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安史之乱时间线的一些知识点,和什么叫安史之乱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隋唐帝国7-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1、从开元盛世直接跳到安史之乱,是有点仓促,但也大概符合史实。从唐玄宗李隆基完全取得皇帝权力的公元713年,到安史之乱发生的公元755年,满打满算也就40年时间,还得掐头去尾,算下来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大概也就不过2,30年的时间。只不过这2,30年实在是太过于辉煌了,所以留在后世中国人心中的印象异常地深刻。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难写,太完美的事情还是让他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吧。
2、正所谓“福兮祸所依”,几十年的盛世年华不但让普通人丰衣足食,兴高采烈。对于他们的当家人,玄宗李隆基同志也一样,毕竟都是人,免不了志得意满,好大喜功起来。要说唯一的遗憾呢,就是这个报应来得有点快,我倒是真是愿意安史之乱能发生在李隆基身故之后,起码也算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生,中国历史上也可能又多了一个起码表面上高大完美的帝王形象。虽然这样的设想无法真正地对历史大潮有什么改变,但起码不至于让后来的中国人一谈起唐玄宗,总是一副欲言又止,五味杂陈的感觉。
3、要细说安史之乱呢,头绪和线索太多,很容易就陷入各种史料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无法自拔。所以我打算只就一个主线来谈,这样比较清晰。让我从开元盛世的前期酝酿阶段说起吧。
4、李隆基在政权稳定后,自然就开始了国家的建设。所有的手段呢,也都是一个还算圣明的天子的常规套路,无非就是整治吏治,打击腐败,广开言路,任用人才,严防皇亲贵胄和宦官专权等等,大概也就是一个正常的人所能想到的一系列操作而已。就是这样看上去很普通的治理措施,却取得了异常神奇的效果。
5、公元713年,整个国家还不知道是不是能继续扛着大唐的旗帜走下去呢。这不过十几年功夫,到了公元725年,唐玄宗就已经能够有资格,或者说有面子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了。要知道,在 *** 的伦理规则下,很少有皇帝能有这个资格能够直接向老天爷汇报自己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唐宗宋祖都没这个资格,终唐一朝,好像也就只有李隆基和他爷爷,唐高宗李治才有底气直接面对上天的审视。不难想象,当时的社会已经繁荣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更不难拿想象,十几二十年后,真正的开元盛世又是一番怎样的繁华。
6、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开元盛世来得如此之快,而且达到的繁荣程度如此之高,以至后世的王朝都罕有和它能够相提并论的时代。这一切的得来真的是所谓唐玄宗的雄才大略吗?要是这样,那为什么后来同样的,治国经验更为丰富的李隆基同志没本事再次力挽狂澜呢?
7、所以还得讲道理。就比较宏观的历史局面来看,开元盛世的成就,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8、其一,经济结构的问题。在以农业,手工业和中小型商业为主要经济类型的人类古典社会里,单纯的经济发展和衰败都是很迅捷的事情。只要社会政治安定,再加上老天爷帮忙,来上几年的风调雨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速度是非常快的。毕竟,又不存在什么复杂的行业链条,分工合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和贸易障碍。简单地说,在古典社会中,只要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关系处在一个还算合适的状态下,就已经能够奠定一个社会稳定,和富足的基础了。
9、其二,大唐建国据李隆基登基已经过去了大概一百年左右,前期的皇帝,包括武则天都是非常有能力的统治者。尤其是武后,她也许在国家上层造成了一定的政治混乱,但是对于国家基层,事关国家根基的治理上,她从来也没有丝毫的疏忽,因为恐怕就是她自己大概也深深地知道,这才是她权力真正的基础。通过前期的这些努力,他们已经给李隆基的大唐帝国留下来非常有效地,完全可以奉行的各种规则,制度,律法等等,这些都是无比宝贵的政治资源。
10、因此,当伟大的唐玄宗李隆基顺势把多年官场的积弊一扫而空的时候,好日子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11、随着大唐王朝国势前所未有地强盛,作为帝国领头人的李隆基终于可以放下心来,纵情享乐了。这也是人之常情,要不几十年如一日的殚精竭虑,努力奋斗为了什么呢?倒不是说李隆基一开始就是冲着贪图享受去的,不可能,人在年轻的时候谁能没有个豪情壮志呢?更何况贵为王子。只是说,当所有外界的压力突然都消失不见的时候,又有这个条件,为什么就不能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呢?毕竟,连孔夫子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算是人性的自然吧,没有什么值得过分鄙薄,或者不齿的。
12、如果只是皇室,和上层的奢靡那还好说,大唐的底子应该还是能经得起他们折腾一段时间的。只是,唐玄宗除了生活上对自己和皇室的放纵,还喜欢上了频频对外用兵。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13、对外用兵,不但耗费国家财政资源。更要命的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国家的政治资源,尤其是权力的配置只能向外围倾斜,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权力格局。地方分权的藩镇割据的权力形态开始形成,终唐一朝,这种趋势,或者说模式都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而安史之乱,只是这种模式下的几乎必然的权力冲突一次集中地爆发而已。
14、安史之乱被认为是里程碑似的事件,一般历史学界认为它是大唐王朝国运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后,虽然也有过几段时间不太长的中兴和起色,但总体而言,唐朝是一路下行,再也没有能够回复往昔的辉煌和荣耀。
