入肉片抓糊)(7)肉片表面成酸奶状而且不滴落,就成功了。(8)拿筷子在盆里沾点面糊,然后插在油锅里,快速冒大泡,这样油温就可以了。(9)如果不敢用手下,就拿筷子一片片下!放进去之后,马上飘起来这样油温刚刚好,不要去关小火,家里的温度没有那么高!肉片下里面温度自然就降低了。(10)锅中先下的肉片定型之后,表面有泡泡就可以先捞出来!等着油温升高复炸。(11)复炸基本上1分钟左右, 露肉的地方成枣红色就OK了。(12)锅中留底油,先炒葱姜,下入炸好的肉,翻两下,让肉表面升温,把糖醋汁搅匀、烹入锅中,同时下入胡萝卜丝、蒜片、香菜段,翻炒四下五下,最后淋入少许明油(刚才炸肉的油), 翻炒一两下出锅,这样就做好了!小贴士:1、一定要用土豆淀粉、9°米醋。2、没有黄酒的料酒一定要少。3、给肉片挂糊的时候千万不要加水。4、挂糊的时候必须要加油。5、切好肉片必须清洗干净,否则会发黑和有腥味。6、更好不要熬汁。

六、东北厨子大鹏的做法

肉片,比筷子头宽,比筷子尾窄。肉片,清水泡1h。肉泡白,一点血水不能有。手攥干。准备配料。盆内放肉,放干粉。肉全挂粉后,盆内留有一小把。少量多次加水,抓糊。加入豆油。用力多抓会,让肉和淀粉充分混合。炸时,油要宽。下之一片时,看飘起的速度,看起没起泡。下一片,飘起了,再下下一片。3s内飘起,说明油温够了。先捞冒小泡的,大泡的可以继续炸。7层油温复炸。冲油,是炸糊,炸时间长了,肉就硬了。大概30-40s。捞出来,去去水汽。捞捞油渣子,提提油温。第二次复杂,7层油温。饭店6层,家里就得7层油温。油温不能低了,低了,肉片就浸油。冲油时放入肉片没有刷拉一声了,肉片硬了,肉片边上的油泡密集了、少了,就炸好了——外壳酥脆,里面软嫩。卧汁,醋多放,因为会流失。开始冒密集的大泡,后来冒透明的小泡,就可以放入肉片了。手勺捞出部分卧汁,倒入肉片,倒入手勺里的卧汁,翻。一份锅包肉大约20-26片。

七、之一美食:阿飞的做法

这位师傅有几点不同:用红薯淀粉挂糊、用番茄酱、勾芡的做法,与所谓的正宗做法不同,应该是辽宁的做法。

之一步:(1)猪里脊肉一块改刀切成薄片,在家吃切成薄片(4-8mm)就行了,在饭店做的话切多大的肉片也是有讲究的。(2)放一点盐、料酒,用手抓一抓搅拌均匀,让里脊肉充分吸收食盐和料酒,只有里脊肉味入透了,才好吃。(3)抓揉一会后,放在一旁腌上10来分钟,时间再长点更入味。

第二步:(1)调一些脆皮糊,调脆皮糊更好用红薯淀粉,红薯淀粉虽然有点粘,其特点是脆。最适合做锅包肉。(2)水和淀粉的比例是1:1。(3)切点生姜丝、葱丝、红椒丝,切好以后泡在清水中,免得使用的时候枯萎。

第三步:(1)把腌好的肉片挂糊炸一下。锅包肉通常是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2)锅内烧油至6成热,油面轻微冒烟,把腌好的肉片一片一片裹上淀粉糊,更好是把肉片展开,一片一片地(沿锅边、分散地)放入锅内,免得粘在一起。(3)要是控制不好火候的话,更好是关火下肉片,下完肉片以后再开火,这样不但生熟好一致,还不致于手忙脚乱。(4)肉片有粘连的,用勺子轻轻打散,之一遍先把肉片炸熟。(5)捞出来升高油温,快速地再炸一遍。这一次,是把肉片炸脆,第二遍的时间不易过长。(6)肉片炸到色泽金黄,看着就忍不住想捏着吃就行了。

第四步:(1)烧糖醋汁,锅内留底油,倒入番茄沙司,快速搅动化开,放点白糖,白糖的量稍大点,再加入一勺白醋,汤汁主要以酸甜为主。(2)这时火不能太大,要快速地搅动。最后勾入一点水淀粉,汤汁起大泡比较粘稠时,倒入炸好的肉片,快速翻炒,让糖醋汁均匀地裹在肉片上就可以关火了。(3)拿出刚才准备的一部分姜丝、葱丝、红椒丝放在盘底垫底,把锅包肉盛出,上面可以再点缀一点就能上桌了。

