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时间感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人的大脑无法保持时间感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请问时间感知障碍与人格解体有什么不一样啊,知道的多谢了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时间体验的综合障碍。如感到岁月不再行进,时间已经“凝固”,或到时间“飞驰而过”或以“一张一弛,阵发松散”的形式流逝等。多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
(一)重性抑郁症患者常感到时间进得很慢,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在抑郁极深时,患者可感到时间停止不前了,具有虚无妄想的患者常常十分逼真地体验到时间的停滞感。因此有人认为时间放慢感是重性抑郁症的一个特点。
(二)躁狂症则与重性抑郁症患者相反,通常感到时间过得极快,飞逝而过,世界在异乎寻常地“速变”,于瞬息之间完全两样。
(三)精神分裂症认为时间似乎以阵发性的和松散脱节的形式流逝而过去,以至的有患者诉说时钟受到了干扰。有的患者时间概念障碍是缺乏自我连续性的一种表现。
(四)癫痫大发作(epilepsy grand mal)在前躯期,先兆出现时,恢复期均存在时间知觉的变化,感觉时间过得极快或极慢。
(五)脑炎(encephalitis)患者在出现动眼危象时,可感到时间过得飞快或缓慢。
(六)在发热、甲亢、服用 *** 、酒精等 *** 之后,也可存在时间过得很快的感觉。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Krishaber(1873)最早描述了这一症状。Dugas(1898)首次应用了人格解体这一术语。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
对自我的不真实的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的疏远的感觉。
K.Jaspers则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目前把人格解体看做是一个非特殊综合征,颞叶癫痫、中毒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抑郁症等都可伴发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患者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产生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难以将这种体验作出令人理解的说明,感到内在世界或外在世界或内外世界都在改变,而且具有一种含糊的、不舒服的生疏感。常采用“非真实”或“脱离”等来加以描述。
人格解体的基本特征是患者对整个自我感觉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现实解体。此时,患者描述周围环境似已发生改变,周围环境可能像一个舞台装置,为两维空间或平面的,而且颜色也改变了。事物可能变大、变小、变形、变近或变远、变得模糊不清或像何等梦一样。(2躯体解体。此时,患者对身体的体验发生改变,觉得物体的个别部分或者变得很大,或者变得很小:或者是镶嵌在一块的,或者是分离的,等等。(3)情感解体。此时患者体验性情感丧失,不能哭、不忧虑、不能爱和恨,很少表现乐观和自信,较多表现为捻,没有心境变化,与自杀企图无显著关系。研究发现,这些表现可能扩大到包括空间感觉的异常,如失重感、漂浮感、离开躯壳的感觉等。对时间感觉也有异常,如觉得时间加快了或减慢了,以及现在的行动似乎同时也发生在过去或未来。
人格解体容易诊断而难予定义。从临床需要出发,可将上述现象用“人格解体”这一术语概括。由于患者常用“似乎是”来形容他的形形 *** 的体验,而且感到奇怪,难于描述,因而常常容易被误解,也即被归入某一精神病类型。例如,把“我已死”、“我不存在”或“我和身体不在那里”等体验,归入精神性抑郁症的妄想;把情感丧失或感觉到一切行动都是自动的或像被人操纵的木偶,怀疑成是精神分裂症,等等。
G.J.塔克指出,人格解体是一种复合症状,曾被当作原发现象,但通常认为是在像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和神经官能症等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的一种症状,因而在诊断上没有什么特殊性。然而,作为一种临床经验的疾病状态,保持着它的独特性和不变性。一般情况下,这样一些提问可以得到病人是否存在人格解体的印象:(1)你有过自己是两个人的感觉吗(一个在活动,另一个在看着)?(2)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对自己有不实在的体验?(3)你曾否感到自己像一个陌生人?(4)你曾否感到自己和别人之间隔着墙壁或面纱似的?等等。
塔克从300多名患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得出结论:(1)人格解体是一种明确的体验,当用这种 *** 问到曾有此种体验的患者时,他们是立刻就明白的。(2)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发的内心感觉状态,可能发生于许多情绪状态之下,包括病理的和正常的,亦可出现于忧郁情绪和认识过程障碍的情况之下。(3)具有人格解体症状的患者往往有慢性焦虑、持续性忧郁情感和一不定期程度的思维病理变化表现,在评价人格解体与思维过程的关系中,发现人格解体多见于思维分解与概念界限混淆不清的病例中。(4)人格解体与焦虑有明显关系,但与妄想或幻觉现象没有明显的相关,与猜疑和妄想狂尤少联系。(5)人格解体现象与精神分裂症联系较多,特别是在隐袭性或边缘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疾病患者比在混合性忧郁症中更为多见。而且,许多有人格解体现象的病人也有显著的癔病特征。(6)人格解体在年轻人中较常见,但与性别无关。
