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尽粟的拼音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春种一粒粟的拼音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尽粟的拼音和春种一粒粟的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马说文言文全文注音
1.马说这个文言文里面的有拼音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今音为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
名:名贵的。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一食:吃一顿。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14其:指千里马,代词。
15是:这样,指示代词。16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能:本领。
20美:美好的素质。21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且:犹,尚且。
23欲:想要。24等:等同,一样。
25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求:要求。
2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29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 *** 。
30食之:食,通“饲”,喂。31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32鸣:马嘶。3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临:面对。3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知:懂得,了解,认识。4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 *** ;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祗:只是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四、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无马邪: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五、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列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用鞭子打马执策——马鞭子道—— *** 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六、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 *** ,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词句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 ***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辱:辱没,受屈辱。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食:同“饲”,喂养。
7故:因此 8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于:在。 10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这里指马夫 11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枥:马棚、马厩 12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称:著称 13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
食,吃。 15或:有时,或许 16能:可以 17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其:指千里马,代词。 21是:这样,指示代词。
22能:才能。 23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4且:犹,尚且。 25欲:想要。
26等:等同,一样。 27不可得:做不到。
28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之:代词,指千里马。 3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 *** 。
(以:用) 33道:正确的 *** 。 34食之:食,通“饲”,喂。
3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材:通“才”,才能。 37鸣:马叫, 38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临:面对 4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知:懂得。 46美:才能,长处。
编辑本段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祗:通“只”。
二、粟的拼音怎么写
同志和你说,以后遇到这种问题直接查字典或去百度词典查就可以了啊,不用这么麻烦的。百科里也有哦,更详细一些。
笔顺编号:125221431234四角号码:10904 Unicode:CJK统一汉字 U+7C9F
1.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
2.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农贵~。
1.(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2.同本义 [foxtail millet;millet]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 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邵长蘅《阎典史传》3.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4.谷粒 [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明史·海瑞传》5.又如:粟饭(糙米饭)6.粮食的统称 [grain]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7.又如:粟土(宜于种植谷物的土壤);粟陈贯朽(粟红贯朽);粟红贯朽(粮有余而腐坏,钱久不用,穿钱的绳子也乱了,比喻太平盛世,钱粮丰饶)8.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比喻微小 [sand]。如:粟文(粟米状的花纹);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粟眉(用黛细点眉);粟粒(粟粒状之物);粟错(像粟那样细小的差错)9.小疙瘩,因寒冷在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knot]。如:粟栗(悚惧时肌肤起颗粒)10.俸禄 [salary]。如:粟秩(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
汉字首尾分解:西米汉字部件分解:西米
笔顺读写:横竖折竖竖横捺撇横竖撇捺
三、《马说》中的尽粟一石怎么读啊
1、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3、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4、“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四、粟怎样读栗怎么读
读音:sù,声母是s,韵母是ù。
1、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2、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农贵粟。
读音:lì,声母是l;韵母是ì。
1、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
2、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
一年生。须根粗大。秆粗壮,直立,高0.1-1米或更高。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小米的主产区在中国,占全世界产量的80%,其次是印度,中国有23个省区种植谷子,其中冀、鲁、豫三省占全国产量64.3%
小米生育期仅 80 d到130 d之间,具有耐旱、贫瘠土壤和耐储藏的优势,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
关于尽粟的拼音和春种一粒粟的拼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