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大麦区别,青稞大王酒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03 0
藏族对青稞的认知

早在先秦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开发了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河谷地区,创造了世界上海拔更高的农耕文明,培育出了抗寒抗旱的高原谷物---青稞。青稞是千百年来 *** 族最主要的食物,渗透在 *** 族的生产生活之中,是 *** 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青稞在藏语中读“nai”,分为白青稞、黑青稞、蓝青稞及紫青稞等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4500米的高寒地区。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是中国藏区居民主要食粮、燃料和牲畜饲料,而且也是啤酒、医药和保健品生产的原料。青棵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对寒冷和贫瘠适应性强。一般3-5月播种,7-9月收割,所以在栽培史上称为春性裸大麦。

在 *** ,青稞种植的传统方式贯穿着环保、祝福、生命互动的生态理念。从开始种植到最后成为食粮,各个生产环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质,与 *** 族其他的劳作形式一样,整个过程始终与歌舞相伴,充满着欢喜,敬畏土地,尊崇生灵,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相处,在世界农业文明当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气质。

青稞家族,从“天上”到“人间”的美味之旅~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当年,韩红用一首经典《天路》向我们描绘了藏家儿女的幸福生活,也将这棵来自雪域高原的宝藏植物带进了大众的视野。大概没有什么作物,能像青稞一样和一个民族结合得如此紧密。

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见证了高原的生命奇迹。在直插云霄的3500米左右的高寒缺氧地带,它是唯一能够逆境生长、自然成熟的农作物。

青稞,又名裸大麦,在藏语里被称为“乃”。主要分布在我国 *** 、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种类繁多,按其颜色可分为白青稞、花青稞、黑青稞、紫青稞等几类,其中以黑青稞的品质最为上乘。

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同时也是食品加工业、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因其耐寒耐旱、高产早熟、适应性强等特征,成为了高原农业文明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凝聚着藏域精神的气节。

来自 *** 的特色小吃「糌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是将青稞晒干炒熟之后磨粉揉团制成。它是 *** 一日三餐必吃的传统主食,营养丰富、便携易储,为游牧民族提供充饥御寒的生存能量。除了糌粑,还有藏餐文化的标志性名片之一「青稞酒」,也是用青稞酿造而成,清香醇厚、入口绵柔,烈而不醉人。夏能提神,冬能驱寒,让人难忘。藏族人逢年过节、迎亲访友时,都要饮用青稞酒。

如今,青稞已不再是 *** 独享的专利。随着青稞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进入生产线,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精加工之旅”。青稞饼干、青稞糕点、青稞蛋卷、青稞水果麦片、青稞米、青稞挂面、青稞牛肉面、青稞八宝饭,甚至青稞粽子、青稞月饼...现代化青稞食品的身影,渐渐出现在城市的餐桌。

青稞:传说中的神赐之物 如今看它七十二变

中国 *** 网讯 藏族有一则《青稞种子的来历》的神话, 它讲述了古代有一个聪明、勇敢、善良的阿初王子, 为了让人们吃上粮食, 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在山神的帮助下,从蛇王处盗得了青稞种子。可不幸被蛇王发现, 罚他变成一只狗。只有得到一个姑娘的爱情时, 才能恢复人形。后来, 这只狗果然获得一个姑娘的爱情, 恢复了人身。

关于青稞种子的来历, 还有另一则神话:古时候,天上忽然出现了九个太阳, 晒得大地到处草木枯焦, 滴水无存, 人们都被烤死了, 剩下一片片血一样的土地和山岩。只有一个少年, 在喜鹊的帮助下, 事先做了充分准备, 才幸免于难。后来, 他和天神的三姑娘结为夫妻, 在三姑娘和老岳母的帮助下, 瞒过老朽顽固的天神, 从天界盗回五谷的种子, 撒播在人间。

图为藏区百姓收割青稞。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青稞是生长在我国西北、西南特别是 *** 、青海、甘肃等地的一种重要的高原谷类作物,亦称米大麦、米麦、裸麦、裸大麦。据专家介绍,青稞耐贫瘠和高寒,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局部高海拔高寒地带,是唯一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已成为青藏高原一年一熟的高寒河谷种植的标志性作物。

青稞是藏区农牧民不可替代的主粮,被人们所熟知的由青稞 *** 而成的食品有青稞酒和糌粑。青稞酒,藏语称为“羌”,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西 *** 间的青稞酒 *** *** 既简单又独具特色。先将青稞洗净晒干,然后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起酒,两三天后加入清水又封盖好,隔两天左右便成青稞酒。这种青稞酒色泽淡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头道酒招待尊贵的客人。