有关研究发现,人格解体的发作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月,最常见的为数分钟或娄小时,该症状在许多疾病中出现,但也见于正常人,特别在疲惫状态、药物中毒或似睡非睡之时。孤立的的短暂发作,特别是在疲乏之时,需与颞叶癫痫区别,后者在临床基础上是可以区别的。人格解体可能出现周期性、持续性现象,最常见的病理情况是伴发于焦虑综合症,特别是灾难性综合症或恐怖-焦虑-人格解体综合症。在正常女性中常伴发于轻度的广场恐怖症,亦见于神经症和精神性抑郁,尤其是在严重抑郁时。少年有时在极度恐慌时可出现急性人格解体,从而导致严重行为障碍,但不能误诊为重性精神病。
2、人格解体综合征(Depersonalization syndrome)
人格解体是一种复合的间歇发生现象,它包括有陌生、含糊,不适和非现实感的体验,但限于对整个自我感觉的变化之中,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每次出现的这种体验都是大不相同的。这是一种表现为物体形象的变异、自身的部分变异等不愉快的体验。
病人常常以“似乎是”来描述形形 *** 的体验。如“现实解体”的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分离脱节、形象怪异、变大或变小、失重飘浮及自体已死,似机器人或木偶样等;“情感解体”的患者感到自身情感体验的能力丧失,麻木不仁,似乎不能爱或不能憎、不能悲或不能喜、不能焦虑或不能忧愁等。
人格解体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小时。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药物中毒、癫痫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又称为爱丽斯在仙境综合征(syn-drom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3、人格解体神经症(Depersonalization neurosis)
又称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该病作为神经症很少见到,由Red和Es-quirol首先报告。女多于男,均为青少年期起病,目前病因不明,常突然起病,病程迁延难愈。
临床表现主要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1)人格解体:患者诉述他的情感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以致于不知道如何去恨和爱,不会哭和笑,他的情感和动作好象是别人的,而他象是在演戏。患者有的认为他自己脱离了他们精神活动或躯体,有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或很快等。患者知道这种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故而痛苦,焦虑。
(2)现实解体:患者感到外界似乎已经改变,对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无生气。有的感到周围象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演戏。外界事物可以显得很大或很小,很近或很远,变得模糊不清,象梦一样。有时感到身体变形了,存在时间或空间的知觉改变。
(3)当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占优势并持续存在时方能考虑此病,焦虑、抑郁、恐怖是继发症状。可伴有某些躯体不适,患者有自知力。此外要排除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及其它神经症。
各种治疗收效甚微。支持治疗是必要的。可试用森田疗法,睡眠疗法。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对症处理。
二、怎么让时间变得慢一些
怎么让时间变得慢一些?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但是很多人却感觉自己的时间流逝的非常迅速,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下面为大家分享怎么让时间变得慢一些的相关内容。
就是最让自己感受到时间迅速流逝的项目。一定要去掉。比如,喜欢玩游戏,一玩感觉一眨眼就是一天了。那么,这个游戏项目一定要去掉。去掉拉平均带节奏的更高项,是“节约”时间的基本法则。
增加几个认为时间过的缓慢的项目。比如读书(学术类的)、跑步。等。这些会认为时间过的极为漫长的项目。以拉低平均值。
不要长时间让自己做一件事。这也是保证时间过的快的有效法则。
上学时间感觉慢是因为一天分为上下午。上午几节课切分。不仅有几节课切分,还有课间10分钟给自己再来一小段加餐。然后上午在学校,中午还得放学,在路上有个切分时间,不仅内容切分,还有环境切分。
然后到家有个到家时间。到家又分为吃饭和吃饭前吃饭后时间。然后吃饭后又从家的环境切换至路上。下午切分几节课,所以这些充分保证这一天过的极其漫长。
