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都江堰修筑时间和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都江堰修筑时间以及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都江堰修筑的历史背景背景
1、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2、战国时期,经过春秋各诸侯的一番激烈的厮杀吞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力越来越强大。都江堰修筑时期,刚好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说这个可能小伙伴还不是特清楚,如果说《芈月传》中芈月的儿子嬴稷,是不是就更清楚了。
3、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达55年,深谋远虑,攻城略地,使秦国版图迅速扩大,秦昭襄王的宏伟理想就是要灭山东六国,统一中原。再加上秦军素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还有战神白起这样的牛人加持,当时的秦国在军事实力上,无疑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强的。秦昭襄王觉得自己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为统一天下积极谋划。
4、巴蜀地区是在他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平定的,他们父子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千里沃野,巴、蜀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素有"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于是秦昭襄王委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5、但是,当时的蜀地虽然土地肥沃,却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冰就任后,经过一番仔细的勘察发现,要想治理好水旱灾害,首先得把岷江的水患根治了。
6、但是刚刚上任郡守的李冰一没钱,二没势。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样浩大的基建工程,怎么办呢?李冰琢磨半天,只有一个办法。这么庞大的基建工程,得找投资人投资才行。他就是当地的一把手了,地方没钱,他太清楚了,那只能往上找了。找中央,找秦王。
7、找秦王要钱,那你得有拿的出手的理由才行,当时,秦昭襄王正在为备战没有足够的粮草而忧虑心烦,这时候谁来找秦王要钱,不是火上浇油吗。但李冰的策略是,我不是要给您找麻烦的,我是来帮您解决问题的。
8、他是这样跟秦昭王说的,只要能把蜀地的水患治好,我就可以保证,以后您打仗有用不完的粮草。秦昭王一听,顿时大喜,决定全力支持李冰的治水工作。就这样,流传千古的伟大工程就此开始啦。
二、都江堰什么时候建造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筑的
1、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农田灌溉系统——都江堰。它位于我国美丽富饶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是一个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是我国历史上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规模宏大、收益硕大的一个农田灌溉系统。
2、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李冰设计的。当时正处战国后期,秦国于公元前316年一举灭掉蜀国(今四川成都一带),建立了蜀郡,秦惠文正派张若为之一任郡守。到了秦昭王时(约前256~前251年),又派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李冰为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水患的严重,又直接听到民众要求把水患变为水利的呼声,于是便和他的儿子以及当地懂得水利的民众一起到岷江沿岸进行视察,找出了岷江经常发大水淹没农田,水退后又常出现干旱的原因,决定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他带领劳动人民采用“分流守江,筑堰引水”的办法,凿山引水建造了分水鱼嘴、飞砂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工程。分水鱼嘴用块石砌成堤堰,它把滚滚而来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入长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流人成都平原。内江除灌溉外,还可用于航运。
3、这条堤堰比岸边要低,堤堰本身为了坚固起见是上窄下宽,好像是一个江中小岛,并在小岛的南端伸出一个尖头。远远看去好像一条大鱼头,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鱼嘴”。
4、筑成分洪堰后,岷江水患解除了,于是李冰给这条分洪堰起名为“都洪堰”,后来人们把它改名为“都江堰”。为了使这条分洪堰更加坚固,需定期清理江底的泥沙。李冰父子又和当地民众一起发明一年淘沙一次的办法,叫做“岁修”,采用杩札,把水流截断,当霜降季节到来时,让外江江水全部流入内江,以便淘出外江泥沙,在第二年立春季节,再把内江江水全部流入外江,将内江泥沙淘出。李冰把筑堰、淘沙、畅通水流、保护江堤的调节水量的原则,总结为“深沟滩、低作堰”6个字,这6个字后被人刻在内江东岸石壁上。
5、为了测量江中水位,李冰还在汀中筑了3个石人,使水位保持不低于石人的脚,不高于石人肩,而在沿江石壁上还刻有24格“水则”,一看便知道岷江的水位高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尺了。
6、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更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灌溉了内江两岸千里沃野,至今完好,受到国内外水利专家的赞扬。
四、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和主持者
希望对你有帮助: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之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修建背景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更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修建过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之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