图为晒干炒熟的青稞。图片来源于中国 *** 新闻网

糌粑的 *** *** 也十分简单,先将青稞晒干炒熟,然后用水磨或电磨磨成糌粑面,不除皮。藏族人吃糌粑首先在碗里放上三分之一多的酥油茶,然后放上适当的糌粑,用手不断搅匀后捏成糌粑团,即可食之。另外,还可以煮成稀粥吃,藏语叫“糌突”。藏族习惯于把糌粑装在画有龙、凤、树叶等图案的木制糌粑盒里摆设或食用,有的糌粑盒用金、银、铜来包装,十分昂贵。为了外出携带方便,藏族还习惯于把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里携带外出,同时带上酥油、茶叶、盐及碗,只要有热水就能美餐一顿。

近年来,随着青稞功能营养学研究的进展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青稞食品的加工与利用呈现出多样化和系列化的趋势。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即“京交会”)上,青稞面条、青稞香米、青稞饼干、青稞粽子、青稞爆米花等新型青稞加工食品的出现,让很多消费者和厂家产生极大兴趣,纷纷购买。经销商李先生对记者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青稞这种富含多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集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美誉于一身的绿色天然谷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青稞食品会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中。端午期间,我们的青稞粽已经接到不少订单了。”(中国 *** 网 记者/孙健)

图为青稞面条。摄影:孙健

图为青稞米。摄影:孙健

图为青稞粽和青稞米。摄影:孙健

图为青稞饼干。摄影:孙健

图为青稞爆米花。摄影:孙健

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 *** 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从挂面到麦片,青稞美食享不停!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

主要生长在 *** 、青海等高原地区

在当地的种植历史超过3500年。

它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被 *** 们誉为“精气之源”

青稞的营养也比一般的麦类要高

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膳食纤维含量极高

可溶性纤维达6.4%

是小麦的15倍

不可溶性纤维达9.6%

是小麦的8倍

青稞挂面

青稞大麦区别,青稞大王酒-第1张图片-

吃起来弹弹的,真筋道!

这款挂面下锅煮时几乎不会煮糊掉

水开后

煮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不易糊,不易断

吃起来也比一般挂面更筋道

面条弹弹的

很有嚼劲

带着清新的麦香味

细腻爽滑

吃起来还滑溜溜

可以一口吸到底

不管是做汤面、凉面、拌面等

都别有一番风味

挂面内所含的丰富膳食纤维

还能够延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延缓了饥饿感

脂肪较低

健身的人

可以选择它来作为健身餐


青稞麦片

高纤维,一口香又脆!

青稞既可做主食

又能用来 *** 各种甜品、零食

那股香糯味儿

太让人迷恋了

把青稞烘烤做成麦片

这样的宝藏零食自然也不能错过!

开袋后

就有自然清香的青稞味飘出

放入嘴里

咔嚓一下就碎了

超酥脆!

草莓、燕麦所赋予它的独特味道

也没有掩盖青稞本身的香味儿

咀嚼一番后,青稞甘甜的味道开始浓郁起来

这丰富的味觉层次

让人忍不住吃了一把又一把

不同时期大麦、穬麦与青稞的名实探讨

文/鼓安轩

编辑/鼓安轩

引言

大麦分为三个品种:

一是由于其籽粒大小和籽粒大小均较小,故又名“皮壳”,其籽粒大小与籽粒大小呈正相关。

另两个大麦品种分别是:

藏青稞和青稞。我国大部分的大麦、青贮大麦都种植在不同的区域,而 *** 的青贮大麦只在青藏高地及其周围种植。考古学研究表明,在新疆的阿尔泰一带,最早有5200多年的历史。

甘肃乐东灰山寨遗址(公元前1700-1400),发现有谷粒、谷粒、果皮大麦以及少量的光皮大麦(又称大麦)等多种作物。此外,新疆不少地区也发现了大麦的出土。

论两晋两晋间的青稞

.1古代的麦种

关于大麦的记载,在《诗经》中首次出现在“贻我麳麰”这一句里。

经研究,“麳”指的是大麦,“麰”指的是“青稞”。“大麦”这个词已经在《吕氏春秋》中有了记载。在两汉的农业典籍中,已经出现了“大麦”与“穬麦”的区分。在《泛胜之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麦忌辰,麦忌子辰。

《四民月令》说,“四月份,大麦熟,八月份,皆有白露,只是时间长短不定。”

可见,两汉时期的农业学者不仅关注到了青稞和青稞在外形上的差异,而且在两种作物的种植上采取了相关措施。“”,在上古时代,也被称为“穬”。

《说文解字》中,许慎把“穬”的释义为“芒粟也”,表明“穬”就是一种带着光泽的粮食。在曹魏时期的《吴普本草》中,记载了“麦子,又称‘麦子’,是五种谷物的精华之一。

陶弘景在他的《本草经集注》中说:“青稞,又称青稞,与青稞相似,只是外衣较厚而已。”至于荞麦,陶弘景说的是“这是现在的马粮”,这说明荞麦的表皮很难从果实上掉下来,所以一般都是用来喂养马匹的。