试着拿出几天时间生活在别处,过一过与平常不一样的日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范围里,自己对周围的人事物都已经再熟悉不过,各种感官都变得麻木了。换一个陌生的.环境,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感觉到的都会变得新奇,所有的感官都被激活了,它们忙着去尝试去体验,这种与众不同、与自己常日不同的体验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你回顾自己这一年时,也一定会首先想到这些独特的体验,而不再是一片空白。
做一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或者说,挑战自己的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也没闲着,也一直手脚不停地在忙,可一天下来,一年下来,却没觉得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年都做什么了。我想到了一个词:“碌碌无为”,这个词用来形容很多人的生活太恰当不过了——忙忙碌碌,但是无为。
很多人的忙碌,其实是一种偷懒,一种逃避,用这种勤奋来掩盖头脑的懒惰,欺人,也自欺。想想看,每天做的这些事,有多少是有益于自己的成长,又有多少只是事务性的工作,让别人、让自己安于“我很忙,我没有浪费时间”的表象。
什么是有成就感的事?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当你年老时,在孙辈面前畅谈你的光荣奋斗史的时候,你会讲些什么?是一两句话就总结完自己的一生?是讲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遗憾和后悔,还是带点自豪地讲讲当年的奋斗和成就?那些你最愿意回忆、最愿意讲的内容,就是现在你要去做的事情。
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这几年,每年年初我都会精心挑选一个漂亮的笔记本,这一年里,我会尽量记录每天值得记下的事和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一点进步、一点成就、一点心得,都会记录下来。这种坚持,对我这样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它会帮助你整理思路,帮助你记住这一天、这一年发生的重要的事。当情绪低沉时,翻看以前的记录,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做过的有价值的事还不少,就不会在一年结束时因为忘记了很多闪光的日子而感觉两手空空了。
这个笔记本还有一个功能,它会促使你做出改变。当我发现今年我在为时光流逝、收获甚小而感叹时,翻看去年的日志,我发现了类似的感叹,甚至前年的日志中也有同样的感叹!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有所改变了,否则,我只会一年一年地感叹下去,空悲切,直到白了少年头。
还有,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精彩难忘,更多的还是平常日子。平常日子怎么过?很多人都用一种倒计时的心态在生活。我以前也是这样,总是想着,还有几天就到周末了,还有几天就该放小长假了,还有几天就该发工资了……
很多人的目光总是习惯盯着远处而忽略了当下,一年中只剩下几个节点,平常日子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被敷衍了。学会把目光移到当下,工作时全心工作,吃饭时用身心体验食物,玩时就尽情地玩,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小细节、小美好和小感动。用发现和享受的心态去生活,少一些功利和急躁,让生活充满细节和质感,把单薄的时间变得丰盈起来,也是一种好办法。
有一位女性曾经对我说,她这辈子很精彩,经历了很多事,好像活了好几辈子。与之相对,我也看到,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却好像只活了一天,因为每天每月每年都是在重复同样的生活。
感到时间越过越快,其实是内心对自己的一种提醒,那种焦虑和惆怅,是内心不甘于日复一日机械生活的挣扎。生命是用来体验的,时间的长度无法把握,但时间的厚度取决于自己,想办法让时间变得厚重饱满,也许是我们留住时间的更好办法。
1、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并没有谁的时间会比别人快一些。别人时间比你快?可能是那人手表走快了5分钟。
2、想要时间过得快,需要专注于一件事,比如玩一把游戏你会发现半小时很快没有了,读一把有趣的输,一下午就过去了。
3、跟对的人在一起,跟朋友一起玩耍一天都觉得很快过,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一个月时间都觉得少。
4、等待是最浪费时间和会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别让自己过多时间用在等待上。等待时候开业手机看一篇文章,跟朋友聊聊天。
5、做好时间的规划,就像高中我们上课一天已经规定了在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程。按照时间分配走事情,时间一样很快。
6、最后就是要珍惜时间,其实时间很少。这是60岁以上长者普遍发出的感叹!年轻真好。
三、时间感觉为什么会变化
