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西伯利亚的拼音和西伯利亚俄语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猞猁拼音
1、基本释义:猞猁(学名:Lynx lynx)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
2、尾端呈黑色。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
3、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
4、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是罗马尼亚国兽。
5、猞猁为喜寒动物,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即使在北纬30度以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其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
6、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而到5000米左右的高原。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栖居于岩洞、石缝之中。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在整个欧洲和西伯利亚,它主要与森林地区有关,那里有良好的有蹄类动物种群,并为毛皮狩猎提供了足够的掩护。
二、寒冷的拼音怎么写
1、表面意思是指温度低,让人感到凉。更多的时候用来表达人的心情失落、感受不到家人、爱人、朋友的温暖。
2、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之一部三:“汤阿英跨进朱家的门,迎接她的是饥饿和寒冷。”
3、例句:在寒冷的季节里,坚持户外活动,对于健康特别重要。
①很冷:冻得手脚~|不要躺在~的水泥地上。
出处:茅盾《子夜》十八:“她的心狂跳了,她的手指尖冰冷,她的脸却发烧。”
①(气候)特别寒冷:天气~|~的冬天。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之一部三:“在严寒的冬天,朱暮堂夫妇睡在丝棉被里还不够,加上从上海买来的英国制的纯羊毛的毯子。”
寒的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横、横、竖、竖、横、撇、捺、点、点。
冷的笔笔顺:点、提、撇、捺、点、横撇/横钩、点。
寒冷,指发冷的感觉、寒冷的气候;温度低,感觉较冷;一般用来描写冬天。我国的寒冷天气,是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的结果。西伯利亚是北半球的“寒极”,所以才使我国成为世界同纬最冷。西伯利亚冷空气在天气图上表现为一个冷气团南下。
但冷气团不是孤立的,在天气图上常常是更大的天气系统——气旋的一部分。气旋主要由一对冷暖气团组成,大体冷气团在西,暖气团在东。这种温带气旋不断地逆时针旋转并同时从西向东移动。冷暖气团之间的分界线,叫冷锋。
我国气候表现为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冬季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三、西头的拼音
2.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故“西头”为宦官的代称。
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的通称。
2.亦作“帝坐”。古星名。属天市垣。即武仙座α星。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 *** 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西游记、西安、西门子、山西、马来西亚、江西、 *** 、广西、西班牙、巴西、西湖、西西、西洋参、走西口、西施、西瓜、西塞、印度尼西亚、西安事变、西红柿、西沙群岛、西江月、西葫芦、泰西、西装、西伯利亚、法西斯、西餐、西安市、西楚霸王、西夏、西域、西北、西服、西汉、西部、西王母、西泠印社、清西陵
四、瓦剌拼音
1、瓦剌读音wǎ là、瓦那,异于瓦刺waci。蒙古语:ᠣᠢᠷᠠᠳ,西里尔字母:Ойрад;卫拉特语:Өөрд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Wǎlà/Wǎlā)、清朝称卫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大漠(戈壁沙漠)以西。
2、关系:厄鲁特本是瓦剌的一部,但在清朝文献中也用来泛指瓦剌。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瓦剌为主)。“瓦剌”的意思是“草原之民”或“邻近者”。瓦剌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3、明前期,瓦剌活跃在蒙古高原历史舞台上,明廷赐以汉文官印,命其统辖诸部,后来多次进贡。也先时,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中原边,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清朝时期:顺治三年(1646),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后来多次进贡。——确定了从属关系,纳入清朝的版图。
五、北极的拼音
地球沿南北向的地轴旋转,而此地轴的北端,称为北极。大约位于格陵兰岛以北七百二十五公里处,北冰洋中的一点,海深四千零八十七公尺,覆盖浮冰,一年仅分昼、夜二期。地理上指磁针大致向北的一端。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
北极是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冰原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3℃左右。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更低气温是-59℃。
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曾记录到-70℃的更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地区也曾记录到-63℃的气温。
六、半蹼鹬拼音
1、半蹼鹬(学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体形粗壮,嘴长似鹬。繁殖时 *** 淡红色,腰和后背白色。在泥滩和沙洲上结群;成密集队形飞行,降落后稍停片刻才散开觅食。营巢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到哈得逊湾的沼泽地,于美国南部到南美洲北部的海滨越冬。
2、长喙半蹼鹬(L. scolopaceus)体长(包括喙)约30公分(12吋),其繁殖范围较短喙半蹼鹬(L. griseus)更趋西北方向。短喙半蹼鹬与长喙半蹼鹬除喙外,其大小相同,亚洲种称为亚洲半蹼鹬(L. scolopaceus)。
3、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共和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尼、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4、繁殖期为5-7月。配偶为一雌一雄制。常呈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位置不固定,每年均有变化。通常营巢于水边或离水不远的地上草丛中。也在沼泽中的小土丘上营巢,但仍藏在草丛下。巢多利用地面凹坑,内垫以草叶和草茎。巢的大小直径为12-16厘米。深3-5厘米。每窝产卵通常为3枚。
5、半蹼鹬夏羽头、颈棕红色,贯眼纹黑色,一直延伸到眼先。从前额至头顶有密集的黑色纵纹,在两侧形成一条棕红色眉纹;后颈具黑色纵纹;翕棕红色,羽毛具宽的。黑色中央纵斑。肩羽、内侧次级飞羽和小覆羽具灰色羽缘;下背和腰白色,具黑色中央纹。
6、尾上覆羽具黑白相间横斑;较长的尾上覆羽缀有棕色。尾具黑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末端褐色横斑宽而模糊。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其余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缘;飞羽褐色,羽轴白色。外侧5枚初级飞羽内侧具长的白色楔形斑,往内侧两侧皆有;外侧次级飞羽灰褐色。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