“其味为温,其味为凉,我怕是与其去壳不同,”这意味着,这只燕子有去壳和去壳两种不同的用法。以上事例表明,两个时代的“麦子”是没有“麦子”的,而“麦子”是有“麦子”的,这与今天的“麦子”的观念完全不同。

在两宋之际,在民间,人们对于“麦子”与“麦子”的区别,并没有进行过严谨的划分。而后魏末年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则将“麦子”与“麦子”划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粮食作物。

从缪启愉的考证来看,贾思勰似乎赞同陶弘景关于“大麦”是赤麦、“穬麦”是有壳的说法。《齐民要术》的《醴酪第八十五》中记载:“用小麦熬制的一锅粥,用的是一夜未熟的小麦,但春天播种的小麦,却是不能生的。一月未到,大事已成。”

缪启愉先生说得很清楚,“宿穬麦”应该是“青稞”。在原文里,把捣好的谷子叫做“穬麦米”。据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一书,这里的“麦子”又被解释为“麦子”。由此,两个农业历史家在以上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燕麦”原为“燕皮”,其原意为“燕皮”。

2、发掘的青稞及其遗迹

除了传统的文献记载,发掘出来的青稞文物也为青稞的“名”和“真”问题的溯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朝发现的有文字的有字的陶仓房中,关于“麦子”的文字大多是“大麦”,而关于“麦”的文字只有一个,而且是出自于东汉。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既不是一位农业专家,也不是一位植物分类学专家,而是一位工匠。再说,他们也不在乎什么青稞,是不是真的。

所以,虽然陶的仓房上印着“大麦”的字样,但是里面的东西究竟是带皮的,还不能确定。但是,在西安三兆墓中出土的一座东汉后期的坟墓里,出土的五个陶器中,有一个刻着“大麦一京”的墨迹。

对于陶仓所出土的粮食,赵志军教授进行了特别的考察,并作出如下说明:“大麦一京”所出土的粮食,经过验证,的确是“大麦”。

剩下的是大麦壳,大麦芒和一些较大的小麦颗粒。大麦子已经碳化,颜色发黑,有一颗还算完好。从随图所示之颜色相片来看,该青稞果真是无皮无皮。

在此期间,作者还特地找赵志军核实,其答复是:“陶家的青稞确实是光谷”。所以,所记载的“大麦一京”的内容体实际上是赤脚的青稞,正好与现代青稞是赤脚青稞的界定背道而驰。

从隋唐到明清的大麦

隋时期,是麦种名与实名之争的一个转折点。

北京故宫所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作于隋,后经唐朝王仁昫订正,其“稞”解作“青麦”,而被伯希和盗用的《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及《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其解作“青稞麦”。在敦煌抄录的《俗务要名林》(公元7世纪左右)中,亦有关于“稞”的记载,并将其译作“青稞”。

唐朝《一切经音义》中的《慧琳音义》和《希麟音义》中,“大麦”的意思已经和今天一样了。其33卷和35卷都提出了“燕麦就是现在的燕麦”。

《一切经音义》对“麦子”的解释是:“剥去了外衣的麦子”。这说明,在汉代和唐朝,都叫“麦子”,而“青麦”和“青稞”,都是没有麦子的。

《隋书·附国传》是在唐朝的一本《汉书》中记载:“其地高,天寒,多风雨,其土宜种小麦和蔬菜。”《北史·西域附国传》与《通典·附国》均为唐朝,以“青稞”代替“青”,以“青科”代替“青”。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除了《齐民要术》之外,唐朝历史文献中还是之一次有“青稞”、“青科”这样的词汇。据考证,《隋书》系由魏征等人所撰,而《附国传》则是由隋朝的《西域图记》所载。

通过对《西域图记》的研究,认为其作于隋炀帝的“大”二、三年(约606~60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隋朝时期,吐蕃人所用的拉丁拼音“gnag”首先是“青”;至唐朝,才有了“青稞”、“青科”的更多翻译。

此后,诸如“青稞”一类的词语便逐步为文人所认可,并在民众中流传。在《旧唐书·吐蕃传》中,成书于五代,其中记载着:“其地极冷,无谷粒,而有谷粒。

大麦和燕麦(荞麦)的亲缘性研究

把“大麦”和“麦子”混淆在一起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这两本书。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青稞麦”项下所附有的而是大麦。吴其浚举出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佐证他的观点。

据其所引,《本草别说》,《齐民要术》,《本草拾遗》,其原著者均不承认“大麦”是“大麦类”;《余庆达维西见闻录》和《四川志》中提及的“大麦”,显然不是“大麦”,;《山西通志》>和《师宗州志》所载的“大麦”亦属此种,

“青稞”一词,原著者绝口不提。故《植物名实图考》中关于“大麦亦为荞麦,一者为油麦者”之说,乃站不住脚。

此外,《齐民要术校释》中关于“大麦类:即为大麦类,亦为燕麦”的说法,对当今的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误解。

