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农政全书时间和农政全书是一部什么专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农政全书时间以及农政全书是一部什么专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农政全书》是哪个朝代的
1、《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2、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4、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二、《农政全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农政全书》由明朝着名数学家和农学家徐光启编着,该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它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一直贯穿整部作品,这也是《农政全书》和其他大型农书的主要区别。其他的大型农书,比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然中心思想是农本观念,但偏重于叙述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属于一本纯技术性的农书。
2、《农政全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个部分。其中,全书的纲领是农政措施,而农业技术是实现农政措施的技术保障。因此,像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都会出现在《农政全书》中,而且占了很多篇幅,这在其他大型农书中是非常罕见的。如“荒政”一类,北魏《齐民要术》中谈到了一两种预备饥荒的作物,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开始出现“备荒论”,但是不足2000字,不能和《农政全书》相提并论。《农政全书》将“荒政”作为一目多达18卷,位于全书之一目。徐光启综合叙述了历代的备荒政策,并且详细分析了救灾措施的利弊等诸多方面,最后还附上了草木野菜等414种可以充饥的植物。
3、徐光启为了写作《农政全书》可谓呕心沥血,先后两次亲自种植农作物,并不断搜集和整理资料。后来,在朝廷的委托下,长时间忙于修订历书,以致《农政全书》始终无法最终定稿。不久之后,徐光启逝世,《农政全书》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不过,那时是战事混乱时期,这部伟大的着作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清朝建立之后,这部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多次让大臣们学习。
三、农政全书是哪个朝代
1、《农政全书》是明代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全书围绕农政思想展开,内容涵盖了农业技术和农政措施两个方面,由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撰,记录了明代农业和人民生活的众多方面。
2、这部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著作《农政全书》,由明朝的徐光启所著,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政策。
3、在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有五大农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分别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乾隆官修的《授时通考》。而《氾胜之书》则是西汉晚期的重要农学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4、明末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刊刻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光启是一位在天文、数学、农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伟大科学家,虽然曾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是我国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之一人。
5、《农政全书》等古代农学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农业政策的总结和推广。这些著作的存在,体现了历朝历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6、元代王祯的《农书》中,附录了王祯所撰的《农政全书》。农业作为中华古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官府和平民的重视,这也促使了古代农学著作的产生。
7、在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农政全书》是其中之一,它与《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和《授时通考》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农学的五大著作。
8、甘薯,又称番薯,原产于域外,明代陈振龙引进后,在闽地广泛种植。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事情,明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有所论述。番薯传入中国后,因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特性,迅速在各地推广种植。
9、玉米是在16世纪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巩县志》,称为“玉麦”。而“玉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
10、宋应星是明代人,他的主要著作是《天工开物》,这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而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是《农政全书》。
11、明代的《救荒本草》是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由朱橚撰写,首次刻印于永乐四年(1406年),后再刻于嘉靖四年(1525年)。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转载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12、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就有陶窑和模制陶器的出现。到了炎黄时代,夏朝建立,殷商时期,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13、玉米在中国的普及时间较晚,直到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而唐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丰富的五谷杂粮,包括玉米。
14、马铃薯,又称山芋,约在16世纪末传入中国。明代的《闽书》和《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和《福州府志》等文献,都有关于马铃薯的记载。
15、《农政全书》的版本较多,包括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陆柬刊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胡乘刊本,以及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刊本等。
16、马铃薯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被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具有抗衰老的功效。马铃薯约在16世纪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在各地推广种植。
四、农政全书的成书过程
1、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3、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关于农政全书时间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