15、比这个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安史之乱甚至成为了整个 *** 历史上政治结构的标志性事件。简单讲,就是我们先前说过的从贵族政治到庶民政治,或者叫平民政治的具体历史性转变正是在这之后逐渐地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明晰起来。从这种角度来观察,以前我们说过的比较遥远的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还要稍微近一点的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历史趋势的萌发和酝酿的阶段。
16、这种判断大致秉持的理由是这样的。安史之乱前后,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藩镇割据,外重内轻的情形在终唐一朝,再也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而这些尾大不掉的藩镇势力其实际的控制人,再也不是先前的王公贵族,或者世家巨族,总之是那些和皇室王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而是那些以前在对外战争中手握重权,尤其是军权的军人们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以他们为核心结成的利益集团。这些人来自帝国的各个阶层,甚至是外族输入,比如直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还有号称帝国名将之花的高仙芝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和原中国社会的豪族,尤其是皇室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厚的纽带。
17、总之,如果用今天人们熟悉的观念来描述安史之乱后的中国社会的特点,大概能这么说。此后的中国社会变得更“民主”了,因而也就更为分裂了。这就为宋帝国,及其后续的中国王朝所奉行的平民政治,及建立在其之上的官僚体系,包括我们最为熟悉的帝国文官制度,科举制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二、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役,详细一点
1、战役:攻陷洛阳、潼关守卫战、收复失地。
2、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
3、当时在骊山华清宫的唐玄宗原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起初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将军情急传给玄宗,玄宗才恍然大悟。安禄山大军不久便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西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
4、唐玄宗因急于解除长安之危,误斩两名大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此举令唐军上下大为震动。叛军很快就逼近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返乡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临时拼凑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
5、正直忠勇的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
6、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
7、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潼关失守。
8、唐玄宗在危急下,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因唐玄宗逃至成都,所以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9、由于被视为祸水的杨氏兄妹已被消灭,加上唐室有了维系民心的新 *** ,所以各地纷纷起兵响应灭叛军,尤以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阻断叛军掠食东南,更使粮食能够顺利转运、财赋能够充裕支援北方的唐朝军队,奠定了长期对抗叛军的经济基础。
10、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义子安庆绪所杀后,势力大为减弱。
11、郭子仪等率领大食、回纥的援兵乘机反攻,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败逃到邺(今河南安阳),其原有部将数万人悉归史思明所有。
12、安庆绪因此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知道后,把所统领之十三郡及八万军投降于唐,唐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但是唐朝对史思明依旧不信任,想要计划翦除他,史思明知道后又再次叛唐,与安庆绪复合。干元二年(西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称大燕帝位。
13、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欲西进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众叛亲离,军力大衰,屡次交战,都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借助回纥兵力收复洛阳,史朝义兵败逃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14、宝应二年(763年),李适、仆固怀恩等收复失地,叛军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穷途末路之际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三、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1、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是节度使安禄山及其大将史思明发动,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的更多内容!