在新疆尼雅地区,已有研究表明,在该地区有“小麦、燕麦和糜谷”等农作物的聚落。想来,这也是《植物名实图考》中,对此有一定的启发。

王炳华老师通过对该样品的研究,证实该样品不是麦类,而是一种普通的小麦。就连《中药大辞典》和《临夏本草图录》,都把《本草拾遗》里的“小麦”,当成了“小麦”。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举例来说,《中国烹饪原料大典》就指出:“荞麦和燕麦不能分开(一些文件也把荞麦和“麦子”混在一起)。所以,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

新疆地区从魏、隋两代草书看大、小麦子的名称和真实

在楼兰王朝的纸本文献中,也有关于小麦种植的详细记载。现今人们在解读楼兰古时,往往以这些竹简为依据,将“大麦、大麦、谷子等”归结于“大麦、谷子等”。若我们依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把这种“大麦”当作有壳的麦子。

但是,这种认识和楼兰的考古发掘却不一致。侯灿大人曾经在楼兰古城遗址中,找到一种小麦,经过鉴别,是一种光秃秃的小麦。

此外,楼兰地区还发现了谷粒、谷粒及可能是赤脚大麦的植物。所以,《楼兰》中的“大麦”很有可能就是“光秃秃的”。不过,也不能否认,楼兰的“大麦”既是带壳的,也是带壳的。

塔里木地区几个不同时代的考古发掘地点均有大量的裸地。黄文弼在轮台县克子尔河边,研究了果特沁的汉朝古城,就在这里找到了大量的“麦麸”(即“麦麸”)。

在汉代和晋代的军营坟场和唐代晚期若羌的米兰城堡里,都有少量的麦穗,但没有一粒麦穗。据此推测,塔里木地区的祖先可能更喜欢种植赤豆(也就是青稞),而不是赤豆。与楼兰地区的魏晋时期的竹简相比,塔里木地区克亚克库都克地区的唐风火区的纸本上,除了粟和(肉糜)之外,就有“种青稞和小麦一斤”的记载。

可见,塔里木地区古人对于“皮毛”与“赤毛”的观念,在魏晋之际尚不清楚,而到了唐朝,则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认知。

结语

总之,在新疆隋唐之前的一些文献中,关于“大麦”的记载只有“大麦”两个字,而很有可能是“有皮面的”和“无毛的”两个字。

自隋至今,“青稞”和“大麦”在名称和名称上的变迁,对新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南疆塔里木流域的克亚克库都克到东疆的吐鲁番流域的阿斯塔拿古墓中发现,自唐代西州(660)成立以来,“大麦”仅指毛皮的,而光头的,则有了“青稞”、“青科”、“青麦”、“青麦”等专门名称。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汉代穬麦考[J].敦煌学辑刊,2018(4):116—124.


2. (清)程瑶田.程瑶田全集(三)[M].陈冠明,等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8


3. 胡锡文.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麦(上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元)大司农司.元刻农桑辑要校释[M].缪启愉,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5. (魏)吴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尤荣辑,郝学君,等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常见农作物——大麦

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 L.)是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可达100厘米。叶鞘松弛抱茎,多无毛或基部具柔毛;两侧有两披针形叶耳;叶舌膜质,叶片扁平。穗状花序,小穗稠密,小穗均无柄,颖线状披针形,外被短柔毛,内稃与外稃几等长。颖果熟时粘着于稃内,不脱出。

中国南北各地栽培。大麦的生长环境很广,而且具有春,冬生长习性。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具有食用、饲用、酿造、药用等多种用途。


麦芽

麦芽是一种高淀粉酶添加剂,加入淀粉酶活性低的面包粉内可改进烘焙性质;也可作为风味添加剂, *** 各种食品。利用麦芽粉可以生产高蛋白麦芽粉(用于制造高级营养食品和低蛋白麦芽粉(酿造极好的啤酒)。也可以生产糖化或非糖化的麦精(用于糖果、蜜饯,作为制药的合适载体),谷物糖浆等产品,用于焙烤食品、早餐食品、婴儿食品和康复食品等。还可以生产各种类型的酒、啤酒和麦芽醋等嗜好性食品。

淀粉

大麦含有55%-65%的淀粉,是更便宜的淀粉来源之一。主要用于食品和非食品,是 *** 天然淀粉、淀粉衍生物、果葡糖浆等的主要原料。此外,大麦还是生产啤酒和威士忌的更佳原料,也可以将裸大麦(青稞)炒熟后研磨成粉,制成中国藏族人民的主食品———糌粑。总之,大麦营养丰富,又有保健疗效,是加工大众化、经济型、方便型、食疗型食品的理想原料。