八、福家德老厨东北菜的“锅包肉”

肉泡水。肉放“盐、胡椒粉、葱姜、黄酒,腌制7-8m”。锅包肉,一卖7两。之一种糊,放泡过的淀粉,放少量油,老式的油不多。第二种糊,老师傅20年前发明的,130g土豆干淀粉中放60ml食用油(6两肉的量),把油和淀粉抓好,逐步放100-110g水,糊抓起成溜,不能太干,之后放入肉片,再抓。第二种糊,非常粘,细腻,膨胀率特别大。1斤2两肉,两卖,碗汁:白糖150g,9°米醋90g,盐4g,酱油,搅化。豆油要断生。锅内油要宽。升温至200℃更佳,一片一片下,定型以后(约30s)再翻动。把油温降低到5层半,进行浸炸,把多余的水分炸出。但是又不能把肉炸干了,大约2-3m。锅包肉略微上色。时间不能长,防止里面皮条了。——和郑树国撤火浸炸有相同的道理。升油温至7.5层,不到8层。冲炸15s。看效果,决定是否二次冲炸。锅内留底油,放入葱姜蒜、胡萝卜丝等,爆香,加大火,放肉、香菜梗,翻动两下,往肉上烹汁。必须烹汁,卧汁回软快。

网上“虾哥小厨”的做法也挺好,可以借鉴。有些大师把锅包肉升级了,比如福家德老厨东北菜的“香酥锅包肉”、老东北美食“锅包鱼”等等,也许将来还会有“锅包茄子”、“锅包大虾”…… 万物皆可“油炸+酸甜”。

锅包肉的做法千千万,不可能逐一说明。但正宗的,或者说追求老传统的,各位师傅的做法都差不多。如果真要比个高低,我倒是认为肉的品质、重量、厚度,才是衡量高下的关键点——做菜和做人、做事一样,最终落在人品上。

我把做锅包肉的要点总结一些,如下;(1)锅包肉的糊,分两种:之一种是泡淀粉后,去水,初学者一般要用这种方式——不容易翻车。第二种是直接对好糊,象酸奶一样,大厨用。有人说冷藏过的粉浆,炸出的口感更酥脆。(2)锅包肉烹制,分两种:烹汁、卧汁。烹汁,肉在锅里,汁水慢慢淋在肉上——火急,饭店用;卧汁,汁在锅里,熬好后,倒入肉,翻勺出锅——火缓,家里用。(3)锅包肉:全程无水——指提前泡淀粉的。(4)生粉,是土豆淀粉提炼出来的,是更高级别的薯粉。用生粉炸锅包肉出来也脆,但遇到汁,回软,粘牙。所以不适合做焦熘、焦炸,适合汤汁的勾芡。(5)可以用小苏打腌肉,制嫩,之后放入水中,洗几遍。大师傅有这么做的,家里好像一般不这样。(6)制嫩,还可以拍一下。用刀刃斩一下,用刀背剁一下。(7)制嫩,用盐也行。(8)多复炸几遍,这样菜出来,隔天不回软,因为淀粉里面没有水。但复炸的时间要短,否则肉会脱水变干。(9)菜品外观:不流汁水,色泽金黄、明亮。(10)锅包肉挂糊,不能用鸡蛋,会软。(11)挂糊,准确的说,是抓糊,一定要抓,抓到位,时间要足。(12)糊,千万别调的稀稀拉拉的,因为这样的粉浆不容易成型,包裹不住猪里脊肉的。再者,也别太浓了,因为太浓的话,炸出来的猪里脊肉吃起来粉感太重了,吃不出肉味儿了。