2、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以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完全不听中央指挥,唐帝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但是唐帝国并没有由此灭亡,而是有苦苦支撑了152年,这个时间并不短暂。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经奄奄一息,其实远远不是,唐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做过恢复大唐帝国昔日风采的努力,但是最终没有能挽救这个帝国。不过经过他们的努力,唐朝又坚持了一个半世纪,所以像教科书中那样安史之乱以后就是五代十国,这对唐朝是很不公平的。
3、一、经济方面,唐朝仍然控制住大头
4、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就往四川地区跑,结果是河南、陕西基本沦陷。但是安禄山基本只是控制了条线而已,大部分地区还在唐朝自己人手里。安禄山叛乱也仅仅是一场内部的叛乱,既不是外敌大举入侵,也不是农民发动的大规模起义,随后唐朝的'各路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叛军最终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但是这个投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底盘和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同时他们也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赋税。只是接受了朝廷的册封,而自己内部又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其中河北地区和辽东地区是一直就不给中央一分钱,而山东、中原和岭南一带是时而交时而不交,对于朝廷忠心耿耿的只有四川和江南地区。
5、不要小看这两个地区,四川地区是唐朝的后方保证,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唐朝皇帝立刻进入四川盆地避难,守住了剑阁关谁也进不来,自己最差也是一个刘备。而江南则是唐朝的生死命脉,可以说唐朝全靠着江南地区养活了。隋朝末期隋炀帝在江南不肯走,就是因为北方已经成了各路起义军控制的地盘,自己可以依靠江南东山再起。崇祯皇帝如果及时的撤到了南方,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悲惨之事,最差的结局也是一个南北朝。江南地区是北方地区失控以后,中原政权的唯一选择。虽然唐朝没有迁都金陵,当然唐朝还没有差到那个地步,但是唐朝中央政权的存在确实是依靠江南在给它不断地输血。其中这还要得益于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可以使江南的财富远远不断地进入黄河,再改道进入长安。虽然当时的人们咒骂隋炀帝,但是他的功劳也是显而易见的。
6、二、从军事上,唐朝也在重振雄风
7、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太大一直是唐朝中央政权一个很大的外部威胁,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国防投入也大得多。不过此时唐朝中央政权的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重新建立庞大的军团。在平定的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新崛起的藩镇势力发现唐朝中央政权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仅仅依靠一两个藩镇实在搬不动中央政权。不过中央政权也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搞定他们。于是双方回到了一个很默契的状态,说的简单了就是谁挑头,唐朝中央政权就打谁。至于那些沉默者,唐朝只能默认他们半独立的事实。
8、唐朝中央政权也想恢复昔日的风采,他们建立了神策军这支强大的武装,这支武装曾经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挽救了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上台以后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动静搞得太大了,藩镇势力又不傻。结果出现了五大藩镇联合叛乱的局面,唐德宗狼狈逃往汉中。到了唐宪宗时期,唐朝可算是翻盘了,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事上又有名将支撑,首先灭了越来越放肆的淮西藩镇,保证了唐朝江南水运的通畅。从全国来看,基本上实现了对藩镇势力的全面控制,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唐朝可以做的更好。但是随着唐宪宗被谋害身亡,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藩镇重新抬头,再次以后唐朝再也没有对它们进行过有效的控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如果说唐宪宗的努力是唐朝恢复帝国昔日荣光最后一次努力,那么到了唐朝末期的诸位皇帝就完全是在略尽人事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