大麦仁

大麦仁可用珠形大麦仁、糙大麦仁或原料大麦加工而成。

德国生产的珠形大麦仁,主要用于做汤、加入调料可制成膨化食品和速食早餐食品。在日本和朝鲜,大麦仁常与大米混在一起使用,用作大米的代用品,可改善蒸煮后大米的粘稠度。

大麦粉

大麦粉是大麦仁切断工序和磨光工序的副产品。将大麦仁蒸汽处理后再磨成粉,并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制成婴儿方便食品和特种食品。

大麦粉可作为焙烤食品的原料。如英国、韩国,在小麦粉中掺入15%-30%大麦粉作面包,有特殊风味。在瑞典,将丁香粉、燕麦粉搭配掺和在大麦粉中,用来焙烤制成薄烤饼。在中东,大麦粗粉被广泛地单独使用,或同蔬菜、肉配合使用。大麦粉经挤压、膨化、粉碎后可以加工成即食膨化粉,可作为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大麦粉可以 *** 高纤维面条,可改善面条煮后易断、易糊、口感粗糙等缺点。大麦粉与薏米粉等配合制成仿咖啡风味的产品。

大麦片

用大麦仁经蒸烘、再用大直径的滚筒轧片而成。大麦片可以作为一种即食早餐食品,可用来煮麦片粥,风味独特。在麦片中添加各种蔬菜汁、叶片、水果碎粒,可制成营养均衡的即食方便食品;在麦片中添加钙、锌等成分,可制成营养强化食品。美国用珠形大麦仁加工成麦片,作为风味添加剂,制成特种面包。

大麦茶

大麦焙烤后制成大麦茶或咖啡的替代品,这种产品冲泡后呈褐色,有浓郁的香味。

大麦嫩叶汁粉

大麦嫩叶经粉碎、榨汁、喷雾干燥制成。大麦嫩叶粉的营养丰富,钾、钙分别是小麦粉和大马哈鱼的24.6倍和6.5倍,而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分别为西红柿的130和16.4倍,维生素B2为牛奶的18.3倍,维生素E和叶酸分别是小麦粉的19.6倍和18.3倍,还含有能除去活性氧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氮碱氧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

美国批准大麦嫩叶汁作为食品增补剂。在日本,大麦嫩叶汁制品已获得日本健康协会认定的健康食品的标志,最近推出了在大麦嫩叶汁粉中添加糊精、酵母、胡萝卜粉、高丽参粉的营养滋补品。

青稞的成本和产值均低于小麦,但利润较小麦要高

作者:孙致陆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青稞具有耐旱、耐瘠薄、易栽培、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等特点。青稞作为我国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当地藏族群众主要口粮,青稞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在确保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青稞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青稞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通过查阅资料、 *** 咨询、企业调研、生产基地调研等方式,对我国青稞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近年来,我国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扩大;产区分布集中、产业集中度高、品种多,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净利润趋于下降。消费以食用为主,消费量稳步增长。流通区域集中,流通模式多样;价格平稳上涨;加工用途多样,加工用量较低。完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没有进出口贸易。预计2020年,青稞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产量将随单产水平提升平稳增长;直接食用消费将趋于下降,加工消费将平稳增长,价格将小幅上涨。

一、青稞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

1.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扩大。据调研,2014-2018年,全国青稞种植面积从527万亩增至579万亩,增9.8%;青稞产量从120万吨增至139万吨,增15.1%;青稞平均单产从每亩228公斤提高到239公斤,增4.9%。

2.适应性强、品种多样。青稞耐旱、耐瘠薄、易栽培、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目前,各产区主要种植品种有藏青系列、冬青系列、喜马拉系列、昆仑系列、柴青系列、北青系列、甘青系列、迪青系列、康青系列等。

3.产区分布集中。青稞产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 *** 、青海、甘肃甘南州、四川甘孜州与阿坝州和云南迪庆州,是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特色粮食作物,新疆、江苏和湖北也有少量种植。按种植季节不同,分为春青稞(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9月下旬收获,主要位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和冬青稞(10月上旬-11月下旬播种、4月上旬-5月中旬收获,主要位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

4.产业集中度高。据调研,2018年,全国青稞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主产省份是 *** 、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种植面积合计占全国的98.4%;青稞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主产省份是 *** 、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产量合计占全国的98.2%。 *** 是更大青稞产区,2018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2%和58.1%。

5.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目前,青稞种植主体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在 *** 昌都,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近5000户,低于10亩的近8万户;在青海海北,近3万农户种植青稞,种植面积超过45亩的仅约450户;在四川甘孜,近12万农户种植青稞,但大多数种植面积不到10亩。

(二)消费

1.消费用途多样、以食用为主。青稞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是青稞最主要用途,作为藏族群众口粮,包括制成糌粑和加工成食品、青稞酒等。近年来,青稞食用消费约占总消费80%,其中直接食用约占70%、间接食用约占10%;青稞籽粒及秸秆也是畜牧业主要饲料,饲用消费约占5%;其余15%用作种子和储备粮。

