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居建筑?民居设计效果图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69 0

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海民居建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民居设计效果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上海民居建筑?民居设计效果图-第1张图片-

本文目录

  1. 上海历史建筑有哪些
  2. 汉族建筑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有何特色
  3. 上海特色民居
  4. 上海民居是什么
  5. 上海民居叫什么呢
  6. 上海民居叫什么
  7. 上海民居特点,有能解答的吗

一、上海历史建筑有哪些

1921年7月,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的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内,中国 *** 在此诞生。这栋建于1920年的老建筑,就是中国中国 *** 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现在是 *** 一大纪念馆,从2008年起就开始免费对外开放。

董家渡天主堂是少有未建在租界内的教堂,始建于1847年,距今已经超过170年,是魔都目前尚存最老的天主教堂之一,也是中国之一座可容纳2000余人的大型教堂,规模在当时称得上是全国之首。室内浮雕融入了莲花、仙鹤、双钱等中华民族图案,是早当时东西文化在建筑上交融的一个典型。

位于金茂大厦北侧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吴昌硕纪念馆,原宅主是靠运输和经商发家的绅商陈桂春。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2765㎡,曾是当时上海规模更大的私家住宅之一,现在修缮一新后对外开放。这是一座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享有“浦东雕花楼”的美誉。

著名革命家张闻天可以说是老浦东影响力更大的几个名人之一,他的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民宅,488㎡有13间房。有正屋有厢房,屋脊上还有古代官吏形象的雕刻,显示房屋主人曾有较高的地位。

这是一栋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建成。故居按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内部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有鲁迅纪念馆,馆内有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

二、汉族建筑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有何特色

1、石库门房子是属于“联排房屋”的一种房屋样式,且门框是用条石堆砌而成的,一间一间石库门房子相连,就形成了“弄堂”形式的屋子。这种石库门房子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房屋形式。那个时候,因为清 *** 的懦弱无能,使得列强纷纷涌入,上海变成了租界。既然是租界,那么这里住的肯定是一些外国人。到了后期战乱的时候,有钱有权的国人也躲入了租界当中。

2、当时还有好些贫苦百姓,他们纷纷前来上海寻求庇护以及谋生。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搭建一些简陋的棚子居住,到了后来,大概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租界下令拆除这些棚子。可是拆了棚子不能让人家没有地方住啊,于是他们就选了一些偏僻的地方,修建住房给这些贫苦百姓居住。他们自然是没有那么多好心去修建漂亮的、空间宽敞的大房子,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在同样的面积下容纳更多的人。所以,石库门房子就这样诞生了。

3、有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石库门房子更大的特点应该就是狭小、狭窄且采光差。楼上楼下由一条窄窄的、看起来很危险的小路相连。虽然楼上有一个晒台,但是站在这个晒台上,居然可以看得到对面的人家室内的情况,可见这些房子之间的间距是有多么的狭小。石库门房子一间连着一间,一排连着一排,组成了一个个的弄堂。

4、等到晚上,将通向大街的大门一关,就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院子一样的东西。大人们可以在这里坐着谈天说地,小孩子就可以在这边玩耍打闹,这也许就是在痛苦之中寻求安乐的中国人的本色吧。如今,居住在这种石库门房子中的人还是蛮多的,而且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这些房子一般都在繁华区了,交通也是相当的便利。

三、上海特色民居

石库门是上海更具特色的居民住宅之一。上海的旧弄堂大多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和官绅纷纷带着家人逃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趁机大量修建住宅。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然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因此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风格,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四、上海民居是什么

1、石库门是上海独特的民居,可以说是上海的表情。石库门民居的典型特征是中西合璧。它以一圈石头为门框而得名,门扇一般是乌漆实心实木所做,上有铜环一副。一般进门就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后是客厅,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楼上则是主要的卧室。再进去,是后天井,这里设有灶披间和后门,上海人习惯从后门出入。

2、这种结构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的二层院落式住宅,在总体布局上却采取欧洲常用的联排式风格。石库门住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它是上海的一种表情,也是海派文化的一个标志。石库门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人文情怀。石库门住房对外相对封闭,闹中取静。

3、石库门房子与文学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涌现出一批亭子间作家的群落。如果说,石库门是上海的表情,那么,亭子间作家就是上海文坛的一道特有的风景。亭子间是石库门房子里比较差的房间,它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正房后面,楼梯中间,朝向北面,六七平方米,狭小低矮,然而它又是租金更便宜的房间。

4、当时有一批作家,他们往往在报社、书局 *** ,租住亭子间,在里面笔耕,为大小报刊、出版社写稿,卖文为生。就是一些有些名气的作家,住亭子间也不少。叶圣陶、沈雁冰等就都在虹口横滨路景云里的亭子间住过。

五、上海民居叫什么呢

1、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在市区内,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依然保留。石库门是上海最典型的民居之一,它深受大家的青睐,因为它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了历史故事。

2、石库门是上海的特有住房建筑之一,最初挨水建在黄浦江边。这种建筑在上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上海老居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石库门建筑的特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光和通风效果非常好,每间房都设有庭院和花园。

3、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库门的外观已经在许多方面的人文环境的变化中担任了角色,也保护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现在这些石库门都被改造成了别墅和写字楼,成为了上海独特的地标之一。

4、石库门建筑的传统设计 *** 和周围环境的搭配非常吸引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不同的人文气息。当贵客步入这石库门之间,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这些民居既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充满着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六、上海民居叫什么

1、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2、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3、上海的弄堂类似是上海城市的背景。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在中国画中被称为皴法。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画都清晰的。

4、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似的。弄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绿苔原来是黑的,窗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阳台的黑铁栏杆却是生了黄锈,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了灰鸽。

七、上海民居特点,有能解答的吗

1、石库门是更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2、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3、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 *** 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4、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虚桥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5、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亩燃”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6、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7、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迅誉虚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8、石库门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9、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10、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11、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12、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楼公寓式民居则体现了近代建筑艺术的高雅华丽,能反映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大楼公寓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欣赏这样的建筑,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荡路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圆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这些大楼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显得矮小苍老,但它们所独有的沧桑感和贵族气却是高楼新贵们无法比拟的。

关于上海民居建筑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民居 效果图 上海 建筑 设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