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恐吓怎么读拼音,以及恐吓怎么定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吓怎么读拼音
吓(xià):使害怕:~唬(“唬”读轻声)。挺~人的。
吓(hè):1、义同(一),用于复合词:恐~。恫~;2、叹词,表示不满:~,太欺负人了!
吓(hè)〈动〉:1、(形声。从口,赫声。本义:恐吓,恫吓)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二刻拍案惊奇》2、又如:吓骗(恐吓诈骗);吓诈(恐吓讹诈)。
吓(xià)〈动〉:1、使害怕。吓,以口拒人谓之吓。——《集韵》2、又如:杀鸡吓猴;惊吓(因意外的 *** 而害怕);吓呼(吓唬);吓魂台(迷信指阴司中折磨鬼魂之处。借指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
1、每次我一进黑黑的屋子,我就吓的手心淌汗,脚掌头皮发麻,全身出虚汗,你不知道,我就是害怕黑暗,怕我走不出来,怕黑暗中会藏匿魔鬼,怕见不到你了,我好怕。
2、他常用恐吓的手段欺负小同学。
3、因贪婪或受了惊吓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
4、我们刚刚走出门,只听见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的炸声,吓的妈妈直往门里钻,可我却静静的欣赏着免费的烟花大会:有红有绿,有形有色,美极了!
5、 *** 攻占一座城市时,那些敌方士兵早以吓的丧魂失魄了。
6、小王是个建筑工人,之一天上班,在27楼顶,吓的根本不敢站起来,他问另一个工人为什么不害怕,那人回答他说:没什么好害怕的,据我说知,从3楼掉下去和从30楼掉下去,结果是一样的。
二、恫吓怎么读
恫吓,拼音:dòng hè意思: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虚张声势,恐吓他人。
恫吓与恐吓的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引证解释不同。
1.意思不同:恫吓:意思是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恐吓:意思是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2.侧重点不同:恫吓:虚张声势,恐吓他人。恐吓:威胁,吓唬。
3.引证解释不同:恫吓“茅盾《动摇》六:“这才把林不平恫吓的退席问题无形中搁下了。”恐吓: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4.“恫吓”指用势力威胁,对象通常为个人、集团或国家,语义较重,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例子: *** 用杀人来恫吓这个国家。
5.“恐吓”指用言语、手段威胁,只用于别人,不用于自己,语义较重,适用范围宽,多用于书面语。例子:歹徒用人质来恐吓警察,让警察束手待毙。
1.两个士兵闻言眼中都是讶然的神色,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少年竟然能够使这么沉重的家伙,心中对于他被他诳言恫吓而不得不禀报的不满立刻消散。
2.如果恫吓失败,则会翻转,扭摆,最后张口吐舌装死。
3.他眼睛一瞪,心下却一虚,口里虚声恫吓着,脚下却好汉不吃眼前亏,与那十来个手下连连倒退着推了车走了,口里却连连道:“好小子,你等着,你就等着灭门吧!”。
4.你不必虚声恫吓,我只带了这两个公人来,三娘子何妨把他们连我一齐杀了,那不是更加走得太平?
三、恐吓的正确读音
1,《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院长不须相恐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虏以虚言相恐赫耳,未必敢来。”明李贽《复焦弱侯书》:“终身之交在此,半路绝交亦在此,莫以状元恐赫人也。
2,”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而去。”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1.他常用恐吓的手段欺负小同学。
2.他们对于军队,对于征兵的恐吓,对于儿童们的糖与糖果的缺乏,是颇郑重其事的。
3. *** 人连死都不怕,还怕恐吓吗?
5.她虚张声势恐吓他,使他误以为她的枪是上了膛的。
6.我个人并不相信他们说的都是恐吓战术或是信口开河文过饰非。
7.恐吓是更低级的手段,是外强中干的表现。
8.大人先问自己真情怎样?还说我恐吓,实太过不近人情。
9.他的恐吓威胁是很少见诸行动的,通常只是张牙舞爪,装模作样罢了!
12.我们收到一封恐吓信,他们把信从门缝下塞进来。
13.在整个20世纪,一小撮人控制了一些重要国家,穷兵黩武企图弱肉强食、恐吓世界。
14.报道说,他用骚扰和威胁手段恐吓电视记者。
15.他生性奸凶,动不动就恐吓别人。
16.一家麦凯恩的竞选负责部门接到一封携有粉末状不明物体的恐吓信。
17.我收到了恐吓,如果继续寻根问底,就要被逮捕了。
18.有些器具,像绞手指机是用来恐吓人,以逼迫他们说出实情。
20.我们既不相信他们的甜言蜜语,也不怕他们的恐吓威胁。
四、恐吓的读音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1、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
2、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表、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3、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4、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五、恐吓怎么读
恐吓的拼音是:kǒnghè。词性是:动词。注音是:ㄎㄨㄥˇㄏㄜ_。结构是:恐(上下结构)吓(左右结构)。
恐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恐吓kǒnghè。(1)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⒈亦作“恐赫”。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引《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院长不须相恐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虏以虚言相恐赫耳,未必敢来。”明李贽《复焦弱侯书》:“终身之交在此,半路_交亦在此,莫以状元恐赫人也。”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而去。”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恐吓恐吓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怖恐慌,在许多国家是一项刑事犯罪,无论有无向对方动粗,无论是否行使暴力行动,即使只是语言上威胁受害者(对方),有死亡威胁或伤害当事人或其家族、公司、财产权等。包括死亡威胁、炸弹威胁、以自杀做威胁等。若意图以此方式来获取他人财物或利益而实行者,称为"恐吓取财"。
却恐吓无人解识君客身犹卧玲珑石我并未恐吓过你和互相取命的恐吓
aggravatedassaultbullycowmenacedauntintimidatescarethreaten
惶恐不安争前恐后恐遭物议杀鸡吓猴争先恐后惊恐万状恐后无凭恐后争先惊恐不安
惊恐之色惊恐不安虚声恫吓临死不恐杀鸡吓猴恐后争先恐后无凭恐遭物议争前恐后有恃无恐
1、她虚张声势恐吓他,使他误以为她的枪是上了膛的。
3、我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5、他常用恐吓的手段欺负小同学。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恐吓的详细信息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