2.消费量平稳增长。以表观消费量表示的青稞总消费量在2014-2018年分别为120万吨、124万吨、136万吨、136万吨和139万吨,以增为主。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青藏高原旅游业兴起,传统的青稞白酒等饮品加工快速扩展;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也推动具有天然、保健等特色的青稞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三)加工流通

1.加工用途多样、用量占比较低。青稞加工用途多样:一是酿造青稞白酒、青稞红酒、青稞啤酒、青稞汁、青稞露等饮品;二是制成青稞挂面、青稞营养粉、青稞馒头、青稞麦片、青稞饼干、青稞沙琪玛等加工食品;三是加工成藏稞红、青稞苗麦绿素等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近年来,青稞加工用量约占产量的10%。

2.流通区域集中、以区域内流通为主。青稞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种植并主要由藏族群众消费,其供需也大多发生在该地区;国内生产、国内消费,没有对外贸易,供需关系完全取决于地区内青稞产量。流通主要在青藏高原各青稞产区之间进行,以调剂各产区供求余缺。

3.流通模式多样。"农户+市场"是最普遍、占市场份额更大的流通模式,在 *** 、四川、青海分别约占产量的50%、85%、30%。其他流通模式,包括"农户+中间商(零售商或批发商)+市场"(在 *** 、四川分别约占30%、10%)、"农户+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在 *** 、青海分别约占10%、20%)、"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在 *** 、青海、四川分别约占5%)。

(四)市场价格

2014-2018年,青稞市场价格平稳上涨,从每公斤3.2元增至3.3元,增幅3.1%。一方面,近年来青稞需求增长较快;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耕地面积有限等因素导致青稞供给增长较为缓慢。

(五)成本收益

1.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净利润下降。2014-2018年,青稞每亩成本从710元持续提高到827元,增16.3%;人工费、机械作业费、土地租赁费位处前三位,2018年分别占41.6%、18.5%、15.1%;化肥费、农药费、灌溉费增幅位处前三位,分别为29.1%、24.6%、22.8%。随着价格和产量平稳增长,青稞每亩产值以增为主,增9.6%。青稞成本的增速高于产值,每亩净利润下降31.1%。

2.青稞的成本和产值均低于小麦。小麦是青稞的主要竞争作物。2014-2018年青稞每亩成本平均为小麦的22.7%;青稞每亩产值平均为小麦的10.8%。虽然青稞单产显著低于小麦(平均低34.7%),但其价格更高,近年来青稞净利润一直高于小麦。

二、青稞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产量将稳中有增。随着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且地区内耕地面积总量有限,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随着青稞育种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青稞单产将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产量将小幅增长。

(二)直接食用消费将趋于下降。青稞是区域性很强的自给消费型特色粮食作物,青藏高原藏族群众是其消费主体。随着藏族群众膳食结构的持续调整和改善,预计青稞直接食用消费量将减少,大米消费量将增加,青稞直接食用量占总消费量比重将趋于下降。

(三)加工消费将平稳增长,价格将小幅上涨。随着藏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对青稞保健功能的认同和青稞加工技术研发进步,青稞加工业发展迅速。预计2020年青稞加工量及其占总消费量比重都将平稳增长,将带动青稞价格小幅上涨。

三、贫困地区青稞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藏高原青稞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对当地农户脱贫增收发挥了良好成效。

(一)"科研+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云南省迪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国家青稞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为依托,建设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商品粮示范基地,加强对贫困户的科技培训,提供良种、有机肥等农业物资,还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青稞良种繁育回收合同和青稞商品粮收购合同,促进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村—香格里拉市金江镇新建村瓦金街一、二组的贫困户,在2019年都实现全部脱贫。

(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日喀则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青稞糌粑、青稞压缩饼干、青稞雪米饼、青稞馒头粉等食品。2017年,企业加工青稞0.6万吨,生产优质糌粑0.5万吨。积极带动促进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与农户签订青稞原料订单合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积极吸纳贫困农户就业增收;积极响应"百企帮百村"帮扶活动,出资为贫困户修建住房和排洪道等基础设施。

四、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一)主要问题

1.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农牧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能力有限,青稞种植和日常土水肥管理大多处于较低水平。青稞大田生产技术落后,种植区多属雨养农业区,水分调控完全依靠降水,导致青稞单产低且不稳定。

2.优质资源与品种较为缺乏。通过几十年的育种工作,青稞育种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青稞的功能认识和现代食品加工起步较晚,针对保健医药功效成分和加工特性的优良专用品种选育改良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目前相关优质资源与品种还较为缺乏。

3.加工技术及行业发展较为滞后。青稞加工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主体以家庭、个体作坊和小型企业为主,大型龙头企业较少。青稞保健功能与食品医药原料研究较少。青稞食品安全保障、加工标准和技术规程还不完善。

4.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来源渠道单一。青稞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各产业链环节基本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青藏高原地区内进行,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市场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导致青稞市场信息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都不高。