调制的时候可以一点点的加水,直到粉浆和酸奶似的就可以了——指的不是提前泡淀粉的。(13)猪肉片沾上糊后,要去掉多余的糊,以免炸好后面衣过厚,影响锅包肉的口感。(14)猪肉片要一片片下锅油炸,定型后要将粘连的分开,以免肉片粘连成团,不能炸匀、炸透。(15)调制碗汁时,要一边试味一边下调料,直至碗汁酸甜适口便可停手。(16)猪肉要片成较大的薄片,这样既可以均匀地裹上炸浆,又容易炸熟炸透,吃起来也更入味——个人感觉:吃满满一口肉,幸福啊!安逸!(17)个人感觉锅包肉最难的是“糊”。好的成品,糊是蓬松、酥脆、金黄色的,经过汁水的浸泡,也不变软、变粘。吃一口,有食材断裂的声音。有些人往糊里加泡打粉,以达到发泡的作用。还有用脆炸粉的,反正能实现目的的手段,都可以在考虑范围内。有机会我去哈尔滨看看,常常标准版的锅包肉,长长见识。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百年前,好像只用土豆淀粉,并且没有泡打粉吧!(18)主料一般用通脊,先斜着切一刀。肉片的厚度,老饭骨里面是8mm,其他的师傅一般是4mm。个人认为,切厚点、切大片,用刀断筋后,肉片会变得更大,根据处理后的肉片大小再定型。4mm的肉片,断筋后,有点薄。(19)油温的把控,更好比饭店的高一个等级。饭店火硬,如6层油温开始炸,饭店能始终保持这个温度。家里的6层,放两片后,温度就不行了。这也是饭店的大师傅,不喜欢在家做锅包肉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老饭骨的锅包肉,用卧汁的 *** ,因为烹汁一下子就把锅温度砸下去了。(20)一定要经过复炸,口感上会更脆。(21)必须是正宗的9°白醋,要的就是3m外就能呛人的酸。菜还没到桌上,你就能被醋熏到,这样才好。(22)糊干,炸出的肉皮不蓬松。(23)抓糊时,如果感觉有点干,对于土豆淀粉是很正常的,搅动后就会好的。实在觉得干,可以慢慢地、尝试加点清水——一嘀嗒一嘀嗒的加。搅匀后,抓起糊,嘀嗒下来的糊,落在糊表面,产生不了花纹——说明粘稠。(24)用豆油炸,要把生豆油的味道去掉。(25)3乐呵呵美食:一是肉片的厚薄要掌握在3毫米左右。太薄易碎。太厚口感发哏。肉片要稍加底味。可以增加口味的层次感。二是挂糊决定锅包肉口感。糊太厚成品发软,粘牙,糊太薄包裹不住肉片。成品颜色发红。口感干硬。糊太稀肉片和糊分离。也就是小伙伴们常说的挂不上糊。糊太干成品表面疙疙瘩瘩。口感硬。那怎么才算正好呢?干淀粉和肉片的比例为0.8:1。提前把干淀粉用水泡透。把水倒出直接放入肉片抓拌均匀。加2克的食用油拌匀即可。三是油要宽些。温度要在5成热。油温太低。肉片粘连分不开。太高外焦里生。而且5成油温可以让淀粉糊化蓬松。入口才会有松脆的口感。否则成品干硬。(26)有的师傅认为,肉片除了清洗,什么都不放。