心理时间概述摘自百度百科法国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他把传统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或客观时间,这就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是表宽度和数量的概念。心理时间称为主观时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互相渗透,表强度和质量的概念:他认为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在心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心理时间,主要指银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心路历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外化为形象的。但在影视中却可以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把人的各种心态外化为可见的形象。心理时间也是一种表现人的意识流的意象化的时间,即心灵时间,或表现性时间流程。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法国导演阿伦·雷乃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编辑本段]时间的体验甲、乙二人约定时间于某展览馆入门处相见,一同参观展览。甲按时到达;乙在路上遇上一位故友,寒暄了一阵,赶到约定地点时,迟到了半小时。乙说:“迟到了一会儿。”甲说:“我等了老半天,腿都站酸了。‘一会儿’,一会儿有多久?”乙说:“最多不到10分钟。”甲说:“起码1小时。”客观时间是半小时,乙估计“最多不到10分钟”,甲估计“起码1小时”。是甲有意夸大、乙有意缩小吗?不。他们说的都是自己内心体验的实话。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时间知觉的特点:相对主观性。据说,有位青年去拜访爱因斯坦,请求他简单地阐述相对论。爱因斯坦想了一下说:“当你伸手向你的父亲要钱时,10分钟你会觉得太长;当你和女朋友携手游玩时,10个小时你会觉得太短。这就是相对。”可见,爱因斯坦也是把时间看做是相对的。在同样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什么会有长短不同的感觉呢?这首先是因为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估计。在我们上面举的事例中,甲腿都站酸了,干等着,乙与故友久别重逢,寒暄说话。一个活动内容枯燥,一个活动内容热烈有趣,难免造成时间知觉上的差异。其次,情绪和态度影响人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明显的,在上面的举例中,爱因斯坦指出的就是这种因素。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欢乐恨时短”、“寂寞嫌时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等话的含义一样。总之,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但实际上,客观时间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变快或变慢。然而人们却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时间错觉,利用时间错觉,使某些实践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 [编辑本段]与时间有关的几点推论(1)时间有质量:时间像一块砖头(或者一块巨石)有重量。但它的质量只能作用于人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称量工具(杆秤、弹簧秤、磅秤、地磅、天平等)称不出它的质量。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时间(如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越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力就越大。当时间的质量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人会发生一些特殊的言语和肢体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甚至发疯。(2)时间有弹性:现实的单位时间是恒定的(如手表的一秒钟),但心理的单位时间却有弹性。根据个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差异,同样的一秒钟,每个个体的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有出入。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时间过去了10分钟,但你的手表却已经过去了20分钟,或者相反,仅仅只过去了1分钟。(3)影响时间弹性的因素:A、心理预期,即你希望时间变快或变慢的想法。大多数时候,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相反。也就是说,当你有了希望时间变快的想法之后,时间却往往会变慢。同时,心理预期越强烈,实际的变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时间变快,它就越是慢。B、心理状态。一般来说(特殊状态下的心理不在考虑之列),积极的心理状态(如高兴、快乐)会让单位时间变快。反之则慢。C、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会让单位时间变快,但也会使单位时间变慢。