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长江中下游伏旱时间,以及长江潮水时间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的时间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 伏旱天气(伏旱天气出现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 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会出现“”伏旱天气
- 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有伏旱
-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形成原因
- 什么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会有伏旱
一、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的时间
造成梅雨的准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1、每年4月左右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中国与盘踞在中国大陆的蒙古高压相遇,这个冷暖气流的交界面就叫锋面.冷暖气流相遇由于暖空气密度小所以要抬升.随着高度上升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随之降低,所以容易形成降水,叫锋面雨,4月初雨带在华南一带,5,6月在江淮一带叫梅雨.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温度不断升高,暖空气势力越来越强,冷空气不断北退,因此锋面也不段北进.这时暖湿流控制我国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
2、暖湿空气控制下的天气是不会产生干旱的.所以不能说是锋面北移导致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3、正常年份7,8月长江下游也是炎热多雨.但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往年强大就会西伸至大陆上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少雨同时由于其势力强大还会推动锋面提前北上使得南方异常干旱,这就是长江下游的伏旱.而此时雨带提前北上使雨带长期滞流北方是北方出现大量降水甚至洪灾,形成南旱北涝异常降水格局.
三、伏旱天气(伏旱天气出现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伏旱天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伏旱天气出现在我国的哪个地区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节气现象伏旱的成因,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到来,人们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容易出现伏旱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那么伏旱的成因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吧。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大概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那么伏旱是怎样形成的呢?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带,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这就叫做“伏旱”。
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对农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民间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同时,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很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
2、各级 *** 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
3、限时或者 *** 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
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
原因:由反气旋控制,水平运动:北半球7有中心向四周的顺时针辐散;
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没有大片雨区,因此出现伏旱。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四、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会出现“”伏旱天气
长江中下游夏季“伏旱天气”形成的原因每年4月左右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中国与盘踞在中国大陆的蒙古高压相遇,这个冷暖气流的交界面就叫锋面.冷暖气流相遇由于暖空气密度小所以要抬升.随着高度上升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随之降低,所以容易形成降水,叫锋面雨,4月初雨带在华南一带,5,6月在江淮一带叫梅雨.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温度不断升高,暖空气势力越来越强,冷空气不断北退,因此锋面也不段北进.这时暖湿流控制我国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暖湿空气控制下的天气是不会产生干旱的.所以不能说是锋面北移导致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正常年份7,8月长江下游也是炎热多雨.但如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往年强大就会西伸至大陆上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少雨同时由于其势力强大还会推动锋面提前北上使得南方异常干旱,这就是长江下游的伏旱.而此时雨带提前北上使雨带长期滞流北方是北方出现大量降水甚至洪灾,形成南旱北涝异常降水格局.
五、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有伏旱
因为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成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国长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
伏旱发生于梅雨期之后,通常为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三伏时段内。伏旱期间高温闷热、晴朗少雨、蒸发旺盛、旱情灾害严重。7月平均气温可达28—31℃,如重庆为28.6℃,汉口29.0℃,南京28.2℃,号称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六、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形成原因
梅雨季节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降水较少,如果台风等活动较少的话,蒸发量会大于降水量,形成伏旱。
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夏伏旱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或反气旋。
七、什么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会有伏旱
1、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伏旱
2、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长江中下游伏旱时间和长江潮水时间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