最后,用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焱)的一篇文章作为“锅包肉”的结尾吧。

郑树国:“锅包肉”属于哈尔滨这座城市

虽然已是多家餐饮店的老板,郑树国仍旧坚持每周下厨两三次,教授学员如何作出正宗锅包肉。“老厨家”锅包肉登上《2018中国美食百强榜》,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名菜。“老厨家每天加工的锅包肉数量是有限的,如何让每一个来哈尔滨的游客都能吃到地道锅包肉?从2014年起,我开始将‘老厨家’锅包肉秘笈向同行传授,向家庭主妇传授。因为‘老厨家’锅包肉属于哈尔滨这座城市,我有义务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传播出去。”2018哈尔滨大工匠、哈尔滨老厨家第四代掌门人郑树国说。郑树国1969年出生于三代事厨的烹饪世家,曾祖父郑兴文是哈尔滨之一个“老官府衙门”——滨江关道(俗称“道台府”)的主厨,也是“老厨家”字号的创始人,他研制的锅包肉等许多菜肴都成为哈埠乃至东北地区脍炙人口的名菜。郑树国的祖父郑义林和父亲郑学章都是哈埠早期的名厨,曾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烹饪技术人才。郑树国现已接管祖上传下来的百年老店“老厨家”,成为“老厨家”的第四代掌门人。由于家道渊源,郑树国在几代人的烹调技术基础上,精益求精,在厨艺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他挖掘整理的“旧时北方饮食业的帮规与行话”“清末民初的北方菜”“谈道台府菜”等饮食文化论文都为研究北方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厨家”的历史长达134年。1885年,郑树国的曾祖父郑兴文在北京开了一家“真味居”的餐厅。当时由于得罪了一位重要人物,“真味居”不得已关门。郑兴文通过亲属的介绍来到了哈尔滨道台府,成为了一名官厨。后来郑兴文在道里区的中国大街,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大街重开了“真味居”,时人习称“老厨家”。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1938年,老厨家被迫关闭。这一年,郑兴文将其子郑义林送到当时道外区知名的“厚德福饭庄”上灶。1955年,16岁的郑学章开始随父亲郑义林学徒。郑树国16岁时,父亲郑学章将他领进后厨。到饭店之前,父亲特意嘱咐郑树国:“一会到了饭店,你不能管我叫‘爸’。”郑树国不解地看着父亲说:“那叫啥?”“你看别人叫啥,你就叫啥。”父亲说。在后厨,大家不知道郑树国的来历,欺负起来自然也不留情面。刚开始做学徒时,郑树国只能做些杂活,慢慢地开始切些小料。当时,磨刀也是厨师的基本功。刚进厨房的郑树国觉得自己磨的刀切得不快,于是去抽屉里拿大师哥用的刀。这位大师哥是郑树国父亲的大徒弟,脾气不太好,没有人敢惹他。同事见郑树国用大师哥的刀,特意提醒他:“这小子脾气不好,你不要乱动他的东西。不然他得揍你了。”天真的郑树国没当回事。不料,这位脾气火爆的大师哥一把抢过刀的同时,一个巴掌响亮地落在郑树国脸上。郑树国抬头,与大师哥身后的父亲四目相对。可父亲不但没言语,还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这一做法让郑树国感到很委屈。2000年,郑树国在哈尔滨开了之一家“老厨家”。“老厨家”的门店具有浓烈的哈尔滨风格,即中西结合的特色。在“老厨家”店内既有油画,也有水墨画。店内摆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大多是老郑家祖辈流传下来的。对于郑树国而言,他既要守护这些文物,也要守护记忆中的味道。这味道,可能是一盘锅包肉就能说清楚的。锅包肉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的锅包肉,其实就是“焦炒肉片”,属于咸鲜口味。郑树国的曾祖母是俄罗斯人,她很喜欢这道菜,但不适应北方的咸浓口味,于是曾祖父郑兴文就往里边放糖醋,变成酸甜口味。之后为了迎合更多在哈尔滨的外国人的口味,更是去掉了葱姜蒜,加入了时令水果,受到了国内外食客的追捧。郑兴文将“糖醋味的焦炒肉片”命名为“锅爆肉”。由于外国人的发音特点,叫着叫着,就成了“锅包肉”。郑树国说,后来,我曾祖父郑兴文认为锅包肉虽是为外国人量身定制的,但中国人也爱吃;而老厨家是一个中餐馆子,不适合过于西化,于是恢复了当年焦炒肉片的配料,增加了胡萝卜,同时保留了酸甜口味,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道菜现在已成为哈尔滨菜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是客人来店必点的招牌菜。每天都有人找郑树国谈投资、合作、加盟。但都被郑树国一一回绝。“还是直营的门店最靠谱,我想把这种特色保留住,把传统技术传承下去。”郑树国说。郑树国极其重视食材的选择,“选好料,其次才是烹饪。”他把食材比喻成人品,而口味则是技术。技术可以提升,人品有问题就麻烦了。像保持着锅包肉的口味那样,对于老厨家的每道菜肴,郑树国都秉着传承老味道的理念。老厨家的厨师皆由内部培养出来,老厨家的店内珍藏着许多的菜谱,其中有许多是郑树国的手抄本。平时,郑树国教学徒,正是用这些菜谱进行教学,以保证做出来的口味大体上是不变的。一度各大菜系对哈尔滨菜是无视的,郑树国一直乐此不疲地用各种演示、推介,向对家乡菜停留在“铁锅大炖和傻大黑粘咸”印象的人,讲述哈尔滨菜不是单纯的东北菜。无论面对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媒体的来访,还是在国内《人物》《中国味道》《见证》《消费主张》《走遍中国》等媒体栏目中,郑树国契而不舍地介绍着家乡曾经文化斑斓的历史、以及中西兼具的美食味道。郑树国让全国、全世界的人认可哈尔滨的美味、了解哈尔滨美食背后文化渊源的初心依然未变。如今,锅包肉在哈尔滨任意一家地方菜馆的餐单中都不可或缺,这正是郑树国拒绝被高价买断、从不掩藏技艺初衷。

我用了三期,尽我所能把锅包肉描述了一下。希望为您了解锅包肉有所帮助,更希望您能喜欢这道菜。

佛跳墙?自己在家就能煮!

