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上海人,上海人长相普遍特征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到底是上海人,上海人长相普遍特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上海人到底对哪个省的人有好感
  2. 上海人和本地人的区别
  3.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原文
  4. 正宗的上海人是在哪些区

一、上海人到底对哪个省的人有好感

1、在上海人心中,跟上海老百姓走得最近,也最为亲近的城市却是跟上海隔海相望的宁波。上海和宁波两地之间是极其有渊源的,就连上海话中的称呼我的“阿拉”两字。

2、也是出自宁波方言,很多外地的游客了解并会说的上海方言的之一个词汇就是“阿拉”,其实在历史上30年代的时候,当时大量的宁波人移居到上海同时,把宁波方言“阿拉”也带入了上海滩,久而久之“阿拉”这个词语就成了上海方言中更具特色的方言。

3、在历史上宁波的开埠是比较早的,甚至比上海还要早上20年,自古以来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对外贸易是十分发达的。

4、在宁波很早就出现了买办,银行,商行等,后来上海开埠了,大量的外国人跑到了上海做生意,精明的宁波人因为已经有过跟外国商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大量的宁波商人跑到上海经商和生活。

5、其实在如今在很多外地游客的印象中,上海是座很排外的城市,尤其是上海人,他们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感,上海人普遍对外地人不太友好,上海人喜欢统称外地人为“乡下人”。

6、语气中充满了各种鄙视,但是上海人对宁波人却是格外的友好,语言交流中处处充满着亲切感和认同感,虽然有时候上海人也叫宁波人为“小宁波”,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亲昵的关系。

到底是上海人,上海人长相普遍特征-第1张图片-

7、现如今在上海很多家庭中,几乎都会有在宁波的亲戚,每年逢年过节互相走动极为频繁,据老一辈的上海人讲,以前清明节的时候,为了方便上海市民去宁波扫墓。

8、火车站都会加开上海到宁波的清明专列,曾经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了上海和宁波两地之间的关系,说宁波人总把在上海的亲戚,比作“有权有势的亲戚”,而上海人总把在宁波亲戚比作在“老家的亲戚”

9、如今的宁波作为上海都市圈里的重要城市,跟上海关系可谓是越发亲近了,而上海人对宁波人的这份亲近感,恐怕不是单单跟上海离得近城市都会享有的。在上海有很多上海户籍的宁波,在宁波更有许多宁波户籍的上海人

二、上海人和本地人的区别

1、生活及活动轨迹:上海人主要生活在市区而本地人基本生活在郊区。

上海人出生及成长都在上海市区,成长环境基本完全受到市区市民的环境影响;本地人出生及成长基本都在郊区(到市区去一般会说去上海)。

2、祖辈来历:上海人祖辈基本为49年前移民的后代。本地人祖辈主要生活在上海的郊区、家里一般拥有宅基地,祖辈(3代及以上,主要是50年代从江苏省划入上海市的郊县)基本都是上海郊区的人。

3、常用语言:吴话地区苏南、浙南方言(上海话);松江话、金山话、崇明话(当地人)。

上海人说上海话(事实上,很多词听起来像苏州、宁波等)。对于上海话来说,江苏南部和浙江两省的方言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两省都是讲吴语的地区。当地人基本讲郊区/县域方言(如松江方言、金山方言、崇明方言等);上海人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4、居住环境:上海人的祖先居住区不大(所谓的蜗牛壳里的道场)。所以在拆迁的情况下,即使地段很好,分配给他们的房子的收益也不如当地人的收益好。上海人的祖先居住在上海的郊区和乡村,通常有一些宅基地。一旦宅基地被移走,它被分配到更大的房子(郊区农村宅基地面积大)或给予相应的补偿。

三、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原文

1、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之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2、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胎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嗯,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熏风’的‘熏’。”《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开骄散并行的阳湖派①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3、①阳溯源,清代散文流派。乾隆、嘉庆间,挥敬、张惠言等人开创。挥敬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响应者亦多为该县人氏,故名。

4、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罢!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罢!——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5、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6、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比道:“回到童话里去!”在《自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

7、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荣莉香片》、《心经》、《玻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8、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9、(原刊1943年8月《杂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四、正宗的上海人是在哪些区

1、上海16个行政区里,其中有一个区,单单的备注了有这么一条——“上海之根”。

2、松江区有资格自称“上海之根”,还是靠着其当年下辖的这么一个县,这个县才是正宗的“上海之根”,甚至能说是“上海之根”,这就是华亭县。

3、华亭,这个地名其实非常古老,唐朝天宝十年(751年),当时吴郡太守赵居贞奏请以嘉兴县东部、海盐县北部、昆山县南部三县地置华亭县。

4、华亭之名是因为当时在县西三十五里有华亭谷,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陆抗宅所在。陆逊封华亭侯,陆机云:华亭鹤唳。(最近的热播剧《鹤唳华亭》的华亭就是这里)

5、华亭县的建立是一个分水岭,这是现在的上海地区之一次有独立的县级建制。

6、但是,这个时候,上海地区没有独立的二级建制(府或州),建县之后,这华亭县先后隶属过苏州、吴郡、嘉兴府等各类上一级建制,但是在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终于结束了上海地区没有二级建制的历史。

7、直到民国时期,华亭县一直都是上海地区最核心、最富庶的城区。而在民国时期, *** 对中国地区大量的重复县名进行了更改,而华亭县当时因其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且甘肃华亭县更早建县(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建县),故上海地区的华亭县改名,就用了府名松江当县。

8、当时,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已经被废除了,而再到后来,上海地区恢复了二级行政区的时候,核心地区自然转移到了现在的上海市区,松江则成了郊区,甚至相当长一段时候,松江都没有归属上海,而是继续属于江苏,一直到1958年11月,大都市上海需要大量农副产品供应区,松江等周边县才划给了上海。

9、这一路的波折,虽然艰辛,但是到底还是回到了初心。

10、如今的松江区的存在感却很低了,远远不及同为郊区的青浦区、奉贤区等。

11、新桥东与闵行区莘庄镇隧道相通,西与洞泾镇、松江工业区毗连,南与车墩镇接壤,北与九亭镇为邻。

12、但是新桥区域内不仅没有轨交直接贯穿,也与1/9号线都相距甚远,交通依赖于公交转换和自驾出行,所以交通不便利导致了新桥在很多购房者眼里并不是很热门。

13、所以区域内房价也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但就未来发展而言,将来会有有轨电车经过,届时会大大改善出行的方便程度。

OK,关于到底是上海人和上海人长相普遍特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海人 长相 普遍 特征 到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