(二)风险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制约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地形破碎,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直接制约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土地类型以生产能力低下、生产潜力有限的高寒干旱土地和荒漠为主,不利于青稞单产提升。

2.灾害天气频发,危害青稞生产发展。青藏高原气候有寒冷、少雨、多风、强太阳辐射等特点,过多发展青稞生产易导致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产业发展。青藏高原冰雹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多出现在青稞抽穗至黄熟阶段,冬春季节大面积雪灾频发,对青稞危害严重。

3.区域短缺与积压并存,影响青稞市场供求稳定。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政策,使得青海海北州和海东市、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云南迪庆州等以往主要外销区或自给区的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而在 *** ,随着国家民族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作为藏族群众口粮的青稞也获得扶持,种植面积和单产明显提升,产量大幅增长,但交通条件制约和生产目的偏重自给也导致当地青稞大量积压。

五、政策措施建议

青稞是我国藏族群众口粮,确保青稞产业持续平稳发展,对于确保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强育种体系建设,选育适合不同产区的优良新品种。充分发挥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加强青稞新种质与基因资源特别是加工型种质与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青稞分子育种平台建设、青稞收获后处理与品质测试技术和设备研发等方面研究。育种目标为春性、耐低温、中秆抗病抗倒伏、大穗大粒;育种重点是进行青稞粮草双高型优良品种培育攻关,选育适合藏南河谷半干旱产区、青海中西部盆台地灌溉产区、(青)海北-甘南草原旱地产区、川 *** 东荒漠干旱产区等地种植的生物量大、抗倒伏性强、耐寒性好、抗病性广、粮草双高的新品种。

(二)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扶持合作社发展。动员地方农技部门工作人员,大力推广现有成熟栽培技术和丰产优质品种,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为后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奠定基础。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对于发展形势良好且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的合作社,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信贷等方面支持,并在栽培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深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上加强指导,支持合作社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逐步增强发展能力,更好发挥对农户的带动促进作用。

(三)制定加工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快速发展。明确青稞食品加工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青稞加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青稞原料及其加工生产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生产规程、质量卫生和产品标准。扶持优势青稞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优势企业和特色优势产品扶持力度。在青稞主产区筛选具有加工基础与传统优势的地区,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现代青稞食品加工园区。建立健全跨省份跨地区青稞市场调度工作制度并适时启动,统筹兼顾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利益关系,维护市场供求稳定。

(四)提高流通效率,强化市场监测。改善和提高青稞的仓储条件、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提高青稞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青稞流通的物流服务水平。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和大型收购企业延伸经营链条,发展青稞的赊销、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规范青稞流通中间商经营行为,充分发挥其在活跃青稞市场、方便种植主体售粮等方面优势。建立健全青稞销售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和第三方质检验收制度。强化国内青稞市场信息监测、分析、研判等方面工作,构建权威的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并及时发布。

(五)尽快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建立青稞产业联盟,强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并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优势,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形式,联手合作社、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引导合作社、农户从事标准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原料生产、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市场营销环环相扣,做大管理一体化和科学化,有效形成青稞原料产地、食品研发单位、生产企业、销售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青稞产业可持续发展。

这种作物在 *** 叫青稞是大麦的一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家也种过

9月,正是青藏高原上青稞成熟、收获的季节。根据海拔高低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 也分为农区和牧区。农区的农作物除了蔬菜种植更多的就是青稞。

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 *** ,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西部山区也有种植,因比小麦成熟的早,内地人给这种作物叫“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

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在我国 *** 、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 *** 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也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用是分不开的。

过去,青稞是藏族群众的主粮,如今当地对青稞进行了系列产品开发,主要生产有青稞酒、青稞酿皮、青稞养生粥、炒青稞等,成为一种商品粮畅销中外市场。

青稞在 *** 地区的很多山坡地也有大面积的种植。

目前, *** 是全球惟一大规模集中种植青稞的地区,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占 *** 农作物总面积的60%。

国家还对 *** 投资3000万元在5个地区、10个农业大县建成了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并建立了以 *** 、日喀则为主的3万亩青稞啤酒及青稞营养麦片原料基地。

青稞收获的季节,藏区群众开着拖拉机运送青稞。

农区的藏族群众开着拖拉机在田里收割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 农区群众正在收获青稞。

青稞到底有没有食用价值?世界各国是这样说的

青稞也叫元麦、淮麦、米大麦,是青藏高原人民非常熟悉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 *** 、青海大部、甘肃的甘南等平均海拔在2700—4500米的高寒地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能很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也和他们长期以来以青稞作为主食有一定的关系,青稞作为青藏高原主要粮食作物,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的显著特点。青稞具有这么多对人体有益的特点,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呢?其他国家对这种农作物又有怎样的认识呢?