说起佛跳墙,或许都会觉得高大上,但其实做法并不是特别难,只要用心,就能煮出饭店里高价的滋味。


做法放在下面啦,感兴趣的小饭骨记得点一波小心心哟~

1、老母鸡处理干净,清除血水和内脏,洗干净切掉鸡 *** ,切大块备用

2、锅中倒入冷水,放入棒骨,鸡爪子、纯瘦肉和切好的鸡肉焯水,烧开后撇去血沫,焯十五分钟,把所有食材捞出,用清水冲洗

3、汤用密漏过滤,加入洗干净的食材,高压锅里压一个小时,之后把食材和鸡汤分离,鸡汤一会再大火冲一下

4、锅中汤大火烧开,用勺子按压原材料,把原材料搅碎,把精华煲到汤里

5、杏鲍菇切片,鲍螺、海参、干贝、素翅、花胶、鲍鱼、蹄筋和鱼肚提前泡发

6、锅中倒入少量的水,放入杏鲍菇、蹄筋、花胶肚、鱼肚、三个鲍鱼、三片鲍螺、三块海参和素翅、干贝,搅拌一下,飞水去腥后捞出备用

7、接下来盛入几勺汤,用密漏过滤一下放入锅中,再把焯水后的杏鲍菇、蹄筋、花胶肚等食材放入锅中

8、放入适量的盐增加底味儿、再放入糖、白胡椒粉、花雕酒煨一下

9、煨好的食材和汤分别盛出,再取几勺原汤,来点盐、糖和适量的南瓜泥,让汤更有食欲,之后再把煨好的原材料放进去,最后放入水淀粉勾芡,汤汁浓稠后即可盛出食用

重要的前四步,主要介绍了如何熬煮佛跳墙的底汤,汤好,佛跳墙的口味自然也就上去了。

如果怕自己熬不出想要的味道,也可以点击购买老饭骨的金汤,然后自己加食材煮,不仅仅是佛跳墙,金汤用来煮面、煮火锅,味道都是不错的哟~


Ps:咱们也有半成品的佛跳墙,价格相较于外面的可优惠太多了,在家加热就可以直接享用了,所以,佛跳墙啊,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想吃的小饭骨,咱就吃个够!

老饭骨万能宫保汁,国宴大师的方子,你值得拥有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1tgv1vjete8fu6eusk0","duration":69.295,"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9638588,"thumb":{"web_uri":"tos-cn-p-0000/a461a268e5d94a8596efe11e5cd033c2","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69.295,"file_size":8297942,"w":854,"h":480},"normal":{"duration":69.295,"file_size":7098655,"w":640,"h":360},"ultra":{"duration":69.295,"file_size":8289574,"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136263061f832dedd6b66118097e62a5","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老饭骨烧牛肉, *** ***


视频加载中...

今天分享一下老饭骨烧牛肉的 *** ,极致美味的牛肉,真是好吃到爆<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赞><赞><赞>

老饭骨小小狮子头,我只用2个字形容:好吃

永远吃得很高级

咱们中国人对吃肉的讲究可是颇深的,肥瘦比例不对了不行,不然一口下去太没有层次。切的大小和方向不对了不行,不然口感大打折扣。

调味随便了不行,下料轻了肉香没有出来,光出来膻味了;下料重了吃不出肉与料之间的相得益彰,也不美好。

甚至,光有肉也不行,咱们的餐桌上,肉菜里总得有点蔬菜,不仅平衡口感,还有照顾众人口味的意思在里边。

说白了,咱们好像对所有单一的好东西管够了吃,并不能太满足。真正追求的,还是一种经过认真调和之后的丰富与平衡。

该思考一下快餐

是不是只有一种吃法了

放眼当下,吃肉越来越不成问题了,我们对一顿大餐的想象力,可能早已超越了古代帝王。难的是,做一道真正对味儿的传统老肉菜,得需要时间和细致的操作,才能慢工出细活。

我们丰满的想象力,碰到真要下功夫的环节,往往就会感到空虚与迷茫。结果,有得吃虽然不成问题了,吃的品味与内涵却成了新的问题。

下班回家,孩子问,今天吃什么呀?
想吃家常饼,和面太麻烦;
想吃煲仔饭,害怕刷锅;
想吃打卤面,等把卤子做好人已经饿傻了;
想吃狮子头,亲手剁肉是胳膊不能承受之重……

你稍显汗颜,点了一份快餐,一边在心里把做家常菜的计划又往远推了推。

讲真,中国菜的多样与讲究,不会、也不应该就这样,跟大多数人无缘。

很多菜之所以有着各种“高级感”,如今已不再是秘密。

山珍海味的传说变成了干货泡发大全,一丝不苟的点心技法变成了原料克数表,老师傅们的菜的高级感在哪儿呢?

撇开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说和玄学,其实他们更多靠手、记忆与经验完成一道菜,就已经足以回答80%的问题。

无他,唯下功夫耳。

狮子头这道菜,作为淮扬菜流传有200多年的历史,《老饭骨小小狮子头》都在哪些方面下了功夫呢?

