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十二正经运行时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4小时经络养生时间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十二正经的运行顺序
1、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之一个开始运行的经络,肺经运行时间是寅时(3~5时),3~4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4~5点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古人们把寅时当作一天的开始,十二经的运行是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开始的。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开始运行,卯时是生时(5~7时),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3、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运行,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然后下行至足二趾的厉兑。
4、足太阴脾经。巳时(9~11时)运行,脾经起于足大趾外侧之隐白,沿小腿内侧上行,经冲门穴入腹,终于心火之大包。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时)运行,起于心中,自极泉至小指之少冲穴,其作用是运营血液。
6、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时)运行,起于小指之少泽,沿臂外侧上肩,入缺盆,联络心脏,沿食营下行到胃部,连属小肠。
7、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时)运行,从睛明起上头,从头后沿脊椎两侧至腿后的正中线下行,至小趾外侧之至阴。
8、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时)运行,脉起小趾之下,斜出涌泉,从内踝出由腿内侧上行,由股内侧后缘至长强,由脊柱入肾,从肾直行的经脉向上经肝和横隔进入肺中,一支脉从肺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经于俞府穴。
9、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时)运行,在这个时辰内,心包经的病好治。
1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时)运行,在晚上9点~11点,属三焦经的病好治,它是主升降平衡的。
11、足少阳胆经。子时(23~1时)运行,起始于目外眦之童子髎穴,向上到头角后向下至耳后之风池。
12、足厥阴肝经。丑时(1~3时)运行,是足厥阴肝经的运行时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沿足背向上至内踝,从腿内侧上行达腹中,挟胃旁属肝、络胆,上横隔散布胁肋,循喉后进鼻连接目系上前额与督脉交会于巅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正经
二、【经脉知识】十二正经值班时间表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若能顺应十二经脉的活动规律,可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具体时间表如下:
1、3—5点,是肺经的值班时间,人体此时进入阳盛阴衰,渡过了熟睡期。肝脏完成代谢产生新鲜血液后通过肺送往全身,为一整天的精力打下基础。
2、5—7点,是大肠经的值班时间,这是大肠经最活跃的时段,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吸收食物中的水和养分,排出残渣。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然后去卫生间好好的排毒吧。
3、7—9点,是胃经的值班时间,胃部已经整整消耗了一晚,这个时候一定要吃早餐,胃部的消化能力这个时候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胃火过盛会导致嘴唇绯红,嘴角开裂。此时吃一份早餐,喝一杯水阻止胃酸分泌过多。经常性不吃早餐会导致胃病,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等问题。
4、9—11点,是脾经的值班时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吸收好,人体所需营养才可能跟上,血液杂质也不会累积,血质好,唇色与面色才会红润,否则面色暗淡唇色暗紫。最少喝两杯水,慢慢喝,让身体进入水循环,加速全天新陈代谢。
5、11—13点,是心经的值班时间,处于午时,阳气最旺,这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新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精。喝一杯温开水,保持心神平静,小睡片刻,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不然晚上容易失眠,可使下午精神抖擞,增强脏腑功能。
6、13—15点,是小肠经的值班时间,把水归于膀胱,糟粕归于大肠,精华归于脾。如小肠热,人会咳嗽、放屁。在13点之前吃完午饭,午休之后,此时喝一杯温开水了,让小肠把营养各自归类。
7、15—17点,是膀胱经的值班时间,膀胱经主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津液留在体内循环。膀胱热会导致咳嗽、遗尿。阴虚的人尤其明显。这个时候想上厕所一定不要憋住,很容易导致膀胱炎。
8、17—19点,是肾经值班时间,肾主精,这个时候要注意收敛精气,存储 *** ,这个时间该吃晚饭了,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加班,不要操劳,喝一杯水,给肾一点时间,此时最适合安静听音乐。
9、19—21点,是心包经的值班时间,心包经主要起到保护心脏、保存精力的作用,使气血通畅,清除心脏周围外邪。这个时候适合多散步,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好条件。
10、21—23点,是三焦经的值班时间,三焦是五脏六腑中更大的腑,此时三焦通百脉。此时应该睡觉,不生气,不悲伤,不狂喜。喝杯温开水预防血稠。
11、23—1点,是胆经值班时间,胆汁需要新陈代谢,应该进入睡眠,胆才能完成代谢,此时入睡更好,有利于骨髓造血,但这个时候心脏功能衰弱,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在半夜发病或者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这个时间段要多注意,随时备好救心丸。
12、1—3点,是肝经的值班时间,此时经过一天的运转,肝开始修复。这个时候应该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可以更大程度的代谢,产生新鲜血液。然后通过肺运送到各脏腑,开始下一轮的循环。
三、人体十二经络的走向和起始点分别是哪里
人体十二经络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二、主治病侯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 *** ,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三、经穴分布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之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之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二、主治病侯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 *** 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之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中,绕过 *** ,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二、主治病候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四、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1、凌晨3点-5点(寅时)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2、凌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3、辰时(7点到9点)是足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4、已时(9点至11点)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5、午时(11点至13点)是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6、未时(13点到15点)是小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7、申时(15点至17点)是膀胱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8、酉时(17点至19点)是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9、戌时(19点至21点)是心包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10、亥时(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
11、子时(23点至1点)是胆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
12、丑时(凌晨1点-3点)是肝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
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
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
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
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
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
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
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OK,关于十二正经运行时间和24小时经络养生时间表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