世界各国对青稞的认识

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认为,胆固醇偏高会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 几率,而在食物中加入适量的大麦以及大麦制品,能有效降低人体的胆固 醇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脏的健康。监管部门允许整粒大麦和含有大麦成分 的产品在包装上标明该类食物能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

日本厚生省编制的“饮食生活指南”中,建议摄取裸大麦食物纤维量为每 天20~30g。在日本市场中有11种最畅销的功能性饮品中6种含有裸大麦 膳食纤维。日本对大麦的保健医药功效深入研究,并从大麦嫩叶中提取出 麦绿素及大麦嫩叶粉两大类保健食品。

在巴基斯坦,大麦作为治疗心血管病的食药来使用。中东地区之所以心脏 病发病率较低,可能与他们常食大麦制品有关。

澳大利亚英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人连续 4周吃大麦食品,血液胆固醇含量可降低6%,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低密度 脂蛋白降低了7%

在我国,青稞相关产业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加工生产企业数百家。 而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在进一步加大对大麦 的科研和产业化力度。

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青稞非常具有食用价值从植物学角度,青稞是大麦中的一种,也是大麦品种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而原产于青藏高原的大麦,则被称之为青稞,其营养成分在不同大麦品种中含量更高。大麦为16世纪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大部分欧洲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国外,人们历来认为,古罗马角斗士之所以有非凡的力量,就在于他们吃的食物中有丰富的大麦。

青稞,早在一些古医典籍中都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大麦) 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 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经典《晶珠本草》更是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 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经过对古籍中的考究和世界各国对青稞的研究发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青稞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更比普通大麦有营养,正是不可多得的农作物。怪不得藏族同胞用青稞作为主食。这样看来青稞酿成的美酒就更加珍贵了。

小麦青稞何时传入中国?最新研究定格距今5200年

源自两河流域的普通小麦和裸大麦(青稞)是迄今所知最早传入中国的两种“西方作物”,它们究竟在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入中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研究员团队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等,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通天洞遗址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给出答案称,距今5200年,小麦和青稞通过欧亚草原传入中国。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已获权威科技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以主题文章形式在线发表。

研究点与研究区域概况,a。通天洞遗址照片;b。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分布特征;c。萨乌尔山垂直植被特征;d、e。相关探方地层及年代分布。周新郢供图

学界普遍认为,欧亚大陆早期陆上传播交流通道主要有喜马拉雅南麓通道、中亚-塔里木盆地的绿洲通道、北亚草原通道三条,小麦青稞传入中国是哪条通道?

成果论文之一作者周新郢12日通过 *** 接受采访时介绍说,该研究团队通过炭化植物种子、木炭、花粉、动物遗存等考古记录以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将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驯化普通小麦和青稞的年龄定格在距今5200年,这为小麦/青稞农业向东传播以及东西文明交流的草原通道提供了最早期的证据。

通天洞遗址出土炭化作物。周新郢供图

研究者们认为随着西亚伊朗早期农业人群的扩散,普通小麦和青稞在距今5500前后传播至中亚西天山的山麓地带,然后由中亚早期农牧人群经西天山北上带入阿尔泰地区,在5200年前形成通天洞遗址的普通小麦与青稞农业。随后,这些从事简单粮食生产的人群将这两种作物继续向外传播,一路向东,通过欧亚草原带将西亚作物传播到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再到黄河流域、,一路则继续向北则传播至西伯利亚草原区。

他指出,中亚南部种植的早期小麦和青稞等作物向北传播,是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传播,可能会遇到光周期敏感性、较短生长季节、低温等气候环境和植物生理障碍。原始麦类作物可能与当地野生大麦进行了杂交从而具备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生理特征,而有壳大麦、豆类作物没有成功适应高纬度气候。这也很好解释了在西亚与中亚众多的早期驯化作物中,为什么只有小麦、青稞被“选择性”引入中国北方高纬地区,也揭示在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北方的“草原通道”是早期东西方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变化及区域气候指标对比。周新郢供图

通天洞遗址同时代文化层中还发现大量绵羊骨骼以及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骨骼,显示早期北方草原人群从事粮食生产、牧业及狩猎相结合的生业模式,以适应草原与干旱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是青铜时代北方草原人群早期生业模式的原型。

花粉记录显示,距今约5000年前后通天洞山地垂直植被带至少向上迁移了300米,年均温度可能比现代高1.8摄氏度,这一时期温暖气候可能为阿尔泰地区的早期粮食生产及人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而距今4000-3500年间全球气候出现变冷趋势并发生周期性冷事件在阿尔泰地区响应明显,这促使北亚早期草原人群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促进这一时期欧亚大陆技术、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周新郢说,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已证明源自中国北方的粟、黍农业在中亚阿姆河流域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距今4000年前,源自中国南方的水稻经过喜马拉雅山麓地区向西传播,出现在中亚的时间出现不晚于距今1700年前。(记者 孙自法)

标签: 青稞 大麦 大王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