细切粗剁,正经的狮子头

狮子头和丸子,反复出现在各种酒席、家宴与电视机屏幕上,好多朋友乍一看分不清二者的区别。

其实狮子头和丸子更大的不同,就在于狮子头的肉,是先切成石榴籽,体现出肉的颗粒感,再剁一遍,力可入案,确保斩断肉筋。

传说中狮子头原型叫做“葵花斩肉”,斩肉什么意思?就是一刀刀切出来的肉馅做出的菜品,听其名即可知其形。

而通常意义上的丸子,基本都是绞肉成馅,搅拌其他配料和调料,手挤或搓而成,丸体抱合力强而弹牙,但内部并无丰富口感。

这道《老饭骨小小狮子头》,工艺就属于前者,标准的细切粗剁狮子头工艺,保证您吃到的不是肉泥挤出来的丸子的口感,而属实是刀切出来的狮子头的肉粒。

肉菜调和,慢工细活,高级~

狮子头这名字,一听就觉得有几分富贵之气,相比之下丸子就略显平常,为啥呢?各种原因总结成一句话,还不是因为狮子头更难做嘛,难度大的事情说法也就多嘛。

肉泥做的丸子不存在散开的问题,但肉粒藕粒做的狮子头可不一样。在《老饭骨小小狮子头》坚持的老方子里,狮子头所用的肉肥四瘦六,肉质必须要极好,甭管经历冷冻、颠簸、加热、放置等怎样的考验,都不易散开,此其一也。

这种肉菜一体成型的老菜,最讲究通过多样而比例精确的辅料搭配,呈现出各种应季、应景的口感。《老饭骨小小狮子头》加入了与肉粒等大的藕粒,制造出糯中带脆的奇妙口感,防止纯肉过于腻,此其二也。

有肉有藕、真材实料、讲究手法的狮子头,可以说是中国饮食“高级吃肉”文化的典型代表了。

“小小”的体贴,一顿家常饭的细节

老饭骨为何不做一个大家印象里拳头大的狮子头,而要做狮子头的工艺、丸子的尺寸呢?

这是因为我们发现,把它变小恰恰是一种高级、一种体贴

理论上狮子头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做成碗口大都行。但是,大就意味着不易热透,对锅具大小和加热时间都有要求,要是热一份狮子头比做一道菜还麻烦,就跟咱们轻松吃到狮子头的初衷相悖了。

以及,大就意味着多人分餐时,需要把狮子头搞碎。不但降低用餐体验,而且很难控制用餐分量,倘若一家三口吃大狮子头,两个不够,三个太多,那第三个是上不上桌?免掉这种顾虑,也是老饭骨产品的使命之一。

而坚持用好肉、摔打工艺带来的好处是,即使不油炸,形态也能保持完整。因此《老饭骨小小狮子头》只经水汆,未经油炸,更利于家人健康,您在这份狮子头中能看到的少量油花,仅来自于肉丁中的肥肉。

老饭骨这款《老饭骨小小狮子头》,完全秉承狮子头正宗工艺,老饭骨标准调味 *** 而成。

一袋16只,连汤汁共500克,非常适合作为一家3~4口人一顿饭的主菜。

不含任何防腐剂、染色剂,平时需要在-18°冷冻下保存,需要食用时,拿出内包装袋,直接放入沸水中水浴加热,约15分钟后即可捞出开袋装盘,即成一道美味的家庭主菜,还可以另外烫一些蔬菜与狮子头一起装盘,其美味绝对让您家人以为这盘菜是酒店现做的,而不是解冻加热而来。

一口一个的小小狮子头,餐桌上吃起来方便,入口咬起来既有吃肉的幸福感,又不失肉粒藕丁的质感细节。

老饭骨在小小狮子头上下足了功夫,只为换来您“既要快速省事,又要吃到有功夫内涵的家常菜”的两全其美。

说在最后

我们的一日三餐发展到现在,早已经超出了“吃什么”和“有什么可吃”的范畴。

有太多肉可以满足你吃肉吃个够的冲动,有太多外卖可以满足你15分钟之内就要吃饭的要求。

但是在那个人人都要回家做饭的时代,做饭和吃饭好像没这么简单。除了解决口腹之欲,亲手做饭的那种“费多大功夫就出多大效果”这种似乎没效率的事,反而是我们为家庭制造幸福、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重要手段。

每家厨房的主理人都有值得一说的小心思,每一位最普通的人在为家人做饭时都有着一种工匠精神。

老饭骨有一个美好的设想。回家吃饭,应该是一件不将就的事情,即使我们做不到日日操持家里的厨房,我们的替代方案也应该能还原我们的心意,让全家人吃出烹饪者那段不可忽略的劳作、认真和“费工夫”。一顿饭有了这些,就会很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它里面那些小心思、小精神,何不是一种高级感?

