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以及大别山三次起义是哪三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揭开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 *** 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通过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过程及其具体实施的梳理,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所展现出的勇于担当、一往无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灵活机动、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重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处在 *** 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依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6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 *** 率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主力第
三、六4个纵队12万人千里跃进,直捣 *** 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 *** 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梳理这一决策的缘由及其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背景
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机选择来看, *** 中央军委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挺进大别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变策略,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 *** 军重点进攻开始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军正面的战略压力很大,并且让战争长期持续留在解放区对我军更为不利。一方面使得解放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部队的供给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 *** 军却可以有一个不受破坏的后方来维持战争;另一方面,限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军的战术不便展开。我军擅长采取运动战战术,寻机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集中歼敌。但是此时蒋介石极力避免孤军出动,往往采取兵团作战,滚筒式推进,这就使得我军很难找到突破口,要想快速取胜变得艰难。可以看出,“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1]。
在当时,纵观全国战场,从 *** 看,蒋介石的主力机动部队主要部署在山东和陕北,而在中原地区以防御为主,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状如哑铃的战略局面。“在豫皖苏地区,只有 *** 整编五十八师零两个旅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守备,蒋介石这样部署兵力,正便于中国人民 *** 从‘中间突破’”[2]。同时,我军在大别山区虽只有数支规模不大的游击队,但当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正诞生于此;抗日战争时期, *** 等在此更是建立了中原军区,大别山人民对 *** 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群众基础自然也好。另从战略上看,“如果把南京视作 *** *** 的心脏的话,那么大别山区就如同围护内脏的腹肤,责任极为重大却又脆弱的不堪一击。去其腹肤,必然使敌内脏 *** ,有旦夕之危,一定会极大地震动 *** ,迫使其回师救援”[1]。这样就从战略上_轻了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其次,是为了取得战略的主动权。当刘邓率12万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后,蒋介石自负地认为刘邓大军是向南败退,遂立即从豫北、豫皖苏抽调主力部队准备分头夹击刘邓大军,而且其本人还在开封亲自坐镇指挥。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决策,将计就计,电示刘邓:“要放手消灭敌人,歼敌越多,对山东粉碎重点攻势乃至尔后跃进大别山均极为有利”。按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刘邓顶住压力歼敌四个整编师,一举粉碎了 *** 的两面夹击战术。随后,刘邓按既定战略挺进大别山。当刘邓大军刚进入大别山区时,蒋介石又以23个旅的兵力跟踪而来,妄图乘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夺回这个战略要地。刘邓集中
二、三纵队主力和六纵队一个旅,经过三次作战,有意识地把敌人的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我军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地区的彻底展开。随后他们兵分两支,一支坚持大别山区内线作战,一支北渡淮河,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分兵。刘邓大军兵分两处、内外配合,又一次取得歼敌
1.1万余人,解放县城20余座的战斗成果。至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真正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施中间突破的同时,由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一路向西强势挺进豫皖苏,由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则渡过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三路大军,相互策应,使我军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 *** 军队一半以上的兵力,让中原地区由 *** 军队进攻解放区的后方一下子变成了 *** 夺取全国胜利的前线,人民 *** 取得了战略反攻的主动权。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伟大决策,这一伟大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毛主席对外线出击的战略设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 *** 中央为了争取和平,主动让出了长江以南的八块抗日根据地,确立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基本方针。这就意味着,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就成为最靠近 *** 统治区前沿的地区之一。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原解放区首当其冲,更先受到 *** 军的进攻。 *** 中央为了缓解中原解放区作为 *** 重点进攻区域的压力和严峻形势,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毛主席在1946年6月22日发出的《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电文中,之一次正式提出刘邓、陈粟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构想:“太行区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具体在哪个省,去了哪些地方
1、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具体是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地区。
2、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 *** 刘邓大军向 *** 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3、1947年6月3日, *** 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4、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
5、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 *** 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6、在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 人物 主要经过 历史意义
挺进大别山---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 *** 刘邓大军向 *** 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 *** 的总兵力增加到195万。 *** 中央做出了人民 *** 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 *** 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 *** ,根据中国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 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 *** 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 *** 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 *** 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 *** 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 *** 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 *** 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 *** 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 *** 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 *** *** 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 *** 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 *** 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 *** 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