而散漫的注意力(比如无所事事)只会让单位时间变慢。(4)推论:时间质量的大小由时间的长短决定,时间越短,它的质量就越小,对心理的压迫就轻;时间越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迫就重。因此,要让时间的质量变小,除了改变心理状态,还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适度的紧张状态,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戏、听音乐等。 [编辑本段]关于爱和恨对时间的影响的分析《三段论》是一首诗。现在看来,这首诗的三段论是站不住脚的。它更大的漏洞在于,将物理重量与心理重量混为一谈,以高速状态下的棒球会增加重量推断出特快火车中的爱与恨会变重。实际的情况是,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使单位时间变慢,从而使时间变长,增加时间的质量,进而对心理造成压迫,使旅途不堪重负。可是爱呢?恋爱状态中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由此可见,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当相爱的两个人分开以后,爱转变为消极的心理状态,让单位时间变慢,这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原因。而单位时间变慢,会使时间变长,时间的质量变大,对心理的压迫就越重,而心理状态作用于生理状态,所以就出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后果。因此,他觉得,带着爱或者恨独自上路(比如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心理时间往往在机械化的动作中减缓甚至静止,而客观时间是依然在流逝的,所以机械化动作导致的时间变化并没有办法弥补,只能祈求少一点这样的机械化动作。机械心理时间跟波动心理时间是影响本体感受客观时间变化的两个因素,我猜想,当大脑陷入缓慢思考甚至静止思考或者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全身的神经都会因为大脑的异常活动而失去正常的频率,或快,或慢,因为神经系统已经不再按照正常频率活动,所以感应外界客观时间也会变得过敏或者迟钝。例如太关注客观时间的流逝,频率就会运转过快,超过了客观时间,从而在心理上觉得客观时间过得太慢。同样如果是感应迟钝的话,客观时间超过了本体的频率,自然觉得时间很快。其实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的心理状态比较好想象,大概就是如刚才所说的对客观时间过度敏感,从而失去正常测算客观时间的心理状态。但要想象那种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的心理状态,仿佛就要复杂多了。之一种,自身强制性需要使身体变得缓慢,企图用身体的迟钝换来时间的迟钝,但时间不会因此改变,所以当强制性消失或暂时消失的时候,便发现时间跟心理预想的要慢,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自己觉得舒服或开心的时候,简单举个有趣的例子:跟一个绝色美人一起坐在火炉边聊天——时间变快了,其实是身体刻意变慢了。第二种,半完全或完全忽略了时间。例如不分日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本身的确具有必要性,那样的话时间便会继续以不受注意的形式运行下去。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个人总有他变得很忙的时候,例如工作学习,尤其是流线型的工作跟学习过程会让人忽略随机应变的思考能力变得机械化,因为流线型的工作必然具有其固定规律,即使是脑力耗费量很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固定规律,例如围棋也有它的定式,考试也有它计算书写中的必然先后次序,这些已经是约定俗成没有必要通过思考来达到偶然的创新。在这种前提下,大脑自然会发出指令让思考缓慢或者静止。其实有些已经陷入思考缓慢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机械过程中有过一些反思,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猜测:思考惰性。在长期的机械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反思过程会因为大脑太久没有产生积极性而随着本体大脑惯性而消失,这就是思考惰性。因为大脑不可能陷入全静止状态而会有一些短暂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多少会涉及自身机械性的反思,但这些反思会随着惰性而消失。因为大脑也会同时判断利益获取与否,在同等前提底下,尤其是需要机械性行动的前提下大脑会自动判断回复机械是更佳做法,那么一些偶然的思考也只是显示大脑没有陷入停顿的一个信号而已。等待到不需要机械活动的时候,大脑自然会回复正常思考状态,而那时候就会意识到时间为什么过得如此快了。心理时间最近频繁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出现,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无论如何,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来来 *** ,起起伏伏。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