这种高级感,贯穿我们整个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应当坚持把它传承下去。

老饭骨传人厨艺高,手把手教你茯苓糕,小小妙招,做出迷人好味道

茯苓糕,又名"复明糕",是一种民间传统小吃,入口绵密软糯,小时候经常看到商贩推着小车,嘴里喊着"茯苓糕",现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少再尝到这种儿时的味道。

今天,老饭骨传人李元国带着改良版的茯苓糕来了,有层次,有融合,有传承,有技艺,轻轻咬一口,香气萦绕,掌握配方,小白也能上手!

食材:大米粉1斤、糯米粉1两、茯苓粉1两、牛奶600g、干桂花1两、芝麻、白糖、猪油

做法:

调制糕粉

将大米粉、糯米粉、茯苓粉混在一起,均匀搅拌;

在搅拌后的粉中倒入牛奶(可用豆浆),边倒边搅拌至潮乎,能攥一下成团;

把糕粉过箩,让糕粉变松散,之后用湿布盖上饧着备用;

炒馅

将芝麻小火慢炒至金黄色,倒出备用;

在炒好的芝麻中加入干桂花、白糖、猪油,充分搅拌备用;

开蒸

将模子放在小屉中(没有模子可以放碗里),将糕粉轻轻撒在里面,均匀铺开后加入调好的馅儿,之后再加入剩余的糕粉,上锅蒸25分钟;

将蒸好的糕点脱模,撒上干桂花,用刀轻轻压平,晾十分钟后锯切成小块就可以吃了。

小技巧总结:

调好的糕粉过箩后蒸出来更加松软;

在馅儿中加入猪油,增加香气,而且不上色;

切糕时候要锯切,不能直切。

以上就是茯苓糕的做法啦,口感松软,米香、桂花香、芝麻香、茯苓的香,四香合一环绕在舌尖,让人回味无穷!小饭骨们,你们学会了吗,快去试试吧!

今日小雪,吃点什么好呢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小雪时节虽不一定下雪,但温度定会降低,降水亦会增加,是寒潮和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段。

此时,小饭骨们就需多食用些热量高的食物。一直以来,小雪就和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紧密相连,而除此之外,小饭骨们还需食用一些高热量食物,例如羊肉、牛肉等,以补充能量,抵抗寒潮。


老饭骨,老饭骨视频-第1张图片-

蘸水羊肉

食材:羊肉

材料:芹菜、洋葱、胡萝卜、葱姜、白芷、白蔻、白胡椒、大蒜、苹果、西红柿、香菜、小米辣

调味:盐、味精、白糖、酱油、米醋、香油、花椒粉、芝麻

美食步骤:

一、羊肉

1、羊腿肉改刀切大块,需按照肌肉组织进行分割,并去除囊皮

2、凉水下锅,打去血沫,锅中搁素菜去腥,可加入芹菜、洋葱、胡萝卜、葱姜,期间可以砸四至五次凉水,使其反复沸腾,撇净血沫后,加入三白:白芷、白蔻、白胡椒,、中小火煮二十到三十分钟,即可捞出

3、热切冷切均可

二、蘸料

八种材料:大蒜、洋葱、苹果(去皮)、西红柿(去皮)、香菜梗、姜、小米辣、葱

八种调味:盐、味精、白糖、酱油、米醋、香油、花椒粉、芝麻

1、将以上八种材料切成米末大小

2、加入四勺酱油、两勺米醋、两小勺盐、一小勺味精、三小勺白糖、两勺香油、花椒粉(可按自己偏好加入孜然粉)、芝麻


酱牛肉

食材:牛腱子

调味:酱油、玉桂粉、干黄酱、盐、白芷、白寇、小茴香、花椒、大料、香叶、葱姜、稀黄酱、小辣椒、冰糖

步骤:

1、牛肉买回来先洗洗泡泡,泡完之后开刀成三条,每条差不多三指宽

2、牛肉中加入酱油、玉桂粉,拌匀后加入干黄酱、盐,拌匀后刀口朝下、筋皮朝上,放在冰箱腌24小时

3、腌好的肉洗干净,温水下锅,撇干净沫子,煮10-20分钟后,把牛肉捞出

4、白芷、白寇、小茴香、花椒、大料、香叶合一起泡一会,清洗一下

5、锅中宽油,加入葱姜,香味出来即可加入泡好的料,小火,加入稀黄酱炒制,等油被吃进去

6、倒入煮牛肉的汤中熬15-20分钟左右,连酱渣带香料全部捞出,根据自己口味在锅中加入小辣椒、冰糖调味

7、将汤过萝,倒入高压锅中,加入牛肉,压3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8、牛肉带汤倒入锅中收汁,大火,可加酱油或老抽调色,出锅


