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篾拼音怎么读,以及篾怎么读拼音怎么写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竹篾怎么读
1、竹篾,读音是zhú miè。意思是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成条的薄竹片。出处:《元史·天文志一》:“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徙。”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潘烂头》:“乃注水于盆,取竹篾编小舟如掌大,系以线而引之。”
2、老舍《民主世界》:“凭他的势力与关系,他才在一个大杂院里找了两间竹篾为墙,茅草盖顶,冬寒夏热,有雨必漏,遇风则摇的房屋。”
3、分词解释:竹(拼音:zhú)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垂的竹叶,本义就是竹子。竹子是古代 *** 乐器的重要材料,故而“竹”可代指乐器,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还可代指竹简,如“罄竹难书”。也作姓氏。
4、篾,汉语二级字,读作篾(miè),本义指薄竹片,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劈成条的竹片,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篾。苇篾儿。篾席。篾条。篾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篾黄(指竹子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亦称“篾白”)。
5、它蕴含了语言之美、传统智慧、历史典故,经过千年的沉淀,具有极高的智慧与内涵。它虽寥寥数字,但意义无穷。掌握成语的孩子说话妙语连珠,下笔如有神助。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6、语文考验的是孩子对文字驾驭的能力,而作文是检验这项能力的标准。如何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成语后,就能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对语文成绩的提升很有帮助。
二、“篾”怎么读
1、结论:汉字“篾”在汉语拼音中读作“miè”,其部首是“竹”,总共有17笔,其中部外笔画为11画。它的字形结构独特,属于上中下结构。
2、“篾”字通常指的是将竹子劈成条状的细片,这些细片不仅用于 *** 竹席,还广泛用于 *** 苇席以及其他类似的产品。例如,人们会使用竹篾来编织各种日常用品,如篮子和筐子。此外,根据竹子的不同部分,篾可以分为竹青和篾黄两个部分。竹青是竹子外皮的柔韧部分,而篾黄则是竹青之下,质地较为脆的部分,有时也被称作“篾白”。
三、篾怎么读音正确读法
1、汉字(拼音:hànzì,注音符号:ㄏㄢˋ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2、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化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3、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4、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出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5、刻划说: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与殷商甲骨文的比较考察,认为早期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上分为"刻划"和"图画"两大系统,"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
6、从半坡发现的刻划符号来看,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单字。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义,当为汉字之源头。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7、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四、篾的拼音
1、基本字义:劈成条的竹片,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苇~儿。~席。~条。~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
2、篾(mie),薄竹皮,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浙江多山,盛产毛竹,甬绍人灵巧的双手,将毛竹表层剖劈成细细的篾青丝或薄薄的篾青条,串织编制成长、圆、扁、方形或肖形储放物品的篾篮。这种盛器民间亦称篾盒、篾篓、篾罐等。
3、因其外形美观、质地坚韧、轻便实用、 *** 精巧,深得旧时上海人的青睐,故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寻常百姓家。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约一半以上的沪上人家中或多或少拥有此类家什。
五、篾怎么读
部首:竹,四角码:88253,仓颉:hwli
86五笔:tldt,98五笔:tlaw,郑码:MLHS
劈成条的竹片,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篾。苇篾儿。篾席。篾条。篾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篾黄(指竹子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亦称“篾白”)。
用苇子、竹子、高粱秆等的皮劈开而做成的细长的薄片,用来编席、篓子等。
六、篾的读音
1、篾的笔顺是撇、横、点、撇、横、点、竖、横折、竖、竖、横、横、撇、点、斜钩、撇、点。
2、篾的拼音为miè,部首为竹,结构为上中下结构,注音为ㄇㄧㄝ_,笔顺编号为31431425221134534。
3、篾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4、(名)竹子劈成的薄片;也泛指苇子或高梁杆上劈下的皮。
5、名词(1)(形声。从竹,蔑省声。本义:薄竹片,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2)同本义_,竹肤也。从竹,民声。——《说文》。按,竹外青也,亦谓之筠析者,声转谓之篾。》敷重篾席。——《诗·顾命》篾篓挑将水边货。(货:卖)——唐彦谦《蟹》(3)又如:篾巴(竹篱笆);篾索(竹篾编的绳索);篾席(竹篾编的席子);篾丝(竹篾劈的细丝);篾篓(竹编的盛器。多为圆桶形);篾篮(竹篮子);篾笼(竹笼);篾缆(竹篾编制成的绳索)(4)泛指苇子或高粱秆上劈下的皮。如:苇篾儿
6、篾【未集上】【竹部】康熙_画:17画,部外_画:11画《__》《集_》《__》莫_切《正_》_列切,__音蔑。竹皮也。《_·_命》敷重篾席。《_》篾,桃枝竹。《疏》篾,折竹之次_者。《宋_·明帝_》太妃乘_篾_,_相__。《_·__略》蔓也。今蜀及_中亦_竹篾_蔓。又竹名。《_衡·南都_》其竹____篾。《李善_》篾,桃枝也。又小貌。《_子·方言》木_枝_之杪,江淮_楚__之篾。《_》篾,小貌也。
7、【篾】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篾读音:miè怎么读:名词竹子剖成的细薄片。《玉篇.竹部》:「篾,竹皮也。」_【组词】:「竹篾」。名词用芦苇或藤类等的茎劈成的细长薄片。_【组词】:「韦篾儿」。《西游记.第二三回》:「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形容词用竹片或芦苇片等编成的。《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唐.唐彦谦〈蟹〉诗:「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篾】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篾读音:miè怎么读:用竹、藤等剖成的细薄片。_【组词】:竹篾
8、下面介绍下篾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9、《雨篷·黄篾江南舫》、《水调歌头·故乡黄篾簟》、《酒_·翠篾初织来》、《韵语·篾帆松艇趁潮生》、《满庭芳·似篾身材》、《寒夜独咏·短发搅以篾》、《秋夜闻雨·似篾身材无事瘦》、
10、竹笆篾、篾簟、篾篁、篾匠、篾缆、篾篮、篾篓、篾箩、_篾、篾如、篾席、篾笋、篾条、篾丝、篾索、篾巴、篾工、篾刀、
关于篾拼音怎么读和篾怎么读拼音怎么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