红烧大萝卜

食材:白萝卜

配料:花椒、冰糖、酱油、老抽、蚝油、鸡汁、葱姜蒜、大料瓣、盐、白胡椒、水淀粉

美食步骤:

一、焯萝卜

1、挑选粗一点的萝卜,洗净切段,用模子卡出形状

2、冷水下锅,放几粒花椒、冰糖,煮个小一刻钟,煮成透亮,将萝卜捞出

二、烧萝卜

1、热油下锅,搁葱姜蒜,小火慢煸,炒至金黄,加热水,炝一锅,加入酱油、冰糖老抽、蚝油,再加入萝卜,搁点鸡汁,加香料,不宜过多,大料瓣两个,搁点冰糖、盐、白胡椒

4、带汁倒入高压锅,压6-10分钟

5、带汁倒入锅中,小火上色

6、将汁过萝,过渣子,将汁控干

7、萝卜摆入盘中

三、收汁

1、回锅收汁,二次过萝

2、用水淀粉勾芡,再次过萝,使得汁更加细腻,往锅里搁葱油,不能烧开,慢慢抹,抹匀

4、将汁倒在盘中萝卜上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小雪养好身子,冬天再冷也不怕。

小饭骨们,记得好好吃饭哟~

老饭骨小小狮子头,水汆非油炸,健康又美味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要”快“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年轻人们都在认真努力的学习和生活,这很了不起。会吃的人,比别人多了一倍的精神体验。在快节奏里,老饭骨想带给大家”慢“的传统美食体验,它就是小小狮子头。

狮子头是淮扬四大名菜之首,也是开国之一宴六大热菜之一,肉质丰腴鲜嫩、入口即化。逢年过节,来一碗狮子头,亲朋好友共享,两个字:幸福!

老饭骨现全网粉丝超1600万,不断传承中华美食,让美味走进千家万户老饭骨大爷·郑秀生——全国劳动模范,亚洲华人名厨首脑峰会更高贡献奖,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2022年冬奥运会崇礼菜单计划任务总顾问。老饭骨二伯·孙立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商务部中华十大名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名厨委副主席,2022年冬奥运会崇礼菜单计划任务总顾问。两位国宴大师带给我们的狮子头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想吃上美味的狮子头并不容易,好吃的狮子头里有着满满的讲究。肉泥缺少口感的灵动;粉少了容易澥;粉多了就变成结结实实的大肉丸子;调味的汤也很重要,太咸太淡都缺点意思。不在原产地的话,踩雷的机率远远大于吃到美味的可能。

问题来了,能不能保留传统工艺复刻狮子头,让人随时随地都能吃到这道经典美味呢?

答,可以。经过老饭骨大爷二伯半年时间的打磨,终于有了老饭骨家的小小狮子头。大爷二伯在传统狮子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让小小狮子头更灵动、更健康、更便捷、口感层次更丰富。老饭骨家的小小狮子头,鲜、香、嫩、糯、韧,肉香扑鼻,老少皆宜。



一、小身材,更适口。

老饭骨家的狮子头,优化传统大狮子头,身材变小,味道不变,利于加热和食用。



二、剁出来的肉粒,才是狮子头

老饭骨家的狮子头选用去皮五花肉(瘦多肥少),保留传统狮子头的 *** 工艺,更大限度模拟手切流程,吃到剁出来的肉粒,鲜嫩多汁,入口即化。



三、水汆制热,非油炸

老饭骨家的狮子头为了保留口味,改清蒸/油炸为水汆。更符合现代人健康的生活理念,健康少负担。



四、肉粒配藕丁,口感又脆又糯

老饭骨家的狮子头采用的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加入藕丁,吃起来脆爽不腻口,口感层次更丰富。



五、15分钟,开启美味狮子头

老饭骨家的狮子头,只需将狮子头解冻后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小火焖煮约15分钟就可以了。煮的过程中能闻到自然清淡的肉香味,吃过的人都直呼“好香”!


老饭骨家的小小狮子头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大可放心食用!

色香味俱全的狮子头,是令人无法抵挡的顶级美味。轻轻地咬上一口,软糯中有脆爽,满口肉香。心动的小饭骨快来试试吧~

标签: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